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真實的清朝宮廷服飾是什麼樣的
服飾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服飾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如此,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都對服飾有著不一樣的規定。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稱號,自夏、商起,開始出現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基本完善了。但是,到了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便制定了官民服飾制度、服色制度,從而,導致漢族傳統冠服制度徹底消亡。
此外,清代龍袍款式為圓領、面朝、左右敞口、袖尾直袍,長袍只能供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使用。
據文獻記載,女皇的龍袍裝飾有兩種,北京故宮藏有三類器物,均為石藍色:
第一類器物飾有八組五爪龍,肩上各一組,胸背各一組,前後各兩組,下面飾有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的圖案,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圖案;
第二類器物只飾五爪金龍八團的圖案,下半部分和袖口沒有花紋;
第三類飾五爪金龍八團,下面有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
只有五爪金龍八團的裝飾,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和龍袍與此種款式是一樣的。而妃嬪們穿的龍袍,每肩有一條前後龍,翻領變成四條龍。
㈡ 皇後穿的衣服是什麼
每個朝代的服飾都不一樣。簡單介紹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明清皇後的服飾:
1、明朝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襦裙為明代自宮廷至民間所通服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裝款式,上身為短襦(襖子、夾衣),下身以馬面裙為主,飾有裙襕,初期上衣多為交領,並有白色護領,後期多用立領等,袖為弧形琵琶袖,袖口收窄,或有白袖緣。衣在裙外,短則及腰,長乃至膝。
2、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清朝皇後除冠服外,平時的衣著和其他妃嬪無二,都是一水的旗服,只不過皇後可以使用明黃色。
服飾制度是歷代禮儀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服裝的款式、質地、紋樣、色彩等代表著服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其帝後冠服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直到乾隆朝制訂《皇朝禮器圖式》,基本形成定式,並一直沿用到清末。由於建立和推行服飾制度之需,清初建國不久,清王朝就汲汲於恢復江南織造的生產,擠出錢糧買絲招匠,按式織造,將冠服織造視為要務,親自過問並建立了江寧(南京)、江蘇、杭州三織造。
清朝的服制比漢族任何一朝的服制都更為繁縟和累贅,他除了保留本民族的纓帽箭衣基本形式外,還從有著幾千年傳統的漢族服飾文化寶庫中汲取大量的素養,形成了清代冠服的獨特製度。
在清代各等級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皇後的服飾。皇後冠服,禮制上與皇帝差別甚微,只是在形式上有男女的區別,見於《會典》的有禮服和吉服。清代皇後冠服從款式、質地、紋樣、色澤到各種裝飾,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皇後禮服(即朝服)包括朝冠、朝褂、朝袍、朝裙、金約、領約、耳飾、朝珠、采帨等,在祭祀
和重大慶典時穿用。穿著時朝裙在里,再穿朝袍,外加朝褂。
皇後吉服有吉服冠、龍褂、龍袍、吉服朝珠等,常朝和一般節日時穿用。
皇後常服在服制中不見記載,但從實物和文獻記載來看是存在的。它的形式應和皇帝常服相類似。即常服袍的色及花紋隨所御,常服褂色用石青,應是日常穿用的。到清晚期又出現了氅衣、襯衣等漢化的博衣大袖形式。
傳世的清代帝後服飾絕大部分都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數萬件之多,它們是研究清代服飾制度、織綉工藝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寶貴資料。
㈢ 求個清朝皇帝吉服冠和朝冠的圖(說下有什麼區別,什麼季節的衣服都行)
夏朝冠:
(3)皇太後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1、清代吉服冠:清代官帽的一種,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
2、明代梁冠: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
3、清代朝冠:清代官帽與歷代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㈣ 清朝皇後的服飾,里里外外一共要穿多少層呢
清朝時期的女貴族穿著十分繁瑣,他們不僅僅是穿著繁瑣還有發型也是,在清朝還有女子裹小腳的這種習俗。我想因為清朝是滿族人的原因他們的服飾才會這樣。而當時的清朝皇後穿的衣服皇後禮服除朝冠、朝服外,額上束金約,頸下還飾領約,另在朝服內襯朝裙,外部罩上朝褂,除此之外脖子上還要戴三盤朝珠。
在清朝時,皇後的裝扮雖說好看,但是真要認真穿扮起來也是十分費勁,也比較困難,而且皇後身邊的宮女肯定每天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了什麼錯,因為在當時如果因大意穿錯衣服,就是大罪,再加旁人扇風點火,就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古代最封建的王朝就是清朝,他們的思想毒害了那一輩的很多人,縱觀歷史,我感到很幸運沒有生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
㈤ 慈禧太後的生活有多奢侈,看完這些以後才知道難怪大清會滅亡呢
晚清慈禧太後統治清朝接近48年,可以說是歷史上的鐵腕女性人物了,但她掌權以後,更是一位禍國殃民的老太後,吃穿用度極其奢侈,可以說她的奢侈是以整個大清朝的滅亡為代價,她的奢侈程度和花銷大可以達到讓人瞠目結舌的程度,那我們一起來扒一扒大清太後慈禧的奢侈生活,看下她到底有多奢侈!
慈禧太後一生的生活可以說是窮奢極欲,非常奢侈,有時候看到她這樣奢侈,真希望她如果活到清朝滅亡的時候,老百姓能親眼看到慈禧太後被軍閥們趕出紫禁城,然後看她自己受苦受罪的情景,只是她活著的時候清朝還沒滅亡,她一直搜刮民脂民膏,滿足自己的奢侈。她的奢侈無度是建立在大清老百姓貧困的生活之上的,她只顧一個人享樂,不顧國計民生,弄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可以說是禍國殃民的千古罪人。
㈥ 清朝皇太後皇後禮服,對現代的影響有哪些呢
封建社會的皇後與皇太後的衣服,對現代確實是有影響。
那就是服飾文化更加繁榮!
㈦ 晚清老照片:穿龍袍的慈禧太後,穿蟒袍的王公大臣嗎
晚清老照片:穿龍袍的慈禧太後,穿蟒袍的王公大臣,在清宮,皇帝,皇後,皇太後,貴妃等都能穿龍袍,只是顏色不一樣;蟒袍為皇子,宗氏王公及文武大臣所穿,同時也會根據爵位和品級的區別,來對蟒袍的顏色和數量進行區分。
㈧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㈨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全套,包括護甲、旗頭,按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的順序排列,
1、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
2、清代後妃服飾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4、朝珠:清代皇後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內廷後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後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綉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綉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㈩ 中國古代三國時人穿的什麼衣服
三國時期是延續了漢制的,在漢代也出現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顏色、樣式,佩飾的樣式上。
先說顏色的事,對於朝中官員來說,主要有兩類衣服:祭服、朝服。
顧名思義,祭服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服,古人對此極其重視,就像《左傳》中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胳,戎有受服,神之大節也」,因此祭服是官府制度中最庄嚴的服飾了。
祭服該穿什麼顏色呢?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是一樣的:衣裳玄上纁xūn下,即黑色上衣,淺紅色下衣。天子、三公、九卿、侯爵都要戴有旒liú的冕,黑色的。至於鞋,「赤舄xì」即紅色的鞋。
主掌祭祀的官員戴長冠,穿黑色衣服。五郊祭祀,戴袀jūn玄長冠,也是黑色的,他們衣服的顏色取決於所處方位,東郊青色、南郊紅色、西郊白色、北郊黑色、中郊黃色。不參與祭祀事宜的官員,佩戴常冠,穿黑色衣服。
同時里邊的中衣,領子、袖子邊緣都要是紅色的,還要穿紅色的膝褲,以示敬奉神明之心。「絳緣領袖為中衣,絳絝,示其赤心奉神也」
。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的祭服,或者說廟服:紺gàn上皂下,即青紫色上衣,黑色下衣。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有蠶服,也就是皇後主持親蠶禮時要穿的衣服,顏色:青上縹piǎo下,即青色上衣青白色下衣。貴人在親蠶禮時,要穿助蠶服,顏色:純縹上下,一身的淡青色。
朝服的顏色是隨著五郊變化的,也就是說在立春到立夏之間,要穿青色朝服。在立夏到立秋前18天,要穿紅色朝服。在立秋前18天到立秋,要穿黃色朝服。在立秋到立冬之間,要穿白色朝服。在立冬到立春之間,要穿黑色朝服。
皇後與二千石以上官員的夫人,她們的朝服就是蠶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至於尋常百姓,只允許穿本色麻布衣,不允許有間色,應為灰白色,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散民不敢服雜彩,百工商賈不敢服狐貉。」在《中國服飾史》中看到,公元前13年時,才允許百姓穿青綠色衣服,不過沒有在史書上找到具體出處。
還可以從《三國志·呂蒙傳》白衣渡江部分了解,當時商人穿的是白色衣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
漢代已經有口紅了,只不過叫「口脂」,因為摻了硃砂,所以是紅色的。《急就篇》就有註解「脂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這個時期,是以黑紅為尊的。最後,皂、緇zī、玄、黑都是黑色,赤、丹、紅、絳都是紅色,實在無力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