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簡單的淮劇手抄報圖片

簡單的淮劇手抄報圖片

發布時間:2022-09-06 14:17:40

1. 有關戲劇的手抄報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戲劇的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戲劇名詞
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橦、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等

2. 戲曲手抄報圖片及內容示例

戲曲手抄報圖片及內容示例

戲曲手抄報圖片一

戲曲手抄報圖片二

戲曲手抄報圖片三

戲曲手抄報圖片四

一、戲曲手抄報內容:戲曲簡介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體裁。它是戲曲藝術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也是區別不劇種的重要標志。它來源於民歌、曲藝、舞蹈、器樂等多種音樂成分,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戲劇音樂有白己特有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藝術技巧,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從產樂的角度看,戲曲屬於中國人的音樂戲劇。它與西方歌劇及其作曲家個人專業創作的音樂傳統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戲曲手抄報內容:全國聲腔劇種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由於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崑山腔和弋陽腔。崑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崑山腔通過舞台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一唱眾和,採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崑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崑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於正生、正旦,凈、丑也不止是調笑了。

明後期的舞台,開始流行以演摺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摺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里,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摺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台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後,便可盡情地欣賞摺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摺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三、戲曲手抄報內容:關於戲曲的文章

戲曲的角色分為四大類:生,旦,凈,丑,這還是我小學音樂參加公開課時,老師讓我們記下的,還別說,我真的知道關於戲曲知識的只有這些,因為我從不關心戲曲,對它的印象只是兩個無聊的熱門在無聊的說唱著,每次「掃盪」但是頻道時,看到它後,變好不猶豫的跳過了。

唯一的一次折還是在這次語文課上,是「戲曲大舞台」這一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先放了一段段「討人喜歡」的戲曲,這聲音可好聽呢!所以,我認為:反正都是學,還不如好好借著這次機會研究一下,何況它還這么好聽呢!

於是,我便真的好好學了。

上完這節課,我頗有感觸:難怪戲曲能從封建社會一直流傳了幾百年至今!因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閑娛時間創作出來的,內容多為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你好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心中對生活那淳樸的嚮往,因為戲曲「順」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傳甚廣,所以才能格外動聽。可惜現在的青年只痴迷於流行音樂,一點也不重視這美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的明星--戲曲!

不管別人怎樣對待它,反正,我是愛上它了,單從這次語文課!

;

3. 關於戲曲的小報

有關目前戲曲文學研究的三點思考
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1212&CurRec=10

如何加強戲曲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
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1212&CurRec=3

戲曲文學創作的滯後現象
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1212&CurRec=17

論古典戲曲文學的意境
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1212&CurRec=30

4. 江淮戲有哪些劇目

淮劇是我國戲曲劇種之一,又名「江淮戲」。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

最初的淮劇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其主要唱調是在門嘆詞、香火調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淮調,後稱「老淮調」。

淮劇後受徽劇和京劇影響,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現歷史生活的大戲,因需扎靠和打把子,故稱「靠把戲」。在唱腔上,相應吸收了徽劇的唱腔加以變化,創造了靠把調,又稱「老徽調」。

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連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伴奏。1912年,淮劇演員何孔德、何孔標和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

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和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採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

拉調唱腔在板式變化上有新的豐富和發展,加之此時出現了李玉花和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員,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泰州、阜寧、淮安、寶應和興化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傳到江蘇全省。

1939年,著名演員筱文艷在拉調等唱腔的基礎上,新創出自由調,使淮劇唱腔大大地增強了表現力。之後,名演員何叫天又創出了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

1942年,鹽阜文工團等文藝演出團隊成立,淮戲研究組建立了。不但創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爭的現代戲,也新創了新淮調和新悲調等唱腔,並吸收揚州小開口的一些曲子,使淮劇唱腔更加豐富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和拉調為主要發展線路的做法,鄉土氣息甚濃。

不少有成就的淮劇著名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造新腔,如筱派、馬派的自由調,李派的拉調,還有何派的拉調等。

淮劇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調外,尚有南昌調、淮悲調、春調、十字調、下河調和葉子調等腔調,以及部分來自民歌和小曲的調子,如磨房調、補缸調、跳槽調、八段錦和藍橋調等。

淮劇語言是以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並兼顧附近的淮安和鹽阜等地方語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台語言。建湖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戲和香火戲演員大多出生於此。

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和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演員所採用。

在長期的實踐中,淮劇語言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和蓬鬆。

淮劇語言在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個四聲韻中,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於下句,故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於上句,則稱之為「上韻」。此外,還有6個入聲韻,入聲不分上和下,習慣稱之為「一字韻」。

淮劇從唱法表演上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地區,該地區是早期淮劇的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為主要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靈活。

淮劇從地區來分可分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邊地區,北片主要指鹽阜、兩淮、揚、泰等地區。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是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演化為戲曲化和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和淮蹦子,分別源於內門彈詞、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寶應地區的田歌和號子等。

由於歷代演員的不斷吸收創造,到20世紀30年代末,淮劇逐步形成拉調、淮調和自由調三大主調。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和大悲調等數十首。

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並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台、柳葉子調和拜年調等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和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一。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和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

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和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

各種曲調共100多個,其主調的調式和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和羽調式三種類型,並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淮劇的伴奏樂器中,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由於曾與徽劇和京劇同台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這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

淮劇的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比如徐長山演《滾燈》時,頭頂一疊碗,最上面一隻碗盛油點燈,可以做鑽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

其他如耍盤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

對子戲和三小戲形成於香火戲初期,劇目有《小打瓦》、《種大麥》、《大補缸》、《磨豆腐》等。內容簡單純朴,語言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漢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屬說唱范疇的民間生活小戲。

淮劇的劇目《九蓮》、《十三英》和《七十二記》中多半源於對徽戲劇目的移植,有的屬於不同劇種的共有劇目,也有的是自編劇目。《九蓮》、《十三英》皆為劇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劇目,《七十二記》以各種傳奇故事而定名。

它們有實詞和專有曲調,有一定表演程式,並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戲劇的形式。其內容多為反對暴政,抨擊見利忘義,歌頌男女之間的真摯情愛。

同期,還曾出現過四大奇案劇,即《丁黃氏》、《急拿王兆》、《葯茶記》和《鴨湯記》,都是根據境內發生的真人真事編演而成。

連台本戲始於20世紀20年代,曾盛行一時,主要劇目有《楊家將》、《岳飛》、《飛龍傳》、《日月圓》、《安邦定國志》、《封神榜》、《七國志》、《孟麗君》、《鄭巧嬌》、《乾隆傳》、《彭公案》和《施公案》等。

這些劇目大多根據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改編,有些劇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來,成為後來淮劇的保留劇目。本頭戲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前後,劇目有《三女搶板》和《舍妻審妻》等,並延續下來。

從1937年至1987年,淮劇先後有數以千計的劇目,其中《照減不誤》、《漁濱河邊》、《一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記》、《路魂》、《離婚記》、《紅燈照》和《奇婚記》等,代表不同時期淮劇現代戲劇創作演出水平,影響深遠。

江蘇淮劇團的《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嗩吶聲聲》,上海淮劇團的《家有長子》,鹽城淮劇團的《十品村官》和建湖淮劇團的《剃頭匠與理發師》等淮劇現代劇也深受觀眾喜愛。

淮劇

5. 淮劇的發源地在哪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等,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今江蘇省淮安市以及鹽城市裡下河一帶,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區。

淮劇說的是建湖話,唱的是建湖腔。建湖縣是中國淮劇之鄉。1950年11月,著名淮劇演員馬麟童首先在戲單上打出標準的「淮劇」字樣。由此,「江北戲」、「江淮戲」等各種不同稱呼逐步向「淮劇」統一。

195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淮劇團出席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淮劇」其名被正式載入國家級文件檔案。1953年,經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國家將這個劇種正式命名為淮劇。

主要流派:

淮劇現代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艷、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占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淮劇藝術流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淮劇

6. 怎麼做戲曲手抄報啊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戲劇的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7.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

導語: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希望你們喜歡!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一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二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三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四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五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六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七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內容

一、戲曲的簡單介紹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1]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2-5]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二、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三、戲曲的藝術品貌

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來說,古代各個民族在前藝術階段(即原始宗教階段),各種藝術因素的萌芽是綜合在一起的。到藝術階段,歐洲各藝術種類趨於逐漸分化。譬如在古希臘時代的歐洲戲劇是有歌有舞的,後來經過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隊漸漸失去作用,成為以對話、動作為手段的單純戲劇。這種戲劇由詩的對話,演變為完全模仿生活語言的對話,由詩劇轉化為話劇。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劇、舞劇的形式在整個戲劇領域各佔一席之地。

中國戲曲的情況就不同了,它始終趨於綜合,趨於歌、舞、劇三者的綜合。從秦(前221-前206)漢(前206-220)俳優作為中國戲曲早期淵源起,中間經歷漢代百戲,唐代(618-907)參軍戲,直至宋代(960-1279)南戲、元代(1279-1368 )雜劇,這是一門藝術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間生活都鋪展於小小的舞台,也為了使平素過著單調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觀劇時感受到種種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斷地吸收其它姐妹藝術,如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武術等諸多營養,逐漸成為一種包容廣泛,花樣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綜合性藝術。換句話說,中國戲曲是在文學(民間說唱)、音樂、舞蹈各種藝術成份都充分發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礎上,才形成了以對話、動作為表現特徵的戲劇樣式。

遠離生活之法

中國戲曲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諧之美。中國戲曲藝術比一般的歌舞還要遠離、變異生活。表演者的化妝服飾,動作語言頗有「矯情鎮物,裝腔作勢」之感,而這樣做是為了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為此,中國的戲劇藝術家長期揣摩說白、詠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現技巧和功能,嘔心瀝血,樂此不疲。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累了一系列具有誇飾性、表現性、規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動作。任何一個演員走上中國戲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話,就必須按照極具誇張、表現性和且又被規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動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遠離生活形態的戲曲,依舊是以生活為藝術源泉的。由於中國戲劇家對生活既勤於觀察,又精於提煉,因此能精確又微妙地刻劃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韻,做到神形兼備。

臉譜、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長鬍子,厚底靴、蘭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無不是凝固為程式的東西。它們都以動人的裝飾美、色彩美、造型美、韻律美,有效地增強了演出的藝術吸引力,贏得中國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中國戲曲藝術連一顰一笑都要遠離自然形態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這門藝術的大眾娛樂性、商業性和戲班(劇團)物質經濟條件的薄弱,顯然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在古代中國,戲曲演出常在廣場、寺廟、草台或院壩,而在鄉鎮農村,又多是劇場與市場的合一。成千上萬的觀眾聚攏,如潮的人聲夾著攤肆的嘈雜。處在這樣的條件與環境下,藝人們為了不讓戲劇淹沒在喧囂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詣地尋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響的有效手段。正是這個頑強地表現自我、擴張自我的出發點,使他們摸索以遠離生活之法來表現生活的藝術規則:高亢悠揚的唱腔配以敲擊有力的鑼鼓,鑲金綉銀的戲衣襯著勾紅抹綠的臉譜,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滾的長髯……。這一法則的實踐結果,已不止是造成賞心悅目,勾魂攝魄的審美效應。更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規范化,音樂節奏的板式韻律化,舞台美術、人物化妝造型的圖案裝飾化,連同劇本文學的詩詞格律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戲曲和諧嚴謹、氣韻生動、富於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超脫的時空形態

既然承認戲就是戲,那麼中國戲曲舞台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逢場做戲」,十分鮮明地標舉戲劇的假定性。而這與西方戲劇一貫採用的幻覺性舞台藝術處理原則,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們走進劇場,自大幕拉開的那一刻,戲劇家就要千方百計地運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製造現實生活的幻覺,讓觀眾忘記自己在看戲,而是像身臨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創造出來的生活環境與氣氛之中。為此,西方的戲劇家將舞台當做相對固定的空間。繪畫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創造出戲劇需要的規定情景。人物間的一切糾葛都放到這個特定場景中來表現、發展和解決。在同一場景里,情節的延續時間和觀眾感到的實際演出時間亦大體一致。這就是西方戲劇舞台的時空觀,其理論依據是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說,它的支撐點是要求藝術真實地反映生活。

在中國,戲劇家不依靠舞台技術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不問舞台空間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節時間和演出時間的大體一致。中國戲曲舞台是一個基本不用布景裝置的舞台。舞台環境的確立,是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歸。即有人物的活動,才有一定的環境;沒有人物的活動,舞台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空間。中國戲曲舞台上的時間形態,也不是相對固定。它極超脫、流動,或者說是很「彈性」的。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與短,完全由內容的需要來決定。

中國戲曲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是隨著演員的表演所創造的特定戲劇情景而產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

中國戲曲的超然時空形態,除了靠虛擬性的表現方法之外,還與連續性的上下場結構形式相關。演員由上場門出,從下場門下,這上下與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著一個不同於西方戲劇以景分幕的舞台體制。演員的一個上、下場,角色在舞台上的進進出出,實現著戲劇環境的轉換並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比如在京劇《楊門女將》里,緊鑼密鼓中,扎靠持槍的穆桂英從上場門英氣勃發而來,舞台就是校兵場,她這時已是在校場操練兵馬,然後再從下場門回到營房。中國戲曲這種上下場形式,結合著演員的唱念做打等技術手段,配以音樂伴奏,有效地表現舞台時間、空間的更替和氣氛的變化,使舞台呈現出一幅流動著的畫卷。在一場戲里,通過人物的的活動,也可以從一個環境迅速而輕松地轉入另一個環境。只要人物搖搖馬鞭,說句:「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中國觀眾立即就會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從一個地方來到了另一個地方。[12]

虛擬手法(舞台結構之核心)

中國戲劇超然靈活的時空形態是依靠表演藝術創造的,是由於中國戲曲藝術有著一整套虛擬性的表現方法。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個戲曲演員在沒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況下,憑借著他(她)描摹客觀景物形象的細致動作,能使觀眾了解他(她)扮演的這個角色當時所處的周圍環境。如淮劇《太陽花》燕坪報警一折里,運用鷂子翻身程式,使觀眾了解燕坪為報警的心中緊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嶺的內容,還能使觀眾了解他(她)真的在幹些什麼。再如淮劇《櫃中緣》中的玉蓮在縷線、挽絆、穿針、引線、刺綉,都能通過微妙的虛擬式,讓觀眾一目瞭然知道她在想什麼做什麼。——所以,這種表演的虛擬性,不單單是用自己的動作虛擬某種客觀物象,而且還要借這種狀物繪景,來表現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虛擬方法又起著把寫景寫情融為一體的積極作用。中國戲曲的虛擬性給劇作家和演員以極大的藝術表現自由,拓寬了戲劇表現生活的領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員運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觀眾帶入江流險峰,軍營山寨,行舟坐轎,登樓探海等多種多樣的生活聯想中去,在觀眾的想像中共同完成藝術創造的任務。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無所有的舞台上,中國戲曲得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場景和千姿百態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說明的是,虛擬手法的確使一座死板的舞台變得來去自由,但這種自由決非不受任何制約,它還是有所制約。這就是要受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這個基本規律的制約。因此,舞台的虛擬性必須和表演的真實感結合起來才行。比如:在「趟馬」(即一套騎馬的虛擬動作)中「馬」是虛的,但馬鞭是實的。演員揚鞭、打馬的動作必須准確且嚴謹,符合著生活的客觀邏輯(如《藍齊格格》中的趟馬)。高度發揚戲劇的假定性,與此同時又極其追求摹擬生活形態的真實性,達到虛擬與實感相結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員在表演中往往能將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流暢自然,讓富於生活經驗的觀眾,一看便懂。

四、戲曲的行當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范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

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每個都行當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

生行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見於宋元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歷代戲曲都有這一行當,近代各地戲曲劇種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又劃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點。老生生行的一個分支。因多掛髯口(胡須)又名須生。

老生生行的一支。因多掛髯口(胡須),又名須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為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

小生生行的一支,與老生相對應,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須。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真聲演唱。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其中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兩類。長靠武生:裝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將,一般使用長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優美、穩重、沉著,具有大將風度和英雄氣魄。念白講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動作輕捷矯健,跌撲翻打的勇猛熾烈見長。舞蹈身段要求漂、帥、脆,干凈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凈戲。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早在宋雜劇時已有「裝旦」這一角色。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後仍沿用旦的名稱,運用上又略有不同。崑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分支。其後各劇種又繁衍出眾多分支。近代戲曲旦角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專行,表演上各有特點。

正旦旦行的一支。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戲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類型的獨立行當。主要扮演嫻靜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重唱功,多用韻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潑放盪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帶喜劇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術特點,又分刀馬旦和武旦兩種類型。刀馬旦多扎靠,騎馬,持長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婦女。唱念用本嗓,唱腔雖與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劇種稱老旦為夫旦或婆旦。

彩旦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於喜劇、鬧劇色彩,實屬女丑,故常由醜行兼扮。有的劇種稱「搖旦」。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扮演性格、氣質、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角色。或粗獷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魯莽誠朴。演唱聲音洪亮寬闊,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為戲曲舞台上風格獨特的性格造型。據說此行當是從宋雜劇副凈演變而來。「花部」興起後,凈扮演人物范圍不斷擴大。凈行根據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劃分為若干專行,表演上各有特點。

大花臉凈行的一支,也叫正凈、大面。扮演劇中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人物,多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氣度恢宏取勝。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渾、凝重。

二花臉凈行的一支,又稱副凈、架子花臉、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時夾用炸音,以點染特定人物的威勢和性格上的剛烈。一些勾白臉的奸臣,也屬二花臉范圍。

武二花凈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臉、武凈。以跌撲摔打為主,不重唱、念。

油花臉俗稱毛凈。多用墊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獷而嫵媚多姿為其特點,有時用噴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鍾馗,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獨特。[12]

丑戲曲表演行當主要類型之一,喜劇角色。由於面部化妝用白色的粉在鼻樑眼窩間勾畫小塊臉譜,又叫小花臉。宋元南戲至今各戲曲劇種都有此腳色行當。扮演人物種類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詐刁惡,慳吝卑鄙。近代戲曲中,丑的表演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同的劇種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相對地說,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點。

文丑醜行的一個支系。包括人物類型極廣,除武夫外各種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醜行的一支,俗稱開口跳。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齒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語調清脆,動作輕巧敏捷,矯健有力,擅長翻跳撲跌等武功。

8. 有關戲曲的資料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9. 戲曲的手抄報都有哪些

文字材料: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藝術品貌
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來說,古代各個民族在前藝術階段,各種藝術因素的萌芽是綜合在一起的。到藝術階段,歐洲各藝術種類趨於逐漸分化。譬如在古希臘時代的歐洲戲劇是有歌有舞的,後來經過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隊漸漸失去作用,成為以對話、動作為手段的單純戲劇。這種戲劇由詩的對話,演變為完全模仿生活語言的對話,由詩劇轉化為話劇。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劇、舞劇的形式在整個戲劇領域各佔一席之地。
遠離生活之法
中國戲曲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諧之美。中國戲曲藝術比一般的歌舞還要遠離、變異生活。表演者的化妝服飾,動作語言頗有「矯情鎮物,裝腔作勢」之感,而這樣做是為了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為此,中國的戲劇藝術家長期揣摩說白、詠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現技巧和功能,嘔心瀝血,樂此不疲。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累了一系列具有誇飾性、表現性、規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動作。任何一個演員走上中國戲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話,就必須按照極具誇張、表現性和且又被規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動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遠離生活形態的戲曲,依舊是以生活為藝術源泉的。由於中國戲劇家對生活既勤於觀察,又精於提煉,因此能精確又微妙地刻劃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韻,做到神形兼備。
超脫的時空形態
既然承認戲就是戲,那麼中國戲曲舞台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逢場做戲」,十分鮮明地標舉戲劇的假定性。而這與西方戲劇一貫採用的幻覺性舞台藝術處理原則,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們走進劇場,自大幕拉開的那一刻,戲劇家就要千方百計地運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製造現實生活的幻覺,讓觀眾忘記自己在看戲,而是像身臨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創造出來的生活環境與氣氛之中。為此,西方的戲劇家將舞台當做相對固定的空間。繪畫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創造出戲劇需要的規定情景。人物間的一切糾葛都放到這個特定場景中來表現、發展和解決。在同一場景里,情節的延續時間和觀眾感到的實際演出時間亦大體一致。這就是西方戲劇舞台的時空觀,其理論依據是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說,它的支撐點是要求藝術真實地反映生活。

製作步驟:
首先,劃分版面進行排版,然後將上述文字進行篩選放入手抄報,最後加上圖片和邊框進行美化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簡單的淮劇手抄報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米造型圖片大全 瀏覽:605
如何把蘋果手機的圖片轉到新手機 瀏覽:120
word裡面怎樣把插入的圖片變大 瀏覽:289
女性電動器具圖片大全 瀏覽:320
微信聖誕紅包封面怎麼寫圖片 瀏覽:224
女生圖片喜慶 瀏覽:723
慶元旦海報圖片2021簡單 瀏覽:737
打理燙發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256
女生殖日本真人圖片 瀏覽:732
美女整容圖片 瀏覽:56
背景人物圖片女生背影帶字 瀏覽:424
肖戰跨年紅衣服圖片高清 瀏覽:912
動漫男生開心圖片 瀏覽:84
怎麼把圖片文件夾變成word文檔 瀏覽:962
word合並圖片教程 瀏覽:445
動漫學校門口圖片 瀏覽:198
批量扣除word中圖片背景 瀏覽:414
div實現圖片壓住文字的效果 瀏覽:955
女短發後面發型圖片 瀏覽:703
女生傷感卡通圖片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