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1)中國男人各個朝代平民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⑵ 中國各朝代漢服,你最喜歡哪一種
魏晉南北朝的整體服飾風格可以用「豐富多彩,南北交融」來進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經濟遭到破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的禮法觀念變得淡薄,衣冠服飾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是我國古代服飾的大變動時期。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承襲秦漢舊制。
⑶ 各個朝代服裝的特點
各個朝代服裝的特點: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
3,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
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4,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
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圖卷。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6,隋唐時期,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
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7,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8,元代,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9,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10,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3)中國男人各個朝代平民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布料的發展: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2、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3、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⑷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穿漢服,中國漢朝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相信有不少認都看過現在很多人穿漢服的照片,可是,現在的漢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面的漢朝的服飾。而漢朝時期人們穿的服飾多數是承襲了秦朝的服飾,而秦朝又是來源於周朝的,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漢朝服飾,是經歷了好幾個朝代才有的產物,而不僅僅只是漢朝所屬。
像古代很多的有錢人家,穿戴都是穿錦衣玉帛;而普通人家,只能是長衣長裙;再窮一些的人家,只能是粗布短衫。
⑸ 歷朝歷代服飾的來歷和特點
上古時期
原始服飾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制衣工具想像復原的。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制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層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夏商周時期
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秦漢時期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緩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男子服飾——袍:一種源於先秦深衣的服裝,原僅作為士大夫所著禮服的內襯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見賓客時,必須外加上衣下裳。到了東漢,袍才開始作為官員朝會和禮見時穿著的禮服。它多為大袖,袖口有明顯收斂。袖身寬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緊小的部分叫祛。衣領和袖口都飾有花邊,領子以袒領為主。一般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面衣裳。這時期袍服的樣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
曲裾就是戰國時的深衣,這種樣式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裝中最常見的式樣。這種服裝通身緊窄,下長拖地,衣服的下擺多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有窄,袖口多加鑲邊。衣領通常為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面衣裳。有時露出的衣領多達三重以上,故又稱「三重衣」。
直裾,又稱詹褕,為東漢時一般男子所穿。它是襌衣的變式,不作為正式禮服,但適用於其它場合。
女子服飾——深衣:漢代婦女的禮服,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穿著這種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且用一條綢帶系扎腰間或臀部。
襦裙:大多用四幅素絹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加邊緣,因此得名「無緣裙」。另在裙腰兩端縫上絹條,以便系結。 這種糯裙是中國婦女服飾中最主要的形式。東漢以後穿著的人雖一度減少,但從魏晉開始重新流行後,歷久不衰,一言沿襲到清代。漢代婦女也有穿褲的,但大多僅有兩個褲管,上端用帶子系扎。後來宮中女子有穿前後有襠的系帶褲,逐漸為民間仿效。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是承襲了秦漢舊制的。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則出現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漢族男子開始穿起緊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帶和長褲皮靴的胡服;漢族婦女的服裝樣式也由褒衣博帶、上長下短變成緊身適體、上儉下豐。深衣形制在民間漸漸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區廣泛流行。
男子服飾——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
女子服飾——對襟和長裙: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
隋唐、五代時期
隋代初建,服飾承襲前代。
唐代服飾的特點是: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腰帶有銙(帶扣版;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艷麗多彩;注重梳妝打扮。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
男子服飾——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
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圓領袍衫: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 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著草鞋或麻鞋。
女子服飾——襦裙、衫、帔: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
冪籬: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
長裙: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從敦煌莫高窟壁畫晚唐供養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婦女裙色有紅、紫、黃、綠等,最流行的是紅色裙。
百鳥裙:用多種鳥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
花籠裙:用一種輕軟細薄而半透明的絲織品單絲羅製成的花裙,上用金銀線及各種綵線綉成花鳥圖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種短裙,也叫襯裙。
雲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
宋朝時期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
男子服飾——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
平民服飾: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
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
遼金元時期
遼代——遼代服制遼太租在北方稱帝時,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後晉領土以後,受漢族影響,創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飾,漢族官吏仍穿漢服。
干亨年間服制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後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遼興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後,大禮都改著漢服。由於地處北方,氣候寒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穿紅襖。遼代規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級官吏、平民百姓私戴違法,這點和唐宋時期大不相同。
金代——男子服飾:金代男子的普通衣著是——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袍,腰系吐骼帶,腳著烏皮靴。金代服飾最大特點是採取環境保護色,即衣著顏色與周圍環境顏色相同或相近。金人進入黃河流域之後,吸取了宋代服飾儀仗特點。有典禮時,都採取漢服制度,服袞冕,戴通天冠,著絳紗袍。公服有三種顏色:五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七品服緋色,八品、九品服綠色,公服下加襕。百官常服多為盤領、窄袖,胸間或肩袖飾以金飾花紋,有春水秋山景物,衣襟較短,便於騎馬。
女子服飾:金代女服以詹裙為主。它多為黑紫色,上面綉全枝花,周身有六個褶子。上衣為團衫,黑紫色或紺色,直領,左衽,前拂地,後曳地尺余,用紅黃帶,雙垂在前。金代女服較為寬大,顯得格外瀟灑。
元代——元代男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關之前,披發椎髻,冬戴帽,夏戴笠。他們的皮帽、皮襖、皮靴,多用貂鼠、羊皮製成。皮襖通常是右衽、方領。滅南宋之後,種族等級森嚴,蒙古貴族衣著華麗,色目人次之,漢人、南人大多衣著襕褸。
蒙古族入關以後,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還引進了漢族朝祭服飾,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長袍為主,以羅製成,大袖盤領,右衽。元代官吏實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貴臣佩虎鬥金牌,次為素金牌,再次為銀牌。
元統一中國後地域空前遼闊,在交際過程中,服飾技術進一步交流。元代絲綢特點是縷金織物大量應用。紗、羅、絞、縠,無不加金。元人把這種金光閃閃的織金錦叫「納石失」,意即波斯金錦,它是最華貴的衣料。質孫衣,又叫一色衣,上衣連下裳,衣式緊窄,下裳較短,有精粗之分。據說,元代統治者每年舉行十三次大朝會,帝王、大臣、親信穿同一色質孫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親疏、輩分祝酒。
元代衣著的用料,精粗相差懸殊。高官服裝多用色彩鮮明的織金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級高低。貴族男子夏季禮服,不可缺笠,其質地、造型、裝飾都追求華美。
女子服飾:元代貴族婦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這種袍比較寬大上,多左衽,袖口較窄,袍長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紅織金、吉貝錦、蒙茸加工品成。
明代
朱元璋貫徹他「復漢官之威儀」的主張,下詔將元代遺留的辮發、椎髻、胡帽、男子的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參照周漢,取法唐宋,對服飾制度做了大規模調整。這套服制先後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算基本確定。永樂、嘉靖時又做了些更改,使各項規定更加具體。明代首創的補子不但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反映出織綉技術的高超。
男子服飾——官服:明代官服恢復唐制,但較唐代的「品色衣」等級差別更加明顯。這與朱元璋獲取政權後,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關。官服中的冕服只限於皇帝、皇太子、親王等皇室成員於祭祀或朝會等大典時服用。
女子服飾——明代命婦冠服分禮服與常服兩種。皇後禮服用於受冊、謁廟、朝會等大典。皇後常服除鳳冠外,尚有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永樂時,衣服改用黃色大衫,深青霞帔,上飾珠玉等各種飾物。另有襖子、鞠衣、緣裙等,顏色、質料、花紋等都有規定。明代授有封號官員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服飾也有嚴格規定。其禮服用於朝見君後、參與祭祀等大典。主要有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等。
清代
從服飾發展的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服飾的形制也最為龐雜繁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發令,從此,男子一改束發為削發垂辮,以箭衣小袖、深鞋緊襪,取代了明代的寬衣大袖與統襪淺鞋,傳統法服被最後消滅。但從清代服飾中仍可看到對前代服飾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袞服、朝服的十二章紋;官服朝掛的補子;官員帽頂所用珠玉、珊瑚、寶石、金銀的等差;以及以命婦朝冠所綴金鳳、金翟數目多少區分等級的制度。清王朝後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開始,至光緒時期,先後幾次選派學生出國學習。留學生到國外,即剪掉了辮發,開始著西裝。以後,清政府開辦學堂,操練新軍,採用了西式的操衣和軍服。學生和軍隊的服飾也有了改變。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
滿族女服——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或外罩坎肩;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袖口平大,長可掩足。貴族婦女用團龍、團蟒,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邊。衣領較低,後漸加高。長袍初極寬大,後腰身漸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有對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
漢族女服——漢族婦女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掛,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也有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各式各樣,頗為美觀。清後期,又流行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篷,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自民國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服裝逐步演化為現在的服裝樣式。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⑹ 周、秦、漢、唐朝時士兵的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上古商周服飾--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