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古代皇上衣服圖片大全

古代皇上衣服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1-10 01:37:20

Ⅰ 古代皇帝有多少套衣服,不可能每天都穿新衣服吧

皇帝的新裝

古代皇帝,代表一個國家的最高尊嚴,其服飾也是特別講究的。古代的皇帝,有的奢華,衣服數量不可勝數,有的比較節儉相關的服飾數量,就相對少一些。不過無論衣服的數量多與少,作為皇帝,其衣服的種類,大致是一樣的。

就拿大明朝來說吧。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統治,建立了以漢人為主體的大明。在皇帝服飾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恢復漢族的傳統。在皇帝服飾上,進行了細致考究的標准化製作,大體上還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到了清朝的時候,服飾以滿族的衣服式樣為基礎,結合其他朝代皇帝服飾的特徵,製作更加繁雜、繁復,式樣和功能變化不大。不過,在滿清的所有皇帝中,雍正的衣服是最多的。

雍正勤勉施政的13年裡,為了排解內心的郁悶和壓力,按照所有人服飾的樣子,均給自己來了一套。在皇家園林里,有時候,他會化妝成一名英國紳士,或者穿成一位漢族老者,有時候還會以道士形象出現,或者是東北老爺們,或者是一個大將軍……想穿什麼,就穿什麼……這也是一個特例了吧!

Ⅱ 古代皇上的服裝名稱

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認為,金、木、水、 火、土相生相剋。白色代表金,青(綠) 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赤(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周代以紅色為高級服色,秦(前221- 前206)時以黑為最高地位的服裝顏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漢滅秦後逐漸以黃色為最高級的服裝顏色,皇帝穿黃色衣服。至唐代時,宮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員一律不許穿黃衣服。自那時起,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那位被推翻了的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十一歲時,看見八歲的堂弟衣服的里子有黃色綢,還揪著他的袖子問:「你怎麼敢用黃?」可見即使被奪了皇權,在他們心中,黃色仍然有天下獨尊的權威性。冕服和龍袍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典型服飾。這些衣服、配飾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宇宙觀和宗教觀。在古代中國社會,哪一個等級的人在哪一個場合穿哪一種衣服,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皇帝在重要場合穿的禮服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冕服」。冕服包括冕冠,上有一塊板,做成前圓後方形,戴在頭上時後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就是真心惦記臣民、尊重臣民的意思。前後有成串的垂珠,一般為前後各十二串,根據禮儀的輕重、等級差異,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顆或十二顆,穿用的線為絲線。冕冠戴在頭上後,須以簪子從一孔穿發髻再由另一孔穿出來固定。戴用者耳上方還有垂下的兩個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輕信讒言,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樣,都有政治含義。

帝王的衣服多為玄衣裳。玄為黑色,纁為絳紅色。冕服採用了兩種顏色,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象徵黃昏之地。帝王穿的衣服上常綉卷龍,另外還有十二種花紋,這些花紋以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日月等自然景觀為主,是帝王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圖案,諸侯的禮服上也可以用,但根據官級和禮儀繁簡有別。上衣下裳的冕服腰間束帶,帶下垂一塊裝飾,名叫「蔽膝」—它源於人們纏裹獸皮的時代,那時主要為了遮擋前腹和生殖部位,後來有了規整的服裝,人們仍以它垂掛在腹前,成為禮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再以後,蔽膝完全是為了保持權貴者的尊嚴了。帝王的蔽膝用純硃色。與冕服相配的鞋,一種是絲綢作面,木作底,底為雙層; 還有一種是單層底,夏用葛麻,冬用皮。對應禮儀的高低規格,皇帝穿赤、白、黑不同顏色的鞋子。
中國皇服最突出的特徵是綉龍,明清時有袍綉九龍的定製—在龍袍前後兩肩、兩袖等處綉成對稱的八龍,然後再綉一龍在大襟的裡面,以象徵君權神授、九鼎之尊的皇家威儀。

Ⅲ 古代皇帝穿什麼衣服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易經·系辭下》則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此處的「垂衣裳」指的是縫制衣裳。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才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飾都是有特殊標記的,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范,連衣裳配飾也會有規定,一串珠玉、一個圖紋、一種顏色,以及絲線長度和衣料等,都與禮制扯上了關聯。「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還對各類人等所著服飾都作了嚴格規定,且一一納入「禮儀」的范疇,在等級、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了。後有《禮記》對衣著等級作規定雲:「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則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標准還在服裝的色彩上有體現,有著很多的門道可琢磨。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也就是說大概在周朝出現專用的帝王服飾時,在服飾的顏色方面,人們就開始有了講究。此後的各朝各代對顏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和相關的規定。

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據《中國歷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並沒有什麼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後,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Ⅳ 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都穿什麼顏色的龍袍

此為轉載http://bbs.0663.net/thread-150604-1-1.html
上面有具體圖樣,請採納
歷代龍袍大觀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元代貴族便服

本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後垂鬟(兩辮作成的鬟)。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

周身綉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

明代皇帝常服

戴烏紗折上巾、穿盤領、窄袖、綉龍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盤領、窄袖、綉龍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稱翼善冠,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
■ 破解清代皇袍中的「密碼」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皇袍其實有著繁復的種類和式樣,皇帝在不同的場合穿著都會有所不同。

「清代皇帝的服裝並不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自上古的黃帝及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就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服飾專家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的帝後服飾是傳統禮制趨於高度成熟的產物,故宮收藏的近兩萬件清代帝後服裝也成為宮藏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最為完整的清代服飾收藏。

『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則』,皇袍的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於是,記者在房宏俊的帶領下,一一解讀皇袍之中的「密碼」,尋找這一針一線背後的歷史深意。

■ 電視上的皇帝時常「亂穿衣」

近幾年電視上的清宮戲很火,而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影視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卻常常出錯。有專家指出,有的影視劇中皇帝穿龍袍卻戴朝冠,搭配「牛頭不對馬嘴」;還有演員的服裝在胳膊上出現的龍紋式樣也不對,皇帝服飾上哪裡出現龍紋、出現的形式和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面對這一現象,房宏俊顯得十分擔憂:「目前大眾中普遍存在對皇帝服飾的誤讀,這當然與影視劇作者對清代服制的不了解有關,但也有研究機構對大眾的宣傳過少的因素。」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可見,人們平時常說的「龍袍」,其實只是作為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而觀眾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屬於常服或便服這一種類。

房宏俊指出,在清代皇帝的幾大類服裝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根據不同的季節,又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顏色也並不是只有人們普遍認為的明黃色一種,而是有明黃、紅、藍和月白(淺藍)四種顏色。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此外,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連的長袍相配而成,通身綉三十四條金龍,兩袖各綉金龍一,披領綉金龍二。另配箭袖和披領,二者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此外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穿不同的服裝,要與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應,且腰間都要系相應的腰「帶」,穿朝服系朝服帶、穿吉服時系吉服帶等。

■ 「龍袍」之上不僅龍唱主角

那麼,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上面是布滿了龍的圖案嗎?在房宏俊的指引下,記者這才發現,龍袍上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著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連平時人們不大喜歡的蝙蝠也在其中。

房宏俊告訴記者,龍袍上每個圖案其實都有著豐富的含義。以清乾隆明黃緞綉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為例,該龍袍通身綉九條金龍。正龍綉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綉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綉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下擺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著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人猜測道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後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不然,這第九條金龍正綉在裡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康熙皇帝朝服像

此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綉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里被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盡管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想被漢化,但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由漢民族創造的服飾等級制度還是被滿清統治者所接受,體現在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即使它們的面積相對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禮服色彩鮮艷,圖案豐富,使人們忽略了這擁有悠久歷史、蘊含豐富的紋飾。其實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除了以龍袍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禮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漢民族文化的印記,我國傳統服飾的一些特徵其實在滿清統治者的服飾中得到了一脈相傳。

■馬蹄袖、披肩領象徵騎射征戰

滿族在入關後學習漢文化,對於禮儀、服制更加重視。然而,隨著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於是服裝改制問題又被重新提出。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滿族早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時就已開始釐定冠服制度,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朝修訂,至乾隆朝更趨於完善。總體來說,清代在禮法制度上多承襲明代,並參照中原古禮制的傳統,其冠服體系周詳嚴整,尤其在紋飾品章上延續了中華傳統的衣冠文化。但滿族統治者又以史為鑒,屢屢強調無改衣冠以保騎射民族之淳樸生氣的重要性,訓示為國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終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乾隆皇帝朝服像

房宏俊指出,清代的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成為 「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穿錯衣可招致「殺身之禍」

早在崇德時期清皇室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諸制」和不得「變本忘先」的訓誡。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也提出「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最終決定本著「不輕變祖訓」的原則,在保持滿族服飾特點的同時,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再對服飾制度作一些增加補充,形成最終的典章制度確定下來,並極為嚴格。清順治九年(1652)四月上諭:「凡違禁衣服,如:三爪、五爪滿水緞圓補子,黃色、秋香色、黑狐皮,俱不許存留在家。餘越品衣服,如御賜許穿用,若非御賜,聽其變賣不許穿用……」另據康熙九年(1670)議政王等議定服制:「民公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禁止穿五爪、三爪蟒緞滿翠緞圓補服,黑狐皮、黃色、秋香色衣……」

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嚴肅性,皇帝每年秋審,對「服制斬犯」達到近乎瘋狂的殘酷。據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清實錄》中載:「丙午,上御依清曠勾到,秋審官犯、服制及雲南、貴州情實罪犯。停決官犯斬犯六人、絞犯四人、服制斬犯四十二人、雲南絞犯七人、貴州斬犯一人,絞犯八人……」可見因服制被斬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當大的比例。

皇太後冬朝裙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在冠服制度上雖然更注重繁文縟節,但實際上隨著政權的衰落,有些制度已經變樣,不免有些隨心所欲,對服制的管束也日漸寬松。乾隆自己就曾慨嘆道:「每歲秋審,謀故殺人犯已不勝誅,豈能將侈肆越禮之人,復一一繩以三尺乎?此時朕非不能辦,實不忍辦,亦不必辦也……」房宏俊指出,按理說,乾隆朝的服制政策應該相當嚴格,但是,隨著政權的鞏固和大清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這一嚴格的政策在乾隆朝中後期卻開始松動。究其原因,除了盛世奢華和乾隆實行懷柔政策外,另外的因素就是法不責眾與實出無奈。

●相關鏈接

◆龍袍上的十二章紋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盪,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綉虎紋和譐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干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製作一件朝袍 耗時兩年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准,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檔案中的「敕諭」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俸或受鞭責。

據清宮資料,製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綉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據悉,三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綉作、衣作,刺綉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綉作進行生產。完成後陸路進京,如後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期間用綉工近500人,綉金工40餘人,畫樣過粉10餘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綉則要用2年零5個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間內,穿衣人的體態甚至已發生了變化,聰明的工匠於是在織造階段就在面料邊緣留下了足夠的改動空間。

據記載,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Ⅳ 古代每個朝代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的

在中國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對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沒有明確規定;唐宋之後,皇帝的衣服為黃色。

據《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

進入封建社會後,皇帝所穿的「龍袍」也並非都是黃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深信不疑,認為夏是木德, 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 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然是水克火了。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西漢龍袍主要是沿襲秦朝龍袍的特點:「以水德居,服黑色。」

到漢文帝劉恆時,開始棄用黑色,「漢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據《史記·孝文帝本紀》記載,這是緣於劉恆認為大漢王朝應「協於火德」。晉代時,轉而崇尚金德,以赤色為貴,所以晉代的皇袍採用的都是大紅色。

「黃袍」的流行始於隋唐時期,由於當時崇尚「以黃為貴」,「黃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據《唐六典》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柘黃,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也就是杏黃色,但在當時還未禁民間穿著黃色服飾。唐承隋制,《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此後的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而臣民「仍許通著黃」。真正在民間禁用黃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皇帝不願意和一般人同著黃袍,於是下詔「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據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叢書·禁用黃》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據《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記載:「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禁臣民服。」並規定了其他官員袍子的顏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唐高宗李治更於總章年間頒詔強調「一切不許著黃」。

「黃袍」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徵,則始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8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趙匡胤等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眾將便將事先准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到宋仁宗趙禎時,還規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製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黃色亦為皇帝專用。黃袍又因袍上綉有龍形圖案,索性被叫成了「龍袍」。

Ⅵ 古代宮廷做皇帝衣服的地方叫什麼

古代(清)宮廷做皇帝衣服的地方是內務府造辦處。

造辦處始立於康熙,位於養心殿和圓明園內,康熙三十年間因宮中所需急增,又將隆宗門西慈寧宮的茶飯房改建為造辦處,後又增加白虎殿後房百楹為造辦處的工作房(見《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造辦處卷》、《欽定內務府現行則例圓明園卷》。

朝廷的內務府下設有造辦處,這個造辦處是專門供宮廷皇家御用的。據記載:造辦處在最鼎盛時,下設42個作坊,每個作坊都薈萃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幾乎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吃的、穿的,到用的,甚至於休閑和擺設的應有盡有。當時民間把這個造辦處叫做「百工坊」。

Ⅶ 古代皇帝衣服上的13種圖案都有什麼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

十二章紋,是古代的服飾等級標志,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綉的十二種圖案,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 」,繪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

十二章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別,按品位遞減。例如明代服制規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親王、世子俱九章。

(7)古代皇上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雖已確立,但許多禮儀還是空白。即使戰國(或以前)時期有章服方面的規定,但「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下》),漢承秦制,亦無詳細的章服制度。

所以,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

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

Ⅷ 古代皇上和男子的服裝介紹

【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視而有情。肌膚上隱隱有光澤流動,眼睛裡閃動著一千種琉璃的光芒。容貌如畫,漂亮得根本就不似真人,這種容貌,這種風儀,根本就已經超越了一切人類的美麗。就算是隨便穿件袍子,覺得就算是仙人,也絕對不會比他更美。這種超越的男女,超越了世俗的美態,竟是已不能用言詞來形容。】
【俊美絕倫,臉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稜有角的臉俊美異常。外表看起來好象放盪不拘,但眼裡不經意流露出的精光讓人不敢小看。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被金冠高高挽起,一雙劍眉下卻是一對細長的桃花眼,充滿了多情,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淪陷進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適中的紅唇這時卻漾著另人目眩的笑容。】
【早早散了朝,退下龍袍換上了潔凈而明朗的白色錦服,內松外緊十分合身,發絲用上好的無暇玉冠了起來。眼睛很漂亮,深邃幽藍如深夜的大海,冰冷寒冽也應該如深夜的大海。鼻若懸梁,唇若塗丹,膚如凝脂。】
【都道是煙暖杏園,花正發,雪飄香,江草綠,柳絲長。這些日子以來封妃之事鬧得我著實頭痛,批完了摺子,便著了小路子陪我去御花園散散心,初春時節,柳絮飄飛,黑底綉金龍的綢袍上亦沾了幾朵,隨手拂去]
(江南的雨季又不約而至了,一如那江南的女子般,溫柔而多情。負手立於船頭,一襲月白色綉金龍的袍子倒也襯得人有了點詩意,小路子於身後為我打傘,耳畔依稀飄來裊裊的歌聲,聞言轉頭,微微挑眉)這歌聲……(略略沉思)走,去看看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一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是唐代傑出的畫家,曾擔任過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畫,創作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作品。據文獻記載,閻立本曾為唐太宗畫過像,並直接參與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畫的帝王服飾比較接近現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隋唐五代皇帝便服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宋代皇帝服飾 一

宋代皇帝服飾——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此外,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襆頭襆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從圖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腳,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局(曲)腳。衫袍,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服之。此圖為戴直腳襆頭、穿衫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服飾 二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此圖為戴通天冠、穿絳紗袍、佩方心曲領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里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元代皇帝錦袍

本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後垂鬟(兩辮作成的鬟)。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冠飾冕冠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綉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太子
在古代,皇太子在平時的時候就穿普通的衣服,但是很精緻,搭配非常和諧,很高貴。
但是身上和頭上卻有一些皇家的標志,這是普通人根本不能用的。不如帶有龍或者鳳標志的金簪、玉簪等物品,或者有龍的玉佩、衣服上的龍形暗花圖紋。還有明黃色的飾品、荷包等等
但是到了清朝,荷包才盛行,千萬要注意。
明朝人有發髻,所以又頭冠,那個應該是很重要的皇家標志。
皇太子大概的行頭應該是,金絲編制的頭冠,朝貢的綢緞做的精美服裝,帶有明黃絲帶的裝飾品等等吧

Ⅸ 古代的皇上身上的衣服綉的是什麼圖案

龍袍,所以大多是龍。

Ⅹ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叫什麼,如王爺的衣服叫蟒袍,皇帝的衣服叫龍袍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綉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10)古代皇上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龍袍與蟒袍的色彩

一、龍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

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

二、蟒袍

蟒袍主要使用十種純色,分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京劇服裝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裝飾色彩傳統,大膽用色,色彩傾向鮮明,注重強烈對比。

又因為它是一種"刺綉之服",金銀線(復合色)具有調和作用,所以,服裝色彩既有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並且光彩燦爛,極為富麗。對於具體人物,力求擴展服裝基色(主色)的面積,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皇上衣服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圖片壁紙男生專用低頭 瀏覽:512
很簡單的很可愛的圖片 瀏覽:21
發型屋女生短發圖片 瀏覽:487
男女孩圖片動畫圖片 瀏覽:819
女生高逼格圖片卡通 瀏覽:249
和平精英金耀白虎衣服圖片 瀏覽:263
女生蜷縮在被子里卡通圖片 瀏覽:853
女生圖片痞 瀏覽:9
思景紙價格圖片 瀏覽:431
可愛圖片米妮 瀏覽:924
怎麼把圖片上的文字轉換到WORD文檔里 瀏覽:248
文字圖片白色背景怎麼製作 瀏覽:630
編辮子的女孩圖片 瀏覽:560
閣樓的動漫圖片 瀏覽:84
顏色衣服褲子搭配什麼顏色好看圖片 瀏覽:405
雙葉沙發圖片及價格 瀏覽:797
五人閨蜜圖片動漫圖片 瀏覽:743
2016新款衣服圖片 瀏覽:636
節日氣球簡單裝飾圖片 瀏覽:489
潤玉白衣服圖片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