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這種中國戲劇風的漫畫圖片
㈡ 戲曲手抄報圖片及內容示例
戲曲手抄報圖片及內容示例
戲曲手抄報圖片一
戲曲手抄報圖片二
戲曲手抄報圖片三
戲曲手抄報圖片四
一、戲曲手抄報內容:戲曲簡介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體裁。它是戲曲藝術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也是區別不劇種的重要標志。它來源於民歌、曲藝、舞蹈、器樂等多種音樂成分,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戲劇音樂有白己特有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藝術技巧,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從產樂的角度看,戲曲屬於中國人的音樂戲劇。它與西方歌劇及其作曲家個人專業創作的音樂傳統有明顯的區別。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戲曲手抄報內容:全國聲腔劇種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由於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崑山腔和弋陽腔。崑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崑山腔通過舞台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一唱眾和,採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崑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崑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於正生、正旦,凈、丑也不止是調笑了。
明後期的舞台,開始流行以演摺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摺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里,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摺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台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後,便可盡情地欣賞摺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摺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三、戲曲手抄報內容:關於戲曲的文章
戲曲的角色分為四大類:生,旦,凈,丑,這還是我小學音樂參加公開課時,老師讓我們記下的,還別說,我真的知道關於戲曲知識的只有這些,因為我從不關心戲曲,對它的印象只是兩個無聊的熱門在無聊的說唱著,每次「掃盪」但是頻道時,看到它後,變好不猶豫的跳過了。
唯一的一次折還是在這次語文課上,是「戲曲大舞台」這一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先放了一段段「討人喜歡」的戲曲,這聲音可好聽呢!所以,我認為:反正都是學,還不如好好借著這次機會研究一下,何況它還這么好聽呢!
於是,我便真的好好學了。
上完這節課,我頗有感觸:難怪戲曲能從封建社會一直流傳了幾百年至今!因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閑娛時間創作出來的,內容多為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你好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心中對生活那淳樸的嚮往,因為戲曲「順」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傳甚廣,所以才能格外動聽。可惜現在的青年只痴迷於流行音樂,一點也不重視這美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的明星--戲曲!
不管別人怎樣對待它,反正,我是愛上它了,單從這次語文課!
;㈢ 求動漫人物仰望的圖片,就是側面仰望,戲劇感很強的那種圖片
我只是閑得蛋疼來湊個熱鬧而已,千萬不要採納 =。=
㈣ 【 動漫圖】戲曲花旦、戲子(唯美)
就這些了……好像還有一些盜墓筆記里的花解語的圖片挺有愛的,可惜找不著了=
=
㈤ 童年好看的動畫片有哪些
講述了主人公小鯉魚泡泡在家鄉鯉魚湖遭到破壞後遠走他鄉,與小夥伴阿酷、小美美、雙面龜等齊心協力勇斗癩皮蛇,最終集齊五行龍鱗飛躍龍門重建家園的故事。
.......
這些都是我覺得很好的童年的動畫片。
㈥ 求戲劇圖片
你要什麼的?話劇還是戲曲的?我給你吧!
㈦ 求一些好看的動漫戲子圖。
我就這幾張
㈧ 求唯美動漫戲子的圖片
如圖所示:
一、
(8)動畫唱戲劇的圖片簡單又好看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
戲子是一個舊時的漢語詞彙,舊時稱曲藝者俗稱唱戲的。
基本信息:
詞目:戲子
拼音:xì zǐ
示例:
1、公子早已喚人搭起十座高台,選了二十班戲子。——《豆棚閑話》
2、魯迅《且介亭文集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有一天,鄉下社戲來了,他和戲子相識,便上台替他們敲鑼。」
㈨ 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
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希望有所幫助!
中國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在老一輩人的眼裡,聽戲是他們最高的享受,在悠久的歲月中,戲曲在逐漸的演變,也在不停地拓寬視野以及創造新的種類。
然而,隨著現代電子時代的到來,流行音樂似乎成了人們的首選,戲曲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地走出了我們的視野。
周三下午,我們迎來了一個有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當然就是「戲曲進校園」了。剛一入座,就被那有趣的講解和生動的比喻吸引住了,戲曲,將生活中的平常動作進行渲染和藝術化,讓我在心中大呼古人的智慧和文化造詣。
看!老師開始唱了,細膩而又柔和的聲音好像拐了十八道彎,緩緩流入我的耳朵里。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經常開著電視,放著戲曲,我只當是煩人的噪音,根本沒有認真的聽過或者去仔細的看過。到現在發現了其蘊藏的真正的藝術美,真的是後悔當初啊。
我們是河北人,自然不能忘了本,老師在講完國粹京劇後,又細細的講解了一下河北的地方劇種——河北梆子,這還不是主要內容,最主要的就要屬發源於唐山的評劇了。不僅如此,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位戲曲名家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唱相同的戲,唱出來的味道、感覺也各不相同,這就是在戲曲中聽到的各種不同的派別。實在是有趣。
講完這些之後,老師又向我們描述了一下中國戲曲現在的處境,真的是不容樂觀,戲曲的演唱家,國家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部門也在不懈的做著努力,只是希望中華民族這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不要就這樣沒有了後代,我們這些祖國新一批的花朵,也要擔負起這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
仔細想想,這些話實在是那些藝術家發自內心的吶喊,我認為,我們確實應該讓這個垂暮的文化重新煥發生機了。
4月21日,《戲曲進校園》首發暨出版座談會及戲曲展演在湖北黃岡市實驗小學舉辦,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就加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進戲曲進校園進行了多維度研討,並邀請著名戲曲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彭青蓮、李春華為黃岡市實驗小學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展演。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獨具作用,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20xx年1月,xx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推進戲曲進校園」,這是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達成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中小學生藝術鑒賞力的重要途徑。
為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助力戲曲進校園工作,湖北教育出版社組織武漢大學藝術學院二級教授、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鄭傳寅領銜編寫了《戲曲進校園》中小學生普及讀本。《戲曲進校園》的出版為湖北省中小學戲曲教學提供權威讀本,同時也為振興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貢獻應有之力。
《戲曲進校園》從劇史、劇目、劇人、劇種、劇藝等方面向中小學生介紹中國戲曲,展示中國戲曲的輝煌成就和傑出人物以及對於世界戲劇發展的偉大貢獻,對中小學生了解和欣賞中國戲曲,培養學習戲曲的興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書編寫體例獨特、內容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流暢,配有大量富於藝術表現力的舞台劇照和藝術圖片,並附有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傾情錄制的配套教學視頻。
在戲曲展演中彭青蓮、李春華、湖北省黃梅戲劇院以及黃岡市實驗小學學生演唱了《葛麻》《原野情仇》等經典曲目。會上,湖北教育出版社向黃岡市教育系統贈送了《戲曲進校園》。
1、過分誇大一個女人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差別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廖一梅《戀愛的'犀牛》
2、愛幾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個詞因為被使用太多喪失了全部意義——廖一梅《柔軟》
3、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廖一梅《柔軟》
4、自由意味著責任。——蕭伯納《人與超人》
5、溫暖的黑暗,濕透了我的雙眼。我不知道罪惡,這是令人升華的疾病。我以死相許的生的需求——被愛。——薩拉凱恩
6、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頭暈目眩的時候,只要轉身向後,一樁絕望的憂愁,也可以用另一樁煩惱把它驅除。給你的眼睛找一個新的迷惑,你的原來的痼疾就可以豁然脫體——莎士比亞
7、想不到愛神的外表這樣溫柔,實際上卻是如此殘暴!想不到愛神蒙著雙眼,卻會一直闖進人們的心靈。——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8、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是越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9、可是我就好比一個淘氣的女孩子,像放鬆一個囚犯似的讓她心愛的鳥兒暫時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絲線把它拉了回來,愛的私心使她不願意給它自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10、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想人間造物般興廢。吉藏凶。凶藏吉。富貴哪能長富貴,日勇昃,月滿雲蝕,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下尚無完體。展入愁眉,休爭閑氣。今日容顏,老於昨日。古往今來盡須如古往今來,恁須盡知。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落花滿院春又歸,晚景成何濟!車塵馬足中,蟻穴蜂衙內,尋取個穩便處閑坐地。烏兔相催,日月走東西。人生別離,白發故人稀。不停閑歲月疾,光陰似駒過隙。君莫痴,休爭名利。幸有幾杯,且不如花前醉。——關漢卿《喬牌兒》
㈩ 戲曲手抄報簡單又好畫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本文的內容是戲曲手抄報簡單又好畫,請看看吧!
戲曲手抄報圖片1
戲曲手抄報圖片2
戲曲手抄報圖片3
戲曲手抄報圖片4
京劇:是中國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是中國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
豫劇: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註:中國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x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藉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於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於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