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空服是航天員進入太空必須穿的服裝,一件太空服能有多貴
航天服對於航天員來說,就是保障他們安全和生命活動以及工作的密閉裝備。穿上航天服可以抵擋空間宇宙里的真空,高低溫以及太陽輻射等環境因素對他們身體造成的危害。由於人體血液里含有氮氣,在真空環境里就會變成氣體,讓人的體積變膨脹,如果不穿上航天服的話,對於航天員的身體就會發生很大的傷害,甚至產生生命危險。那麼一件航天服有多貴呢?
但事實上航天服的製作非常的精細,材料非常的昂貴,對於航天員的身體保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即使是再貴的價格也是值得的。如果不花高價錢去製作這樣一件航天服,那麼將對於我們的航天事業是一種阻礙,對於我們的航天員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為了國家的航天事業和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國家不惜用重金打造這樣的航天服。
㈡ 中國航天員在飛船發射時穿的是白色的太空服,而有時穿的卻是藍色的衣服,它們有什麼區別嗎
航天服主要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按功能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艙內航天服也稱應急航天服,航天員發射和返回時穿的是航天服。如果載人航天器座艙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時,啟動艙內航天服系統救生,可在6小時內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實現應急返回著陸。
為了便於觀察,航天員的服裝顏色應該同艙內的背景顏色明顯區別,最好別穿白色、灰色一類的衣服。但是如果穿紅色、橙色之類的,雖然顯眼,但航天員們長時間在一個狹小空間里大眼對小眼,很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在太空中打瞌睡可不是好玩的!所以,藍色當然是最佳選擇啦!
㈢ 為何這么多年來宇航服的樣貌幾乎沒有改變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宇航服這么多年以來,在外觀上幾乎沒做任何的改變,這主要是因為航天服在製作工藝上難度非常大,所需的成本也很高,甚至上億元一件。為了延長使用壽命,會更換簡單的磨損部件,如手套、靴子,但是主體並不會更改。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航天服普遍是均碼,對於女性來講不是特別友好。
如果不穿宇航服進入太空,幾乎沒辦法生存下來。就拿月球來講,因為月球上並沒有生命體,大氣異常稀薄,如果隻身登上月球,最多存活三分鍾。所以對於宇航員來講,宇航服就像是保護層一般必不可少,雖然結構復雜,但是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費用高昂必須循環使用,所以不能頻繁改變樣式。
㈣ 艙外航天服的俄羅斯航天服
海鷹-D型出艙活動航天服
海鷹-D型出艙活動航天服是在蘇聯登月用的海鷹航天服的基礎上經改進而成,主要在禮炮6號太空站上使用,但在禮炮7號的早期也曾經使用過。 海鷹-D型航天服由硬的胸甲和軟的織物構成。服裝背部有背包,背包里是生命保障系統,同時又是進入服裝的入口和密封蓋。硬的胸甲由1毫米厚的鋁合金製成。胸甲上還裝有帶玻璃面窗的頭盔。服裝的軟體部分由10層織物構成。這10層織物從外向里分別是:(1)用耐熱尼龍製作的外防護層;(2)用多層織物製成的隔熱和防流星體層;(3)外限制層,用聚酯纖維織物製成,限制下面的氣囊在加壓時向外膨脹;(4)主加壓氣囊層;5)輔助加壓氣囊層;(6)加壓層的襯里;(7)氧氣輸送管道;(8)氣體循環空間;9)液冷服;(10)耐穿襯衫。 整套服裝重量,包括各種消耗品在內,為70千克。早期服裝的靈活性很差,航天員在幾小時的太空行走後,體重平均下降3千克。主要是在太空工作時,為克服服裝的阻力而大量用力,引起大量出汗,最後導致身體的水分喪失。這種服裝只能在艙外工作3.5至5.0小時。服裝在艙外工作時間不長的原因是熱調節系統存在問題,因此在後來的海鷹-DM航天服上進行了重新設計。服裝還帶有一根25米長的臍帶,用於供電和通信。 海鷹-DM航天服在很多方面做了改進,特別是增加了服裝的自主性和提高了靈活性。例如服裝的髖關節經過改進後不僅更加靈活,而且簡化了褲子的設計,減少了服裝的臀圍。但是航天員認為,禮炮7號空間站上太空行走的任務比較簡單,因此提高髖關節的靈活性沒有多大意義。
海鷹-DMA型出艙活動航天服
海鷹-DMA型出艙活動航天服於1988年10月20日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首次使用。兩名蘇聯航天員穿著這種新型航天服在艙外工作4小時零12分鍾。這種新型航天服的使用壽命僅為4年。使用壽命不長的原因是用了很多橡膠、皮革和棉紡織品,這些天然服裝材料沒有人工合成纖維耐用。這種服裝的一個特點是可以在空間站上由航天員自行維修,而且不需要地面上的技術人員指導。穿著這種服裝,蘇聯航天員每次太空行走時間大約5小時,總共可以完成50小時的太空行走。但是如果對服裝上的軟材料能定期維修和更換,這種服裝能在軌道上完成15至20次太空行走。 每次太空行走以後,必須將服裝的上下都擦拭乾凈,晾乾,並掛在氣閘艙內用通風設備進行通風,以防止生長細菌和真菌。超過使用壽命的服裝,被放進進步號貨船內,當貨運飛船再入大氣層時與貨運飛船一同燒毀。 蘇聯設計的所有海鷹型航天服都是從背後穿脫衣服。這就是說,服裝的背包既有生命保障系統,又有服裝的進出口,以供航天員穿脫服裝,而且背包上還有關閉進出口的密封蓋。進出口高792毫米,寬396毫米。背包是從左側用鉸鏈與服裝的剛性上半身相連。在密封蓋關閉時,服裝進出口處的密封裝置能可靠地將進出口密封住。 服裝的剛性上半身是用鋁板經沖壓和焊接而成。沖壓時使用特製的金屬模型,沖壓件上焊接有各種機加工的金屬環,如腰環、背部的進出口環和肩部的袖孔環。在沖壓件的裡面還塗抹一層橡膠,以便對打眼孔和焊縫等進行密封。在一些關鍵部位又用橡膠片進一步密封。焊接採用氦弧焊和接觸焊兩種,焊接後還要用X光機和染料進行測試。相比而言,服裝剛性上半身的這種製作方法既簡單又經濟。 海鷹型服裝的液冷系統使用一種多孔的盤式升華器,這種升華器每小時能帶走航天員的代謝產熱300至460瓦,但峰值速率在短時間內可達到698瓦。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代謝產熱一般是400瓦。冷卻液入口的溫度在2℃至31℃之間變化;冷卻液循環泵的工作壓力可以從20到30千帕。 海鷹-DMA型航天服的液冷服只有冷卻功能,沒有通風功能,因此服裝內還縫有3根並行的聚氯乙烯通氣管,專門作為通風用。 這種服裝的生命保障系統跟以前的服裝相比,雖然還保留臍帶,但是服裝的自主性明顯提高。特別是生命保障系統的分系統和結構,很容易就在軌道上進行維修和更換,如氧氣瓶、電源、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天線等,因為這些東西是直接安放在背包的密封蓋上的,僅簡單地用帶子扣住。另外在密封蓋上還安裝有加壓、通風和呼吸用氣體的循環迴路以及冷卻液迴路。
海鷹-M型出艙活動航天服
海鷹-M型出艙活動航天服是在海鷹-DMA型航天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鷹-M型航天服最初是為和平號空間站設計的,從1997年4月開始有3套服裝在和平號空間站上使用過,曾經完成3次太空行走,每次太空行走時間在5小時左右。 俄羅斯參加美國的國際空間站計劃以後,為了適應國際空間站的特殊要求,美國希望俄羅斯進一步提高海鷹型出艙活動航天服的性能,因此俄羅斯對海鷹-M型出艙活動航天服進行了改進。2001年這種專門為國際空間站生產的出艙活動航天服開始在站上使用。 海鷹-M型航天服雖然也是半剛性結構,但與海鷹-DMA型服裝相比,其性能有很大提高。除了部分滿足國際空間站的要求、有較高的可靠性、增加了太空行走的次數和改進了電子通信系統的性能以外,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服裝的活動性,特別是提高了手臂、軀乾和髖關節的活動性,同時對服裝的胸甲和手套也做了很大的改進。 不過目前的海鷹-M型出艙活動航天服並沒有完全滿足國際空間站的要求,特別是很多女航天員還沒有合適的航天服穿用;航天服的一些關節部位,靈活性還不夠理想。
㈤ 航天員出艙被保護得像寶寶,為何出艙後需要包裹這么厚重的衣服
因為航天員在外太空長期作業,加上外太空的溫度非常的低,而他們緩回大陸的時候就會引起熱效反應,再加上航天飛船在返回大陸的時候會承受很大的壓強,所以他們才會穿這么厚重的衣服。
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宇航員的安全,而這些航天衣服是經過特殊材料製作而成,這種衣服不僅能應對大氣層的壓強,而且還能保持一種恆溫的狀態,所以宇航員都會穿這身衣服來保護自己。
宇航服的功能
整體上看,有以下五個功能:保持宇航員體溫;保持壓力平衡(使太空人承受的壓力與在地球上的相似);阻擋強而有害的輻射(如來自太陽的輻射);處理宇航員的排泄物;提供氧及抽去二氧化碳。
航天服從功能上看,航天服有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美國和俄羅斯使用的都是軟硬結合式的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但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以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
㈥ 一套航天服要多少錢
一套艙內航天服價值幾十萬元人民幣,艙外航天服可達幾百萬美元。
航天服(spacesuit)是保障航天員的生命活動和工作能力的個人密閉裝備。可防護空間的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在真空環境中,人體血液中含有的氮氣會變成氣體,使體積膨脹。
如果人不穿加壓氣密的航天服,就會因體內外的壓差懸殊而發生生命危險。 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早期的航天服只能供航天員在飛船座艙內使用,後研製出艙外用的航天服。現代新型的艙外用航天服有液冷降溫結構,可供航天員出艙活動或登月考察。
航天服的特點
第一,最大特色是「移動性」更好,更加靈活。宇航員從國際空間站出艙進行太空行走時,下肢活動較少,而在月錶行走並展開科研活動時,下肢活動更多。新宇航服的設計充分考慮這種需求,其加壓服下半身安裝了多個關節軸承,允許臀部彎曲和旋轉,膝蓋處有更大彎曲度,並採用了類似登山靴的柔性鞋底。
第二,新宇航服的安全性和防護能力大幅提高。安全永遠是人類太空任務的「重中之重」,這種新型艙外宇航服可在零下約157攝氏度至零上約121攝氏度之間的溫度條件下保護宇航員,使他們不受輻射、月塵和微流星體侵害。
第三,新宇航服採用模塊化設計,方便在長時間探索任務中更換組件。例如其頭盔採用了可快速更換的防護面罩,如果出現表面破損、凹陷或刮傷等問題,可以單獨更換防護面罩,無需將整個頭盔送回地球維修。
第四,新宇航服提升了舒適性。在美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研究人員對運動中的宇航員進行全身3D掃描,根據3D動畫模型設計組件,最大程度保證了宇航服的舒適性,降低了可能對皮膚造成的不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航天服
㈦ 航天員在空間站內穿的「藍色戰衣」,它有什麼特殊的功能嗎
2021年6月17號,上午9點22分,搭載神舟12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泉州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地將我國三名宇航員劉伯明,湯洪波,聶海勝送入到太空當中。在2021年4月17號下午3點54分,神舟12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採用物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和天和核心艙前向埠對接,與之前已經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組合體。
所以這套藍色的艙內工作服,主要是為了方便航天員們在空間站里生活和工作使用。這套衣服非常輕便,除了使用高科技的阻燃材料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功能,這是因為空間站維持生命的系統已經非常完備,所以不需要在航天員的工作服上再費心思。
㈧ 專門為宇航員量身打造的航天服,一套值多少萬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不斷探索和發現,到目前為止我們人類已經實現了登月,發射了火星探測器,而同樣作為航天強國的中國,一直以為對太空探索的腳步就沒有停歇過,我們中國從2003年楊利偉成功登上太空以來,目前已經運送了11名宇航員上了太空,其中我們還實現了首次出艙行走,為此我們也為他們感到驕傲,而且我們都知道,宇航員上太空都必須穿宇航服,這不禁讓人們產生了疑問,一套宇航服能值多少萬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最後校長認為,宇航服是高科技的產物,它雖然貴,但是它卻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而我們中國在這方面做到了優秀,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國家還能研製出更先進的宇航服,讓我們的航天員們能夠在太空更放心更安全的工作。
㈨ 身後背宇航員是哪個牌子
身後背宇航員的是海瀾之家牌子。敢赴星辰,海瀾之家祝賀神舟十三號發生成功,聯名系列星辰大秀蓄勢待發,海瀾之家為航天英雄接風,慶祝航天英雄完成太空任務順利返回,發布全新太空聯名系列衛衣。
海瀾之家的太空之旅並沒有隨著熱點褪去戛然而止,更多中國航天太空創想的系列聯名還在路上,這一行動不僅會繼續強化其IP合作的認知,也會給海瀾之家品牌力的提升和品牌營銷帶來更多助力。
衣服身後背宇航員的含義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是人類終極浪漫的起源,這種趕赴星辰大海的中國航天精神順理成章成為了全民榜樣,不外乎個人和企業。早在今年初,海瀾之家提前完成了與中國航天聯名合作的布局,國民品牌牽手國民IP,致敬中國航天精神。
5月,天問一號登陸火星,海瀾之家與國人一起見證了中國驕傲,順勢完成太空創想聯名系列首發。一場國民品牌與國民夢想盛大聯名,背後承載著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航空情懷。
從中國航天大事件中汲取設計靈感,以服飾為原點產生時尚碰撞。中國航天·太空創想系列服飾將宇航員、火星任務、火星車等航天元素轉換為服飾語言,通過刺綉、印花等工藝,將浩航星球描繪在方寸服飾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