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生物圈圖片簡單

生物圈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2022-09-03 17:05:33

A. 生物圈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在地球發展的最初階段,地球上本沒有任何生命現象。由於地球本身的特有性質和它在太陽系中得天獨厚的位置,決定了地球上物質的進一步演化。地球上自從有了原始的地殼、大氣圈和水圈,生命便合乎規律地出現和發展了。

現在多數人認為,生命是由無生命的物質轉化來的。這種轉化,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即必須具備甲烷、氨、水汽和氫等,而這些物質在原始大氣中是大量存在的。實現這種轉化,還需有一定的能量,而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大氣中的電擊雷鳴和地下的火山熔岩等都是重要的能源。所以,在原始地球上,實現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物質的這種轉化,便具備了可能性。

這種轉化的過程多半是有機分子及簡單有機物的產生,然而再由簡單的有機物轉化為有生命的物質。其中原始的海洋是重要的一環。大氣和地表上的有機物隨著降水和地面徑流匯集到海洋,並在海洋一定部位濃集。這樣,它們有更多的機會相互接觸,結合成更為復雜的有機分子,甚至成為能自行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獨立體系;再通過不斷進化,這些獨立體系開始進行最原始的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這才發展成生命物質,人們叫它非細胞生命。這個過程大概發生在距今35億年以前。這是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一次飛躍。不過,正是因為生命的形成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人們要想在實驗室里獲得有生命的分子,目前尚不可能實現。

原始生命之所以在水中形成,也在水中發展,是因為那時的大氣中還缺少游離氧,高空還沒有形成可以抵禦太陽紫外線的臭氧層,原始生命只有從水中獲得氧和靠水的保護才能生存和發展。在陸地還未具備生命生存條件之前,原始生命一直生活在海洋里。它們在海洋里渡過了十分漫長的歲月,直到距今6億年前,綠色植物在海洋里大量繁殖,成為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之時,陸地仍然是一片荒漠,找不到任何生命的蹤跡。

綠色植物的出現為其登陸創造了條件。因為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產生的游離氧不斷積累,最終導致高空臭氧層的形成。它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線,保護地面上的生物免遭傷害。於是,在距今4億年前,綠色植物開始從海洋發展到陸地。首先登陸的是陸地孢子植物,此後,依次出現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也開始登陸和發展,依次出現了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一步步進化發展,至今已有數百萬種動植物。它們佔領了海洋、陸地、地殼的淺層和大氣的下層,構成地球上所特有的一個圈層——生物圈。地球上的生命依靠地殼、大氣和水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反過來,生命又參與對地殼、大氣圈和水圈的改造,促使其演化和發展。可以說,由於生命和生物圈的出現,地球圈層之間的聯系和接觸越來越密切了。

地球岩石圈的頂層、大氣圈的底層以及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是地球外部各圈層密切接觸和有機聯系的地帶,各圈層在這里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成一個完整的物質體系。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它就是我們周圍的自然界,即自然地理環境。

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到了後來,地球在它自身演化的同時,還要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接受人類有意識的改造。所謂改造地球,就是合理地利用各個圈層的自然資源,有目的地改變各個圈層的狀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使之朝著有益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B. 有關生物圈的詳細資料(初一(上))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層中的全部生物和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它包括岩石圈上層、水圈的全部和大氣圈下層。岩石圈包括土壤,是陸生生物生存的基底。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內,植物根系可伸得較深。限制生命向深層分布的主要因素為缺光、缺氧。石油細菌可生活在地下2500~3000米深處。水圈中幾乎到處有生物,但水體表層和底層生物較多。限制生物分布於深海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但在大洋11000米以下仍有深海生物。大氣圈厚度有1000公里以上,接近地面的對流層是發生天氣現象的場所,也是直接構成生物的氣體環境。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活動,極少數能飛到5000米以上的空中。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有些昆蟲可能被大氣環流帶到22000米高的平流層中,但萬米以上的空中不能為生物提供長期生活條件,故此空間稱為「副生物圈」。生物圈是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並具有一定調節功能的動態平衡的系統。人類對生物圈的主要影響有:溫室效應、破壞大氣臭氧層、酸雨和排放有毒物質造成環境污染。

C. 生物圈有那幾個部分

水圈的大部 大氣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

資料: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0 km的深處,其中包括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沉積岩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可以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內的區域,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D. 生物圈的組成

構成生物圈的生物種類極其繁多,現今地球上已被發現和鑒別、定名的就達200 萬種,其中動物約150萬種、植物約50萬種。實際上,這個數字與地球上真正存在的生物種類的數量還相差甚遠。因為被人們認識和發現的只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還有相當的一部分還不為人們所知,有些生物是朝生暮死,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種類很難有一個較准確的統計數字。

在生物的分類中,最大的一級單位是界,其次是門,門以下依次是綱、目、科、屬、種。其中,種即物種的概念,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生物發展過程中在一定階段客觀存在的生物類別。目前對種的定義是具有共同的起源、相同的形態特徵、能相互交配繁殖後代的一類生物群體。

生物圈的生物,按其性狀特徵可分為四類,即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生物依據與營養物之間的關系,可分為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植物是依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不需要運動器官,稱為自養生物。而動物是吞食者,以植物或獵物為食,它們需要通過運動尋找並大量消耗食物,稱為異養生物。

原核生物界 是一類起源古老、結構簡單的原始生物,其細胞為原核細胞,細胞內只有核物質,沒有明顯的核膜,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的細胞核。這類生物基本上是單細胞,也有多細胞集合而成的個體。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細菌和藍綠藻。

真菌界 是一類低等的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均為真核生物),它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主要營養方式為腐生、寄生的共生。真菌分布廣泛,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許多種類可供食用或醫用等,如酵母菌、青黴、蘑菇、木耳等。

植物界 是生物中較大的一個類群,現已知約有50 萬種,遍布全球。其特點是可進行光合作用,為自養生物。根據有無根、莖、葉的分化以及有無胚,分為低等和高等植物。藻類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無胚,為低等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為高等植物。

動物界 是種類最多的生物,目前已知約150 萬種。動物以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為異養生物。動物按有無脊椎分為無脊椎動物門和脊椎動物門兩大類,無脊椎動物門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綱)等;脊椎動物門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綱)等。

人類可以說是目前主宰世界的最高級的動物,人類創造了現代輝煌的文明。從生物學上來說,人是一種動物,是高等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一種。具體在生物分類中,人屬於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這里的人種是物種的概念,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屬於一個物種,即現代人(modern homo erectus)。它不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等,後者一般是指種族的概念。

E. 生物圈物質循環示意圖

答:(1)綠色植物是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生物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所以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故答案為:(1)生產者
(2)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

F. 什麼是生物圈各個圈層都有哪些類型的生物請各舉出五個例子

生物圈1.細胞 除了病毒以外的生物全是由細胞為基本單位 如(草履蟲)2.組織,每個細胞群都是由許多形態相同,結構、功能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聯合在一起構成的,這樣的細胞群稱做組織。(如肌肉是結締組織)3.器官 器官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如(肝)4.系統 由器官之間相互形成的功能系統 (如呼吸系統,由肺,氣管等部位組成)5.個體 若干個器官和系統協同完成復雜生命活動的單個生物,單細胞生物是指一個細胞構成的個體,如人,草履蟲(草履蟲既是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6.種群 很簡單,同種個體組成的就叫種群,如池塘里的草魚。這里需要注意,有個分支,那就是,池塘里的所有魚不叫種群,叫類群。7.群落 各種種群的聚落叫群落,如一個池塘里的所有生物8.生命系統 生物與無機環境的結合,如一根樹枝與樹枝上的所有生物9.生物圈 地球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好累,絕對原創,望採納哦,採納採納,哈啊哈 生物圈的層次就如上面的9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0 -如果,滿意,你點下採納答案,謝謝哦,對我很重要滴

G. 求七年級上冊生物圖片(包括花的結構、組織之類等)

生物復習提綱
▲27、種子萌發的條件自身條件:種子必須是完整的,而且胚必須是活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28、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水分、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有機物。29、桃花的結構:(花的主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頭、花柱、子房)、雄蕊(花葯、花絲)。▲3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3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32、導管和篩管的功能篩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導管輸送有機物。
▲33、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通過氣孔散失水分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34、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產物條件:光能、葉綠體原料:二氧化碳、水產物:有機物、氧氣▲35、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
十、判斷哪些生物是單細胞生物P68
▲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十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而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
1.  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病毒可以通過自我復制增殖,來製造新的病毒。病毒要是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知識點總復習
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其中前三類因為通過孢子進行繁殖,所以又稱為孢子植物。
1.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具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2.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且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水的環境。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二、種子植物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如:松、杉、柏、銀杏、蘇鐵)
種子的結構會畫圖並填出名稱見P85
菜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三、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種子是完整的並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植株的生長
▲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植株生長需要量大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花的結構(課本102)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要區別)。
六、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會影響植物的分布。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莖的結構包括木質部和韌皮部。在二者之間有形成層,形成層不斷的分裂,能使莖不斷長粗。有些植物莖中沒有形成層,因而不能長得很粗。
莖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4、葉片的結構: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生產者)。
七、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光照的部位(對照組)和不照光的部位(實驗組)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液變藍,說明葉片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並釋放出氧氣的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用來構建植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最後)
▲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理解)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九、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人均森林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5 。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H. 生物圈,岩石圈,大氣圈之間相互包含的圖片。

A、據圖分析,A為生物圈B為水圈C為岩石圈,生物圈不單獨佔一圈層,故不符合題意;
B、據圖分析,A為生物圈B為水圈C為岩石圈,岩石圈應該位於最低層,故不符合題意;
C、據圖分析,A為生物圈B為水圈C為岩石圈,岩石圈應該位於最低層,故不符合題意;
D、據圖分析,A為生物圈B為水圈C為岩石圈,故正確.
故選:D

I. 下面是一幅關於生物圈中水循環的示意圖,請你將它補充完善

生物圈中的水不斷地在海洋、陸地和大氣之間循環,綠色植物在這一循環中對維護生物圈中的水分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海洋水和陸地水蒸發以及植物的蒸騰作用散發出的水分在空中形成雲,通過降雨返回地表或是海洋.一部分地表水滲入地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有一部分流入海洋,這樣循環往復,形成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綠色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通過莖和葉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葉的表皮中有氣孔,氣孔是散失水分的門戶,絕大多數以水蒸氣的形式蒸發到大氣中,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故答案為:(1)蒸發(2)蒸騰(3)海洋(4)氣孔



J. 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簡介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范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約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從地質學的廣義角度上來看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全球性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岩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地球目前是整個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認為生物圈是從35億年前生命起源後演化而來的。

詞源與應用

地質學家愛德華·蘇威斯於1875年最早使用生物圈這個詞。它本來是一個地質學的詞。它顯示了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和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論對地球科學的影響。1920年代生物圈這個詞獲得它的生態意義。1935年生態系統這個詞被引入。弗拉基米爾·沃納德斯基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生物圈的科學。生物圈這個概念今天集合了天文學、地質物理學、氣象學、生物地理學、演化論、地質學、地質化學、水文學等多項科學,可以說它集合了所有與地球和生命有關的科學。

定義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 是所有生物鏈的一個統稱,他包含了 生物鏈和所有細微的生物和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統。

生物圈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范圍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處,包括大氣圈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生物的「立足點」),水圈的大部(距離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

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請大家善待所有的動物。

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所以,從現在開始,關心愛護你身邊的生態環境,共同營造我們的綠色家園吧!

結構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構成,三圈中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於表層和淺水的底層。世界大洋最深處超過11000米,這里還能發現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大氣圈中生物主要集中於下層,即與岩石圈的交界處。鳥類能高飛數千米,花粉、昆蟲以及一些小動物可被氣流帶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層中還發現有細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記錄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處石油中的石油細菌,但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之內。限制生物向土壤深處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雖然生物可見於由赤道至兩極之間的廣大地區,但就厚度來講,生物圈在地球上只佔據薄薄的一層。

人與生物圈

綜述

人是生物圈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規模地改變生物圈,使其為人類的需要服務。然而,人類畢竟是生物圈中的一個成員,必需依賴於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資料。人類對生物圈的改造應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破壞生物圈的動態平衡,造成嚴重後果。在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後大約300萬年的時期里,人類與其周圍的生物和環境處於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從對生物圈能施加的影響而言,並不明顯地超過其他動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著人口密度。

糧食問題

大約1萬年以前,人類學會栽培植物。農業技術和貯存方法的改善,使人類生活不再局限於天天採集必需的食品,而能夠從事更多的創造性活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口逐漸增加並向城市集中,製造商品的手工業日益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沖擊也日益增加。尤其是產業革命以後的近幾百年,開礦、挖煤、採油、伐林、墾荒、捕撈等規模迅速擴大,生物圈的面貌也發生了極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影響著其中的其他成員,也對人類自身產生巨大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的膨脹、世界資源的相對短缺和大范圍的環境污染,迫使人們從生物圈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70年代相繼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如1971年聯合國創議的「人與生物圈會議」、1972年的「人類環境會議」、1974年的「世界人口會議」等,便反映了上述認識。

世界人口正以大約35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但地球上可耕土地卻是有限的,這必然造成全球范圍的糧食問題。濫墾、濫牧、濫伐的日益嚴重,建設用地的高速擴展,都使全球植被減少。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大范圍的水土流失,耕地質量下降甚至發生荒漠化;失去了植被調節氣候的作用,氣溫波動增大,水旱災害增多;太陽輻射被反射散失的成分增加,綠色植物固定CO、產生O的能力隨植被減少而等比地喪失。水域捕撈也已接近極限,某些魚類多次大規模減產。化石燃料是現代工業的基石之一,但它的蘊藏量畢竟是有限的。隨著使用速度的日益增長,燃料危機不斷加劇。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現已成為世界性問題。因工業排放含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煙霧而造成酸雨波及數百里之外;燃燒油、煤及翻耕土地排出的CO彌散於全球大氣中,有可能因向下反射地表的紅外輻射而提高氣溫;噴氣式飛行器排放的氮氧化物可能減少高空的臭氧,從而削弱對太陽紫外線的屏蔽作用;很多污染物隨水流擴散到遠處,造成明顯為害。目前世界癌瘤發病率的升高,可能與環境污染有關。

總之,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經不起日益膨脹的人口任意浪費;世界上現存的生態系統面對著工業傾吐出來的大量污染物,顯得相當脆弱。自工業革命以來,都市不斷擴大,自然保護的呼聲也隨之增高。然而只有到了生態學高度發展以後,人們才對自然保護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自然保護並不是對自然資源棄置不用,任其自生自滅,而是積極地進行合理開發。

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達到成熟階段時,其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輸出之間往往保持相對平衡,而系統中的生物種數以及各種群的數量比例也相對穩定。這種生態平衡狀態給生態學家以很大的啟發:人類不僅要力求增進能利用的效率(生態效率),還要維持物質循環源源不斷,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人類今天要處理的是「人與生物圈」系統中,人的物質要求與環境的穩定供應之間的平衡。為此,某些自然系統一定要被生產效率更高的人工系統取代,原有的生態平衡要打破,而代之以人為干預下的新型平衡。例如在人為的農業生產系統中,取得最大產量所利用的並不是系統的成熟階段,而往往是發展過程中的中間階段。人類不僅要求生物圈能長期穩定地滿足其不斷增長的物質要求,而且要求環境質量不降低。造成這樣的「人與生物圈」系統的總體平衡是人類的主要目標。

閱讀全文

與生物圈圖片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及肩短發微卷發型圖片 瀏覽:994
如何轉筆又簡單又酷圖片教學 瀏覽:805
妲己星原圖片高清 瀏覽:926
書簡單的圖片大全 瀏覽:452
簡單畫動畫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154
word頁面上方的圖片怎麼添加 瀏覽:730
熱狗怎麼畫簡筆畫圖片 瀏覽:170
帥氣穩重男生動態圖片 瀏覽:973
電腦截屏圖片如何拼圖 瀏覽:221
jac皮卡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385
粉頭發藍瞳女生圖片 瀏覽:707
梨花頭發型圖片中分 瀏覽:467
幾張圖片如何做成固定視頻 瀏覽:239
在word中插入的圖片默認是 瀏覽:184
word圖片下標序號 瀏覽:404
男童過年衣服圖片 瀏覽:544
楊瀾黑衣服圖片 瀏覽:144
如何給手機圖片加文字 瀏覽:779
粘豆畫的圖片大全 瀏覽:341
關於失眠文字圖片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