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衣服的變化圖片

衣服的變化圖片

發布時間:2022-01-09 01:47:12

㈠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1)衣服的變化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㈡ 衣服的變化

適合就穿

㈢ 給圖片中人物衣服換成白色

前言:關於PS修改人物衣服的顏色或者物體的顏色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我為什麼拿出來再講解呢,網路流傳的方法還是有不少問題。

方法步驟如下:

1、工具需求

(1)photoshop

2、首先我們打開PS,我們要將這個圖片中美女的衣服顏色進行調整,在圖層窗口中,雙擊圖層後面的小鎖將背景圖層轉換成普通圖層,如圖

上述即:用ps把人物的衣服圖片更改顏色,供出現此問題的朋友們參考和使用。

㈣ 服裝近代演變過程的圖片

六大特點 (1)服裝的色彩。70年代的「綠色海洋」。。。 (2)「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折射出國家的物質水平和綜合國力。1954年,全國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三年困難時期,棉毛衫褲、線衣、線毯、毛巾被、絨毯、浴巾、床單、毛巾、襪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帳、枕芯、枕套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靠票證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與此相適應的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 (3)「補丁」服裝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著上是以樸素為中心。當衣服穿破時,常見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損處打補丁,縫上一塊顏色相宜的布,繼續穿用。這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和經濟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中期,身著補丁還是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徵,甚至也是考察幹部的重要依據。 (4)城市民眾的服裝沿著大中城市→中小城鎮→廣大鄉村這一路徑擴展,從而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理想服裝形象的認同受中國文化內涵的制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講究體面、傳統,要求服裝式樣端莊、大方,不願標新立異,色彩不求鮮艷跳躍,崇尚和諧含蓄之美。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一特點才有所突破,「時尚」、「個性化」才成為人們著裝的重要因素。 (6)服裝的「革命」範式:服裝曾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改革開放之前的服裝帶有相當濃烈的「革命」色彩,與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話語、革命範式等同一致。蘇式服裝與中國傳統服裝相比,雖然有新異的成分,但更多是作為革命的象徵、對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擁戴而形成的時尚。「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旗袍、布拉吉、西裝等成為封、資、修的象徵,被軍便服取代,這更明顯地標明,服裝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

㈤ 古代衣服到現代衣服怎麼變化

在先秦時期,華夏族區別於其他文化群體的標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們稱這種與「胡服」相對存在的概念為「衣裳」,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5] 這也是「華夏」之稱的來歷。《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即使唐代以後,人們還在用「華服」來區別「胡服」,如「華服蕭條,鞠為茂草」[6]、「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7]。

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8]。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9] 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

與「漢服」詞彙相關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渠犂傳:「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漢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漢衣服制度」也就是「華夏衣冠制度」。

唐代,華服又有一個新的名稱「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嫗侍,出樓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縛戎人》雲:「一落蕃中四十載,身著皮裘系毛帶。唯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將吐蕃服裝與唐服相對比較,並把穿唐服與「漢家禮儀」聯系起來;元稹也有《縛戎人》:「眼穿東日望堯雲,腸斷正朝梳漢發。」前句描寫心向大唐,後句「梳漢發」正是簪笄禮的別稱。因此,狹義唐服或唐裝就是指稱華夏衣冠。

漢朝以後,人們逐漸用「漢人」一詞來指代華夏人。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便是漢族傳統服飾,如「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如「結贊以羌、渾眾屯潘口……詭漢服,號邢君牙兵,入吳山、寶雞,焚聚落,略畜牧、丁壯,殺老孺,斷手剔目,乃去。」[15] 盡管唐代與漢代常服是兩種款式,但是「漢服」一詞已經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統治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16] 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遼史》卷五六志第二五儀衛志二漢服條)。

近古以來,漢服已經不是單純的辨別尊卑等級的工具了,還具備了標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會間下令「剃發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堅決不從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隨即下令易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17],也是這個道理。

清兵入關的第一件事就是「剃發易服」,「剃發」針對的是「束發簪纓冕旒冠笄」;「易服」針對的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18]。明代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滿清統治者清楚漢人衣著與滿洲服飾的巨大差別,如《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附子克勤郡王岳托傳》卷二一六列傳第三寫道:「上議取錦州,命偕諸貝勒統兵四千,易漢服,偕大壽作潰奔狀,夜襲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傳第二八》忠義傳七宋華嵩傳:「會南、北路各城叛回煽變,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漢裝回匪馬兆強、馬環等焚掠附城村莊,伯錫爾及辦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戰,斬兆強、環,余黨潰,敘功賞用黃韁。」所以才用「漢服」來確指「漢人服飾」而不用「明裝」。

「漢服」在政治高壓的清代是一個過濾詞,同屬於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研堂見聞雜錄》:「功令嚴勅,方巾(漢服一種帽子)為世大禁,士遂無平頂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窺瞷,慘禍立發,琴川二子,於按公行香日,方巾雜眾中,按公瞥見,即杖之數十,題疏上聞,將二士梟首斬於市。」

從符號學來看,滿清統治者通過禁絕「漢服」的所指來抹殺「漢服」的能指。形式層面的消亡最終導致意義層面的斷缺。從語言學來看,「漢服」有其語形無其語義,「衣冠」、「唐裝」、「華服」等詞彙也失去了實質性的依託成為虛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沖破了政治高壓的禁區,轉而成為文化問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於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書中寫道:「今寄故衣以為紀念……斯衣制於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圓規標章,遂標『漢』字,今已十年矣。」

綜上所述,「漢服」不僅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還突出地具有「民族」屬性。因此確切地說,「漢服」從屬於「民族服飾」概念,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幾百種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從其出現的歷程來看,華服、衣冠、唐服(唐裝)及其派生詞都是「漢服」的舊稱。

隨著中國崛起,興起「唐裝」之風,此「唐裝」非彼「唐裝」,乃民眾不恰當的稱呼,在理論上無法論證改良馬褂是唐裝的延續。並且,改良馬褂作為廣義唐裝論證也是極其不恰當的,因為廣義唐裝等於國服,而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用某一族的服飾去代表其他民族是違憲的。

漢服並沒有隨禁令失效而恢復。直到今天,「漢服」仍被誤解為「古裝」,與本意相去甚遠。更為可惜的是,與漢服血肉相連的「唐裝」、「華服」等名詞,由於缺乏主幹的支撐,變成內涵、外延一片混亂的虛無概念[19],中國人尤其是漢人在選擇自己民族服裝的時候也顯得十分尷尬。如在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聯歡活動中,漢族金花呂晶晶因不知「漢民族傳統服飾」為何物,只能身著西式黑色晚禮服置身於其它55個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之中。[20]

幸而現在大陸民間有復興漢服的呼聲,並付諸行動。筆者為之下了一個定義,希望方家指正。

漢民族傳統服飾 (簡稱「漢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為什麼清裝馬褂不能代 表中國傳統文化

1、不符合中華文化含蓄內斂,靈動高遠的精神;

2、清裝馬褂在中國通行不過兩百多年時間,而且還是滿清封建統治者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奴役殘害國策屠殺了幾千萬中國人之後,用強權和暴行毀滅了華夏衣冠,強迫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穿上的;

3、清裝馬褂本身是民族殘殺、民族奴役、民族壓迫、民族恥辱的象徵;

4、清裝馬褂不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服裝,漢民族自有一套禮樂服章體系,而中華文化的主體本身就是漢文化。

漢語、漢字、漢服

㈥ 古代到現代的衣服圖片

中國服飾簡史
http://post..com/f?kz=13848515
《中國歷代服飾實例圖解》
http://post..com/f?kz=14699950
連載:中國歷代發型演變史(組圖)
http://post..com/f?kz=21117751
【服飾文化系列連載之1---中華歷代服飾】
http://post..com/f?kz=13502397
【服飾文化系列連載之2---歷代服飾制度】
http://post..com/f?kz=13783916
【服飾文化系列連載之3---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組圖) 】
http://post..com/f?kz=13987253
【服飾文化系列連載之4---歷代首飾和配飾】
http://post..com/f?kz=14445082
【服飾文化系列連載之5---歷代服飾紋樣】
http://post..com/f?kz=14533995
(連載)紅妝: 古典的女性生活習俗
http://post..com/f?kz=67379109

㈦ 10年前的衣服跟現在有什麼變化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㈧ 衣服的變化和原因。(還要配圖片哦,字數少點啊)

地球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穿衣服的。人為什麼要穿衣服?有人說是為了護身、為了禦寒,這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解釋的;有人說是為了遮羞、為了禮貌,這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的;也有人說是為了好看、為了吸引異性,這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解釋的。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
1.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
2.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
3.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
4.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服裡面。
5.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
6.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祛。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襕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
7.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至於圖片嘛,親,自己把這幾個朝代網路下搜吧,我這電腦不給力呢,刷不出來圖。

㈨ 春天人們的衣服有什麼變化的簡筆畫

顏色淺了,換去厚厚的冬裝,人們的心情也輕鬆了。

㈩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閱讀全文

與衣服的變化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把圖片上的馬賽克劈掉 瀏覽:374
胡詩琪女孩的圖片 瀏覽:929
怎麼把電腦的圖片銳化 瀏覽:280
男生情感手寫圖片 瀏覽:607
男生耍賴不走的圖片 瀏覽:552
男生抱大熊的背影圖片 瀏覽:17
荷花中午好文字圖片 瀏覽:842
奧迪q4價格及圖片2019 瀏覽:514
整改單幅圖片如何旋轉 瀏覽:685
米妮圖片可愛頭像萌萌 瀏覽:118
大邁x5價格及圖片 瀏覽:872
wps上word怎樣同時插入很多張圖片 瀏覽:703
少女動漫唯美圖片大全 瀏覽:97
卡通側面圓臉圖片可愛 瀏覽:156
茅台窯酒價格及圖片 瀏覽:153
淋雨的女孩兒心更冷圖片 瀏覽:846
紅衣美女的腳圖片 瀏覽:762
今日暫停營業文字圖片 瀏覽:716
美麗的女孩圖片漫畫 瀏覽:420
10小女孩圖片可愛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