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名勝古跡手抄報
畫個長城和天安門就行,越簡單越好,復雜了就失去了作業的意義了
B. 關於名勝古跡的手抄報圖片
名勝古跡有些台灣八景:①定於清康熙年間的八景是: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台觀海。②定於清乾隆前期的八景是:香洋春耨、赤嵌夕照、雁門煙雨、鹿耳春帆、鯤身集綢、金群曉霞、鯽潭霽月、旗尾秋收。③定於日據時期的八景是:旭岡、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壽山、鵝鑾鼻、東海斷崖。④定於1953年的八景是:玉山積雪、阿里山海、雙潭秋月、在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斷崖、魯閣幽峽、澎湖漁火。⑤現行八景是:阿里奇觀、日月風姿、魯閣幽峽、南灣極致、陽明風光、北投溫泉、野柳公園、烏來飛瀑。
除了全省性的「台灣八景」以外,還有許多各地的「八景」。
基隆八景:雞山聚雨、獅嶺匝雲、魴頂瀑布、鱟嶼凝煙、仙洞聽濤=社寮曉日、海門、澄清、 杙峰聳翠。後又有新八景為:旭岡晴嵐、米瓮曉霞、獅嶺匝雲、八斗夕照、靈泉晚鍾、楮橋秋月、暖暖春水、社寮銀瀾。
淡水八景: ①坌嶺吐霧、峰峙灘音、戍台夕陽、劍潭夜光、蘆洲泛月、淡水吼濤、關渡分潮、屯山積雪。②羅漢朝佛、半月沉江、龍目甘泉、馬煉香房、峰溪石壁、海山石門、石屏錦麟、燭台雙峙。另有全淡八景:指峰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影、關渡劃流。
蘭陽八景:龜山朝日、北關海潮、湯圍溫泉、隆嶺夕照、西風爽氣、石港春帆、沙喃秋水、蘇澳蜃市。
新竹八景: ①舊八景:玉山積雪、馬陵小海、磺窟響泉、雙峰凌霄、三台疊翠、蛤市浮嵐、吞霄漁舟、銀錠綺霞。②新八景:法雲禪寺、磺窟夜景、福星公園、昭忠寶塔、虎山溫泉、虎嶼浴場、崎頂雲霞、五指凌霄。
台中八景:谷關泉韻、鐵砧劍井、昆廬疏鍾、霧峰籠日、甲溪掬月、梨山曉色、五指凌霄。
花蓮八景:太魯合流、八螺疊翠、能高飛瀑、築港歸帆、澄潭躍魚、紅葉尋蹊、秀姑漱玉、安通濯暖。
彰化八景:定寨望洋、豐亭坐月、虎岩聽竹、龍井觀泉、碧山曙色、清水春光、珠潭浮嶼、鹿港飛帆。
南投八景:玉山積雪,雙潭秋月、霧社雲霞、碧山曙色、松嶺遠眺、廬山瘟泉、合歡奇觀、八通古隘。
雲林八景:龍門涌月、風麓飛煙、獅岩春曙、鹿社秋光、虎溪躍渡、象渚垂虹、珠潭映日、玉山流霞。
嘉義八景:玉山雪凈、木園風清、北港秋荷、水沙浮嶼、梅坑月霽、龍目甘泉、月嶺曉翠、牛溪晚嵐。又有
新八景: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曉鍾、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
鳳山八景:鳳岫春雨、泮水荷香、琅蕎潮聲、岡山樹色、翠屏夕照、舟渡晴帆、淡溪秋月、球嶼曉霞。
高雄八景:旗山夕照、埕埔曉鷺、猿峰夜雨、戍樓秋月、江港歸帆、鼓灣濤聲、苓湖晴風、江村漁歌。
恆春八景:猴洞仙居、三台雲嶂、龍潭秋影、鵝鑾燈火、龜石印累、馬鞍春光、羅佛山莊、海口文峰。
澎湖八景:龍門鼓浪、虎井澄淵、香爐起霧、奎壁聯輝、案山漁火、太武樵歌、西嶼落霞、南天夕照。
……
除了以上這些地區性的「八景」外,還有許多名山,具體景區的「八景」如:
圓山八景:神花朝曦、龍峒暮靄、稻埕春耕、芝山聚雨、星峰霽雪、古巢寒月、石壁絲虹、劍潭龍氣。
炎山八景:碧潭垂釣、錦水梯燈、港灣消夏、歇斯底里橋晚眺、尖山夕照、網溪賞月、新竹牧笛、茅店雞聲。
龜山八景:山崗曙色、層岩晚照、雨中春樹、秋林新霽、晴巒觀海、古寺曛風、登峰野望、寒夜啼猿。
草嶺八景:水火同源、深淵天塹、洞口長橋、太空飛瀑、嘉南雲峰、深山猿嘯、蝙蝙仙洞、石壁雄風。
青草湖八景:鍾鋒夕照、山寺朝曦、葫島秋聲、柴橋春色、五指列屏、雙溪環帶、壽塔塔凌霄、彌勒現肚。
八仙山八景:小阪泉、久良溪社、見返瀧、岩松山、合流峽、侄保溪谷、斜頭角、菊地台。
東山八景:寒泉試茗,楓亭待月、山房讀書、別墅清談、蕉嶺聽鶯、雨後看山、曲徑樵唱、沿溪漁歌。
日月潭八景:萬潭浮嶼、點點漁火、潭口九曲、獨木舟、山水拱秀、杵聲、荷葉金錢、水社朝霧。
另外還有台北縣中和鄉八景、北郭園八景、潛園八景、澄清湖八景等等。
有的八景以「八詠」或別的名稱稱之,如鼓山八詠:秀峰插漢、石佛凌波、雞嶼夜帆、斜灣樵唱、無興古剎、石塔垂綸、旗濱漁火、龍泉甘林。
十二勝在台灣亦為數不少,全省性的十二勝有:①日據時期的十二勝:草山北投、新店、大溪、角板山、五指山、獅頭山、八卦山、霧社、虎頭山、旗山、大里簡、太平山。②1996年台灣省旅遊局重新選定的十二勝:太魯閣、阿里山、溪頭、陽明山、玉山、合歡山、日月潭、鵝鑾鼻、故宮文物、野柳、大霸尖山、秀姑巒溪。
C. 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圖片大全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 。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那麼大家知道重陽節的 手抄報 怎麼畫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圖片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重陽節手抄報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後,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並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登高望遠
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屬於附加活動。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相傳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費長房與弟子桓景的傳奇 故事 ,形象地說明了九月初九之毒之凶,必須登高才能_。
插茱萸
重陽節的另一個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葯,和艾草一樣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偽裝的意義。它強調的是全家躲避,要數一數是不是丟下了一個人,丟下者就會被瘟神捉走。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 兒童 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暢飲菊花酒
菊是應時的花草,在「 霜降 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並且由於菊之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裡有著不尋常的 文化 意義。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壽客」、不老草。因此,賞菊與飲菊花酒也成為重陽的節俗之一。
綜上所述,重陽節在古代是一個大凶的日子,諸事不宜,民間通過「登高望遠」等一系列活動來_凶災,辟邪避禍,不過,其中的一些習俗保留到今天,封建迷信的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慢慢地淡了。
重陽節是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 的瑰寶,在崇尚科學的當今社會,人們看待重陽節,應該擯棄其文化內涵中的糟粕,吸收其文化內涵中的精華,在保護和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弘揚。
各地獨特的重陽節習俗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江西
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 諺語 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江蘇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 拜訪 ,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湖北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廣西
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 名言 。
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圖片大全相關 文章 :
★ 簡單好看的重陽節手抄報圖片一等獎
★ 重陽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好看
★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 重陽節的手抄報精選簡單模板5張
★ 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圖片精美漂亮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D. 中國名勝古跡,要簡介和圖片的哦
萬里長城
為於北京,萬里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
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同時,長城於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位置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南嶺山系的西南部,東經109°45''—104°40'',北緯24°18''—25°41'',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被世人美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 27809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 565 平方公里。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國家,統一思想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
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
西湖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最濘處有5米多。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為古海灣,錢塘江泥沙淤阻後形成。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過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 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 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獲得榮譽
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5次大會上,「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新的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姘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宮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宮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宮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宮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宮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宮儲秀宮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里居住。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後,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並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
故宮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
故宮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二千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黃山
黃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東經118°1'度,北緯30°1',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風景區154平方公里。黃山山脈東起績溪縣的大嶂山,西接黟縣的羊棧嶺,北起太平湖,南臨徽州山區。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
景區特點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
黃山自然環境條件復雜,生態系統穩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還保存有高山沼澤和高山草甸各一處,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森林覆蓋率為56%,植被覆蓋率達83%。黃山野生植物有1452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水杉,二類保護的有銀杏等4種,三類保護的8種,有石斛等10個物種屬瀕臨滅絕的物種,6種為中國特有種,黃山特有2種,首次在黃山發現或以黃山命名的植物有28種,尤以名茶「黃山毛峰」、名葯「黃山靈芝」馳名中外。 黃山動物種類300多種,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蘇門羚、長尾雉等14種中國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
獲得榮譽
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
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
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位於河北省承德市,距離北京230公里。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於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蜿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相當於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麼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系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
獲得榮譽
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曾用名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避暑山莊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這四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的園林一起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陵墓的陪葬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帝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E. 中國名勝古跡圖片集介紹急急急急!!!!!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6%D0%B9%FA%C3%FB%CA%A4%B9%C5%BC%A3%CD%BC%C6%AC%BC%AF&t=3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統一中國的偉業,亦有焚書坑儒的罪行,關於這位皇帝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是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他思想敏銳,行為果覺,好大喜功,精於權術,同時又殘忍暴戾,冷酷無情,剛愎自用,奢靡無度,這一切使秦始皇千年來始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1974年,西安市臨潼區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大大小小的殘俑,由此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狀況逐漸展示在世人的面前。1979年國慶節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隆重開放。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迄今為至,秦俑博物館已接待海內外旅遊者4000多萬人次,其中外賓400餘萬人次,國外政府首腦級貴賓100餘人,首相總理250多人次。著名的有美國總統里根,柯林頓,法國總統密特朗、希拉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德國總統替爾佐克、總理科爾,日本首相竹下登、村山富市及明仁天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等,總之是多的數不清。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這一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的地下軍陣,是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合的百萬雄師的藝術再現。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這批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秦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兩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這是古典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兵馬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四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絡頭和挽具以金銀為構件,製作非常精巧,被定為國寶。館區各項旅遊配套設施日益完善,有餐館、商店、停車場、環幕電影、照像館和外賓廁所設施。沿西(安)臨(潼)高速路30多分鍾便可從西安到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安市華清池景區
華清池位於臨潼縣城南驪山北麓的唐華清宮故址上,距西安30千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旅遊勝地。
華清池歷史悠久,相傳西周曾在這里修建過驪宮。秦代在這里砌起石宇,名叫湯泉宮。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大肆擴建,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改名「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之上,又叫「華清池」。天寶15年(756)安祿山起兵反唐,盛極一時的華清宮遭兵火之災毀於一旦。華清池現存建築多系清代和解放所建。1958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茸和擴建,此後又新添了中外友好書法碑林、唐詩三百首陶瓷藝術館、梨園宮等景點增建了新浴池、華清池賓館、驪山索道等旅遊服務設施。
1982年發掘出唐華清池御湯遺址博物館,由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尚食湯和太子湯組成。貴妃池遺址上的保護建築為四方形拱頂,其他幾座為長方形宮殿建築。
華清池建於唐華清宮故址之上,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東距西安30公里,是飲譽中外的游覽勝地。華清池是唐代華清宮內的溫泉浴池,這里以溫泉和風景秀麗著稱。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以石築室,名「神女湯泉」,漢武帝時擴建驪宮,到了唐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將溫泉發展為池,並將池置於宮室之中,該名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溫泉上,故名為「華清池」。
華清池是一處具有六干年歷史,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緊依京畿的地理優勢,旖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使歷代在西安建都的帝王都特別鍾情於這一風水寶地。
九龍湖區龍橋卧波,柳石匝岸、龍吐清泉、湖光粼粼,飛霞殿、沉香殿、宜春殿、龍吟榭、龍石舫、九曲迴廊等十多座古式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環湖而列、錯落有致。石牛、石獅、石象及自然碑石點綴期間、相映成趣。遊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難辯人間天上。
環園乃華清池故園,荷花閣、望湖樓、飛虹橋、望河亭、飛霞殿、桐蔭軒、棋亭、碑亭及、『西安事變「時蔣介石下榻的五間廳等參差落座期間。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環園更顯古樸雅緻。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於1990年,徜徉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尚食湯等遺址之間,不僅使人遙想當年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嬌媚。在唐代梨園舊址小憩,可欣賞優美的仿唐樂舞和唐宮廷茶道表演。設施完備、服務上乘的溫泉賓館恭候賓客光臨。
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文物陳列室、皇帝級的葯浴池。據說,楊貴妃能長期贏得「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歲仍風流倜儻,都與在華清宮長期葯浴大有關系。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
經近年來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華清池東區懸掛有郭沫若題寫的「華清池」金字匾額,區內有荷花閣、飛霞閣、五間廳(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等建築,其中溫泉石壁上的《溫泉頌碑》是我國碑石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及文物陳列室。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該畫由90塊漢白玉組成,長9.15米,高3.6米,描述了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驪山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情景。
華清池的溫泉非常有名。周、秦、漢、隋、唐,曾是皇家沐浴所,楊貴妃也曾「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現在四個泉眼,每小時總流量110多噸,水溫常年43度。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有機物質適宜沐浴療養,並能治風濕症、關節痛、皮膚病和消化不良等多種疾病。現在兩座宮殿式的浴室,設有男女浴池20多處,有單人池、雙人池、家庭池,同時供100多人洗浴。
延安市黃帝陵景區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之巔。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葬於陝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黃帝陵地處橋山,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陵前數十米處有一高台。相傳漢武帝征朔方還,在這里祭黃帝,築台祈山,故稱「漢武仙台」。
黃帝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門額上大書「軒轅廟」三字。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掛著寫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間安放著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四千餘年。巨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有諺語稱它「七樓八紮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傳為漢武帝「掛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有一碑亭,內有碑石約50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
自古黃帝陵一帶就有八景的說法:橋山夜月、沮水秋風、黃谷黃花、北岩凈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軒轅古廟,其中軒轅古廟是橋山風景最佳的一處。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
情詩三百首辭典/宮雲維編著, 2006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 杜華平主編, 2006
古詩詞今唱: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歌曲集/王志新編著,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唐五代/林庚主編, 2006
書家錦囊:傳統節令詩稿/西子, 王志敏編著, 2006
從詩到詩:中國古詩詞英譯/任治稷,余正譯, 2006
顧隨詩詞講記/顧隨講;葉嘉瑩筆記, 2006
風雅百代存/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組編, 2006
美人如玉劍如虹/孫濤編著, 2006
楚辭/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古詩源/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先秦至隋代/林庚主編, 2006
梅蘭竹菊題畫詩/馬成志編, 2006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黃霖主編;羊列榮著, 2006
誦讀中國.小學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詩品》譯注/[南朝梁] 鍾嶸著;周振甫譯注, 2006
古詩源/諸泉,傅英毅,熊蓉注釋, 2006
詠茶詩詞曲賦鑒賞/李莫森編注,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初中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千家詩/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古代文人人生方式與詩學特色/戴武軍著, 2006
莫礪鋒詩話/莫礪鋒著, 2006
王國維評點的百首中國古代詩詞/張弘, 俞伽編著, 2006
升沉不過一秋風/孫濤編著, 2006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詩意的建築:中國古代名建築詩文賞析=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pprec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馬祿荷, 翟瑞祥, 劉自獻主編, 2006
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蕭兵著, 2006
學生版古詩學習辭典/劉琦主編, 2006
神韻詩學/王小舒著, 2006
洪恩古詩神童/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編], 2006
中國古典詩詞名篇選注集評/黃念然,胡立新,官春蕾著, 2006
誦讀中國·高中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大學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誦讀中國·初中卷·現當代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F. 中國的名勝古跡資料外加圖片
山西平遙古城導游詞
諸位遊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里。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於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牆參觀。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於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牆參觀。
(帶遊客進「下東門」)
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牆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裡.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朗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瓮城,它是為保衛城門而設立的。城門是城牆上的薄弱環節,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手段。這里地方根小,四周為高牆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瓮城也只能進來少數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瓮中之鱉。有的瓮城門並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沖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大家看.瓮城裡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干什麼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帝廟。關帝是武聖人.把關廟修進瓮城裡,卻是平迢人的獨特創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牆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在城上了,這里本來還有城樓.在戰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牆上的台,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台。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游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里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跡這里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里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
(帶遊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台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牆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牆,為什麼叫女兒牆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牆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牆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並沒有女兒牆,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牆,並把它叫做女兒牆。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牆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並不一樣,向外的女兒牆上還修築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牆每閑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麼的呢7它是保衛城牆的。我們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彎機,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來,因此守城的士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城牆腳下反麗成丁防禦的死角。有了墩台.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面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在每個塌台上,還修有一座敵樓,上面有孔,也是為觀察和射擊用的。
干遙古城除了具備這些共性持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城牆本是戰爭的產物,平逗人卻偏偏喜歡給抹上一層濃濃的文化色彩.把象徵文化星官的魁星樓修在丁城牆東南角上(指形狀獨特的魁星樓)。據統計,古城上共有3000個垛口、72廢敵樓,那是象徵著文聖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乎遙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門,南門似頭,城門和瓮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瓮城外門拆而東向,好儡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瓮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們剛才進來的下東門瓮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伯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後腳牢車地拴在城東Lo公里的麓台塔上,把這條腿都拉宜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的一對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座高踞眾屋之上的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相壽字,它充分體現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乎迢人民良好的願望,這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了。
乎迢城內文物眾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蓋琉璃的建築,就是城因廟、財神廟建築群,近處觀看,可以見到它館角高桃、群昂飛動、油漆彩繪的壯麗景色。在它附近很顯眼的那座現代大樓是平適中學教學樓。文廟大成殿就在校園內,從這里看不清蔑。為保護原來的風貌,古城中一般是不準建樓的,干迢人卻為學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學樓,足見對教育的重視。平迢中學也不負眾望,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保持著這所省級重點中學在省內的領先地位。
G. 北京名勝古跡圖片加簡介
八達嶺長城、北京故宮、頤和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周口店遺址、天寧寺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