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服飾和宋朝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的。
兩者區別如下:
1、裙衫的不同
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宋朝的衫是一種以羅、紗、綾、縑為原料輕便服飾,主要有圓領、交領、直領、對襟幾個款式,是宋朝最為普通的一種女裝服飾,它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十分輕柔。
2、上衣的不同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
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3、襦的不同
宋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襦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
明代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宋朝服飾(下圖):
宋朝服飾特點:
宋代服裝多因舊習,根據前朝的服飾形制、民俗風情,制定了上自黃帝、皇太子、諸王,以及各級官員,下及庶民的各類服飾。
宋代婦女服飾大多仿照周代制度,'大袖'是宋代貴婦最常使用的一種服裝, 因兩袖寬博肥大而得名.普通婦女多穿背子,下長過膝。衣袖有寬窄二式,著時罩在襦襖之外。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明朝服飾特點:
明裝與宋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
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
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
⑵ 明朝錦衣衛的衣服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點呢
在影視劇裡面,錦衣衛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類人,他們身穿飛魚服,腰佩綉春刀,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武器,武藝高強能飛檐走壁,這就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錦衣衛衣著華麗,處處凸顯著自己身份的不同,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朝的錦衣衛是否就是這樣的穿戴呢?影視劇裡面與歷史到底有哪些的不同呢?
在明朝周邊的這些國家裡面,幾乎都有錦衣衛的探子,在明朝的各個省市裡面,也都有大量錦衣衛的探子,這些人共同構成了錦衣衛龐大的情報網,成為皇帝最為可靠的耳目。這些人往往也都是世襲下來的,很多人一生下來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與在京城裡面的兄弟們相比,他們的日子就太苦了些,四處奔波,待遇也不好,還時常冒著生命危險做事,還有一些人則是常常受到上官壓迫。
這樣的人他們就沒有什麼正常官服,往往都是靠著令牌這些代表自己身份的東西來行事,畢竟他們處在復雜的環境裡面,錦衣衛的官服太過扎眼,隨意穿戴就會給自己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有的時候一個看起來衣著不堪的人,他就有可能是錦衣衛,這些人往往都有著正常的行當,來藉此打著掩護,因此他們的服飾就太多了,什麼樣行當的服裝都可能會有。
⑶ 明朝不同階層人的服裝名稱
大明王朝,是中國市民氣息最濃厚的一個朝代。從現今流傳的明代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飾文化也達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水平。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中國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強調含蓄,重視內在修養,「濃纖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為美容的典範。
明代雖然審美觀已較為寬泛,但中和、適度的美還是最受推崇。在體型上,「豐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視。
明代開始,扣子大量運用,材質有金屬、玉石等。有扣的對襟長衫,是明代婦女的常服。
明代男子多穿青布直裰,頭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四方平定巾之前,還有一種六瓣,或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名「六合一統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多用六片羅帛拼成,相傳為明太祖所制。《棗林雜俎》:「秦時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來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統」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徵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於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此帽本來是僕役所戴,但是因為戴起來方便,所以就流行起來,這就是清朝「瓜皮帽」的前身。
明代帝後百官服制: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系統。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⑷ 明朝錦衣衛的衣服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點
從明朝的建立到明朝統治的結束,錦衣衛一直存在。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鬥牛服
明朝賜予一品官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⑸ 在歷史中,清朝服飾和明朝服飾都有哪些差異呢
總體來講,明朝服裝以傳統漢服為主體加以改進,而清朝則以滿足服飾為主體,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兩個朝代相同之處則在於,兩個朝代等級限制都極為嚴格,從日常服飾便不難分辨出彼此的地位。
明朝服飾特點
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與傳統漢服相比,明朝服飾的最大特點便是衣裙比例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此外,明朝的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
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年間仍然保持著明代的款式,比較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乾隆之後衣服開始變得逐漸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變寬,也開始出現雲肩。到晚清時期婦女們開始去裙著褲,衣服鑲花邊、滾牙子。滿族婦女則大多著“旗裝”,梳旗髻(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總體來說,明清服飾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明朝受傳統漢服影響較大,而清朝服飾則受滿族傳統服飾影響較深。
⑹ 明朝民間男女服飾有哪幾種
明朝的服飾,它以古為源,又不斷的加以創新加以改造,最終形成繁雜華美的服飾裝扮。明代庶民男子的日常服飾,洪武年間規定:「戴四方平定巾,雜色盤領衣,穿皮扎」,頭頂方巾,身穿盤領長袍,腳蹬皮扎,是明初平民男子最為普遍的裝束,這一服飾的安排被當時當權者直接規定。
不過洪武末年,民間服飾已不再遵規蹈距,也有了各種各樣的改變,此後男裝便日漸豐富起來。男子服式變幻繁多,和女子服飾一樣的各具特色,其中流行最為普遍的有以下十幾種:直綴、罩甲、衫、褡護、褲褶、程子衣、褲、褂、裙、衫等。不論男女,在明代的時候,服飾都是一樣的種類繁多,人們的生活也相對豐富精彩。
⑺ 明朝平民百姓穿的是什麼衣服明朝民間男女服飾有哪幾種
女性服飾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常見的女性服飾比較簡單,主要有汝裙、後背、夾克、雲肩、浴衣等。明代平民男子的一般服裝有護膝(屬於半臂的服裝)、直身(與道家服裝相似的寬長服裝)、程子怡、褶褲、裙子等。婦女的服裝因其家庭背景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明朝統治者對平民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他們違反或超過了該制度,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除了官員和人民之間的界限之外,商品和廉價之間也存在差異。明代認為商人劣等,這也反映在服飾制度上。農民的房子可以使用絲線和絲織物,而企業家只能使用絲布,不能使用絲綢和紗線。
自由派學者董進(音譯)參與了中國古代服裝的研究。他們的服裝只能是淺色的,如紫色、綠色和紅色的桃子,而不是鮮紅、綠色和黃色的烏鴉和藍色的絲綢。其基本形式與宋代大致相同。普通女性休閑服的後背款式為右領、對盤、小袖。「普通人在冬天通常穿著黑布長袍、獨特的春夏長袍、雙秋長袍和棉衣,他們只能選擇一年四季更換黑白衣服。因此,明代普通人的衣服大多是白布長褲、藍褲和棉衣綠布夾克。
⑻ 明朝人們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⑼ 我國的明朝服裝有多好看,都具有哪樣鮮明的特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服飾也開始變得漸漸多了起來,讓人眼花繚亂。且不說五花八門,但也有一些我們說不出的另類。
隨著大家越來越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也漸漸被大家熟知,而我們也越來越喜歡我們古代的服飾,這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與愛惜。
但是比甲和現在所說的馬甲不太一樣,它比較長,短得到了臀部,還有長一點的到了膝蓋,有些更長,離得不到一尺。
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沒有袖子,是個罩衫,又叫做“背心”。後來傳入蒙古。
沒想到吧,背心在宋代就已經有了。
現在隨著大家越來越喜歡我們傳統的服飾,現在也有了專門的關於漢服的圈子,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可替代,總之,漢服的流行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大家在街上看到漢服小姐姐,小哥哥應該欣賞而不是去另類的打擊,大家應該尊重個人的愛好嘛。
⑽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10)明代特色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