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適合端午節閱讀的繪本-《端午節的故事》
中國原創繪本,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故事。
介紹了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
幫助孩子熟悉端午節的風俗及節日活動。
3歲+ 人格發展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是源於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
《端午節的故事》是《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系列》繪本中的一本,講述了一個關於愛國憂民的故事。和孩子共讀這個故事可以培養孩子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孩子了解傳統節日,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的土地上有很多小國,其中有個叫楚國,楚國有個大臣叫屈原,他對楚王非常忠心,她對楚王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好建議,但是楚王就是不聽,楚王中了秦國的奸計,把屈原趕出了都城,後來秦國把楚國攻佔了,聽到了王國的消息後,屈原萬分悲痛,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投江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這樣一個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我們要怎樣和孩子進行共讀呢?
這樣一本講述端午節的故事繪本,特別適合在端午時節和孩子進行共讀,可以問問孩子,你知道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嗎?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通過問題引導讓孩子對端午節的時間和由來產生興趣,然後將這本繪本拿給孩子,讓孩子自行先通過讀圖來了解故事內容。孩子讀完圖後,我們可以讓孩子簡單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畫面內容,鼓勵孩子大膽表達。結合故事的內容,適當的和孩子進行互動,比如當講讀到楚王把屈原趕出都城後,讓孩子猜一猜屈原會去哪裡呢?他還會回到都城嗎?又比如當講讀到屈原投江之後,人們為什麼要往江里倒雄黃酒呢?這些問題不一定要得到孩子正確的答案,重要的是要通過孩子對畫面和故事內容進行思考和猜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最後我們可以將這些小常識分別講給孩子聽,普及更多傳統節日小知識。講讀結束之後,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吃粽子、看賽龍舟等,增強孩子對端午節的了解。
㈡ 端午讀什麼#《繪本中華故事
《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2011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勤硯。
作者簡介
鄭勤硯:美術教育學博士,美術教育知名學者專家,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系。獨立完成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傳統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現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兒童動漫藝術教育資源的開發性研究」。為PHE國際青少年書畫大賽專家評委,中直青聯委員。主編教育部規劃編寫的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准美術教科書《篆刻》,參與編寫《書法》。曾多次受邀參加海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並於2007、200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受聘於美國多所大學,講授「中國藝術及藝術教育課程」。參與多項部、院級科研工作,在《台灣世界論壇報》、《敦煌研究》、《中國美術教育》、《藝術教育》、《中國文化報》、《文藝報》等雜志報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書法繪畫作品廣見於《中國書道》、《十方藝術》、《西北美術》、《藝術狀態》、《藝術教育》等報刊雜志。
內容簡介
《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由美術教育繪本研究課題組主編,中央美院師生及中國優秀畫家創作,取材於中華傳統民俗故事,配合精美的繪本圖文,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套圖書在插畫、文字以及設計上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加入易於孩子理解的創新元素。《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為國家「十一五」課題項目。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㈢ 幼兒園中班閱讀繪本封面怎麼設計
幼兒園中班閱讀繪本封面的設計比較簡單,一般畫一些比較簡單的圖案就行。可以參考學生平時繪制的畫的風格。
對於幼兒園閱讀繪本的封面不要按照成人的審美去進行設計。應該按照孩子的特點去設計,可以參考孩子平時畫的畫是哪種風格的,然後再加上主題的元素就可以了。
㈣ 數學繪本怎麼畫又簡單又好看
學習數學,要做一定數量的題,把基本功練熟練透,但我們不主張「題海」戰術,而是提倡精練,即反復做一些典型的題,做致電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要訓練抽象思維能力,對些基本定理的證明,基本公式的推導,以及一些基本練習題, 要作到不用書寫,就象棋手下「盲棋」一樣。
只需用腦子默想,即能得到下確答案。這就是我們在前言中提到的,在20分鍾內完成10道客觀題.其中有些是不用動筆,一眼就能乍出答案的題,這樣才叫訓練有素,「熟能生巧」,基本功扎實的人,遇到難題辦法也多,不易被難倒。
相反,作練習時,眼高手低,總找難題作,結果上了考場,遇到與自己曾經作過的類似的題目都有可能不會。不少考生把會作的題算錯了,歸為粗心大意,確實人會有粗心的,但基本功扎實的人,出了錯立即會發現,很少會「粗心」地出錯。
自學或閱讀的學習方法
(1)學要知止。學習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性和計劃性。
(2)學須存疑。學習時要勤於思考,善於聯系原有知識,切不可一知半解或浮光掠影。孔於曾有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提綱挈領。要善於在所學的知識中找出重點、要點、關鍵和系統,做到綱舉目張。對課本要做到「由厚到薄」。
(4)精粗兼顧。學習中要處理好精讀和粗讀、博與專的關系;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善於合理利用精力,使力量用在刀口上。
㈤ 端午節節的英語繪本怎麼畫一張
如下:
端午節節的英語繪本有圖畫、主題簡單、情節內容簡短的故事書。主要是針對幼兒、兒童所設定的出版品,多以適合幼兒、兒童閱讀的內容為取向;但也有供成人閱讀的繪本。而英文繪本就是文字內容是英文的繪本。
簡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㈥ 繪本封面怎麼做
1、需要畫稿。畫稿分紙質檔和電子檔。紙質檔需要先進行掃描轉化成電子檔;
2、接下來就是對電子檔的畫稿做一些處理,例如加文字,排版,設計封面,字體等等、然後把准備好的稿件拿到列印店做出來就可以了。
㈦ 端午節給孩子發紅包封面怎麼寫
1、首先拿出一個端午節紅包。
2、其次在該端午節紅包封面先寫上祝孩子端午節快樂。
3、最後將自己的希望孩子未來怎樣也寫上去即可。
㈧ 如何製作幼兒繪本書皮
第一步:通過封面與封底帶孩子讀繪本
當我們拿到一本繪本時,映入眼簾的首先就是它的封面。還有名字。
可能很多父母和之前的我一樣,直接把名字一讀,就翻開裡面的正文開始讀了,以為讀正文才是讀繪本。
其實繪本封面就含有很大的信息量,父母可以在這里停留一下,問問孩子封面上看到了什麼,給他怎樣的感覺;或者問問孩子這個封面和標題有怎樣的關系,它透露了什麼信息。然後接著引導孩子去思考,接下來書裡面將會有怎樣的情節等等。
另外,有的繪本是封面和封底連成一幅完整的畫。
比如《花婆婆》的故事,封面和封底打開,這是一幅非常完整的畫。
父母可以帶孩子先看封面,有一位阿姨站在草地山坡上,問問孩子,她是誰呀,是花婆婆嗎,她這是要去哪裡呢,是回家嗎,還是出去和朋友一起玩?
然後,再把封面和封底連起來,發現是一副完整的畫面。
讓孩子觀察,在這幅畫他看到了什麼,有草有樹,還有天空的雲彩和大海,問問他的感受是怎樣的。遠處還有一座房子,這個阿姨正走在這條回家的路上,前面提的問題,孩子就會找到答案。然後再跟孩子進入到正文里閱讀。
㈨ 繪本故事大全帶圖片的,誰有
在閱讀的時候,也不妨用英文問孩子一些問題。如果孩子的英文沒有達到能跟你進行對話的程度,可以用中文來問。最簡單的就是指著這個書的封面問他:「你猜猜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呢?」
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閱讀繪本的寶寶,上小學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都比同齡人優秀;美國圖書館學會倡議從出生就閱讀」(born to read);
日本提倡」親子閱讀「運動,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書20分鍾;國內調查顯示:愛聽故事、讀故事的小學生,其理解力和表達力是不常閱讀的孩子的2倍以上。
在孩子語言發展敏感期,通過原版繪本,給孩子輸入原汁原味,韻律節奏較強的英語語音信號,是語感啟蒙的第一步。而英文繪本裡面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和復雜的句型,基本句型在故事裡的復現率很高,句型也基本遵循押韻的方式展開,這給孩子們掌握運用句型提供了良好的支架。
㈩ 蘊含傳統文化的兒童繪本,到底都有哪些呢
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用的中國傳統的繪畫方式,是傳統故事和傳統繪畫的精妙結合,非常值得推薦。於是脫離主人的內心,表現於外,到處嚇唬人。這就是讓人聞之喪膽的「年」的實際由來啊!孩子從小到大看的中國繪本太少了,大部分都是國外引進的,這套正好可以補一下傳統文化的課。即突出中國畫古典之美,也吸取了國外優秀繪本的一些元素,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這套書承載了中國兩代人的童年記憶,畫風是中國傳統的繪畫風格,濃濃的中國風,也是彩色印刷的。真實的畫面帶給了我們的視覺沖擊,真實的生活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以及對生活、對幸福定義的思考。國內的優秀繪本還是挺多的,只是一些繪本都適合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在6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