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朝服飾圖片與介紹
·唐朝的服裝很好看的
② 仕女圖服飾是虛構的古人的真實衣著是怎麼樣的
也不能說是虛構的,因為我們看的很多古代仕女圖裡面的服裝都是長袍加身,服飾華美,顏色鮮亮,而這些人大多都是身份尊貴,社會地位比較高,生活優越的一些王公貴族。而畫家為了體現女子的體態美,會盡量將她的服飾線條顯得更加柔和,體態顯得更加瘦弱,衣帶飄飄,整體風格“病若西子勝三分”。
而生活在古代的真正的平常女子,服飾上根本就沒有古代仕女圖中那樣鮮艷明麗,她們大多都穿著布衣,而且色彩樸素無華,因為在古代對於顏色的講究,也有著等級的劃分。平常女子根本就不能穿紅帶綠,而且為了更好的勞作,很多都不會穿長裙,更別說拖拽在地下行走。
③ 中國歷史朝代眾多,那麼哪個朝代的服飾最好看
夏商時期的服裝,就不再簡單的是遮陰蔽體的作用了
當時的衣服以窄袖為主,長腿度也僅是沒過膝蓋,或者是與膝蓋齊平,後來逐漸到了東周時期,中原服飾的發展,也進一步向豪華和華麗的方向發展,貴族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利和地位,衣服的設計也不再僅僅簡單的只追求實用性,更兼具美觀得體的優良特徵,畢竟貴族不需要下地幹活,離簡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服裝歷史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期服裝獨具特色,別具一格。或許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古人的衣服,定然沒有我們現如今衣服的絢麗多彩,但你要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屈原的《離騷》當中,對於衣服的描寫,也足夠讓人驚嘆:「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當然對服裝美觀程度的討論,其實僅限於皇宮貴族,平民百姓的服裝更多以實用為主,真要評判出哪一代的衣服最丑?我覺得應該沒有答案,沒有人願意把最丑的衣服穿出去,只要人們准備穿衣服的那一刻,如果不是沒有選擇,定然會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他人,即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看,但最起碼在心中,一定認為它是最完美最好看的!
④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
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王爺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貴族的服飾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
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
(4)古代人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翻領並非漢服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盪內心恣意想像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
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借口。
⑤ 古代的漢服,有哪些種類
古代的漢服確實是挺多的,而且每一個朝代的花紋特色都有所不同,但是整體往下看的話都和我們現代的服飾有很大的差別,先從最早的秦漢講起吧,秦漢的話一般以袍為主,袍相對來說也比較保守。
而魏晉時期的儒群相對來說又要保守一點,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那種大家閨秀有印象嗎,就是那種比較柔柔弱弱的然後拿著把扇子的,他們的衣服通常都是要比唐朝的襦裙還要保守一點,他們的衣服是屬於那種開衫的,樣子就類似於在胸口把自己裹起來一樣有一個 v型的穿法,我這么說也許你們聽不懂,你們看第三張圖片就知道了。
⑥ 古人郡主穿的什麼顏色衣服
個人以為是因為朝代而異,不同朝代皇室的服飾顏色都是不一樣的。
就像秦朝,是水德王朝,所以皇帝穿的是黑色,皇室穿的也是黑色。黑色五行屬水。
當然,那個時期還沒有郡主的說法,郡主的出現是在東漢,由郡公主一詞演變而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漢唐時期是土德王朝,所以郡公主是穿黃色(明黃色)的服飾。
漢朝原本應該是土德,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成為了火德。
晉朝金德,隋朝火德,唐朝土德,宋朝火德,元朝金德,明朝火德,清朝水德
不過隋唐時期開始明黃色變成了皇家專用,而且後來也不注重五德始終說,所以隋唐時期開始,郡主的服飾應該都是以明黃色為主。
⑦ 古代人穿的都是什麼衣服(要圖片)
古代人穿漢服
⑧ 古代服飾上大多都有哪些圖樣花紋
1、植物紋:梅蘭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萬年青、西番蓮、薔薇寶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類:多子(石榴)、富貴榮華(牡丹)、瓜瓞連綿(葫蘆或葡萄藤蔓、松齡芝壽、蓮花純潔、菊花隱逸、歲寒三友、福壽喜、五福捧壽、八仙。
3、動物圖案:龍鳳等(文官一品仙鶴補服,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還有獅子、虎、鹿、鶴鵲鴛鴦等各種飛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蟲、鯉魚鯰魚等魚。
4、自然氣象紋:雲紋、祥雲、流雲、水紋、浪紋。
5、器物紋:寶瓶、聚寶盆、八寶七珍、如意。
6、幾何紋:八達暈、天花、寶照、卐字、八卦、龜背、方勝、柿蒂紋、鎖子、連環。
7、人物:百子圖、戲嬰圖、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懸梁映月、樵牧耕讀。
8、風景:瀟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釣、各地的名勝或山水名畫等。
(8)古代人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
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
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⑨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文官官服的圖案: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官品區分)的。
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而武官還是用單獸,各品級略有區別。
古代武官官服圖案:
據《明會典》記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清規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但改為單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