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代女服裝 圖片
網路把
㈡ 誰能提供一些唐代服裝的照片或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768252903&tn=imagedetail&word=唐代服裝&in=5
㈢ 歷史中的唐代女子衣服
在中國歷代的服飾藝術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唐代婦女服飾藝術。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彩、創新的手法、典雅華美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為豐富、最為富麗雍容的一個篇章。它上承歷史源頭,下啟後世之徑道,和其它藝術共同創造了唐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在中國服裝史乃至世界服裝史上寫下了令人驚嘆的一筆。
唐代女裝演變迅速、表現性強。在唐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女裝的種類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著男裝」三種配套服飾。
一
襦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是中國古代中原女子的傳統裝束。唐代的「襦裙服」包括 :上著短襦或衫,下著裙,佩披帛,有時外套半臂。唐代婦女非常流行襦裙服這種配套打扮, 上身著窄小的襦,襦的領口造型各異,變化豐富,有雞心領、圓領、方領、斜領等。到盛唐時又流行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把整個前胸都坦露出來,可見女性胸前的乳溝。這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上一種大膽的性感設計,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思想的開明以及時尚的開放,是唐代女性表現自身美的勇敢精神的體現,是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第一次在自由的空氣中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標志。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臉如花」,就是詠嘆這種開放袒露領子的造型。女子下身著長裙,裙的種類豐富多彩,於絢麗奪目、變化萬千中又風格協調,充分表現出唐代繁麗而奢華的服飾風尚。裙腰提得極高至腋下,以綢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當時女子以多幅面料製作的長裙為時尚,這種長裙有單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稱為間色長裙或襇裙,裙色鮮艷,多中求異。顏色有朱綠、朱黃等相配,單色以紅、紫、綠、黃、青以及白色為流行,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燕京五月歌》中描寫道:「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兒女染紅裙。」
盛唐時還流行百鳥裙,武則天的孫女、李顯之女安樂公主衣著奢侈,在整個唐代都是空前絕後的。她命宮廷特製的百鳥裙,是將多種鳥類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其色澤艷麗、變化無常,正看為一色,反看又是一色,日光中一色,陰影中又是一色,且能呈現百鳥形態,可謂巧匠絕藝。這種裙當時價值百萬,貴族婦女為追趕時尚競相仿效,致使「山林奇禽異獸,搜山盪谷,掃地無遺」。它充分顯示出古代時裝的驚人感召力,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貴族婦女追求時尚的極端心理。中唐以後,胡文化之風讓位於傳統文化,裙子的形制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裙裾加長、裙圍加寬。盛唐時,女子流行豐腴飽滿型,至中晚唐尤為如此。中晚唐婦女的服飾風格不僅沒有趨於衰落,反而更加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女性多褶的寬裙十分流行。周的《簪花仕女圖》便生動地描繪了這種寬大拖裾裙子的造型。
唐代女子還流行一種短袖衫,謂之「半臂」。半臂長及腰際,一般都用對襟,穿時在胸前系結,也有少數「套頭衫」式的領口寬大,呈袒胸狀。這種服飾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著半臂者並不多見,直到隋朝以後,穿半臂的婦女才逐漸增多。初唐時其流行到民間,成為一種常服。到了盛唐,在襦裙外罩一件「半臂」已成為一種時尚,同時還非常流行肩背上披一條帛巾,稱「披帛」。以輕薄的紗羅裁製,上面印有各式印花圖案,纏繞於雙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飄舞,使女性更增添了輕柔瀟灑、風情萬種的韻味。中國古代婦女服飾在隋唐之際形成的這種輕盈飄逸的風格,影響波及了後世幾個朝代。
二
唐代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飾要數胡服與女著男裝,這是封建社會興盛期服飾的一大特點,究其原因,一是社會的開放,女性著裝的自由度很大 ;二是受西北民族及外來服裝的影響 ;三是婦女獵奇和求異的著裝心理的內在作用。胡服、女著男裝這兩種服裝主要流行於初唐至盛唐時期,穿著者不分尊卑,有時還互為影響,或混穿於一身。
戰國時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曾掀起我國最早的服裝改革。自古以來,中原漢族的習俗就是好尚歌舞。自漢通西域至隋唐,通過絲綢之路帶來的異國風俗和文化,再一次為胸懷博大的唐代人所接納。特別是唐朝的首都長安,音樂舞蹈的興盛達到高峰,除繼承和發揚傳統舞蹈外,西域的舞蹈也在唐王朝范圍內迅速普及。上層社會的「好胡」之風引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潮流,這種風氣一直蔓延到民間。而來自西域的樂舞,急轉如風、威武雄健,還有賞心悅目的舞蹈服裝,令唐代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胡酒」、「胡舞」、「胡樂」、「胡服」成為當時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胡舞在全國流行以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百姓極力效仿胡人,以胡妝、胡服為美。中原女子穿的襦裙服也受胡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襟袖窄小」的服飾特色。胡舞的流行及胡服的普及是影響唐代女子裝束的重要因素,甚至使漢民族服飾在唐代表現出變異的特徵,留下了深深的外來文化的印記。
胡服羼入中原,至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唐代的胡服已不是單純的某一西北民族的服飾,而是廣采眾多北方民族服飾之長並融入了大量的西域、波斯、印度服飾文化的風格,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創新的典型實例。唐代的胡服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代表著唐代人吸收外來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變化。
胡服的主要特徵是簡潔、方便。如頭戴錦綉渾脫帽,身穿翻領窄袖錦邊袍,下穿條紋小口褲,腳穿透空軟錦靴,腰間有若干條小帶垂下,這種帶子叫蹀躞帶,原來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裝束。但在民間,特別是婦女中間,非常流行這種蹀躞帶,只是省去了原來的「七事」,而改成了狹窄的有長有短的皮條作為服裝的裝飾,飾品的造型也頗具異邦色彩。這在西安乾縣永樂公主墓出土的壁畫、陶俑中有大量的反映。
唐代胡服面料和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合璧的紋飾特徵。綉有希臘、羅馬流行的忍冬紋,波斯的翼神獸、聯珠紋,中西亞的駱駝、獅子等。唐代文化所吸收的外來優秀文化,大大豐富了服飾面料圖案的種類,使服飾面料更具有時代氣息及藝術感染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社會文化的高度發展,也體現了唐代服飾兼收並蓄的一大特點,同時唐代女子穿著胡服所展示出的矯健驍勇的陽剛之美,為本來絢麗的唐代婦女服飾又增添了一筆濃艷的色彩。
三
婦女著男裝是唐代社會興盛期服裝的另一大特點。這種裝束先是流行於宮中,後逐漸普及到民間,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腳穿皮靴,是唐代三百年來男子的裝束。從唐初期閻立本的《步輦圖》再到五代時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不同時期的繪畫聯系起來,便可看出唐代三百餘年間,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男子都非常流行這種裝束。這種著裝意識對唐代女子也產生了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唐代女子很喜歡穿一身典型男子服飾,跨馬馳騁,從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國》和周的《揮扇仕女圖》中,便可看到女子著男裝後於秀美俏麗之中又別具一股英俊倜儻的風度。
女著男裝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極為罕見的,儒家認為「男女不通衣服」。女子著男人的衣服被認為是不守婦道,而在天寶年間婦女著男裝已不少見,表明了漢代以來儒家禮教對婦女的桎梏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同時,這也表現出唐代女子對新奇事物有一種極大的熱情,在服飾上追求變化與創新,能大膽地穿戴男裝、胡服來充分表現自我。同時她們又在發髻和面妝上爭奇斗妍,把一個大唐社會妝扮得艷麗無比。這是唐代國力強盛、開放、發達、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結果。
唐代婦女服飾獨步古今,服飾之絢麗多彩、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舉世聞名。它是歷代婦女服飾中的佼佼者。我們從中可以深深感到濃烈的民族精神和極度的開創性意識,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第一次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標志。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自由的時代精神,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唐代婦女服飾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載體,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獨特性,仍是今天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服裝設計師創作的源泉。
㈣ 唐朝服飾圖片與介紹
代表服飾
大袖衫
《簪花仕女圖》描繪得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採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應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以紗羅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色,。尤其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
中晚唐女服
寬袖對襟衫,長裙,批帛穿戴。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 再看下唐朝的民間工藝,絹人。
襦裙半臂穿戴
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胡服
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佣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唐代服飾圖案主要是以體現唐代人民富饒繁榮的社會生活和雍容典雅的文化氣質為主,很好的展現了華夏土地的文化和藝術魅力。
㈤ 唐代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通過描述是無法完全展現唐代的服飾,你可以從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敦煌壁畫不僅是研究唐代繪畫藝術的寶庫,還展示出初唐、盛唐、中唐等不同時期人物服飾。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女性服飾和裝扮呈現了唐代的審美理想,反映了中國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特徵。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中原傳統服飾,另一方面又受到印度及西域地區佛教藝術的影響,兩者交融為唐代女性服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歷史價值。
㈥ 求隋唐時期的服飾圖片,資料
隋唐時期的服飾文化
衣:基本是華夏衣冠、魏晉舊制的損益。據《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載,天子冠服十四種:大裘冕、袞冕、(敝鳥)冕、毳冕、綉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時期詳於兩《唐書》。與前期不同之點是各種冠冕巾幘,天子在不同情況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種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別冠戴。即一品戴袞冕,二品戴(敝鳥)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綉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從祀時皆戴一種綢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參時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辦公事時服之。
衣裳的花紋、顏色,以天子服袞冕時,亦即踐祚、餉廟、征還、遣將、欽至、加元服、納後、元日受朝賀、臨軒冊拜王公等大典時為例:是青色衣、纁裳。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綉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為十二章。這就是俗所謂龍袍法定樣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門下侍中、中書及同中書門下三品宰輔貴臣為例:共具五章,衣上畫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綉黼、黻二章,外加紫綬,金銀縷(般革)囊、金飾劍、水蒼玉佩、朱襪、赤晨。官階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飾為區別。以章而論: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謂「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製,通用烏紗。所以有烏紗帽之說。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從隋文帝開始,穿赭黃文綉袍,烏紗帽,六合靴,和貴臣通服之,只天子帶上有十二個環,以資區別。唐代則經過多次改變,最後規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帶十三(釒誇)(帶上的裝飾品);四品服緋,金帶十一銙;五品服淡緋,金帶十銬;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皆銀帶九銬;八品深青,九品淺青,皆輸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黃衣,銅鐵帶(釒誇)七枚。又士子穿襇衫,庶人衣白。方外則緇衣黃冠。因為無品級老百姓等人穿黃穿白,唐人傳奇中俠士有黃衫客。唐與高麗安市之戰中,太宗與許敬宗登高觀戰,見一人穿白衣、持雙戟,所向無前,召見之,乃薛仁貴。又肅宗與李泌並馬循行營壘,遠遠望見的人說:「黃衣者聖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魚符,群臣出入宮門以為驗證,其後改為龜符,繼又改為魚符。三品以上佩金魚、金龜,四品用銀龜或銀魚,五品用銅龜、銅魚。所以李商隱《為有》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脫刺史緋》詩:「無那嬌痴三歲女,繞腰啼哭索銀魚。」羅振玉《歷代符牌圖錄》中尚收有唐代銅魚、銅龜實物。
婦女的服裝,皇後妃嬪皆有自己的章服,詳於新舊《唐書》車服志、輿服志。命婦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雞(長尾的野雞),以青的衣裳,將翟毛編綉於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為九等,是正規的法服。其次是「釵鈿禮衣」,以所貼花鈿多少分等級。一品夫人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鈾。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則穿大袖連裳。婦女的便服,與其夫同色。杜甫《麗人行》:「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又說:「珠壓腰(衤及)穩稱身。」腰(衤及)是婦女的內裙,日本婦女的和服仍因之,名為「腰(扌卷)」(koshimaki)。可見平日婦女的盛妝,也不拘於法定的衣裳。
婦女的發髻,在沿襲古式上,推陳出新,不拘一格。但看傳世周昉畫的《仕女圖》的發式,和日本已婚婦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樣,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發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為「屏笙」的宮妝,式已不傳,顧名思義,可能是一種高髻。飾品釵鈿釧弭類,還有一種「步搖」。戴在頭髻上,走起路來顫顫地搖動。白居易《長恨歌》所說:「雲鬢花顏金步搖」,即是。春天還用紙折為方形或旙樣物飾在頭上,名為「方勝」,又名「春勝」。婦女的紅妝,弄粉調脂、畫眉、點唇和貼花鈿外,還有「梅妝」。據說是壽陽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於額上,遂制此妝。唐代婦女尚未纏足,著展,見周昉《仕女圖》。
圖片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rn=16&tn=image&word=%CB%E5%CC%C6%B7%FE%CA%CE&pn=0
㈦ 唐朝服裝分類(全面)
唐朝服裝分為四類:
1、宮廷服飾: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2、天子服飾:
按照服裝的穿著場合,唐朝天子的服裝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
3、命婦禮服:
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4、公卿禮服: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
(7)唐代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的相關變革: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褠衣,這種款式便於活動。
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服飾
㈧ 關於唐朝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圓袍翻領後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