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詹姓的宗族特徵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亂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詠詩為證,如《永嘉衣冠南渡詩》:「憶昔永嘉際,中原板盪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淚灑,渴驥每思泉。」又有《訪宗人》詩:「仆馬甘棲息,南來擇地安;巧將茅作舍,城近繞廬山。喜識宗人面,襟懷自覺寬;開圖閱源派,涕淚染衣斑。」可謂一字一淚,血淚交織。
B.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詹
C. 詹姓的介紹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歷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據袁義達、丘家儒主編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宋朝時期,詹姓約有10.3萬多人,佔全國人口7923萬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時期,詹姓約有18.6萬多人,佔全國人口9300萬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當代詹姓人口約89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川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個省。清朝以後,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台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
D. 詹氏和詹姓的介紹
秦漢之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建立詹國,為侯爵,稱詹侯,史稱詹文侯。以國為氏,即詹氏。秦漢之後,姓氏合一,詹氏也就稱詹姓。
E. 詹氏和詹姓的百度名片
女子稱姓,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用來明貴賤。西周時期,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史稱詹文侯,建立詹國,封地詹成為氏號,稱詹氏。詹氏出自姬姓,是姬姓詹氏。秦漢之後,姓氏合二為一,特別到了宋朝,中國的姓氏與現代幾無二致,姓和氏統稱姓或兼稱姓氏,詹氏和詹姓也就成了同義詞,詹氏也就稱詹姓。詹姓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詹氏。
F. 詹氏和詹姓的基本資料
詹姓出自姬姓,由詹氏的稱呼發展演變而來。西周時期, 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氏的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詹氏為姬姓,首因封地詹得氏號,子孫以國為氏,家即國,國即家,是享有家國職權和地位的稱呼,無尚榮耀。一旦封地失去,侯國爵祿不復存在,有的子孫會以其他方式命氏,而別於詹氏。有的子孫會以居住地詹邑命氏或以祖爵詹侯的詹命氏,延續詹氏,這時的詹氏已不是享有家國職權和地位的稱呼,而是表明延續詹國或詹侯這個家族標志的稱呼。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秦漢姓、氏合一, 姓、氏通稱姓,詹氏就稱詹姓,詹氏也就由原來別貴賤的稱呼演變成了現代姓氏意義的詹姓。詹姓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詹氏。
詹文侯詹氏一脈與所有由氏發展演變而來的姓氏一樣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姓氏相融相合,按照歷史的規律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成為中華姓氏的一員——詹姓(氏)。 宗法分封→詹國→用姓稱氏姓氏並存(姬姓詹氏)→姓氏合一(專以詹為姓)→詹(姓氏)
G. 百家姓詹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詹姓由來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歷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在宋版《百家姓》中 排名 第254位。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詹姓姓氏源流,希望大家喜歡!
詹姓姓氏源流
詹(Zhā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稱詹侯,建立詹國,其子孫以國為氏。
2、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
3、出自以官名為氏。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詹(占)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人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4、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5、出自小數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詹文侯。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宣王時,封其支子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 成功 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詹姓遷徙分布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恆伯,相傳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載:“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別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省一帶)、虢(今河南省鄭州西北)、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等地。戰國時楚(今湖北省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於詹師廬(存以備考),東漢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漵浦南)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我國 歷史 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 自然 而然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盪,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為避兵火,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凈土,詹姓子孫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游,遂家於當地。兩宋之際,詹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 航海 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謀生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清中葉以後,詹姓分布更廣,並有詹姓人揚帆南洋,遠徙東南亞。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為多,上述三省之詹姓約佔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五。
詹姓歷史名人
詹 何:戰國時楚國術士。善術數, 傳說 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 雄:福州(今屬福建省)人,唐末詩人。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 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
詹 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 清明 ,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 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 珪:江西省鄱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必勝: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於陣。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方桂:清安徽省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江西省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詹天佑:字眷誠(1861-1919),廣東省南海(今屬廣州市)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十二歲赴美 留學 。後入耶魯大學,學土 木工 程及鐵路專科。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斗終生。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姓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漢代設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後移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東北)。
河間郡:漢河間國,北魏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後移治今河北省河間西南。
2、堂號
詹性的主要堂號有:“河間堂”、“奎光堂”、“潔身堂”、“繼述堂”、“敦復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詹姓宗族特徵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亂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詠詩為證,如《永嘉衣冠南渡詩》:“憶昔永嘉際,中原板盪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淚灑,渴驥每思泉。”又有《訪宗人》詩:“仆馬甘棲息,南來擇地安;巧將茅作舍,城近繞廬山。喜識宗人面,襟懷自覺寬;開圖閱源派,涕淚染衣斑。”可謂一字一淚,血淚交織。
猜你喜歡:
1. 2017中國最大姓氏
2. 2017中國百家姓排名榜
3. 哪些姓氏五行屬金
4. 百家姓排名大全帶拼音 百家姓排名帶拼音 新百家姓大全帶拼音2017
5. 百家姓要怎麼記
H. 有詹姓嗎
詹姓出自姬姓,詹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省為詹姓人口最多的四個省。
I. 百家姓之詹姓起源
百家姓之詹姓起源
上古周朝時,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為詹侯,其子孫以封號為姓,相傳姓詹。
遷徙分布
詹,是台灣的第三十三個大姓。現多居住在彰化、苗栗、台北等縣。現在,台灣的詹氏也很旺盛,是全省的大姓之一。
堂號
《姓苑》記載:「周宣王支子賜姓詹,封詹侯」。望出渤海。河間。
歷史名人
詹體仁――字元善。宋朝浦城人。隆興年間迸士,為太常少卿。很能識別人才。他推薦的.30餘人為官者,皆為賢能之士,個個名揚於世。
詹士龍――字雲卿。元朝固始人。父鉤為宋都統,歿於鄂州。士龍3歲,隨母北遷。董文炳以見世祖,世祖嘆說:、『此忠臣子,汝善養之」。士龍長後,知己非董出,即晝夜痛哭,懇復原姓。文炳戲說:「試為投石水中,浮則爾從!」士龍以石投水,沉而復浮者4次。文炳許士龍復姓。
詹天佑――字眷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幼童留學美國,為中國所派的第一批留學生,光緒七年(1881年),畢業於那魯大學,習工程。曾任教於福州船政局、廣東博學館、廣東海圖水陸師學堂,又先後充潮汕鐵路等工程師。光緒三十一年(i905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以總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北京)張(張家口)鐵路,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採用新工程技術,減少縮短了工程數量和工期,並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後任漢粵川鐵路督辦,著有《京張工程紀略》圖。
;J. 詹和占是不是一個姓
詹和占不是一個姓,區別如下:
一,排名不同
1,占姓,中文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沒有列出,而在全國約有人口98萬,在各姓中排第272位,佔全國人口的0.08%。
2,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倒數第4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新排名倒數第4位。
二,來源不同
1,占姓來源:源自職業,出自古代占卜師,屬以職業為姓。古代有專門占卜的巫師,子孫以占為氏。
2,詹姓來源:詹姓出自姬姓。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
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三,名人不同
1,占姓名人:
(1)佔小玲
男,大學文化,教授,歷任董事長、總經理。現為海南省海洋油氣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長期致力於石油化工研究,共自費研究出非職務發明、專利及成果10餘項。
(2)占重順
1953年3月生,男,河南省光山縣人。現任河南省光山縣工業品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中專學歷,經濟師。
2,詹姓名人:
(1)詹天佑
詹天佑,字眷誠(1861-1919),廣東省南海(今屬廣州市)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中國近代早期留學生。
(2)詹蒙
詹蒙,(1892-1911),男,漢族。乳名炳昌,字仰高,浙江宣平縣石浦村(今屬武義)人,後隨父居溪口。少時與王卓同學,喜聞洪楊故事就讀新民塾,繼入縣立高等小學,轉入浙江陸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