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1)古代官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㈡ 在古代,什麼是紅袍什麼是藍袍
在古代,紅袍、藍袍多指官服,官員五品以上穿紅袍,官員六品以下穿藍袍(即青/綠袍)。
古代衣服的不同顏色代表一個人不同的身份。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官員穿緋袍(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官員穿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然按照原品服色。如果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
州的長官刺吏,不拘品級,都穿排袍。秀才穿白衫,舉人穿綠衫。
(2)古代官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隋朝「六品以下,兼用緋、綠」,紅色官服的是六品以下。
唐代一至四品穿深緋(深紅色),五品淺緋(淺紅)。
宋代五品官員的服色為紅色。
明代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紅袍)」,也就是一至四品都可以穿紅袍,但是仍需要以補服圖案、腰帶材質等來判斷官位。
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綉蟒形﹐故稱。又名花衣﹑蟒服。婦女受有封誥的﹐也可以穿。 蟒袍,蟒,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即蟒袍。
此外,狀元在遊街和覲見皇帝當天可以穿紅袍進士服;結婚的新人當天能穿一次紅袍禮服。
㈢ 在古代中一品官員到九品官員,衣服上分別綉的是什麼動物
中國古代官補是中國封建王朝特定的顯示官員的地位高低的官服徽識,是南京雲錦的特色品種。他飾於官服的胸前、後背,文官飾以飛禽;一品官為仙鶴補;二品官為錦雞補;三品官為孔雀補;四品官為雲雁補;五品官為白鷳補;六品官為鷺鷥補;七品官為補;八品官為鵪鶉補;九品官為練雀補。武官飾為走獸:一品二品官為獅補;三品官為虎補;四品官為豺補;五品官為熊補;六品七品官為彪補;八品官為犀牛補;九品官為海馬補。
㈣ 古代穿衣有講究,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唐朝為例:
三品以上著紫色;
四品,深緋;
五品,淺緋;
六品,深綠;
七品,淺綠;
八品,深青;
九品,淺青。
品服的花飾:三品以上綉紋:一品,徑五寸獨科花;二品,徑二寸獨科花;三品,無枝葉散答花。四至七品綉紋,均是徑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無綉紋。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當時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司馬一職在別駕、長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當時,實際上是閑職。
其官階是最低的文散將仕郎,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實不是以深淺為高低的,而是以難易來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緋色的染料是最難調配的,所以很稀少就顯得穿的人高貴了。
(4)古代官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暖帽為圓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則是前綴金佛,後綴舍林,亦綴紅色帽緯,飾東珠,頂與暖帽相同。
皇子、親王、鎮國公等,朝冠形制與皇帝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文武官員的冠頂,上銜頂珠,其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頂珠之下,有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
藍翎是雕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花翎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為貴。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袞服、朝服、龍袍是皇帝的禮服。袞服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禮時服用。
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觀等。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綉九條龍、十二章及五色雲紋飾。
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一統山河」綿延不斷、「萬世昇平」等吉祥含義。
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代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
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禮服掛,類似普通外掛,用紫貂、黑狐皮製作。職位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衛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
。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禮服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男子及八旗婦女皆用。
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鈕扣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這是清代禮服衣袖的特點。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掛,是比袍短比掛長的一種長掛,對襟,胸、背各綴一塊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
掛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清代補子的具體規定),補掛為品官標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掛,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掛比常服掛短,袖長及肘,石青色,庶官、扈從都可以穿。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掛,是較為榮寵的官服。巡行肩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掛。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太平天國之後,文武勛臣得賜者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掛、換、衫、褲等。
馬掛,一罩在袍衫之外,長僅及腰,原為軍中服飾,因便於騎馬,故稱「馬掛」。康熙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
馬掛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馬甲,或叫坎肩,向例為王公貴族服用,至清後期人人可穿。長衫、袍掛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人士開兩衩。
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系沿襲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編的結子。
咸豐初,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旦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氈帽,亦沿襲前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則戴竺帽、涼帽等。軍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裝,也用馬蹄袖。頭盔有皮革和鐵制兩種。盔周圍垂貂尾、獺尾、鵰翎等裝飾物,有垂於後面的護領。
武將所穿鎖甲,有明甲、暗甲、綿甲、鐵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護肩、護腋及護心鏡。穿盔甲時,腰旁掛撒袋貯放弓矢。自火器發明後,這種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營、綠營兵,戴虎帽,穿黃布虎紋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緊身襖褲,加鑲邊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圓圈,內書兵、勇等標明所屬的字樣。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標明某船的字樣。
㈤ 我古代文武官員服飾有何區別
1、補子不同
區分清代官員的品級,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後背所綉的圖案,這塊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圖案稱為「補子」。貝子以上的皇親用圓形補子,官員一律用方形補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綉鳥,武官胸前綉獸。
2、名稱不同
清代文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鵲。像內鄉縣衙的知縣是正五品官,所以胸前所綉的補子就是白鷳。
清代武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馬。
(5)古代官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類別:
1、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3、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5、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6、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7、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8、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㈥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文官官服的圖案: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官品區分)的。
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而武官還是用單獸,各品級略有區別。
古代武官官服圖案:
據《明會典》記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清規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但改為單禽。
㈦ 一品文官是仙鶴圖,明朝官員的服飾怎麼這么繁瑣
導語:明朝官員服飾為何這么繁瑣?一品文官仙鶴圖案,武官為獅子,三品文官孔雀圖案,武官為虎豹,朱元璋有如下考慮。
談起官服服飾,必須從禮儀文化談起,在我國的古代社會,禮治思想在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禮文化含有眾多的意義,是我國傳統文化根本特徵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統治階級維護尊卑貴賤、長幼有序的森嚴等級制度的准繩。
其二,朱元璋重典治國的需要,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各種漢制禮法制度和禮儀習俗都被元代蒙古人破壞殆盡,“上懲元氏以寬縱失天下,頗用重典。”重典治國,也就是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核心是治吏。官服制度的設置體現了尊卑等級思想,官吏對服飾的犯罪在明代是一種“越禮”行為,是要受重罰的,官吏的“越禮”比其老百姓更具危險性,明朝對官吏“越禮”行為的處罰,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以維護統治者的高度權威。
最後,官服制度的設置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很長時間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地位,而明朝又是一個封建社會集權化的登峰造極的朝代,朱元璋十分推崇儒家思想的禮法制度,反之儒家思想又十分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秩序。
當儒學正統的程朱理學出現後,宣揚“存天理,滅人慾”,以理治天下,具體到社會生活中,就體現在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和繁文縟節的禮制,強調尊卑有序,長幼有序;明朝又將程朱理學擺在更高的位置上,在官服制度上就傾向於恢復舊制傳統,推崇古代禮服,並且能夠區分不同等級,從而使言行舉止都不約而同地按照儒家“理” 的要求,安分守己,直覺維護等級秩序。這正是統治者最終的目的。
㈧ 一品官到九品官的衣服上分別刻得是什麼動物
清代文官官服圖案: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清代武官官服圖案: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仙鶴在禽類中的地位僅次於鳳凰,而且也常用來寓意長壽;錦雞是前程似錦願望的化身,而且其也有驅鬼辟邪的功能;孔雀,是大賢大德、吉祥富貴的瑞禽;雲雁就是大雁,遷徙的時候飛行有序,是文明禮儀的象徵。
白鷳展翅象徵拋棄塵穢迎新納福,此外它還能驅災,祈求豐收。後人又稱其為「義鳥」,是忠誠高雅的標志;鷺鷥羽毛潔白,寓意廉潔守法;鸂鶒,是一種水鳥,象徵堅貞忠心;鵪鶉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在瓷器和繪畫中,取其鵪字音,寓意平安;練雀,權力和富貴的象徵。
麒麟,中國傳統的瑞獸,麒麟為仁獸,象徵統領仁義之師;獅子,萬獸之王,象徵武力和權威;豹子,身形矯健,毫不張揚,象徵君子的品德;猛虎,地位在豹之下,古代勇猛之士被稱為「虎賁」、「虎士」,象徵威猛;黑熊,體形高達威猛,取其陽剛之意。
古代文化中,彪是一種排在虎豹之間的神秘動物,是兇悍殘暴的猛獸,取其對敵兇狠之意;犀牛角銳皮厚,角可制矛,皮可制甲,象徵兵器犀利;海馬,傳說中和馬模樣相同、背上有翅的神獸。傳說這種神獸能水陸雙行,取其在水陸皆可勇猛殺敵之意。
(8)古代官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圖案主要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補子,才稱補服。
明代的「補子」前後都一樣,而清代的「補」前面的部分是將其圖案分成兩半。
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場合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而表示官階差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文官綉有文禽、武將綉有猛獸紋飾的「補子」。
清代官制設置嚴謹、細密。無論文官、武將均設置九品十八級,也就是所謂的「正」、「從」。
王公百官補服均為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風憲官(御史)補服綉獬豸。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各品階的補子上還有其他花紋裝飾,如文官的補子上有類似聯通商標的圖案,名為「盤長」,與其搭配出現的往往有其他吉祥紋飾,即海螺、輪子、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和盤長等八件寶物,簡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又稱為「八吉祥」。
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㈨ 古代的官員上朝都會穿官服,那他們的官服的名稱都是什麼
在古代,官服主要有多種類別,主要有常服、朝服和補服,當然還有祭服、喪服等等。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大臣們衣著圓領的袍子並頭戴烏紗帽,這樣的裝扮就是常服。並且,在各個朝代,常服的圖案、紋綉和裝飾也都不盡相同。在明朝,常服上會用絲線紋上禽類野獸的圖案,袖口領口處也都有別致的花紋圖騰。常服上的圖紋也代表著這個人的身份,像是一品的文官常服上就是仙鶴的圖案,二品就是錦雞,而武官常服上相對而言會是比較兇猛的野獸,像是麒麟等等。古代的官服的製作大都會受到限制,若是私自大批量製造官服,則是會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