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宋將軍衣服圖片

宋將軍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9-23 14:45:36

『壹』 各朝代服飾圖片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五、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六、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cc> 中國各朝代男女服飾表 5誠鈄甯九�嘧歐�旌���旒浯絛寰�饋F醯ぁ⑴�孀逡話憒┱�湓擦炱胂ネ庖攏�閬倫懦ね逞ィ�擻諑砩獻髡繳淞?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元代於延佑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七、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圖片找不到!!!

『貳』 古代各個官員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官員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2)宋將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叄』 《清平樂》為何給宋代將軍套日本戰國鎧甲

▲劇中除了狄青外,其他宋軍士兵將領臉上都沒有刺字也不是完全不能解釋

最後總的來說,《清平樂》在復原服化道具上,如果不看軍事方面的鎧甲,那絕對算得上是國內影視劇中的超一流水準。當然了,考慮到《清平樂》本身的自我定位,也終究只是一個宋代背景的宮廷戀愛劇,軍事裝備復原的問題……哎,也只能忍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肆』 宋朝士兵的服裝分別是哪些材質及名字,帽子、服裝和靴子都叫什麼名字。

《宋史》志第一百六 輿服五
公服。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襕,束以革帶,襆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詔朝官出知節鎮及轉運使、副,衣緋、綠者並借紫。知防禦、團練、刺史州,衣綠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為通判、知軍監,止借緋。其後,江淮發運使同轉運,提點刑獄同知刺史州。雍熙初,郊祀慶成,始許升朝官服緋、綠二十年者,敘賜緋、紫。
真宗登極,京朝官亦聽敘,及東封、西祀赦書,京朝官並以十五年為限。後每帝登極,亦如例。景德三年,詔內諸司使以下出入內庭,不得服皂衣,違者論其罪;內職亦許服窄袍。
仁宗景祐元年,詔軍使曾任通判者借緋,曾任知州者借紫。慶歷元年,龍圖閣直學士任布言:「慾望自今贈官至正郎者,其畫像許服緋,至卿監許服紫。」從之。嘉祐三年,詔三路轉運使朝辭上殿日,與賜章服;諸路轉運使候及十年,即與賜章服。
神宗熙寧元年,中書門下奏:「六品以上犯贓濫或私罪徒重者,不得因本品改章服。」從之。元豐元年,去青不用,階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緋,皆象笏、佩魚,九品以上則服綠,笏以木。武臣、內侍皆服紫,不佩魚。假版官及伎術若公人之人入品者,並聽服綠。官應品而服色未易,與品未及而已易者,或以年格,或以特恩。五年,詔六曹尚書依翰林學士例,六曹侍郎、給事中依直學士例,朝謝日不以行、守、試並賜服佩魚;罷職除他官日,不帶行。
徽宗重和元年,詔禮制局自冠服討論以聞,其見服靴,先改用履。禮制局奏:「履有絇、繶、純、綦,古者舄履各隨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欲用黑革為之,其絇、繶、純、綦並隨服色用之,以仿古隨裳色之意。」詔以明年正旦改用。禮制局又言:「履隨其服色。武臣服色一等,當議差別。」詔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飾,朝請郎、武功郎以下去繶,並稱履;從義郎、宣教郎以下至將校、伎術官去繶、純,並稱履。當時議者以靴不當用之中國,實廢釋氏之漸雲。
中興,仍元豐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緋,九品以上綠。服緋、紫者必佩魚,謂之章服。非官至本品,不以假人。若官卑而職高,則特許者有三:自庶官遷六部侍郎,自庶官為待制,或出奉使者是也。又有以年勞而賜者,有品未及而借者。升朝官服綠,大夫以上服緋,蒞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歷任無過者,許磨勘改授章服,此賜者也。或為通判者,許借緋;為知州、監司者,許借紫;任滿還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又有出於恩賜者焉。紹興十二年九月,以皇太後回鑾,詔承務郎以上服緋、綠,蒞事至今日以前十七年者,並改轉服色。
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詔承務郎以上服緋、綠及十五年者,並許改轉服色。然計年之法,亦不輕許。無出身人自年二十齣官服綠日起理,服緋人亦自年二十服緋日起理,有出身人自賜出身日起理;內並除豁丁憂年、月、日不理外,歷任無過者方許焉。先是,殿中侍御史張震奏:「今日之弊,在於人有僥幸。能革其俗,然後天下可治。且改轉服色,常赦自升朝官以上服綠,大夫以上服緋,蒞事及二十年,方得改賜。今赦自承務郎以上服緋、綠及十五年,便與改轉。比之常赦,不惟年限已減,而又官品相絕,蓋已為異恩矣。今竊聞省、部欲自補官日便理歲月,即是嬰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緋;而貴近之子,或初年賜緋,年才及冠者今遂賜紫。朱、紫紛紛,不亦濫乎?況靖康、建炎恩赦,亦不曾以補官日為始。若始於出官之日,頗為折衷,蓋比之蒞事所減已多,而比之初補粗為有節。」帝從其言,故有是命。
又有出於特賜者,旌直臣則賜之,勸循吏則賜之,廣孝治則賜之,優老臣則賜之,此皆非常制焉。內品未至而賜服及借者,並於銜內帶賜及借。
襆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飾。宋制尤詳,有玉、有金、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玉帶不許施於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吏、伎術等人,皆得服之。
其制有金球路、荔支、師蠻、海捷、寶藏, 方團二十五兩;荔支自二十五兩至七兩,有四等;師蠻二十五兩;海捷十五兩;寶藏三十兩。惟球路方團胯,余悉方胯。荔支或為御仙花,束帶亦同。
金塗天王、八仙、犀牛、寶瓶、荔支、師蠻、海捷、雙鹿、行虎、窪面。 天王、八仙二十五兩;犀牛、寶瓶自二十五兩至十五兩,有二等;荔支自二十兩至十兩,有三等;師蠻自二十兩至十八兩,有二等;海捷自十五兩至十兩,有三等;雙鹿自二十兩至四兩,有九等;行虎七兩;雱面自十五兩至十二兩,有二等。
束帶則有金荔支、師蠻、戲童、海捷、犀牛、胡荽、鳳子、寶相花, 荔支自二十五兩至十五兩,有三等;師蠻、戲童二十五兩;海捷自二十兩至十兩,有二等;犀牛二十兩;鳳子、寶相花十五兩。
金塗犀牛、雙鹿、野馬、胡荽。 犀牛、野馬十五兩;雙鹿自二十兩,有三等;胡荽自十五兩至十兩,有三等。
犀有上等、次等,以牯牸為別。 出黔南者,在南海之下。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職諸軍將校,並服紅鞓金塗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余官服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貢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鐵角帶,恩賜者不用此制。荔支帶本是內出以賜將相,在於庶僚,豈合僭服?望非恩賜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景德三年,詔通犀、金、玉帶,除官品合服及恩賜外,餘人不得服用。大中祥符五年,詔曰:「方團金帶,優寵輔臣,今文武庶官及伎術之流,率以金銀仿效,甚紊彝制。自今除恩賜外,悉禁之。」端拱中,詔作瑞草地球路文方團胯帶,副以金魚,賜中書、樞密院文臣。
仁宗慶歷八年,彰信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用和言:「伏見張耆授兼侍中日,特賜笏頭金帶以為榮異,慾望正謝日,準例特賜。」詔如耆例。
神宗熙寧六年,熙河路奏捷,宰臣王安石率群臣賀紫宸殿,神宗解所服白玉帶賜之。八年,岐王顥、嘉王頵言:「蒙賜方團玉帶,著為朝儀,乞寶藏於家,不敢服用。」神宗不許,命工別琢玉帶以賜之。顥等固辭,不聽;請加佩金魚以別嫌,詔以玉魚賜之。親王佩玉魚自此始。宗旦、宗諤皆以使相遇郊恩告謝,特賜球文方團金帶、佩魚,自是宗室節度帶同平章事者,著為例。宣徽使張方平、郭逵、王拱辰皆嘗特賜。元豐五年,詔:「三師、三公、宰相、執政官、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嘗任宰相者、觀文殿大學士已上,金球文方團帶,佩魚。觀文殿學士至寶文閣直學士、節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御仙花帶,內御史大夫、六曹尚書、翰林學士以上及資政殿學士特班翰林學士上者,仍佩魚。」六年,詔:「北使經過處,守臣曾借朝議大夫者,令權服紫,不系金帶。其押賜御筵官仍互借,先借朝議大夫者,即借中散大夫,並許系金帶,不佩魚。」哲宗元祐五年,詔:臣僚曾賜金帶後至不該系者,在外許系。
徽宗崇寧二年,詔:六尚局奉御,今後許服金帶。四年,中書省檢會哲宗《元符儀制令》:「諸帶,三師、三公、宰相、執政官、使相、節度使、觀文殿大學士球文,佩魚。節度使非曾任宰相即御仙花,佩魚。觀文殿學士至寶文閣直學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並御仙花,權侍郎不同;內御史大夫、六曹尚書、觀文殿學士至翰林學士仍佩魚,資政殿學士特旨班在翰林學士上者同,權尚書不同。其官職未至而特賜者,不拘此令。因任職事官經賜金帶者,雖後任不該賜,亦許服。」看詳:若稱因任六曹侍郎經賜帶,後除知開封府之類,既非職事官,又非在外,皆不許系,似非元立法之意。蓋立文該舉未盡,其特賜者既不緣官職,自無時不許系外;因任職事官賜金帶,後任不該者亦許服,即在外與在京非職事官,皆可用。詔申明行下。大觀二年,詔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待制、殿中少監許系紅鞓犀帶,不佩魚。
中興仍之,其等亦有玉、有金、有銀、有金塗銀、有犀、有通犀、有角。其制,球文者四方五團,御仙花者排方。凡金帶:三公、左右丞相、三少、使相、執政官、觀文殿大學士、節度使球文,佩魚;觀文殿學士至華文閣直學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開封尹、給事中並御仙花,內御史大夫、六曹尚書、觀文殿學士至翰林學士仍佩魚;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煥章華文閣待制、權侍郎服紅鞓排方黑犀帶,仍佩魚;權侍郎以上罷任不帶職者,亦許服之。
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左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系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
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內出以賜近臣,由是內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庭賜紫,則給金塗銀者;賜緋,亦有特給者。京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者,亦佩。親王武官、內職將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詔伎術官未升朝賜緋、紫者,不得佩魚。
仁宗天聖二年,翰林待詔、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勒碑賜紫章服,以舊佩銀魚,請佩金魚。仁宗曰:「先朝不許伎術人輒佩魚,以別士類,不令混淆,宜卻其請。」景祐三年,詔殿中省尚葯奉御賜紫徐安仁,特許佩魚。至和元年,詔:中書提點五房公事,自今雖無出身,亦聽佩魚。舊制,自選人入為堂後官,轉至五房提點,始得佩魚。提點五房呂惟和非選人入,援司天監五官正例求佩魚,特許之。
神宗元豐二年,蒲宗孟除翰林學士,神宗曰:「學士職清地近,非它官比,而官儀未寵,自今宜加佩魚。」遂著為令。三年,詔:自今中書堂後官,並帶賜緋魚袋,余依舊例。徽宗政和元年,尚書兵部侍郎王詔奏:「今監司、守、倅等,並許借服色而不許佩魚,即是有服而無章,殆與吏無別。乞今後應借緋、紫臣僚,並許隨服色佩魚,仍各許入銜,候回日依舊服色。」從之。中興,並仍舊制。
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圓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內職並用象,千牛衣綠亦用象,廷賜緋、綠者給之。中興同。
靴。宋初沿舊制,朝履用靴。政和更定禮制,改靴用履。中興仍之。乾道七年,復改用靴,以黑革為之,大抵參用履制,惟加靿焉。其飾亦有絇、繶、純、綦,大夫以上具四飾,朝請、武功郎以下去繶,從義、宣教郎以下至將校、伎術官並去純。底用麻再重,革一重。里用素衲氈,高八寸。諸文武官通服之,惟以四飾為別。服綠者飾以綠,服緋、紫者飾亦如之,仿古隨裳色之意。
簪戴。襆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上壽畢,及聖節、及錫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並如之。
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羅為之,方而垂檐,紫里,兩紫絲組為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余官或戴或否。後新進士亦戴,至釋褐則止。太宗淳化二年,御史台言:「舊儀,三院御史在台及出使,並重戴,事已久廢。其御史出台為省職及在京厘務者,請依舊儀,違者罰俸一月。」從之。又詔兩省及尚書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樞密三司使、副則不。中興後,御史、兩制、知貢舉官、新進士上三人,許服之。
時服。宋初因五代舊制,每歲諸臣皆賜時服,然止賜將相、學士、禁軍大校。建隆三年,太祖謂侍臣曰:「百官不賜,甚無謂也。」乃遍賜之。歲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將校皆給焉。是歲十月,近臣、軍校增給錦襯袍,中書門下、樞密、宣徽院、節度使及侍衛步軍都虞候以上,皇親大將軍以上,天下樂暈錦;三司使、學士、中丞、內客省使、駙馬、留後、觀察使,皇親將軍、諸司使、廂主以上,簇四盤雕細錦;三司副使、宮觀判官,黃師子大錦;防禦團練使、刺史、皇親諸司副使,翠毛細錦;權中丞、知開封府、銀台司、審刑院及待制以上,知檢院鼓院、同三司副使、六統軍、金吾大將軍,紅錦。諸班及諸軍將校,亦賜窄錦袍。有翠毛、宜男、雲雁細錦,師子、練鵲、寶照大錦,寶照中錦,凡七等。
應給錦袍者,皆五事; 公服、錦寬袍,綾汗衫、袴,勒帛,丞郎、給舍、大卿監以上不給錦袍者,加以黃綾綉抱肚。
大將軍、少卿監、郎中以上,樞密諸房副承旨以上,諸司使,皇親承製、崇班,皆四事; 無錦袍。 將軍至副率、知雜御史至大理正、入內都知、內侍都知、皇親殿直以上,皆三事; 無袴。
通事舍人、承製、崇班、入內押班、內侍副都知押班、內常侍、六尚奉御以下,京官充館閣、宗正寺、刑法官者,皆二事; 無勒帛,內職汗衫以綾,文臣以絹。
閣門祗候、內供奉官至殿直,京官編修、校勘,止給公服。端午,亦給。應給錦袍者,汗衫以黃縠,別加綉抱肚、小扇。誕聖節所給,如時服。 京師禁廂軍校、衛士、內諸司胥史、工巧人,並給服有差。
朝官、京官、內職出為外任通判、監押、巡檢以上者, 大藩府監務者,亦或給之。
每歲十月時服,開寶中,皆賜窄錦袍。太平興國以後,文官知制誥、武官上將軍、內職諸司使以上,皆賜錦。 藩鎮觀察使以上,天下樂暈錦;尚書及步軍都虞候以上及知益州、並州,次暈錦,皆五事。學士、丞郎,簇四盤雕錦;刺史以上及知廣州,翠毛錦,皆三件。待制以上、橫班諸司使,翠毛錦;知代州,御仙花錦;諸司使領郡,宜男錦;諸司使,雲雁錦。駙馬,錦如丞郎,增至四事。益州鈐轄,錦從本官,增綾袴。
朝官供奉官以上,皆賜紫地皂花欹正。京官殿直以下,皆賜紫大綾。在外禁軍將校,亦賜窄錦袍,次賜紫綾色絹。景德元年,始詔河北、河東、陝西三路轉運使、副,並給方勝練鵲錦。校獵從官兼賜紫羅錦、旋襕、暖靴。
雍熙四年,令節度使給皂地金線盤雲鳳鹿胎旋襕,侍衛步軍都虞候以上給皂地金線盤花鴛鴦。
親王、宰相、使相生日,並賜衣五事,錦彩百匹,金花銀器百兩,馬二匹,金塗銀鞍勒一。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宣徽使初拜、加恩中謝日,並賜衣五事,金帶一, 舊荔支帶,淳化後,宰相、參知政事、文臣任樞密副使,改賜方團胯球路金帶,加以金魚。
塗金銀鞍勒馬一。三司使、學士、御史中丞初拜中謝日,賜衣五事,荔支金帶一,塗金銀鞍勒馬一。 文明學士以下,初賜金裝犀帶,後改賜金帶。
中書舍人,賜襲衣、犀帶。宰相以下對御抬賜;樞密直學士、中書舍人謝訖,中使押賜,再入謝於別殿。中書舍人或告謝日已改賜章服,則罷中使押賜。
郊禋禮畢,親王、宰相至龍圖閣直學士、禁軍將校,各賜襲衣、金帶, 親王、中書門下、樞密、宣徽、三司使、四廂都指揮使以上,加鞍勒馬一。其後宮觀副使、天書扶侍使,並同學士。
同中謝日。雍熙元年,兩省五品以上,御史台、尚書省四品以上,各賜襲衣、犀帶、魚袋。其為五使,則皆賜金帶,仍各加器幣。 文武行事官,各賜金帛。牧伯在外者,遇大禮,不賜。大中祥符元年,詔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因東封為諸州部署鈐轄者,並特賜焉。
使相、節度使自鎮來朝入見日,賜衣五事,金帶,鞍馬;朝辭日,賜窄衣六事,金束帶,鞍勒馬一,散馬二; 節度使減散馬。
為都部署者,別賜帶甲鞍勒馬一。觀察使為都部署、副都部署赴本任、知州,賜窄衣三事,金束帶,鞍勒馬。防禦團練使、刺史為部署、鈐轄,賜窄衣三事,金束帶;赴本任,賜窄衣三事,塗金銀腰帶;為知州、都監,賜窄衣三事,絹三十匹。諸司為鈐轄者,賜窄衣、金束帶。文武官內職出為知州軍、通判、發運、轉運使副、提點刑獄、都監、巡檢、砦主、軍使及任使繁要者,僕射賜窄衣三事,絹五十匹;尚書、丞郎、學士、諫舍、待制、大卿監及統軍、上將軍、諸司使,減絹二十匹;少卿監至五官正、大將軍至副率、諸司副使,減絹一十匹;中郎將、京官內殿承製至借職、內常侍,減衣二事,又減絹一十匹。窄衣,起二月給紫羅衫;起十月給紫欹正錦襖。 給公服者,單夾亦然。
諸道衙內指揮使、都虞候入貢辭日,賜紫羅窄衫,金塗銀帶。
士庶人車服之制。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詔曰:「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僭。宣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詳定以聞。」昉奏:「今後富商大賈乘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綠袍及舉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請禁之。其私第便服,許紫皂衣、白袍。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請禁斷,聽乘車;兜子,舁不得過二人。」並從之。端拱二年,詔縣鎮場務諸色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文武升朝官及諸司副使、禁軍指揮使、廂軍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襆頭巾子,自今高不過二寸五分。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除命婦許服外,餘人並禁。至道元年,復許庶人服紫。
真宗咸平四年,禁民間造銀鞍瓦、金線、盤蹙金線。大中祥符元年,三司言:「竊惟山澤之寶,所得至難,儻縱銷釋,實為虛費。今約天下所用,歲不下十萬兩,俾上幣棄於下民。自今金銀箔線,貼金、銷金、泥金、蹙金線裝貼什器土木玩用之物,並請禁斷,非命婦不得以為首飾。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諸州寺觀有以金箔飾尊像者,據申三司,聽自齎金銀工價,就文思院換給。」從之。二年,詔申禁熔金以飾器服。又太常博士知溫州李邈言:「兩浙僧求丐金銀、珠玉,錯末和泥以為塔像,有高袤丈者。毀碎珠寶,浸以成俗,望嚴行禁絕,違者重論。」從之。
七年,禁民間服銷金及鈸遮那纈。八年,詔:「內庭自中宮以下,並不得銷金、貼金、間金、 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盤金、織金、金線捻絲,裝著衣服,並不得以金為飾。其外庭臣庶家,悉皆禁斷。臣民舊有者,限一月許回易。為真像前供養物,應寺觀裝功德用金箔,須具殿位真像顯合增修創造數,經官司陳狀勘會,詣實聞奏,方給公憑,詣三司收買。其明金裝假果、花枝、樂身之類,應金為裝彩物,降詔前已有者,更不毀壞,自余悉禁。違者,犯人及工匠皆坐。」是年,又禁民間服皂班纈衣。
仁宗天聖三年,詔:「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並淡褐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婦女出入乘騎,在路披毛褐以御風塵者,不在禁限。」七年,詔士庶、僧道無得以朱漆飾床榻。九年,禁京城造朱紅器皿。
景祐元年,詔禁錦背、綉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團窠、斜窠雜花不相連者非。二年,詔:市肆造作縷金為婦人首飾等物者禁。三年,「臣庶之家,毋得采捕鹿胎製造冠子。又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門屋;非宮室、寺觀毋得彩繪棟宇及朱黝漆樑柱窗牖、雕鏤柱礎。凡器用毋得表裡朱漆、金漆,下毋得襯朱。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棱器,其用銀者毋得塗金。玳瑁酒食器,非宮禁毋得用。純金器若經賜者,聽用之。凡命婦許以金為首飾,及為小兒鈐鋜、釵篸、釒川纏、珥環之屬;仍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非命婦之家,毋得以真珠裝綴首飾、衣服,及項珠、纓絡、耳墜、頭{須巾}、抹子之類。凡帳幔、繳壁、承塵、柱衣、額道、項帕、覆旌、床裙,毋得用純錦遍綉。宗室戚里茶檐、食合,毋得以緋紅蓋覆。豪貴之族所乘坐車,毋得用朱漆及五彩裝繪,若用黝而間以五彩者聽。民間毋得乘檐子,及以銀骨朵、水罐引喝隨行。」
慶歷八年,詔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兔褐之類。皇祐元年,詔婦人冠高毋得逾四寸,廣毋得逾尺,梳長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為之。先是,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仿之,至謂之內樣。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長三尺者;梳長亦逾尺。議者以為服妖,遂禁止之。嘉祐七年,初,皇親與內臣所衣紫,皆再入為黝色。後士庶浸相效,言者以為奇邪之服,於是禁天下衣黑紫服者。
神宗熙寧九年,禁朝服紫色近黑者;民庶止令乘犢車,聽以黑飾,間五彩為飾,不許呵引及前列儀物。哲宗紹聖二年,侍御史翟思言:「京城士人與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轎自載,四人舁之,甚者飾以棕蓋,徹去簾蔽,翼其左右,旁午於通衢,甚為僭擬,乞行止絕。」從之。
徽宗大觀元年,郭天信乞中外並罷翡翠裝飾,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政和二年,詔後苑造纈帛。蓋自元豐初,置為行軍之號,又為衛士之衣,以辨奸詐,遂禁止民間打造。令開封府申嚴其禁,客旅不許興販纈板。
七年,臣僚上言:「輦轂之下,奔競侈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以壯麗相誇,珠璣金玉以奇巧相勝,不獨貴近,比比紛紛,日益滋甚。臣嘗考之,申令法禁雖具,其罰尚輕,有司玩習,以至於此。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轎,今京城內暖轎,非命官至富民、娼優、下賤,遂以為常。竊見近日有赴內禁乘以至皇城門者,奉祀乘至宮廟者,坦然無所畏避。臣妄以為僭禮犯分,禁亦不可以緩。」於是詔,非品官不得乘暖轎。先是,權發遣提舉淮南東路學事丁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緩。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臣恐禮官所議,止正大典,未遑及此。伏願明詔有司,嚴立法度,酌古便今,以義起禮。俾閭閻之卑,不得與尊者同榮;倡優之賤,不得與貴者並麗。此法一正,名分自明,革澆偷以歸忠厚,豈曰小補之哉。」是歲,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墩,今亦謂之襪袴,婦人之服也。
中興,士大夫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後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涼衫,四曰帽衫,五曰襕衫。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頒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則具盛服。有官者襆頭、帶、靴、笏,進士則襆頭、襕衫、帶,處士則襆頭、皂衫、帶,無官者通用帽子、衫、帶;又不能具,則或深衣,或涼衫。有官者亦通用帽子以下,但不為盛服。婦人則假髻、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眾妾則假紒、背子。
冠禮,三加冠服,初加,緇布冠、深衣、大帶、納履;再加,帽子、皂衫、革帶、系鞋;三加,襆頭、公服、革帶、納靴。其品官嫡庶子初加,折上巾、公服;再加,二梁冠、朝服;三加,平冕服,若以巾帽、折上巾為三加者,聽之。深衣用白細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長過脅,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大帶、緇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際服之。
紫衫。本軍校服。中興,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紹興九年,詔公卿、長吏服用冠帶,然迄不行。二十六年,再申嚴禁,毋得以戎服臨民,自是紫衫遂廢。士大夫皆服涼衫,以為便服矣。
涼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禮部侍郎王嚴奏:「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兩宮,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設以從戎,故為之禁,而人情趨簡便,靡而至此。文武並用。本不偏廢,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體。」於是禁服白衫,除乘馬道塗許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許用紫衫。自後,涼衫祗用為凶服矣。
帽衫。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之,角帶,系鞋。東都時,士大夫交際常服之。南渡後,一變為紫衫,再變為涼衫,自是服帽衫少矣。惟士大夫家冠昏、祭祀猶服焉。若國子生,常服之。
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辟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紹興五年,高宗謂輔臣曰:「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許入宮門,今無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盡革,宜申嚴禁,仍定銷金及采捕金翠罪賞格。」淳熙二年,孝宗宣示中宮薴衣曰:「珠玉就用禁中舊物,所費不及五萬,革弊當自宮禁始。」因問風俗,龔茂良奏:「由貴近之家,放效宮禁,以致流傳民間。粥簪珥者,必言內樣。彼若知上崇尚淳樸,必觀感而化矣。臣又聞中宮服浣濯之衣,數年不易。請宣示中外,仍敕有司嚴戢奢僭。」寧宗嘉泰初,以風俗侈靡,詔官民營建室屋,一遵制度,務從簡朴。又以宮中金翠,燔之通衢,貴近之家,犯者必罰。

『伍』 求宋代百姓官員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體名稱

男子服飾

冠與幘用一塊帛巾包頭(即「幅巾束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首服。這在《竹林七賢圖》、(北齊校書圖》與《高逸圖》等名畫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些隱逸之士,每人頭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頗具特色。漢代的巾幘這一時期雖然還在流行,但已有變革。如將幘後加高,中呈平型,體積逐漸縮小至頭頂之上,稱「平上幘」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籠巾(平頂,兩邊有耳下垂,下面用絲帶系扎),則成為「籠冠」。因為它是用黑漆細紗製成的,又稱「漆紗籠冠」。後世的烏紗帽就是由此演變而成。這種冠男女通用,是當時的主要冠式。此外,還有卷荷帽、突騎帽、白紗帽、合歡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傳來。六朝男服這個時期男子的主要服裝為衫。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這種大袖寬衫所以會風行一時,和當時的名士喜歡服用一種名為「五石散」的葯有關,據說這種葯中含有石硫黃等礦物質,有毒,吃下後皮膚會發燒,必須「散發」。因此,為了防止皮膚摩擦,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結果,「一般名人都吃葯,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當時的名士,在魏晉玄學、佛教、道教思想影響下,還喜歡敞開衣領,袒胸露懷,以表示不受世俗禮教的約束。北方少數民族男子的服飾,主要則是褲褶和裲襠。褲褶是由戰國時流行的一種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漢魏之際主要用於軍隊。這時期雖還作為戎裝,但已成為民間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縛褲兩部分組成。褶衣緊而窄小,長僅及膝,有多種樣式。至於衣襟,大多採用對襟形式。有的還把衣服的下擺裁成兩個斜線,兩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個小小的燕尾,很是別致。褲褶的束腰,多用皮帶,顯貴者還鏤以金銀作為裝飾。縛褲是用錦緞紅帶截為三尺一段,在膝蓋處將褲管扎住,以便活動。北朝以後還出現過褶襇縛褲的形式。裲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服裝,用布帛縫制而成。兩片在肩部用皮製的搭襻連綴起來,腰間再用皮帶扎束。這種服飾後世沿襲了很久。

洛神賦圖,畫中曹植戴遠游冠穿大袖寬衫武士戴突騎帽,明光鎧大口縛褲;文士穿長襦,大口縛褲

軍戎服由於戰事連年不斷,篡奪政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人們對武器裝備更加重視。加上煉鐵技術的提高,鋼開始用於武器,這一時期的甲胄也有很大發展進步。鎧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種:一是筒袖鎧。這是常用的鎧甲,在東漢鎧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是用小塊的魚鱗紋甲片或者龜背紋甲片穿綴成圓筒形的身甲,前後連接,並在肩部配有護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鎧」。穿筒袖鎧的人,一般頭上都戴有護耳的兜鍪。二是裲襠鎧。這是南北朝時期通行的戎裝,它的形制與當時流行的裲襠相近。所用材料,大多為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鎖甲的甲片有長條形與魚鱗形兩種,以魚鱗形較為常見。穿這種甲的,一般裹面都襯有厚實的裲襠衫,頭戴兜鍪,身著褲褶。三是明光鎧。這是一種在胸背之處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圓護大多用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鏡子。穿著它在太陽光下作戰,會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鎧」。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繁簡不一。有的僅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配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配有數重護肩。身甲大都長至臀部,腰間系有革帶。

女子服飾

六朝梳妝這一時期漢族婦女的發式,也很有特點。在一些貴族婦女中間,曾流行一種名叫「蔽髻」的發式,它實際上是一種在髻上鑲有金銀首飾的假髻。這種假髻大多很高,有時無法豎起,只好搭在眉鬢兩旁。魏文皇後甄氏所梳「靈蛇髻」也曾名噪一時。當時的普通婦女除將頭發挽成各種式樣外,也有借用假髻來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婦女則模仿西域少數民族婦女,將頭發挽成單鬟或雙鬟髻式,高聳在頭頂之上。還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時;受佛教人物服飾影響,婦女大多在發頂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豎的環式,因而有「飛天髻」之稱。此外,還有鬢邊插鮮花、腕上帶手鍛以作裝飾的。六朝女服漢族婦女的服飾,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雜裾垂髾的女服,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有「襳髾」。所謂髾,是指在衣服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它一般用絲織品製成,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重疊;所謂襳,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較長,走起路來牽動下擺的尖角,像燕子飛翔。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著衫、裙外,還有穿裲襠和褲褶的。只是婦女與男子有所不同,裲襠最初多穿在裡面,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著裲襠,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南北朝時期隨著胡風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以中亞、西亞風格的紋樣最有發展,如天王化身紋、寶相紋等;但這一時期的傳統紋樣製作技巧遠不如東漢精美。六朝飾品1.鞋履這一時期的鞋履,與秦漢時大抵相同。但質料更加考究,有絲履、錦履、皮履等。貴婦還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顏色也有規定:士卒、百工用綠、青、白色;奴婢侍從用紅、青色。屐則出現一種便於登山的,這就是傳為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所創制的「謝公屐」。2.帶具由於民族的交流,少數民族的革帶廣為流傳,這種革帶上有掛鉤可以掛物,稱作「蹀躞帶」,自南北朝流行以來對中國服飾有很大的影響,唐代時無論男女都束這種革帶,並流傳到國外。3.發飾此時發式大致承襲漢代,婦女仍好高髻並在發上插步搖。4.金花飾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飾片鑲有多種寶石,金花飾片可能是一種頭飾。5.指環魏晉時期指環已成為普遍的飾品,其中以獸面式樣最具特色。

隋唐時期

男子服飾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賀、宴會等,皇帝都戴通天冠,這種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質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飾物)。唐代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參時戴進賢冠。進賢冠以梁數多少表示品級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法冠,以鐵為柱,飾珠兩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員戴的。襆頭,包頭軟巾,也叫四腳、折上巾,有四條帶,兩帶系於腦後下垂,兩帶反系頭上,今其曲折附頂。它始於北周。唐代把四腳改成兩腳。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用硬腳下垂。唐代中葉,二腳以鐵絲做骨架,稍翹。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圓領袍衫是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唐代文武百官都著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麻靴。到南唐時,便有了比較講究的「銀緞靴」。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反映出五代時的服飾風格

平民服飾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編織而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蔑、竹葉編織而成的帽子。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草(或麻)鞋;江南盛產芒草,人們多用它編織草鞋,這種鞋輕便耐水。軍戎服劍不僅是用於沙場的兵器,也是古人雅愛的佩飾。隋唐時代佩劍成風,當時的佩劍有金裝劍、蒼玉劍,有隻佩、雙佩等品級規定。皇帝佩「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皇太子佩「玉具劍,玉鏢首」;侍臣佩劍相當普遍。朝廷上百官走動,佩劍鏗鏘作響,好不威風。還有一種劍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上方寶劍,也作尚方寶劍。它是皇帝御用的寶劍,親信大臣得到它,有權先斬後。唐代的戎服,「將軍用袍,軍士用襖」。延載(公元694年)以後,在將帥袍服上綉獅、虎、鷹等圖紋,以示勇猛。當時軍隊一半以上配有鎧甲。甲胄形制有明光甲、細麟甲、山文甲等十三種。最普遍的是穿明光甲,以十字形甲帶系結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塊圓護和肩綴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塊「膝裙」,小腿各加一隻「吊腿」。唐高宗時,鎧甲前身分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處裝有圓形護鏡,既可保護自已,又起晃眼作用。鎧甲背部連成一片。前後兩甲在肩部用帶扣相連。兩肩披膊作兩重,上層作虎頭狀。

唐胄甲樣式圖敦煌莫高窟武士俑

女子服飾

隋唐梳妝唐代婦女發髻名目繁多,她們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篦作裝飾。到唐太宗時,婦女發髻漸高,發式變化多種多樣。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種花卉,令人目不暇接。(發式-)(發式二)唐代婦女講究面飾,有的臉上敷鉛粉,有的塗胭脂。用丹脂塗臉頰,色如錦綉,叫綉頰。有的額上畫有鴉黃,眼眉處用青黑色繪出各種式樣,總稱黛眉。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把眉毛畫得又短又闊,略呈八字形。獨具特色的花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釵,一般用金箔、紙、魚骨、魚鱗、蜻蜓翅膀、茶油花餅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繽紛以紅、黃、綠為主,有圓形、尖形、花形及各種對稱形,把它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唐代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種種圖形,有月形、錢形,這叫妝靨。有些婦女喜歡用淺絳的檀色來點唇,據考,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族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來化妝。五代十國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輕盈起舞,很受李後主的寵愛。此後,纏足之風愈演愈烈,「金蓮」也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負擔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是不裹足的。

敦煌莫高窟壁畫,供養人頭戴桃形金鳳冠,廣插簪釵步搖,臉上貼著許多花鈿

隋唐女服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開元年間,婦女普遍穿胡服戴渾脫帽。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從敦煌莫高窟壁畫晚唐供養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婦女裙色有紅、紫、黃、綠等,最流行的是紅色裙。唐貴族婦女最流行的衣著還有百鳥裙、花籠裙、褶裙。百鳥裙,是用多種鳥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花籠裙,是用一種輕軟細薄而半透明的絲織品單絲羅製成的花裙,上用金銀線及各種綵線綉成花鳥圖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種短裙,也叫襯裙。還有一種雲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唐代中上層婦女中流行過四合如意式大雲肩。可以說,唐代女服的質、色、式都勝過以往各個朝代。胡服唐代內地漢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西方各國人民交往頻繁,各少數民族遷往內地的不少,於是胡服有了進一步擴散的機會。胡人服飾對唐代影響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受波斯影響,特點是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透空軟底錦靴,外出騎馬多戴帷帽。渾脫帽,羊皮製成,高頂,尖而圓。渾脫,波斯語謂「蘇慕遮」,即披巾之意。帷帽,從隋唐墓室壁畫、敦煌壁畫人物形象上看,它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絲網的帽子。高宗時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網已由長變短,將面部淺露於外。後期則是「時世妝」,是受吐蕃的影響,特點是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金粉,唇注烏膏。西北少數民族的回紇裝也很受歡迎。唐代長安,胡樂、胡食、胡服都很盛行。如果說以往的服飾大交流是南北向的,而唐代服飾的大交流則是東西向的,別開生面,更具特色。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唐代的刺綉為美化女裝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盛唐已有了鏤空紙花版的使用,這對於提高織物(特別是紗織物)的印染質量是一項重大突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許多唐代絲織印染物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唐代流行的裝飾是在綾羅上用金銀兩色刺綉和描花。從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刺綉還有鎖綉、平針綉,圖案多為花、樹、禽獸,針法細膩,色彩華美。

唐代飾品唐朝人無論男女都非常愛美,因此唐代的飾品工藝比起過去各朝有空前的發展。唐朝時鞋子的款式非常的多,鞋子上的刺綉也非常精緻。

宋朝時期

時代背景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國內爭斗接連不斷,加上遼、金相繼南下,戰爭連綿。尤其南宋風雨飄搖,半壁江山,歲月難熬。權貴們只望苟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慾是萬惡的」,存天理,必須滅人慾。當時,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男子服飾

宋代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宋代通天冠與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雖說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嵌在冠上,冠高、寬均為一尺,表青里紅。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種:一是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幘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蟬翼形狀二片,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取其「內勁而外溫」之意,蟬取其「居高食潔」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襆頭是宋代官員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會、公座之間,常穿公服,戴襆頭。這種朴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里,外面用紗,塗漆。宋代襆頭和唐代襆頭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腳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兩腳伸展加長。宋代文人多以裹巾為雅觀。東坡巾相傳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所戴。這種巾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小,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則有角,介在兩眉間。宋代文人以戴東坡巾為雅緻。此外,還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遙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間都佩有一個金或銀的魚袋,表明等級差別。官吏的革帶,標志著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帶,大臣用金帶。元豐(公元1078—1085年)官制,侍從、給事中以可以服金帶,得金帶又佩金魚袋,謂之重金。到了南宋,士大夫的服裝有所變化,主要有深衣、紫衫、涼衫、帽衫、襕衫等。淳熙年間朱熹提出祭祀、冠婚的服飾,得到了實施,這種服飾「設計方案」趨向質朴,符合理學「革盡人慾,復明天理」的主張。平民服飾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時節各階層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風俗習慣。有的黎民,頭戴巾,上穿襖,下穿褲,忙忙碌碌;有的百姓,頭戴斗笠,上穿衫,下著褲,四處奔波。筆記《東京夢華錄》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軍戎服宋代軍隊作戰時穿鎧甲。鎧甲上面綴有金屬薄片,可以保護身體。全副鎧甲分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簾等,由皮線穿聯。一副鐵鎧甲,有的重達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製的戰衣,叫皮笠子、皮甲,還有戰襖、戰袍等。宋代鎧甲還有用極柔韌的紙做的,紙甲起於唐宣宗時,它是用一種極柔韌的紙加工錘制的,疊三寸厚,在方寸之間布以四個釘,雨水淋濕更為堅固,銃箭都難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盛行於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並駕齊驅。宋代道教盛於佛教。據佛教章法規定,佛教僧侶的衣服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條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郁多羅僧(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安陀會(五條布縫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盤僧(裙子)。中國古代僧侶穿赤色袈裟。袈裟,是由許多長方形小塊布拼綴而成的法衣。僧人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布片洗凈後加以拼綴,也稱百納衣。法衣,是道教法師舉行儀式、戒期、齋壇時穿的,有霞衣、凈衣等。道士常服為黃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領斜襟。他們經常系青結巾、皂絛,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著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太平街景圖》宋代平民的服裝

女子服飾

宋代梳妝宋代婦女發式以高髻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發編成各種樣式戴在頭上,有的用金銀珠翠製成各種花卉鳥類的簪釵梳篦,插在發髻上面,有的用漆紗、金、銀、玉等製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宋代貴族婦女用羅、絹、金、玉、玳瑁製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發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時稱「一年景」。據說當時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風氣的影響,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婦女喜歡戴真花,以牡丹、芍葯為多。她們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鵝黃衣服簪紫花,穿紅衣服簪黃花。鬧娥,是婦女的一種頭飾,用烏金紙剪成蝶形,以朱粉點染。玉梅,是白絹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紙或絹製成的迎春花枝。還有一種「梅花妝」,據說,南北朝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檜下時,梅花落在她額上,仕女們覺得非常美麗,爭相效仿,在額上畫梅,於是「梅花妝」流行開來,歷經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婦女冬穿襖,夏穿衫,衣著特點是上淡下艷。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以清秀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綠、藍、白、杏黃等。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戴蓋頭。蓋頭有兩種,一種是在唐代風帽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用它遮面,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宋代青年男女離別時常以香囊、羅帶互贈留念。香囊,是裝有香料的小袋;羅帶,即是絲帶。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宋代服飾紋樣受畫院寫生花鳥畫的影響,紋樣造型趨向寫實,構圖嚴密。宋代的紋樣風格與唐代截然不同,而對明清時期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從題材到造型手法,幾乎都形成了一種程序。宋代飾品宋代飾品出土實物,根據目前已掌握的情況來看,不如前代豐富。

遼金元時期

時代背景

遼、金、元(公元947—1368年)歷經四百二十餘年。這三個朝代由不同的少數民族執政,他們同漢族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飾上互相影響。遼代初期地處我國北方,屬契丹族。五代時,得後晉十六州,契丹服與漢服並行。金原為女真族,曾附屬遼二百餘年。金代服飾大體保持女真族形制,法定服飾承遼代樣式。得宋北部領土後,參酌宋制,金代服飾具有女真、契丹、漢族三合一的綜合特徵。蒙古是中國北部一個部落集團,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聲勢浩大的質孫宴可以說是元代服飾的大展覽;全國大量織造金光耀眼的金錦,令人目不暇接;婦女頭戴姑姑冠,別出心裁。

遼代服飾

遼代服制遼太租在北方稱帝時,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後晉領土以後,受漢族影響,創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飾,漢族官吏仍穿漢服。干亨年間服制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後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遼興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後,大禮都改著漢服。由於地處北方,氣候寒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穿紅襖。遼代規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級官吏、平民百姓私戴違法,這點和唐宋時期大不相同。遼代男子發式、婦女面飾遼代男子發式很有特點。依契丹族習俗多作髡發,頭頂頭發剃光,兩鬢或前額留下少量頭發作為裝飾,有的額前留一排短發,有的耳邊披散鬢發,有的把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成特殊形狀,下垂至肩。遼代婦女常以金色塗面,叫佛妝。據說,是在冬月以括蔞(蔞蒿,花淡黃色)塗面,到第二年春天才把它洗掉。

《侍從荷傘圖》穿左衽袍、護胸鎧、長褲、革靴遼代人物圖,遼代男子皆髡發

『陸』 趙匡胤黃袍加身,可是宋朝龍袍不是以紅色為主嗎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從將軍變成了皇帝。與它相關的典故,又有黃袍加身。但是看到許多宋朝的皇帝時,他們大部分都是紅袍加身,並非黃袍。但是趙匡胤是黃袍加身而並非紅袍。可能是因為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想跟別人不一樣吧。


最後說的便是常服。常服顧名思義,也就是平常穿戴的服飾。這個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龍袍了,也就是黃袍。雖然在宋朝的時候也進行了更改,更改為赤黃之色。也正因為如此,試紙和數字不得穿用赤黃色的衣服。一個國家從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如此的喜歡紅色,真是不得不令人稱奇啊。你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柒』 求我國歷代男女服飾的圖片及介紹

漢民族服飾研究

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主體民族漢族更是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衣冠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集中體現了漢族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漢服的概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的來源

由於我們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所以盡管商周確實存在過較為接近對襟的式樣,但整體上我們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選擇……這是交領右衽的由來。至於長袖和寬袖,可能是在財富積累後上層產生的習俗,但由於當年孔子重視大袖(縫掖之衣)所以成為了士人裝飾的必備元素和突出特徵(當然,也反應了我們的生活觀念)。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標志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的黼黻,尊卑貴*,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

漢服的基本特點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漢服的流變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女服則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代服飾: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女服則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西漢服飾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在資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北朝服飾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朝服飾: 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唐朝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唐朝服飾。從《韓熙載夜宴圖》圖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況。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

宋朝服飾: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變的寬大。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

明朝服飾: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漢服的周邊傳播
日本和服: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飾學校里,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歷史知識。
日本和服是從中國引進的,和漢服重要的不同在於:男裝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自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來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裝不同點在於和服後面有背包,袖口同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腰帶寬些,還有服飾上的花紋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婦女頭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襪也是唐朝時期漢族婦女的傳統,今天在中國已難尋蹤跡,但在日本卻生根發芽。
高麗服飾:南朝鮮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松、而且蓬蓬的。
漢服的劫難
滿清入關之後,正式頒布剃發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換算為公歷則為公歷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滿清撕下了不強迫剃發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發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發的斗爭,至慘至烈,難以筆盡。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發,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 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異族之手,而是因漢人從骨子裡看不起周邊蠻夷民族,認為他們野蠻愚昧沒文化,接受他們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百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怎樣看待「胡服騎射」與「剃發易服」?
我們應當接受外族先進的東西——但是在保留我們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
所謂「中道」是也!——拒絕,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棄祖先!
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漢家傳統衣冠的前提下,進行的。
胡式服裝,只是作為方便勞作的職業服裝,和某個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流行風尚。而作為國家典禮的祭祀、朝見、禮賓——則一律是使用標準的傳統漢服。
漢服一直是莊重、禮儀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時尚、實用主義的流行。
胡服騎射——是我們主動學習外來文化的典型;
剃發易服——是我們的奇恥大辱,被奴役的標志。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復興漢服記事
她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美學工藝屹立於世界服飾藝術之巔,她是漢民族一脈相承的傳統服飾,將中華文明的精神理念譜入古國生活點滴之間。
從質朴的秦漢風格到超然的魏晉神韻,都在滲透著華夏民族的理想追求;從開放的大唐情懷到含蓄的宋明格律,無不流露出漢族文化的哲學信念。漢族服飾,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進程里,已成為華夏民族的發膚與漢族兒女血脈相連。
然而,她卻是漢族人民最深的傷口--在被異族剝去皮膚的同時,鮮血盪漾在古國的錦綉山川,三百六十年歲月,漫長的時間……時至今日,我們遙望著祖先創造的輝煌成就,卻充當著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赤裸民族
---華夏之漢!
眼見的是無耐,心懷的是不甘!
我們整理起祖先的遺產,誓讓那斬斷的文明再綻新妍。

漢服復興大事記(略表)
自製漢服第一人青松白雪訪談;
全發漢服第一人信而好古訪談;
王珊以真正唐裝獲國際小姐選美最佳民族服飾獎;
「改制漢服第一人」寒音館主訪談錄;
湖南在線開辦漢服專刊;
萬壑聽松第一次在高校公開宣傳漢服;
漢族服飾重現神州——壯志凌雲訪談錄;
馬來西亞華人趙里昱漢服美國上街直播;
深圳網友聚會;
蒙元「專家」等對漢服復興的胡批事件;
「以漢服之名張揚文化」--東方早報周刊對漢服復興的報導;
「漢服教育從青少年開始」——漢流蓮訪談;
第一家漢服專營公司——古徑衣飾公司成立;
溟之幽思在高校宣傳漢服;
「為人師表」-軒轅慕雪訪談錄;
阿根廷華人蓮竹子——華夏衣冠震天南;
到作此文之時,漢服的身影已出現在鄭州、濟南、哈爾濱、西湖、重慶、廣州、深圳、貴州、江蘇、湖南、河北、上海、北歐、美國、澳洲、馬來西亞、阿根廷、新加坡……還有很多很多……每年的7月8日為漢恥日,漢網同仁於此日設祭,以告慰當年為保衛漢民族文化而死在清兵屠刀下的英雄們。每年的7月8日有漢服的會員們會穿著他們最華麗的漢服上街,以此表明漢服沒有死亡。沒有漢服的會員則在那一天早起時默哀三分鍾,表示對無辜遇難先人的哀悼。若有江陰市的會員則在那一天穿著華麗的漢服(如果穿喪服豈不是表示漢服已經死了)進行一次祭祀活動,祭祀那些當年反抗剃發的英雄以示其漢服沒有死亡,英雄的子孫後代沒有讓他們失望。

為什麼要恢復復興漢服?
服飾是一種文明,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叫囂:「衣冠復古,不如退回獸皮草裙!」之說,不但是對衣冠文明的否定,更是對人類文明本身的褻瀆和否定!
服飾是一種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發展、演化著的文化體系,並時時受這些客觀條件的制約。由於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間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氣候與人文歷史傳統的差異,是導致各民族的服飾有所差別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為這種差別,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對其傳統服飾產生了特殊的熱愛之情,而這種熱愛,實際就是民族感情的具體表現。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產生於五千年前,植根於華夏大地,更與漢民族血脈相連,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由漢服和漢族的歷史所決定的。
一 服飾產生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飾體系之間差別的決定因素。
漢族服飾,產生於中原地區,其制式與中原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可分割,且一直受其影響。漢族故土----華夏大地,地處溫帶,總體氣侯溫和,故其所形成的漢族服飾,遮蔽全身,無立領,大袖等等特徵與熱帶、寒帶等地有明顯區別。
例如:產生於較寒冷地區的滿族服飾,就與其有著顯著差別,如滿族服飾中出現的立領,窄袖就是當地人民為了抵擋嚴寒所特製,因此滿族服飾實際根本就是與漢族服飾淵源完全不同的服飾體系!將這兩種服飾體系混淆實際是對歷史的無知!
二 服飾的風格是與其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其中,對不同社會的哲學指導思想方向,直接影響到服飾的風格。以漢族服飾,皆為平面裁剪,不強調以服裝來刻劃人體曲線,這與西方的立體裁剪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而類似的風格差異,不但也體現在繪畫、建築、音樂等領域,更體現在兩種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之中,同時也影響到科學等領域的發展。這實際是因為不同社會背景下人類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所隱含的差異的表觀體現。這種差異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由地理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人類社會形成初期的文化差異所決定,並由歷史一代代傳承演化至今。(包括歷史較短的美國思想,實際也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根源與西方文明,尤其是希臘、羅馬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與東方的華夏文明相關甚少。所以,今天世界流行的服飾,歸根結底,其主流設計思想是由西方創立的,與傳統的華夏文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所以,將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等同於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也是對歷史的無知。
三 服飾風格與其所屬民族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例如古代文化較為先進,而政權相對穩定的農業國家,如古中國的特色服飾---即漢族服飾,以寬袍大袖為主,正是漢族人生活條件優越的表現。而相對落後且生活不穩定的游牧民族服飾,則多以靈活便利的制式為主。而現代快節奏的工業社會,更以季節實用為服飾界的主導思想。所以,游牧民族服飾、現代服飾均無漢族傳統服飾風格的體現,更不能作為漢族傳統服飾的替代品進行概念性混淆。
四 服飾發展,與其所屬民族的文明進程互相影響。例如,華夏民族的農業(棉、麻、桑蠶業等)、輕工業(紡織業、印染、刺綉,甚至造紙等)都對服飾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某些朝代,將漢族的服飾工藝推向了頂峰,至今仍另世人嘆為觀止。而古代工農業(尤其是桑蠶、刺綉等)相對落後的西方社會,是無法匹敵的(更不要文明幾乎沒有開化的游牧民族了!)並且我們可以看到,至今我國在這些領域中仍保持著領先優勢。這種優勢是與華夏文明的歷史分不開的。
五 由於服飾的差別存在的原因,民族服飾對於該族人民,不僅是其民族身份的標志,也代表了對該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更是對其民族的認同。而這種認同感,不僅是理性層次上的對本民族歷史的認識和對本民族傳統精粹的認可,更是感情層次上的精神追求,即是對本民族熱愛之情的具體體現。而這種熱愛之情,是建立在了解、理解其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文明精髓的基礎上的,所以,不熱愛自己民族服飾的人,通常也是那些對其民族歷史文化同樣茫然漠視的人,即漠視其民族的人(無知,再加自私淺薄的人)。難道被其族人所漠視的民族還有前途可言嗎?
六 人類是感情生物,人類社會的演化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有其客觀規律的。而人性(人類的感情等)是這種客觀規律中不可忽視的人部分。即,人類的感情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社會文明和人類發展,卻漠視人類本身的感情需要是十分荒謬的。而服飾的發展演化,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部份,必然受到人類感情的左右。而民族感情是人類集體所共有的情感,帶有普遍意義,所以撇開民族感情談民族服飾發展也是不科學的。
七 人類的感情受其所獲知識影響,而人類的知識是在歷史中積累而來的。由於知識在傳播中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所以,通常各族人民,對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高於對他族的了解。並且,人類本性中對「自我價值體現」的追求,使其會對屬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而對本民族服飾的感情正是這種人性的體現之一(對本民族服飾沒感情的人,也可以說是缺乏人性的人)。
八 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本身來說,不但有以上七個方面的屬性,更有著其區別於其它服飾的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工藝水平及特殊而慘痛的滅絕過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有民族感情的漢人對漢族服飾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

其內容如下:
1漢族服飾有著和華夏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而華夏族人,將其視為其民族祖先黃帝所制,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徵,也是區別於他族的標志,歷來就有」齊民心,別夷狄」的作用。
2漢族服飾一脈傳承,五千年不斷,千萬里江山皆存有其最典型的風格制式,本身就是世界服飾史上的一大奇跡。
3漢族服飾在人類歷史上創造空前絕後的工藝水平(注意:是空前絕後,即使科技發達的現代也沒達到),更是華夏的驕傲。
4漢民族自古就有重衣冠的思想,不但有先聖哲人的典籍論著,更反應在傳統中國的方方面面,衣冠文明與華夏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不論如何發展演化,只有華夏文明的存在,就要受到漢族衣冠文明的影響(比如現在的戲劇影視等的服裝,就可窺見一斑)。
5由於,漢族衣冠消失的特殊過程,更令漢人對本民族的傳統服裝有著痛徹骨髓的復雜的感情(沒有的就不配稱漢人!)這種痛與愛的強烈的感情是精神層次上的,帶有神聖性與理想性,是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時代的情感,更非一般世俗之情可以相比擬!
6當今,漢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已民族傳統服裝的民族,這對於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的十億人口的中國的主體民族來說,是十分遺憾而難堪的,在世界上也是極具諷刺意味的。
所以漢服是:漢民族的代表性衣冠;漢人的精神氣節的凝集;深深植根於漢族歷史文化,尤如其漢人之發膚,相連於漢人之血脈心靈;漢服——永遠伴隨著漢民族和漢族人民,無論歷史、現在、還是將來,只要有漢民族的存在,就有漢服的存在。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的地位就永遠不容有任何辯駁的餘地!即是漢民族不容許有任何形式的虛化、非化或其它任何概念替代!所以,提及漢民族傳統服裝,不考慮這些感情,就是對人性漠視和對漢民族感情的褻瀆和抹殺!
九 社會的發展,也有其規律性,是螺旋上升並迂迴前進的。而現在人類社會整體正從工業社會步入後工業社會,而中國也隨之不斷的發展向前。從世界范圍來看,人類對其生活方式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人性化、個性化,要求舒適安逸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充實更迫切於物質生活的滿足,這不但人本性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而且當代社會人類,正在努力滿足人類的追求。如工時的減少,假日增多,工作時間計算的多樣自由化,網上工作,家庭辦公等的出現,都使人類的生活更加適應人性本身的慾望要求。就中國來說,雖然現在人們整體的生活節奏還在不斷加快,但也有向此方向發展的趨勢。所以僅看到當今人們生活水平加快,而不看其發展趨勢,就否定漢服的適應性,是不客觀的做法。

『捌』 宋朝武將/將軍打仗時穿著是怎樣的

你說的那個頭盔是唐武將
這里是歷代盔甲復原圖,很完整的
戰國到漢代http://www.yiyuanyi.org/plus/view.php?aid=16721
南北朝到唐代http://www.yiyuanyi.org/plus/view.php?aid=16724
五代十國到清代http://www.yiyuanyi.org/jszh/bq/200907/03_16726_2.html

『玖』 宋朝帝王畫像為何大部分都是穿紅色袍服,而不是黃色

其實在最開始,龍袍的顏色不是黃色也不是紅色,而是黑色,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他所穿的龍袍就是黑色。不僅龍袍,連軍旗都是黑色,而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當時秦朝的染色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所以大部分的衣服顏色都偏向於灰色,暗色系為主,在這些顏色其中,就青色顯得比較高級一些,所以周朝時,天子的衣服基本都是青色。之後等到戰國時期,才出現了黑色的染料,黑色比青色顯得更加的嚴肅庄嚴,而且保存的時間也較為久,所以秦始皇選擇了黑色龍袍。

如上之種種,宋代皇帝愛穿紅袍,理由不外乎五德論、再加上當時的風俗和染料技術的發展,綜合原因造成

閱讀全文

與宋將軍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ps幻燈片改成圖片 瀏覽:460
穿不臟的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134
相冊圖片裡面的字怎麼摳 瀏覽:142
齊家網圖片如何保存 瀏覽:750
今日衣服穿搭圖片 瀏覽:381
動漫圖片美女古裝圖片大全 瀏覽:885
最可愛的動畫人物圖片 瀏覽:711
小女孩在唱歌的圖片 瀏覽:25
播放女生叫男生子圖片 瀏覽:264
我要看靜心女孩動漫圖片 瀏覽:717
精剪女生短發後面精雕刻視頻圖片 瀏覽:103
女生腿膝蓋受傷纏紗布圖片 瀏覽:455
word文檔里圖片如何高清導出 瀏覽:56
美女與微圖片 瀏覽:172
女孩拿酒杯傷心的圖片 瀏覽:58
博君一肖漫畫圖片可愛q版 瀏覽:513
王姓圖片文字 瀏覽:707
visio圖片如何編輯 瀏覽:775
不讓圖片旋轉怎麼搞 瀏覽:644
疊衣服技巧的圖片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