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這是什麼蟲,一到秋天外面曬衣服,好多這東西
篩豆龜蝽
屬半翅目龜蝽科,異名Coptosoma cribrayia Fabricius,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主要為害菜豆、扁豆、大豆、綠豆等豆科作物,以及刺槐、楊樹、桃等多種其他植物,分布北起北京、河北、山西,南至台灣,東到沿海地區,西至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
中文名
篩豆龜蝽
別名
豆平腹蝽
⑵ 請問這是什麼蟲有沒有毒衣服晾在外面這種蟲喜歡往衣服上飛,跟七星瓢蟲差不多,顏色不一樣,但是一股味
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種龜蝽,應該就是【篩豆龜蝽】。你可以網路圖片自行核實一下。
它主要為害菜豆、扁豆、大豆、刺槐等植物,不會直接傷人,對人體健康沒有不良影響,這一點可以不用擔心。
當然了,作為這樣一隻蝽,它有臭味就很正常了,所以,你最好不要直接捏死它,否則氣味更大。
⑶ 這是什麼蟲子,在晾衣服的繩子上,還會爬到衣服上
這個是 瓢蟲幼蟲
⑷ 請大家幫我看看這是什麼蟲,最近家裡多了好多這種蟲子,謝謝了!
太小了看不清,看起來像
大紅瓢蟲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大紅瓢蟲,體近圓形,呈鋼盔狀。頭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黃紅色,腹面各部亦呈黃紅色。
大紅瓢蟲中文名:大紅瓢蟲
拉丁學名:Rodolia rufopilosa Muls.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吹綿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2形態特徵編輯
成蟲:體近圓形,呈鋼盔狀。長5.0-6.0毫米,寬4.6-4.8毫米。頭部(除眼外)
大紅瓢蟲
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黃紅色,腹面各部亦呈黃紅色。初羽化時,背呈鮮艷的粉紅色,老熟時轉為暗紅色。卵:朱紅色,尖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0.46毫米。第一次脫皮後,體寬而扁,長約2.6毫米,呈絳紫色後轉絳紫紅色。第二次脫皮後,長約4.7毫米,體灰黑後轉為暗紫色。第三次脫皮後長約6.8毫米,體全黑。幼蟲老熟時長約10.5毫米。蛹:裸蛹、長約5毫米,寬4毫米。體外附有幼蟲末次蛻皮的灰色皮殼。皮殼自背部中央縱裂,分離兩旁,露出蛹體。
3生物學特性編輯
生活史
大紅瓢蟲在浙江每年發生四代。成蟲越冬,越冬成蟲在 3月中、下旬活動,4月中、下旬產卵。第1代由4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由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3代由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4代由9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因雌蟲的壽命及卵期彼長,故在6-7月之交,前後代次相互混雜.在四川一年發生3-4代,越冬成蟲在次年3月中旬開始、活動,4月中旬產卵。各代成蟲分別發生於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中、下旬。
大紅瓢蟲(5張)
各蟲態歷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有所差異,在重慶桔區,卵期,日均溫31.3-32.5℃時,為5.0-6.4天.平均5.5天;幼蟲期,日均溫25.3-32.2℃時,為6-21.9天,平均12.9天;前蛹期,日均溫23.5-33℃時為4.3-9.0天,平均6天;蛹期,日均溫18.5-33.3℃時,為5.2-20.1天。平均10.3天;成蟲期,在日均溫15.9-31.4℃時,為35.9-101天,平均68.4天。在浙江桔區,卵期平均3.7-9.5天,幼蟲期平均15.3-25.3天,蛹期平均6.1-15.4天,成蟲壽命第1代平均45.8天,第2代88.2天,第3代153天,第4代成蟲越冬。
生活習性
成蟲行走敏捷,在中午時最為活動,入晚或風雨之日則隱藏在枯葉底或樹干空穴,
大紅瓢蟲(16張)
尤以卷縮樹葉內最多。食物缺乏減遇外物驚擾,則飛翔遠離,飛翔力通常所見的為15-18米.成蟲一生交配多次,交配後數小時可開始產卵。第1代成蟲產卵439粒,第2代598粒,第3代195粒,越冬代326粒。在重慶。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溫14.2-31.4℃時,產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產在吹綿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體側,一般每處產卵1-2粒,多則6粒,每天可產卵11-41粒。在重慶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溫21.6-32.5℃時,卵的孵化率為1.8-40.8%,平均為95%。
幼蟲共四齡,多在吹綿蚧產卵雌成蟲的體下或卵囊內或蠟質物中,這些場所既能穩妥隱藏,又可就近取食。蛹喜倒懸於陰涼的葉背面,在高溫天氣下,老熟幼蟲多於枝葉蔭蔽處化蛹,溫度降低後,則在枝葉尖端向陽處化蛹。
捕食量,成蟲和幼蟲的食料,高度專一化,非特殊情況不取食吹綿蚧以外的其它昆蟲。每頭成蟲平均每小時可食卵2.1粒,食幼蟲則為1.3頭。每頭3齡幼蟲每小時食幼蚧1頭,四齡幼蟲食幼蚧5.6頭。成蟲和幼蟲均有自相殘食現象,在食料缺乏時,尤為常見,幼蟲准備化蛹時被食尤多。
對溫度的適應范圍
大紅瓢蟲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要求最度較高,成蟲交尾產卵最適溫度為日平均溫度26-20℃。平均氣溫在15℃以下,即停止產卵。在陰天無陽光直射的條件下,22-23℃即停止活動,但飢餓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氣,也還取食。越冬後活動所需的溫度較低,在陽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動。氣溫達35℃時一表現騷動,急行亂爬。高溫時選擇茂密林中棲息。由於它適應的溫度范圍較窄,在溫帶地區,活躍的時間較短,以四川柑桔產區而言,活躍期為5-9月,在這個期間,遇到酷熱天氣,也減少活動,如果沒有適當的隱蔽場所,往往難以存居。
⑸ 這是什麼蟲求詳細信息。
瓢蟲的幼蟲。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學名:Coccinellidae)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艷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蟲,這是一種害蟲)、金龜,甚至因為某些種其分泌物帶有臭味而俗稱為臭龜子(但這也是混稱)。
英文名ladybirds(又稱ladybug)里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瓢蟲
多食亞目Polyphaga
有顎亞門Mandibulat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瓢蟲
二名法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鞘翅目Coleoptera
瓢甲科
拉丁學名
ladybird(又稱ladybug)
別稱
紅娘、金龜、金龜子、臭龜子、花大姐
昆蟲綱Isecta
亞綱
有翅亞綱Pterygota
外形特徵
瓢蟲的成蟲體長約數mm至1cm程度,體型呈半圓球狀,腳與觸角短小。體色有黑、赤、橙、黃、褐色等艷麗 的色彩,身體上的圖樣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多變。,九星瓢蟲(Coccinellanovemnotata)的圖案是在橘紅鞘翅上各有4個黑斑點,以及各有半個斑點,這是典型的瓢蟲顏色圖案。瓢蟲
分布范圍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艷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英文名Ladybug里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
折疊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和所有的野生動物一樣,瓢蟲不會像人類那樣擁有一個可以庇護的住宅。他們只能堅強地忍受各種惡劣的氣候,有時他們會藏身於樹葉之下,把它作為擋風遮雨的保護傘。
很少有人知道,瓢蟲還是個會游泳和潛水的能手。網友冷血鐵面做過一個實驗:把一隻瓢蟲投放於洗臉盤中,這只瓢蟲不僅能在水面上游泳,還能潛入水中自由行走。這個實驗反復進行了多次,共計20分鍾。最後瓢蟲爬上洗臉盤邊沿,在陽光下打開鞘翅曬干後飛走。瓢蟲
生活習性
幼蟲的生活
七星瓢蟲(Coccinella 7-punctata)的幼蟲
瓢蟲幼蟲
幼蟲的生活單調乏味,它們每天游弋在花草之間,瘋狂地捕食蚜蟲。瓢蟲的生命非常短暫,從卵生長到成蟲時期只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在花園里同時發現瓢蟲的卵、幼蟲和成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瓢蟲的幼蟲胃口越來越大,圓圓的身體,鞘翅光滑,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斑紋,身體也在不斷地增長,他們必須掙脫舊皮膚的束縛,開始了一個艱辛的歷程--蛻皮。這個過程並不像我們脫掉舊衣服,再換一件大號外套那麼簡單。瓢蟲一生之中,要經歷5至6次蛻皮,每次蛻皮後,身體都會繼續增長,直到積蓄足夠的能量步入蟲蛹階段。
它會從一個身體嬌柔的幼蟲變成體質強壯的成年瓢蟲。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過程,幼蟲的身體將被分解,然後重新組合、調整,再加以修飾裝扮,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它嶄新的生命。當它最後破蛹而出變為一隻新的成年瓢蟲時,還要經歷一些轉變,因為此時它的身體仍舊柔軟嬌嫩,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它必須暴露在陽光下,吸取氧份,使它的體色慢慢加深,斑紋也會逐漸顯露出來,幾個小時後,它就會變得和花園中其他成年瓢蟲一模一樣了。
折疊成蟲的捕獵
七星瓢蟲(Coccinella 7-punctata)的成蟲成年肉食性瓢蟲會捕食任何肉質嫩軟的昆蟲,它們最喜歡吃的是蚜蟲,但只要是沒有披戴盔甲和其他保護外套,而且身體柔軟、體型小的昆蟲,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美餐。
獵物們不會自投羅網,瓢蟲必須經常飛動去搜索目標。瓢蟲看上去不大可能會飛,它的體型不像個飛行員,而更像是個葯箱。它有一個堅硬的外套,而它那套細小精緻的翅膀會從外套下伸出,瘋狂地舞動。瓢蟲確實是一個技藝精湛的飛行家,也正是因為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本領,所以才能在花園的各個角落裡來去自如。
雌的肉食性瓢蟲會產下大量的卵,它通常把卵分布在蚜蟲時常出沒的地方,以確保自己的兒女出生後能獲取最大的生存機率。卵被孵化後,新出生的幼蟲就會把身邊的蚜蟲做為它們可口的小吃,幼蟲的模樣與它的父母區別很大,它們還沒有裝備上厚實的盔甲,身體非常柔軟,成節狀分布,但卻長著些堅硬的鬃毛,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它們的下顎強壯有力,形狀就像一把鉗子,能夠輕易地洞穿蚜蟲的身體。
成蟲、幼蟲在受到刺激時,都會分泌一種淡黃色液體(成分為生物鹼),雖然無毒,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藉以驅散敵害。
折疊編輯本段瓢蟲種類
折疊種類介紹
瓢蟲的種類非常繁多,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在花園里發現不同種類的瓢蟲。我們可以從它們的顏色上加以區別,有些是黃色,有些是桔色或紅色,我們也可以根據它們的體型來區別,有些體型瘦小,有些則較為粗壯。但識別它們的最好途徑是通過它們身上的斑點,有些瓢蟲有兩個斑點,有些有9個,有些有12個,有些則一個也沒有。
全世界記載約500屬5000種。中國已記錄近400種。其中,植食性的品種約佔1/6。食植瓢蟲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蕁麻科、五味子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數種類取食蕨類(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種以栽培作物為食,例如分布於古北界的馬鈴薯瓢蟲和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茄二十八星瓢蟲危害馬鈴薯和茄子;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瓜裂臀瓢蟲為害瓜類;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大豆瓢蟲和分布於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蟲為害大豆。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蟲。在瓢蟲亞科中的食菌瓢蟲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孢子)為食。
除此以外,瓢蟲亞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蟲亞科主要以蚜蟲為食,小毛瓢蟲亞科和小艷瓢蟲亞科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蟎;其中食蟎瓢蟲族專食葉蟎,是葉蟎的重要天敵;隱脛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和介殼蟲;盔唇瓢蟲亞科捕食有蠟質覆蓋物的介殼蟲(如盾蚧、蠟蚧等),其唇基向兩側和向前伸展,成為掀開蠟質介殼的特殊構造;四節瓢蟲亞科和紅瓢蟲亞科取食綿蚜和綿蚧,其幼蟲背面亦覆蓋蠟粉或蠟質絲,外形與取食對象相似(擬態)。在捕食性的瓢蟲中,七星瓢蟲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中國採取助遷和保護的方法用它來防治棉蚜。
2000年以來,美國東北部也出現了七星瓢蟲,其分布區在不斷擴展。異色瓢蟲也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因其色斑變異很大,曾用於遺傳學的研究。澳洲瓢蟲於188瓢蟲8年從大洋洲引入美國,以防治當時嚴重為害柑橘的吹綿蚧。散放後的第二年,吹綿蚧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隨後,又引入到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都取得長期控制吹綿蚧的良好效果,成為引進天敵的第一個著名成功範例。小紅瓢蟲原產於亞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席爾共和國、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以防治塞席爾吹綿蚧。這也是引進天敵防治害蟲的成功範例之一。中國曾把大紅瓢蟲移殖到湖北省宜都縣,以防治柑橘園內的吹綿蚧,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還有二星瓢蟲、四星瓢蟲、六星瓢蟲、雙七瓢蟲、九星瓢蟲、十星瓢蟲、十一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十四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刀角瓢蟲、大紅瓢蟲、紅環瓢蟲、縱條瓢蟲、六斑顯盾瓢蟲、艷色廣盾瓢蟲等等。
折疊主要種類
[肉食]
七星瓢蟲(ナナホシテントウ)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廣泛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的代表性瓢蟲。體長約8mm,翅膀為紅色,正如中文名稱所提示,其有7個黑色圖紋。在不同個體之間沒有圖樣的差異存在。以蚜蟲與葉蟎維生,當食物不足時幼蟲間會有同類互食的情形發生。
異色瓢蟲(ナミテントウ)Harmonia axyridis
廣泛分布於亞洲等地,和七星瓢蟲並列為代表性物種。體長約7mm。與七星瓢蟲不同的是體色變化性大,有黑底2個紅斑、黑底4個紅斑、紅與黃色多圖樣等。捕食蚜蟲。
六條瓢蟲(ダンダラテントウ)Menochilus sexmaculatus
體長約5mm,比異色瓢蟲略小。翅膀為黑底色4個紅斑,有和異色瓢蟲圖樣相近的種類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蟲維生。
大龜紋瓢蟲(カメノコテントウ)Aiolocaria hexaspilota
又稱為六斑異瓢蟲,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圖樣,由於和龜殼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蟲的幼蟲。瓢蟲
龜紋瓢蟲(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Propylaea japonica
和大龜紋瓢蟲圖樣相似,但體長只有約4mm。食物來源為蚜蟲。
大突肩瓢蟲(オオテントウ)Synonycha grandis
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數量稀少。捕食介殼蟲。
澳洲瓢蟲(ベダリアテントウ)Rodolia cardinalis
體長約4mm的小型瓢蟲。翅膀為紅色,有黑色圖樣。以捕食吹綿介殼蟲(Icerya purchasi)維生。原產地為澳大利亞,為了驅除吹綿介殼蟲而被引進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緣紅瓢蟲(アカホシテントウ)Chilocorus rubis
以捕食介殼蟲維生。多依附於梅樹上。學名里的"rubis"(拉丁語中紅色的意思)是由於其紅色紋路看起來像Ruby。
[菌食]
柯氏素菌瓢蟲(キイロテントウ)Illeis koebelei
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色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シロホシテントウ)Vibidia odecimguttata
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草食]
瓢蟲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徵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茄二十八星瓢蟲(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馬鈴薯瓢蟲(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色斑點。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於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在食植瓢蟲亞科中馬鈴薯瓢蟲所分布的區域緯度最高,最北達到濱海邊疆區。茄二十八星瓢蟲則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東南亞一帶。
波氏裂臀瓢蟲(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boisvali
見於日本沖繩諸島、台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
見於日本八重山諸島內的與那國島等地、台灣蘭嶼。
折疊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瓢蟲為甲蟲類生物,會經歷卵 - 幼蟲- 蛹- 成蟲四階段的完全成長。
秘密
瓢蟲的生活周期約需4周,故每年夏季可繁殖數代。幼蟲細長柔軟,通常灰色,具藍、綠、紅或黑色斑,以其他昆蟲或蟲卵為食。要經4個齡期,然後附於某些物體上,在最後一齡幼蟲所蛻的皮中化蛹。大群的瓢蟲常在同一處地點過冬。
成蟲於交配後,會攀附在食物近處進行產卵。孵化後的幼蟲不具翅膀,腹部向後方延伸。身體上有突起與刺,和成蟲型態迥異。
甲蟲類之中有幼蟲與成蟲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蟲多為幼蟲與成蟲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蟲當食物不足時,會出現同類相食其他幼蟲或蛹的情形。
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的幼蟲在植物的葉背等處結蛹。蛹呈橢圓形,翅膀短小,不過此時已經接近成蟲的型態。腹部會附著於枝幹處以避免掉落地面。剛破蛹而出的成蟲翅膀為黃色,但隨著翅膀硬化,會呈現出特徵的圖樣。
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見到瓢蟲的成蟲。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態度過冬天,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木的底下,集團的規模從數只到數百隻,甚至數萬只。
折疊編輯本段生物作用
人們常採集成群的瓢蟲賣給農民和園藝業者以防治蚜蟲、蚧、蟎等害蟲。澳大利亞瓢蟲(Rodoliacardinalis)被引進到北美西部以防治吹綿蚧(Iceryapurchasi)爆發的災害,因吹綿蚧會破壞柑橘園。集棲瓢蟲(Hippodamiaconvergens)的幼蟲和成蟲都是蚜蟲的重要天敵。有人做過統計,一隻七星瓢蟲平均每天能吃掉138隻蚜蟲。
有個耳熟能詳的童謠:"瓢蟲快快飛,趕緊往家走,你家著了火,孩子滿處游"(Ladybugladybug,flyawayhome/Yourhouseisonfire,yourchildrendoroam),說的是英國於收割後焚燒忽布藤,這不但清了地,還燒死了許多瓢蟲。瓢蟲在民間葯方中用以治療絞痛、麻疹和牙痛。
折疊編輯本段與各科區別
①典型的跗節為隱四節類,第2節寬大,第3節特別細小,第4節特別細長,第3、4節連成一體,細長,稱附爪端節,自第2節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種類第3節退化或與第4節癒合,因而附爪端節僅有1節;但在4節瓢蟲亞科中,附節的第2節不特別寬大,第3節不特別細小,第4節不特別細長,構成4節式。
②可見的第1腹板在基節窩之後有後基線,僅少數屬不具此特徵。
③下鄂須末節斧狀,兩側向末端擴大,或兩側相互平行;如果兩側向末端收窄,則至少前端減薄而且平截;但小艷瓢蟲亞科的下顎須末節錐形、長錐形、卵形或圓筒形而向末端縮小。
大多數瓢蟲同時具有上述3個特徵。僅有少數類群只具備其中的兩個特徵。
折疊編輯本段形體特徵
瓢蟲
因為瓢蟲的形狀很象用來盛水的葫蘆瓢,所以叫它瓢蟲。它的身體很小,只有一粒黃豆那麼大。它是一種象半個圓球那樣的小甲蟲,堅硬的翅膀,顏色鮮艷,還生有很多黑色或紅色的斑紋,討人喜愛,在我國有的地區叫"紅娘",也有些地區叫它"花大姐",又由於它生長得圓圓胖胖的,所以有的地區叫它"胖小兒"。它爬行的時候,穩重、緩慢,當人們捉到它放在手心上,它會順著手指向指尖爬去,然後,就張開翅膀飛走,向天空逃遁,所以日本人民也稱它為"天遁蟲"。瓢蟲有兩層翅膀。外面的一層已經變成硬殼,只起保護作用,所以叫作鞘翅。鞘翅下面還有一層很薄的軟翅膀,能夠飛翔。瓢蟲的種類繁多,鞘翅上的顏色和斑紋也很復雜。
折疊編輯本段種類及分布
瓢蟲
瓢蟲在我國大約有一百種左右,變種很多,顏色和斑紋多種多樣,大都是赤、黃、黑等色,並生有黑、赤、黃、白等顏色斑點,有的根本沒有斑點。前胸斑紋,也各不相同,或全部黑色而兩側生有黃、白斑紋,或生有黃白帶黑的斑紋。瓢蟲並不全都是益蟲,有的反倒是害蟲。那麼,怎麼區別哪些是我們的朋友,哪些是敵人呢?,常見的瓢蟲有二星瓢蟲、六星瓢蟲、七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赤星瓢蟲、大紅瓢蟲等都屬於益蟲,全是我們的朋友。這些瓢蟲的幼蟲也都能捕食蚜蟲、介殼蟲、壁虱等和其他小蟲類。只有十一星瓢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屬於害蟲,是我們的敵人。還有一個簡便的鑒別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細膩,特別光滑,亮晶晶地閃閃發光的,就屬於益蟲。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細絨毛的,就都是害蟲。不管它們的鞘翅是什麼顏色,有什麼斑紋。瓢蟲的自衛能力很強,雖然身體只有黃豆那麼大,但很多強敵都對它奈何不得。原來它的三對細腳的關節上裝備有一種"化學武器",當遇到敵人侵襲的時候,三對細腳的關節上,就會分泌出一種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不好受,而倉惶逃走。
瓢蟲還有一套"偽裝"的"技巧"。當它遇到強敵感到危險的時候,就趕快從樹上落到地面,把它那三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盡管這樣,瓢蟲也有它無法對付的敵人,那就是蜘蛛。因為蜘蛛會用蛛絲把瓢蟲團團纏繞起來,等它固死以後就把它吃掉。有趣的是,在瓢蟲的集團里,屬於益蟲和屬於害蟲的兩種類別,它們各踞各的地盤,互不相擾。只在雙方盤踞地區的交界線上,它們才是混雜"居住" 的。但是,它們之間絕對不產生"混血兒"。科學家們在觀察它們的生態過程中發現,就是在有害的瓢蟲當中,由於種類不同,即使強迫它們交配,也僅僅只能生出第一代"雜種",第二代就沒有生殖能力了。
絕大部分種類的瓢蟲;都是在大樹根底下泥土裡15-30厘米的深處集合在一起共同過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它們就破土而出,全體出動,有時在暖和的陽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蟲有紅有黑,熙熙攘攘地爬來爬去。
折疊編輯本段野外捕捉
瓢蟲
七星瓢蟲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場所不一樣。冬天,七星瓢蟲在小麥和油菜的根莖間越冬,也有的在向陽的土塊、土縫中過冬。春天,一旦氣溫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蟲就蘇醒過來,開始活動,在麥類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隨著氣溫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蟲和蚧蟲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樹、槐樹、榆樹、豆類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蟲,有時甚至出現大批七星瓢蟲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間七星瓢蟲的數量減少,它常在玉米、蘿卜和白菜等處產卵,這時候,早晚的氣溫較低,七星瓢蟲往往隱蔽起來,不易發現,需在上午7點鍾以後至太陽下山之前採集。越冬的七星瓢蟲不食不動,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節的七星瓢蟲善爬能飛,可以利用它的假死習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棲息著七星瓢蟲的枝條,抖動一下,七星瓢蟲立即掉落在袋裡,接著,把枝條抽出,扎緊口袋,就可以帶回實驗室。
折疊編輯本段人工飼養
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可以到野外採集天然飼料--蚜蟲,但這種方法費工多,有時還不易採到。所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採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
瓢蟲
-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
把七星瓢蟲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墊一張草紙,紙上放一個盛濕葯棉球的小瓶蓋,以保持瓶內的濕度,瓶口蓋上紗布,並用橡皮筋系緊。每瓶放進七星瓢蟲1-2對,每天投一次飼料,它們就能正常生活,並能繁殖後代。
七星瓢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人工飼養七星瓢蟲的成蟲,室內的溫度要控制在20-25℃之間,相對溫度在70%-80%,成蟲產卵時要求溫度較高,可在25℃飼養。但飼養幼蟲以平均溫度20℃左右為好。
田間釋放
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後,可以放到田間,幫助人類消滅蚜蟲和蚧蟲。如棉田出現大量蚜蟲危害,這時可以把七星瓢蟲散放到棉田裡,它就能將蚜蟲吃掉。
散發時,在棉田邊走邊放七星瓢蟲,走幾步放幾只,為求散放均勻。
1掌握好散放時間,以傍晚時散放為宜。因為傍晚氣溫較低,光線較暗,七星瓢蟲活動性較弱,不易遷飛。
2採用成蟲和幼蟲混放。因為幼蟲沒有遷飛能力,不會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蟲的本領。
3散發前一天停止餵食,再進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蟲遷飛活動能力。
4散放後兩天內,不進行中耕和其他田間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蟲受驚遷逃。
⑹ 這是什麼蟲子突然窗外好多,都不敢曬衣服,會飛,有點像瓢蟲,有一股怪味道,趴在衣服上抖不掉
這是篩豆龜蝽
⑺ 問一下大家,這是大紅飄蟲嗎在被子上發現的……
您好,這是:異色瓢蟲,秋季會進入屋內尋找溫暖避風的角落冬眠。
⑻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蟲嗎
應該是瓢蟲的一種。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學名:Coccinellidae)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艷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蟲,這是一種害蟲)、金龜,甚至因為某些種其分泌物帶有臭味而俗稱為臭龜子(但這也是混稱)。
瓢蟲的成蟲體長1.0~16.0mm,體型呈短卵型至圓形,身體背面強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從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緊密相連,通常寬度相近。頭常嵌入前胸中,有時完全被前胸背板蓋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細小短毛。
大多數瓢蟲具有以下3個特徵:即下顎須端節斧形,跗節隱4節式和第一腹板具後基線,這些特徵可與其它近緣種相區分。
瓢蟲足及觸角較短(通常不明顯)、鞘翅背面無明顯的刻點等特徵也有助於與其它近似科相區別。但有些瓢蟲的體長形,長於體寬2倍以上,如北美產的大斑長足瓢蟲(Coleomegilla macu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