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的手抄報
春天的雅稱
春陽 因春天陽光溫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陳子昂詩「白日每不歸,春陽時暮矣」。就是描寫春陽的詩句。
陽春 春天的美稱。唐朝詩人李白詩中就有「陽春召我饒煙景」的詩句。
芳春 因春天草木萌動,百草新生,大地草綠如茵,繁花似錦,故而得名。陸機詩「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將芳春的特點,寫得入景入神。
蠢 古時「春」「蠢」同音同意,春來蟲動,形聲兼會。
青春 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艷陽 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此榮名。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艷陽春》有句雲:「艷陽天,和風盪盪,楊柳依依」。
三春 因為春季包涵了一、二、三月,而合稱「三春」。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 按民間習俗,十天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詩人阮籍有詩:「說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此外,還有「陽節」、「昭節」、「韻節」、「淑節」、「侖靈」等二十多種雅稱,限於篇幅,不再詳述。
春天的六個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春天的農諺
1、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2、春雨貴如油 。
3、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立春: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雨水:雨水日下雨,預兆成豐收
驚蟄:驚蟄聞雷米似泥
春分:春分有雨病人稀
清明:清明前後怕晚霜,天晴無風要提防。
穀雨:棉花種在穀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
春天開放的花
梅花、水仙、 迎春、報春、 瑞香、白玉蘭、紫玉蘭、鳶尾、馬蹄蓮、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四季海棠、吊鍾海棠、竹節海棠、天竺葵、瓜葉菊、虞美人、金魚草、美女櫻、矮牽牛、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天人菊、金盞花、葵花、洋鵑、山茶、 瓊花、 君子蘭、海棠、牡丹、芍葯、丁香、 杜鵑、西洋杜鵑、櫻花、含笑、玫瑰、紫荊、棣棠、錦帶花、連翹、雲南黃馨、金雀花、 仙客來、 石斛、風信子、 鬱金香……
描寫春天的成語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華秋實 春蘭秋菊 春暖花開 春山如笑 春光燦爛
春風和氣 春光漏泄 春暉寸草 春回大地 春色撩人 春色滿園 春深似海
春生秋殺 春生夏長 春筍怒發 春蛙秋蟬 春意盎然 春意闌珊 紅情綠意
花紅柳綠 花香鳥語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滿園春色 柳綠花紅
雙柑斗酒 尋花問柳 雨絲風片 鶯歌燕舞 雨後春筍 有腳陽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齊放 奼紫嫣紅 倡條冶葉 尺樹寸泓 出水芙蓉 摧蘭折玉 繁花似錦
凡桃俗李 紛紛揚揚 紛紅駭綠 風吹雨打 風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標傲世
桂馥蘭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飄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紅衰翠減 鳥語花香
滿面春風 春光無限 四季回春 綠草如蔭
描寫春天的詩詞
1.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2.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3.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4.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5.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6.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7.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唐 杜甫《曲江對雨》
8.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杜甫《臘日》
9.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10.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唐 戴叔倫《蘇溪亭》
1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1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詠柳》
1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1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7.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8.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19.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0.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杜甫《春曉》
2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② 尋找春天的手抄報有哪些
春天的手抄報資料
春天的簡介:
春天(Spring),又稱為春季,是一年的第一個季節,北半球為公歷3、4、5月。 而南半球卻是在九月開始,十一月結束。如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氣候學上以連續5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10℃為春季的開始。春天氣候溫暖適中,中國內陸大部分地區少雨。萬物生機萌發,天氣多變,乍暖還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關於春天的諺語:
春天開放的花:
1、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水仙、 迎春花、報春花、白玉蘭、紫玉蘭、馬蹄蓮、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
2、春雨貴如油。 四季海棠、、瓜葉菊、金魚草、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盞花、
3、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葵花、洋鵑、 山茶、 瓊花、 君子蘭、丁香、 杜鵑、西洋杜鵑、櫻花、含笑、
4、春無三日晴。 玫瑰花、紫荊、棣棠、錦帶花、連翹、金雀花、 仙客來、風信子、 鬱金香、
5、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 太陽花……
6、立春趕春氣。
春天的成語:
春暉寸草、枯樹逢春、春意盎然、春風得意、白雪陽春、大地回春、寸草春暉、雨後春筍、秋月春花、春風滿面、春秋鼎盛
、春深似海、春回大地、春蘭秋菊、陽春白雪
③ 節氣春天,怎麼畫手抄報彩鉛六年級水平
春天,又稱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時間范圍指立春至立夏期間,所包含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是萬物復甦的季節。
雅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多)步(走)於庭,被發緩形(意喻不受束縛),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陽:因春天陽光溫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陳子昂詩「白日每不歸,春陽時暮矣」。就是描寫春陽的詩句。
陽春:春天的美稱。唐朝詩人李白詩中就有「陽春召我以煙景」的詩句。
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動,百草新生,大地草綠如茵,繁花似錦,故而得名。陸機詩「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將芳春的特點,寫得入景入神。
蠢:古時「春」「蠢」同音同意,春來蟲動,形聲兼會。
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艷陽: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此榮名。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艷陽春》有句雲:「艷陽天,和風盪盪,楊柳依依」。
三春:因為春季包涵了一、二、三月,而合稱「三春」。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按民間習俗,十天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詩人阮籍有詩:「說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彷彿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此外,還有「陽節」、「昭節」、「韻節」、「淑節」、「侖靈」等二十多種雅稱。
開放的花:
水仙、迎春花、報春花、 瑞香、白玉蘭、紫玉蘭、鳶尾、馬蹄蓮、
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四季海棠、吊鍾海棠、竹節海棠、
天竺葵、瓜葉菊、虞美人、金魚草、美女櫻、矮牽牛、桃花、
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盞花、葵花、西洋鵑、
山茶、 瓊花、君子蘭、芍葯、丁香、 杜鵑、西洋杜鵑、櫻花、
含笑、玫瑰花、紫荊、棣棠、錦帶花、連翹、雲南黃馨、
金雀花、 仙客來、 石斛、風信子、鬱金香。
有關天氣的諺語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春雨貴如油。
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春無三日晴。
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
立春趕春氣。
早春晚播田。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首先,劃分版面進行排版,然後將上述文字進行篩選放入手抄報,最後加上圖片和邊框進行美化就可以了。
④ 關於春節元宵節的手抄報的資料和一些圖片
春節黑板報手抄素材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由於春節過後不久,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聯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滿意請採納謝謝
春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又漂亮,又簡單視頻。
⑥ 春天手抄報簡單又漂亮(春天6個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裡
節氣
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四川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
節氣
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後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
節氣
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
⑦ 農歷的立春手抄報
中國的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我為大家整理了農歷的立春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的春節介紹:
中國的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中國的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中國的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中國的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中國的春節」。
中國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中國的春節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中國的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中國的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中國的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中國的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
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中國的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中國的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看春晚
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1983年,央視舉辦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現在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台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台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中國的春節戲曲晚會、中國的春節歌舞晚會、各部委中國的春節晚會(如)、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日綜藝晚會。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台頻頻效法並力求創新。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中國的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中國的春節各地差異:
大陸規定的「中國的春節法定假日」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盡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韓國,韓語為「Seollal ??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飲食差異
年糕是漢字文化圈各地皆有的賀年食品,但各地的年糕皆有自己的特色,不盡相同。中國北方流行吃餃子,中國南方、琉球則會吃湯圓。中國南方還有油角、煎堆等賀年食品。中國、朝鮮立春會吃春盤,又稱五辛盤,春卷就是春盤演變而成。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及越南北部要包粽子,稱年粽。在中國南方、台灣、港澳、越南,人們會把糖果放於全盒內,擺放在客廳。
除小吃之外,人們每餐都會有豐富的年菜,帶有吉祥意味。
⑧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
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就是全球華人過大年。而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從中國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春節的來歷: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快過年了,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民間百姓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為過年做准備,一直要熱鬧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過完了。
1、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2、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天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節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15、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誕。因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節賞燈的准備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22、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⑨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
春節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製作好春節手抄報了嗎?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話,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1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2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3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4
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圖片5
春節飲食十大注意事項
1、清淡少油膩
過分「充足」的營養使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升高。節假日活動量比上班時要少,人們又常睡個「懶覺」,幾天假期又長幾斤體重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最好注意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應該比平時更清淡些,減少脂肪的堆積。
2、蔬菜勝良葯
節日的餐桌菜餚豐盛,頓頓離不了魚肉葷腥。然而,人們卻常感覺疲勞倦怠、胃腸脹氣。這時,少沾些葷腥,多吃點蔬菜,便可解除身體危機。新鮮蔬菜是一種鹼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胃腸正常蠕動,預防便秘,而且能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點擊查看源網頁
3、水果不可少
節日飲食雜亂,更容易使人上火、便秘,多吃些水果,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熱、解毒、潤腸功效,還能調節改善人體的代謝機能,預防各種疾病,增進身體健康。但要注意的是,水果與蔬菜的消化時間和過程都不同,應分開食用,否則水果中的大量酵素,會使蔬菜的纖維素腐壞,無法被腸胃吸收。
4、主食不可忘
春節期間,人們大都習慣於多吃菜、少吃甚至不吃主食,這是不可取的。糧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它參與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過程,使其完全氧化,減少有毒物的生成,還為人體提供膳食纖維。因此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應避免無限量地吃菜,將一部分胃口留給主食。
5、寧可少吃一口
聚餐家宴常常是很豐盛的,豐盛的菜餚和相互之間的布讓往往使人食慾旺盛而「吃撐」了,造成胃腸的不適甚至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小到消化不良「拉肚子」、打嗝腹脹「反酸水」,大到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自我節制。
6、飲酒應限量
飲酒應限量,節假日飲酒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過量的酒精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同時,飲酒的社會危害也非常突出:酒後開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等。
7、注意食品衛生
食品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避免食物中毒的最重要一點。最好的飯菜是現做現吃,選擇新鮮的食品原料製作,馬上食用不放置。特別注意的是:不新鮮的熟肉製品和冷葷冷盤千萬別食用;冰箱里存放的食品取出後要徹底加熱後食用;生吃的蔬菜一定要洗凈;加工食品過程中一定堅持生熟分開。
8、按時就餐莫貪玩
新年的飲食還要注意的就是按時按點,不要因為玩和睡打亂正常的飲食規律,使胃腸不適應而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亂。每到節假日和節假日剛剛度過,都有一些人消化不良、身心疲憊,休假反而休出了毛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
9、小心一些瓜子鹽分多
瓜子是新年的零食之一,炒醬油瓜子、炒葵花子等,鹽分較多,熱量也高,這里建議你以炒南瓜子取代,有益健康,可降低血壓,但是也應適量吃。點擊查看源網頁
10、小心保存剩餘菜餚
吃不完的食物,往電冰箱一塞,最方便不過。在存放剩菜時,不要將它置於鋁制的盛器或鍋內,因為鋁的化學性質非常活躍,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表面生成氧化鋁薄膜。氧化鋁薄膜不溶於水,卻能溶解於酸性或鹼性溶液中,鹽也能破壞氧化鋁,較鹹的菜餚或湯類長期存放在鋁制的盛器中,會產生化學變化,生成鋁的化合物,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⑩ 春節小報,有圖、有文(最好是成品)【內容:習俗、簡介】
春節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簡單地說有: 祭灶 掃塵 貼春聯、門神 年畫 倒貼「福」字 除夕夜 年夜飯(團年飯) 祭祖 守歲 回娘家 初六送窮 接財神 紅包(壓歲錢) 新年贈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具體地說有: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掃塵] [吃灶糖]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 [過趕年] ??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開門炮仗][占歲][貼畫雞][聚財] ??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正月初二:[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五:[祭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七:[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 ??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賀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偷菜節][巴烏節] ??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立春風俗:[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