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

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10 20:57:34

Ⅰ 莫高窟的建造花費了多長時間呢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其始建於周聖歷元年,後歷經十六國歷朝歷代相繼鑿建,直至元代修建完成。

一、敦煌莫高窟的始建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中國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實就於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十六國的斷續修建,最終在元代興建成功。敦煌莫高窟建造在十六國時期的先秦,僧人樂尊路經此地見佛光閃耀,在壁上鑿了一個洞,後世禪師們便在此修建了洞窯修禪。後陸續各朝修建這一洞窯,形成了巨大的規模,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有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其中彩色泥塑有2415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Ⅱ 敦煌莫高窟原本只是一座石窟,為什麼其中一個洞窟的發現就震驚了世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

莫高窟南北長約1600米,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崖上,石窟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精粹,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

總結:

令人心痛的是當時昏庸的清政府並沒有認識到其重要價值,這些國寶陸續被一些文物大盜掠走。

藏經洞的文書及其他文物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所幸的是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成立研究敦煌學的專門機構,不斷把敦煌文化發揚光大。

Ⅲ 莫高窟里有什麼

1、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

2、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

3、有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10餘座。莫高窟曾於1900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綉等文物五萬餘件。

Ⅳ 簡要介紹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及主要景觀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1、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2、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3、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4、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5、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6、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觀:

1、九層樓

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於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窟前的建築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

2、三層樓

洞窟編號第16~17號,16窟建於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間。窟前倚崖統建三層木構窟檐,故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於16窟甬道北側發現藏經洞,後編號為第17窟。因此三層樓也是為數不多的窟中窟。

3、藏經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4、藏經洞陳列館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國外的敦煌遺書和繪畫的復製品,以及藏經洞的發現和被劫掠的歷史回顧,並且有敦煌學的發展現狀介紹。


5、莫高窟的畫師

創造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為數不多。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僧侶也會作畫,人數較前者略多。最後便是純粹的畫工了,他們遊走四方居無定所,在洞窟里作畫,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這個巨大的繪制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這樣一批優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後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


Ⅳ 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5)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Ⅵ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6)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

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厘米。

Ⅶ 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畫有什麼特點

壁畫特點:

1、美在材質。我們要知道,那個年代沒有化工顏料,更不像現在到處都有賣書畫顏料的,那時的顏料幾乎全是彩色礦石,人工研成粉狀後才能使用。而這種材質顏料也一直被書畫家青睞,沿用至今;

2、美在構思。任何一張敦煌壁畫都是生動的,同一幅畫裡面的人物姿態、表情都是不同的,這是畫工們巧妙的構思,所謂意在筆先,就是這個道理;

3、美在形象。走在任何一張壁畫前,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無論是佛畫像還是侍女圖,都非常符合人們心裡對這些人物的描繪,佛像就應該是這樣端莊的,侍女就應該是這樣婀娜的;

4、美在自然精細。石壁作畫,一些精細的線條和色彩的變化,有些在紙上都不一定能表現出來,然而卻在石壁上體現了。我們看侍女身上的彩色衣帶,色彩變化和諧,線條極具立體感,每條衣帶都有不同的角度,疊加一起卻又那麼自然,好像真的一樣。

(7)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莫高窟壁畫歷史與現狀

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壁畫並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畫、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畫以及說法圖,集中在最早開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時的壁畫人物半裸體,有著極其誇張的動作,其面容、神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帶有一種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風格。

北魏時期的壁畫內容比從前增加了許多,不但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更加豐富,還出現了內容離奇、情節曲折的因緣故事。二五四窟的《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薩那太子本生故事圖》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圖》深深地吸引了遊人。

北魏時代的壁畫人物,臉型已由橢圓而變得略顯修長。畫的線條更加熟練、圓潤,頗有「行雲流水」之妙。色彩的蘊染也逐漸改進,顯得人物更真實、可親了。

北周時代的莫高窟,突現了一種新式的佛像畫。菩薩們個個體態短壯,上身半裸或著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們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齒、下巴統統是白色,好像一種特殊的裝扮,奇特而新穎。這時期的二九0窟,還保存著莫高窟規模最大的佛傳故事畫,它也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早期石窟壁畫。

長達27米的壁畫,向人們講述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從乘白象入胎、菩提樹下誕生,到比武娶親、出遊四門、樹下問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個個誇張離奇的傳說,盛寓著一個修煉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難和成佛的道理來。

隋唐是北魏之後佛教發展的又一個昌盛階段,加上那時候國力強大,社會繁榮,藝術成就也登峰造極。莫高窟現存洞窟半數以上為隋唐所建。與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說法圖不同,這時期的壁畫更多是以「經變」與供養人為主的題材,或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或描繪開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煥然。

Ⅷ 敦煌莫高窟是如何發現的呢

莫高窟是中國文化重要遺產之一,也是非常經典的古文化,莫高窟開鑿時間是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莫高窟在前秦開鑿之後,後來國家逐漸將它開鑿的更好。


莫高窟圖片

資料記載莫高窟開鑿在敦煌城的東南方向25公里之外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傳說僧人樂尊路過此處,看見金光大勝,有如佛光,於是靈感大發,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在佛家,修建佛洞可以獲得無限功德,因此,在樂尊之後,又有很多僧眾來這里修建佛洞,認為沒有比這更高的功德了。原本大家稱為“漠高窟”,因為莫與漠為通假字,於是便改稱為“莫高窟”。

那麼莫高窟為什麼開鑿在這個地方呢?原因很簡單,莫高窟開鑿在神秘的河西走廊,絲綢古道上。這里文化復雜,有著西域的神秘,也有著中原的淳樸。古時是內地與西域的重要連接處,更是中國與亞歐的貿易關口。佛家人認為,在印度,是釋加摩尼成佛的地方,因此這里還是佛家弟子追尋真道的必經之路。

古時這里並不繁華,而是有大片的黃沙。或許正是美麗干凈的黃沙才征服了來這里的僧侶,平靜的黃沙讓風帶動舞出美麗的韻律,讓僧侶們在這里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和佛教財富。莫高窟的開鑿十分艱辛,因為有許多的壁畫和佛像被風化,所以為了保存想像和智慧,只能小心翼翼。現在,敦煌莫高窟已經成為了文化遺產,並且免費為遊客開放,讓各國遊客體會到敦煌莫高窟的魅力。

Ⅸ 四大石窟在哪裡

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9)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Ⅹ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據統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也有曲譜和其它音樂資料。豐富的音樂圖像數據,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為研究中國音樂史,中西音樂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閱讀全文

與莫高窟的圖片圓的簡單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古風女生圖片 瀏覽:29
如何隱藏陌陌圖標圖片 瀏覽:825
40歲男人的發型圖片 瀏覽:66
選址和衣服的圖片 瀏覽:901
艾莎公主的衣服圖片 瀏覽:615
word圖片修改橫縱比 瀏覽:828
顏文字圖片微信 瀏覽:527
小羊的可愛圖片卡通圖片 瀏覽:233
動漫字圖片迅雷下載 瀏覽:485
簡單的刻骨銘心圖片 瀏覽:494
可愛清晰頭像q版動漫圖片 瀏覽:805
word丹頂鶴背景圖片 瀏覽:951
皇子穿的衣服圖片 瀏覽:366
簡約風格的圖片女生 瀏覽:5
怎麼上傳手機端圖片 瀏覽:609
婚房氣球布置圖片大全簡單實用 瀏覽:89
北汽新能源360圖片及價格 瀏覽:390
風景牆紙圖片大全高清風格 瀏覽:720
簡單色系搭配圖片 瀏覽:279
放牛小女孩圖片意義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