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好看的山水畫
最好看的山水畫主要有:
1、《富春山居圖》元代黃公望
郭熙是北宋時期水墨山水畫的一代宗師,其山水畫技法對後世影響很大,《早春圖》便是郭熙晚年之作,也是他的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早春圖》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這幅畫中的建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且其與李唐《萬壑松風圖》、范寬《溪山行旅圖》,合稱為「宋畫之三大精品」。
❷ 著名水墨山水畫作品有哪些
1、《瀟湘圖》是五代南唐董源創作的設色絹本山水畫,該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瀟湘圖》中表現的是南方山水,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山巒多用披麻皴,並以墨點渲染山巒之上的植被,平遠的構圖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結合,讓畫面有很強的空間感,更呈現出江南山水的迷濛。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其間,賦色鮮明,趣味橫生,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瀟湘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游春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皇幸蜀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千里江山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富春山居圖
❸ 山水水墨畫怎麼學怎麼才能畫好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夠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設色山水,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中國山水畫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技術成熟很早,且有發展長久,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1、山水
大林山水
怎樣才能畫好山水畫?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夠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設色山水,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技術成熟很早,且有發展長久,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即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9、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0、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1、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2、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3、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畫面,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然後再敷色。除先墨後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也可,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用筆直接蘸,墨,色一筆生成一個塊面,使其墨交融。不過此法難度很高。
16、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使墨色交相輝映才是本意。
❹ 富春山居圖 中國畫(紙本)作品欣賞
富春山居圖鑒賞
一、背景介紹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好友無用師所繪的
作品,創作於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干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
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後世贊譽為
「畫中之蘭亭」
。
此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
7
年一直畫到至正
10
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
復畫了好幾年,使其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圖》原為董其昌收藏,後幾經輾
轉流離,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對其痴迷到決定死
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
但畫卷從此成殘卷,焚成兩截。前段較小,因畫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
,流落民間;後段
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
,後被清廷收藏。
1933
年,為避日軍戰火浩劫,
「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
文物南遷,
15
年輾轉過四川、貴州、南京等多地,最終被運
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
1956
年走進浙江省
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
。
二、藝術價值
首先,中國繪畫史上有兩大高峰,一個是宋代,一個是
元代。元代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一個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圖》為代表的傳統人文畫對後代明清山水畫主流影響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黃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圖》是他
最經典的代表畫作,同時其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後世有藝術家將此畫同王羲之的《蘭亭序》相提並論,因此
這件作品無論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歷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這件作品引起許多人關注,還在於它
所描繪的場景,有讓人產生一種可居可游的感覺。
其次,在歷史價值方面,
《富春山居圖》是填補古代歷
史空白的極好史料。
元朝重武輕文文人不受重視,
隱居南方,
黃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經常與倪雲林、王叔明、吳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畫,所以《富春山居圖》的
創作其實是元朝社會士人文化群體、愛好藝術時代精神、名
士
縉
紳個人風格等歷史背景的綜合反映。
最後,在藝術價值上,通過《富春山居圖》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對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響不大,南方士人
如黃公望仍繼承著宋代傳統本位文化,詩、文、書、畫創作
仍然是他們的情趣。
《富春山居圖》婉委地表達了元代文人
畫家自甘隱逸、寓興和平的心情,這就是《富春山居圖》藝
術價值所在。
三、表現內容
該圖卷長達兩丈,描繪了富春桐廬山水,江水平靜,峰巒起伏,點綴叢林亭舍,疏密相間,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簡括,顯示了深厚的筆墨功力。
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贊賞此圖時說:
「凡數十峰,
一峰一狀,
數百樹一樹一態,
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畫中確是一幅從真山真水中提煉概
括出來的傑作。歷代文人都珍視這幅畫。據記載,此圖在明清兩代,曾為許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間為蘇州著名畫家沈周收藏,萬曆年間轉歸松江董其昌名下,
後又為宜興吳正志所有。
吳正志傳給他的兒子吳洪裕,
吳洪裕愛若至寶,
寢食與
共,臨死前竟將此圖投入火中,
「殉以為葬」幸而他的侄子吳子文從爐火中搶救
出來,但前面已經燒去了一些。吳家把第一節燒剩的部分裁割下來,從此,這一
圖卷就分成了長短兩段。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
33
厘米,長
636.9
厘米,是元代畫壇宗
師、
「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黃公望,字
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
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
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
黃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帶,
他經常身背行囊,
內置筆墨畫具,
但見好景便
一一繪下,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黃公望開
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
通過長時間精巧的構思和數年埋頭作畫,
最終完成了這
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這幅畫長六米多,黃公望花
了三四年時間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
秋的秀麗景色,峰巒起伏,林木蕭疏,淺水平灘,坡石沙洲。山石迴旋輾轉,叢
林散布於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間。亭台漁舟、草木樹石。小橋飛泉,景
隨人遷,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變幻無窮,
以清潤的筆墨、
簡遠的意境,
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
達到了
「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麗的秋天景緻。
黃公望用一種蒼勁干練的筆墨技巧,
秀麗簡遠的筆風將富春江畔的景色書寫
的酣暢淋漓。
他的用墨富於變化而不雜亂,
用筆隨景物而變化。
畫山用干筆擦出
大披麻皴,畫樹石用濃墨點染。筆勢瀟灑秀潤,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畫山石,
用濃墨點橫苔,
高山採用縱向的披麻皴,
平川點上橫卧的點子、
線條,
點線相間,
濃淡交錯,
形成獨特的筆墨節奏感。
在濃墨潤澤的樹林對比之下,
山巒顯得白玉
般明凈疏朗,
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
體現出線條與筆墨的審美價值,
被
譽為山水畫之典範。
黃公望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層次感,
前山後山的關系,
改變了傳統屏風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遠地自然消失。
他並不誇張虛境和實境的對比,
而是在虛實之
間用微妙的過渡層次加以渲染。
畫中的樹木盡管未作細致的刻畫,
但不同樹木的
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
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繪得生動嚴
謹,比例合度。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搭配的極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使畫面空白具有真實的空間感,給人以揮灑奔放,
一氣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經過這位大師的巧妙處理,
超越了隨類
賦彩的傳統觀念,
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
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
令人產生親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黃公望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畫家在畫中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深遠意境,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
墨意趣。
在畫家看來,
繪畫之美並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
所體現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通過對這幅
《富春山居圖》
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過對
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
更可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對我們的性
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我們的積極
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人文修養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說,
美術鑒賞的意義在於使作品完成它的創作使命。
沒有欣賞或鑒賞
的作品,
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
美術作品只有通過
鑒賞才能產生作用。
美術鑒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
握的知識,
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
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
將產生不同的效應,
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
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
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
首先美術鑒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
擴大知識領域。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
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
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藉助於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
卻可以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
以中國的
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築藝術,都可以幫
助我們開闊眼界,
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
生動而豐富的知識。
外國美術作品,
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
所以通過
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
可以幫助人們周遊世界,
漫步歷史,
極大的擴展知
識領域。
其次,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
首先表現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
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
因此,
欣賞者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
接受教育。
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銅藝術,
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
光彩奪目的工藝品,
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
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輝煌,
從而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欣賞
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
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第三,美術鑒賞是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說:
「藝術對象
創造出動的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
。這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
作品,
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審美的教育作用,
從而提高人們鑒賞藝術的能力。
這
種鑒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
就是人的藝術素養能力提高的過程。
藝術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
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
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欣賞一些古今中
外優秀的美術作品,
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
是提高人們藝術
素養和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
喚起
我們優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
從而改善人
的情感狀態,
影響人行為。
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
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
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對《富春山居圖》的鑒賞使我了解了中國另一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
了解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和人生價值觀,
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
對培養我們的認
識世界的能力
,
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義。
❺ 中國水墨畫中的山要怎麼畫
只要你能畫出好的效果,怎麼畫都行,比如用兩只毛筆畫,一支比沾重墨、另一支沾淡漠,兩只筆拿在一個手裡一起側峰用筆在宣紙上就能畫出現不同的遠山效果。也可 先用濃墨畫接著在用淡漠破 ,也可相反用墨畫都能畫出好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用一隻比先沾水 然後用筆尖沾墨在調色盤中調好濃淡過度色後,在到宣紙上作畫,都可以的。總而言之不要一支筆大沾濃墨直接畫那樣會很糟的。一準會出現一團黑的。
畫山水畫講究皴法 可你不太懂。
只有先用淡墨或焦墨水份不要太多,用狼毫筆或石獾筆比較硬點的毛筆畫起來比較好得手!畫前能觀摩學習一下更好,下面是提供的學習山水畫的網站,很好的。也許對你幫助有佳。http://video..com/v?word=%D6%D0%B9%FA%C9%BD%CB%AE%BB%AD%B5%C4%BC%BC%B7%A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❻ 國畫山水畫簡單,怎麼畫
山水畫的基本畫法有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蘸墨法和焦墨法。
焦墨法:墨中的水分非常的少,所以在畫的時候會有毛的感覺,利用此方法可以畫飛禽類的羽毛。
濃墨法:混合加水比較少,顏色比較深,經常會用於強調物體的陰暗面和近處的物品,也會用於強調畫的條紋。濃墨在一整幅畫中用到的地方比較少,用多會顯的呆板生硬。
淡墨法:淡墨中的水分比較多,顏色比較淺,用於突出遠處的景色或者是近處的向光面,有時也會用來突出物體的深淺顏色對比。
潑墨法:大寫意的墨法,如同潑水一般,一遍或者是幾遍墨,大多是在前一遍墨乾的時候在潑下一遍,用於突出畫的層次感。
破墨法:墨和墨的重疊,色度不同的墨重疊的時候,滲化的地方清晰又模糊。
蘸墨法:用濕筆蘸墨,形成墨上淺下深的效果,作畫的時候形成一個自然又規律的效果。
❼ 名家國畫山水畫有什麼
一、《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
❽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畫法
一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畫法:
1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為基本特徵的工筆畫法為主,由於當時尚未發明皴法,所以沒有皴擦的筆法,線條也較單調,大多用高古游絲描作線條,盡管當時技法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著山水畫巳脫離作為人物畫背景而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作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
二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創新
山水畫的變化是隨著審美觀的變化而變化的,歷史上的審美出現了幾次轉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顧愷之以形傳神論影響,注重形態美,所以對構圖造型很講究,高山大嶺蔚為壯觀,蒼松古樹別具韻致;元以後審美受蘇東坡審美觀影響,逐步向情趣美轉移,南派簡約詩意畫盛行,畫面簡潔,留白很多,講究意趣,詩意盎然;明代以後受董其昌筆墨論影響,不再重視形態美,筆墨美成為人們偏愛,繪畫更側重於筆墨技法的變化,因此各種畫法千恣百態,水墨淋漓;當代山水多受徐悲鴻影響,實行中西融合改造國畫,又發展出色彩美,彩墨寫實畫法大行其道。
傳統山水是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潛心探索的結晶,是中國的國寶。對於以絹紙為載體的這些國寶,因極易損壞難以長期保存,故真正意義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將其技法傳承下去。
國畫雖講究創新,但創新都應源於傳統,離開傳統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是會迷失方向的,也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所以,凡志於國畫者,當深研傳統,凡志於山水畫者,當認真練習傳統山水技法,打好基礎。黃賓鴻曾說,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似醇,明清的畫是加水的酒,當代繪畫只有水而無酒。宋元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經典,也是中國山水畫的頂峰。
❾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乃是國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敬仰與熱愛。作為國人,我們理應好好欣賞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那麼如何才能很好的欣賞中國的山水畫呢?我想我們可以在古代名人謝赫的筆中尋找答案。
謝赫是南朝時期著名的畫家,曾著有《古畫品錄》一書,書中提到了欣賞山水畫需要從六個方面來進行。後人為他總結為「品畫六法」。我們也不要咬文嚼字了,通俗的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就是要看整幅作品的氣韻。我們說一個人的精氣神代表著一個人的外在形象。那麼對於一幅畫來說也是如此。整體看上去大氣磅礴,一氣呵成就說明這幅畫氣韻充足。
我們拿北宋時期著名畫家范寬的《雪山蕭寺圖》來說,整幅畫主要描繪的是蕭寺隱藏在雪天的樹林中若隱若現。雖然沒有過多的進行修飾,但是從畫的頂端一直到畫的底端都不乏行雲流水的線條勾勒。說明這幅畫絕對是一氣呵成的,整體看上去不僅清新脫俗,還能給人以順滑的感覺。
其次是要看作品的筆墨用法。筆墨用法最能顯示出畫家的筆功。通過毛筆去勾勒不同的線條來體現畫中的高山、樹林以及房屋建築。筆功強勁的畫家勾勒出來的形象更加逼真,所以作品的好壞還要看畫家的筆墨用法是否得體。
我們還可以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來說,相信這幅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畫家黃公望用不同的筆墨勾勒出山林、高山、懸崖、湖泊、房屋、人物等等,非常逼真。不僅從氣韻上了得,在筆墨的用法上也屬上乘。
欣賞山水畫的方法還有很多,總之在看的同時還要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感觸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