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裡可以修改貂皮大衣
貂皮衣服的改制不是隨便什麼改衣服的店都可以改制的,首先貂皮衣服的製作工藝比較復雜,如果你裁剪或者縫制不好的話,那麼衣服穿上去就不會垂直平整會非常難看,而且他的縫制針法也是特別特殊的不是我們一般縫制普通衣服的針法,如果使用機器製造那麼可能會留下一些改動的印記,畢竟機器沒有人工做的那麼細致到位,所以一般好的改制店家都是使用純手工製作而成,不管你是改樣式還是改大小完工後都不應該看到任何改制的痕跡,這樣的處理就算是比較成功的。下面是尤巧皮草改制的貂皮衣服前後圖片。
2. 改革開放以來衣著有何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和西方服飾的比較: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3. 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一、穿著的變化
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二、飲食的變化
度過困難關瓜菜半年糧的日子,進入七十年代,生活雖好一點。但糧食仍是不夠,家家省著吃。在農村,口糧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麥和黃谷。
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三、住房的變化
由於工農業產能薄弱,國家要進行基礎建設。在七十年代之前,人們的住房是無多大改變的。農村除了生產隊新修少量簡易公房,學校、醫院修少數簡易平房,人們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時的狀況。
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4、行路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 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3)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4. 三軍儀仗隊服裝改革過程是什麼樣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日,許多國家宣布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10月16日,我國迎來了第一位外賓,就是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羅申要正式向毛澤東遞交國書,中央確定用儀仗隊和軍樂隊舉行歡迎儀式。由於時間緊,臨時組建的儀仗隊來不及做禮服,在歡迎羅申大使時,為了顯示儀仗隊威武雄壯,決定上身著繳獲的日軍呢料軍衣,下著馬褲,腳穿馬靴,頭戴鋼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抽調公安警衛師警衛營和第二團三營組建儀仗隊,並在各野戰部隊中挑選儀仗隊員,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
儀仗隊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國誕生不久的困難時期。盡管戰士們都是來自全軍的優秀骨幹,但儀仗隊的服裝卻與其他部隊無異,衣服布料為棉平布,顏色為草綠色,左胸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胸章,儀仗用槍為蘇式762步槍。
1956年9月30日,時值國慶節前夕,首都機場到中南海的路上,幾十萬群眾夾道歡迎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在隊伍的盡頭,身著新式禮服的三軍儀仗隊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威武。
歡迎儀式開始後,蘇加諾總統在毛澤東的陪同下,檢閱了著新裝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這是儀仗隊歷史上第一次統一著禮服。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全軍軍服也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設禮服、常服,簡稱55式軍服。
55式軍服,突破了我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儀仗隊就是從這次軍服調整開始穿著禮服的,其樣式為當時的軍官禮服。
在這次軍服換裝中,儀仗隊也由原來迎接外國元首隻是陸軍儀仗隊改為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儀仗隊著裝也由陸軍軍服改為陸、海、空三種軍服。
1965年6月1日,隨著我軍軍銜制的取消,儀仗隊禮服也即廢止,改為統一著三軍常服,幹部為上下四挖袋,戰士為兩胸袋,軍服上佩戴著紅領章、紅帽徽。
三軍儀仗隊在經歷了第一個10年禮服時期後,迎來的卻是長達近20年的沒有禮服穿的時代。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門打開,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不斷出現在世界禮賓場上,檢閱他國的儀仗隊。比較之下,他們都感到「我國儀仗隊的服裝還可作些改進」。
1983年8月1日,三軍儀仗隊正式配發新式禮賓服。從此也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服裝改革的序幕。
伴隨當時的服裝改革,陸、空軍儀仗隊隊員戴大檐帽;海軍戰士戴水兵帽,幹部戴大檐帽。帽頂和帽牆有標志軍種的牙線和帽牆絲帶。
三軍的帽徽均為圓形,正中有「八一」字樣的五星,外圍是麥穗和齒輪,海、空軍分別加襯鐵錨和飛翅圖案。陸、空軍禮賓服上衣為立翻領,袖頭外側有標志軍種的牙線和兩道黃線。
海軍戰士著披肩式水兵服。海軍幹部服與陸、空軍相同。三軍禮賓服褲中縫處均有標志軍種的牙線和兩道黃線。
儀仗隊禮賓服陸軍為棕綠色;空軍上衣為棕綠色,軍褲為藏青色;海軍上衣為白色,軍褲為藏青色。三軍儀仗隊員均佩戴肩章。
新式服裝用料是毛滌混紡凡爾丁。改革後的服裝莊重、樸素、大方,符合我國的民族習慣和我軍的傳統。
1987年,軍委領導考慮到新形勢下的外交需要,再次要求總後對禮服進行改革,但這次改革後的禮服試穿不久,便被淘汰了。
1992年10月1日,三軍儀仗隊換著新式禮服。這是三軍儀仗隊第四次禮服改革。
新改革的禮服不僅第一次脫離了當時現行軍服的樣式,顏色也由原來的3種改為6種,區分了軍種,結束了陸海空軍混色的模式,同時提高了主料的檔次。
中國走進新世紀,三軍儀仗隊禮服改革也走進了新的世紀。
2007年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暨新式服裝發放儀式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三軍儀仗隊身著新式禮服、高擎著八一軍旗走在13支新式服裝展示方隊的最前列。
新式儀仗禮賓服,既與07式軍官禮服保持了基本統一,又凸現了儀仗禮賓服的特點,與舊式禮服相比,更是脫胎換骨般的改進。與普通軍服一樣,儀仗禮服的顏色也進行了調整。
陸軍由過去的棕綠色改為松枝綠,既保持了我軍傳統的綠色,又加入了紅軍、八路軍軍服的顏色。海軍和空軍的軍服顏色改動較小,分別由藏青、藍灰加深為深藏青、深藍灰,使三軍色調更加協調。同新軍服一樣,儀仗禮服整體上還是傳承了解放軍「紅」的元素,包括帽徽、臂章、國防服役章等多處都有體現。
5. 中國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是第一個階段,服飾的主要特點是中西結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為了八個字:中西合璧,土洋並存。男裝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裝,女裝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8年以後,這一時期,服飾受到港台歐美的影響,從服飾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與之前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轉變。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追求品牌的效應。衣著的變化不僅說明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還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國力在增強。
6.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衣食住行的變化
1、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衣服沒有過多的色彩和樣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個季節。
改革開放後人們不僅對服裝的質量、花色進行挑選,還要追求品牌和時尚,體現個性與修養,服裝業也由此演變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時尚產業。「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裝業也成了如今最為多姿多彩的產業。
現在,人們在選擇服裝時,更加強調「綠色環保」和「保健功能」,國內近九成的消費者更喜歡購買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面料的服裝。
2、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風味。
改革開放之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特別是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家鄉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水腫」病人。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的充裕帶動了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農村呈現一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肉類、家禽、鮮蛋、水產品、植物油的消費量成倍增長,膳食營養結構大為改善。舊時的「高檔食品」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營養、風味、品種、療效成為人們繼吃飽吃好之後新的追求,飲食業在我國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3、住:從「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開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雜院,水泥房,家裡老老少少擠在一個屋子裡,傢具不齊全,沒有什麼功能。
改革開放後,個人已成為購房主力軍,喬遷之喜降臨到越來越多百姓頭上。我國住房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享受型消費時代的到來。
4、行:從汽車少見到排隊提車 。
改革開放前汽車還是稀有物品,只有家裡非常有錢的才能夠乘坐汽車出行。
改革開放後,隨著轎車進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變成了現實。推動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主要力量來源於家庭消費。近年來,各類新車型紛紛登場,家用轎車的價格則大幅下降,汽車個人消費力量已經形成。
(6)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最快的時期,也是我國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條件變化最大的時期。可以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恰如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紅蕾、萬村新綠。
2、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發生變化有多大我說不好,但僅從我們身邊日常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就能體會和領略到改革開放大潮的滾滾濤聲。這些巨大的變化,用每個人身邊都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量事實前後對比,最有說服力。
3、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在人生道路上飽嘗了酸甜苦辣的中老年人感受更為深刻,他們高度贊揚改革開放的強國富民政策,從心底里發出共同的心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7. 急!!! 1840到1949 中國百姓服裝的變遷
1840年,我國民族主要以滿足為代表,滿足的傳統服飾為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洲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1840——1911年的歷史講完了
再說說1911——1949的歷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滿族消亡了
建立了民國主要以中山裝為主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8.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4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4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全國之後,讓「喇叭褲」「紅裙子」「健美褲」等風行一時。從此,大街上可以看到,人們衣服的布料款式更多了,衣服上的紋飾圖案更美了,眼前的色彩也變得更加花團錦簇、光彩靚麗。
從長袍、馬褂、大襟、鑲滾襖裙、瓜皮帽到西裝、T恤,從灰藍白到色彩繽紛,從呆板到個性,從閉塞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自家出產到網上淘寶,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們的衣著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那些衣、衫、褲、裙是過往的歷史,更是當代的時尚。
從這些人們的衣著的變化,讓我們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了嶄新的、開放的、自信的、多元的中國。真心祝願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安康。
(8)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9.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各有什麼特點
一、衣
1、改革開放前,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2、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二、食
1、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購買糧食和副食品,都要憑票供應。過春節時,每戶才供應香油半斤,市場上少有賣魚的和無個體戶賣肉的,即使憑票到食品公司割肉的人,都是挑選肥肉,為的是回家能榨點豬油改善生活。
2、改革開放後,糧食敞開供應,各類副食、一應俱全,供大於求,人們越來越有口福,對糧食的需求,也逐漸變為求質不求量、糯米、白面、玉米也屢吃不鮮了。
三、住
1、改革開放前,一些村居住農戶,沒有一棟磚砌瓦蓋的房子,全都是成片同樣的茅草屋,甚至有的茅草屋,還是穿眼漏壁,每當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之際,室內寒風刺骨,令人難受。
2、改革開放後,茅草房子全都改造了,村子都修建了小洋樓,家家電器設備,應有盡有。農民都享受了城市生活,家家住在洋樓上,日子過得非常舒心。
四、行
1、改革開放前,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2、改革開放後,公交、高速、地鐵和城際鐵路組成的交通網路遍布縣市和全國,老百姓出行變得越來越便捷、代步交通工具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9)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一、改革開放40周年:
1、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
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2、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鄧小平同志的英明設計,把中國指向了民富國強、繁榮穩定,從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的有效實踐,把中國推進了偉大的歷史進程。
3、人們的衣食住行,是體現時代的特徵,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最生動的形象記錄。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對照40年前,都有著根本的差別,從以下四個方面,足以說明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幸福和享受。
10. 改革開放前的服裝特徵
新中國成立之初,服飾新風尚主要通過勞動模範進行傳播。共和國首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就是列寧裝的模特。1950年8月創刊的《人民畫報》,將梁軍選為首期封面人物。
梁軍圓潤的臉龐、齊耳的短發,加上灰色的列寧裝構成了1950年代農場女工的經典形象。簡朴的列寧裝體現了當時人們裝扮的實用價值取向——方便勞動。後來,梁軍的形象還被印在第三版1元面值的人民幣上。
而同樣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則給女性們增添了不少美感,透出青春和活潑的氣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服裝款式是中山裝,而最受人們歡迎的則是軍裝。而一般民眾,最常穿的衣服不外是黑、灰、藍和軍綠幾種顏色,這樣的流行延續十多年。
(10)改革後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的服裝樣式大都保留民國風格,衣服面料主要是機織「洋布」、粗棉布或麻布。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產物,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消失。由於受蘇聯影響較大,「列寧裝」和「布拉吉」開始流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成為服裝潮流的引領者。「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無數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套軍裝為榮。60年代初,隨著中國橡膠工業的起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穿布鞋轉變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成為那一代人的時尚。
服裝潮流的背後體現著國家的生產能力。數據顯示,1950年國內市場出售的棉布只有5000多萬匹,到195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一億三千多萬匹,但棉布生產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國民消費的需求。
為了穩定物價,國家結合當時的供應能力,於1953年發行「布票」。而由於布匹憑票供應,為盡可能地節約,民眾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因此黑、灰、藍、軍綠成為中國街頭服裝的主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