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方剪紙和南方剪紙,在工藝上有什麼異同
中國傳統民間剪紙分布地域很廣,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從江南水鄉到長白山麓,從渤海之濱到河西走廊,由於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風情和地方特色。中國剪紙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流派,在南方和北方兩個派系裡面又根據不同地域各有特色各有代表。
在北方以陝西剪紙為例: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朴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
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陝西剪紙在內容表現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
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⑵ 苗族剪紙的主要技法
苗族剪紙一般都是用刀口很尖細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紙層疊太厚,有些賣剪紙的藝人便改用刻刀刻,一次可多刻幾層剪紙。用刻刀刻時,紙下墊一塊木板,不知道使用比木板先進的蠟板。無論剪或刻,先把圖案在表層紙上畫好,不像剪窗花那樣隨意剪。所用的紙,舊時只有當地於工作坊生產的白皮紙、黃草紙,有些地區使用苗族家庭自製的絲綿紙。白皮紙用竹、構皮等纖維漿製作,薄而韌性非常好,經得搓揉。絲綿紙是將蠶放在木板上讓其吐絲結成的薄皮,既挺括又很柔和,是最好用的紙,它還可代替布料作綉面或染色作貼綉材料。20世紀60年代後,大量工廠化的現代機制紙輸入苗區。這些紙價格便宜,於是苗族婦女多採用28克以下的書寫紙,有白色的,也有紅、綠等帶顏色的。多層紙疊合剪刻時,苗族婦女們習慣用白皮紙捻或縫衣線將紙穿釘成本子,一幅圖案視大小固定數個點, 以保證剪刻中各層不錯移。白皮紙捻如小鐵釘,長約2厘米,—頭粗,一頭尖,剪刻完撕揭時不用去掉紙捻,以紙捻尖的那層紙揭起,要幾張,揭兒張,余剩的下層不鬆散,方便保管。
⑶ 苗族剪紙的歷史源流
苗族是中國西南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寬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貴州和與之毗連的湘西、滇東、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區),有三萬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條件較差的大山區,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社會發展緩慢,保持著許多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綉中使用的剪紙花樣,在藝術上與刺綉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由於它不是獨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苗族婦女們在刺綉中使用剪紙,歷史悠久,在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節中就有剪紙的敘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從「東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長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貴州)大遷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苗族歷史上的這次大遷徙,是民族性的集體大轉移,即使在這樣艱辛的環境,婦女們仍把針線、剪花當作十分重要的事項,可見剪紙(剪花)與刺綉早就成了一對孿生姐妹。
⑷ 那些地方的剪紙比較出名,或比較有特色
一、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布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綉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嘆為觀止。
二、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
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如下圖:
三、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四、雲南民間剪紙:
雲南的剪紙基本有兩種作用。一是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幡上的剪紙或刻紙,多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其題材樣式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間的掛簾剪紙,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張紙貼接在一起。折疊刻出重復的圖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氣息。 刺綉是南方諸多民族女性擅長手藝。而要有別致的花樣,就必得學剪。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從內容上看來,已完全是漢族的戲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築,仍存有些許緬寺建築的容貌。 從作品嚴謹的構圖和輕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紙的作者是個成熟的老年巧手。為了刺綉時色塊分割表現形象的必要,以開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結構的虛線。幾個內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諧地擺放在外形幾乎相同的對稱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當,毫無充塞羅列擁擠的感覺--也許這些花樣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綉花女最終去完成,但作為一幅剪紙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五、吉林民間剪紙:
僅就吉林通化地區近年採集的大量滿族民間剪紙表象來看,就可判定其所具有的地域民族原始性色彩。 從題材方面說,不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參果、樵夫、牧人與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裝馬靴的「嬤嬤人」,正是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嬤嬤人」與黃河流域剪紙的「抓髻娃娃」同樣,以對稱的正面造型,展開四肢,顯露著人的完善,替代著人的軀體去完成捍衛生命、娛樂神明的使命。不同於「抓髻娃娃」的,「嬤嬤人」是可站立、可擺放的立體型剪紙,民間巧手運用折疊與剪鏤結合的紙的語言特徵,賦予薄片的材料一種具有體積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樣式。題材的另一方面,則是滿族人的生活及引以為榮的罕王創業稱世的傳說故事。
嬤嬤人(祭祀禮花)(滿族)
在手法方面,吉林滿族剪紙的特點,便是充分利用材料技法語言的便利,其表現之一為多折疊的方法代替形象內部裝飾的鏤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如以香火燒出洞孔。其三是不似內地用專門剪花的小巧刀,他們用平常的大剪刀,不易勾來轉去剪曲線,故多用直刀硬拐變的剪法,看來若聞鏗鏘之聲,卻顯出一種金石的力度。
六、山西民間剪紙:
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含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於接受八面來風。因此民間剪紙就絕不僅僅是老辣苦澀的遠古藝術因襲或傳承。而是添了些許聰慧精明、靈透乘巧的酸甜味。這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釀成了剪紙藝術戲中有戲頗耐品嘗的餘味。 兩件「買水」的作品,同題同意同情節,而不同的人物性情,不同的愛戀方式,甚至不同的戲班層次,叫人若已領略各自戲路的來龍去脈,聽到不同戲路的觀眾同時報以的喝彩。「母女對織」則是一件叫人思索生命問題的作品。兩幅剪紙對稱重復構圖中,只一些微小變化,即給人以時間與空間上的無限聯想,永恆的人生重復與短暫的人為變化全系在這部象徵著世界的織機之上,前人織著經緯,也連著後人的命運。這不是筆者的信口開河,即使是剪花的老婆婆不如是說,在她的人生體驗中必定會有這樣不止一次的追問。 當然這並不妨礙山西民間剪紙的中傳承作品的純粹性,黃河流域共有的「蛇盤兔」、「鷹逐兔」等主紋樣自不待說,而其中的「一座山」是呂梁山區民間常剪的一種題材,它似乎向人們展現了一個人獸雜居時代的真實場景,又把天然之中的人類童年情境帶到了我們面前。
七、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范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僱傭的御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麼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一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准「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八、湖南民間剪紙: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九、湖北民間剪紙:
孝感的婦女有正月十五唱「請七歌」的習俗,向「七女星」討巧:「正月正,麥草青,我請七姐看花燈,教我心靈剪牡丹,教我手巧綉鳳凰,殺白豬,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討巧其實只是表達了女子尋示靈感的心願,要手藝精,當然還需勤學苦練了。而巧手的女子,獨享社會刮目相看的殊榮。 據說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至今腰裡還帶著年青時情人贈的訂情荷包。可見這種鄉俗的民間藝術所具有傳達情感之力量。 在房縣,時興過一種帶字的花樣,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花。這些花樣上的詩句往往是求花的鄉親隨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種形的剪紙上。如「操心勞力,增加負擔」是剛過門的媳婦說給公婆聽的客氣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母親告訴女兒,長輩對你們都一樣看待——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語言揉進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刻紙在湖北叫「雕花」,武漢、鄂城等地都有數以百計的雕花匠,並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紙的行會組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現象。與全國各地的工匠藝人一樣,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應付各種不同的審美要求,而個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縫間深深地潛藏。
十、貴州民間剪紙:
誰都知曉貴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麗刺綉。但誰知道那千針萬線密密匝匝的花朵底下,都有一張好看的剪紙?而會綉衣的苗女們,哪個閨房中會沒有存放的花樣? 《苗族古歌》「遷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可見剪花刺綉對於苗人生活的必要。 貴州苗族剪紙主體紋樣的動物中,有龍、吉玉鳥、蝴蝶、魚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媽媽、苗族英雄務么細及馭龍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極陰陽魚,楓樹及苗樓建築也常常出現在畫里。這些形象都與苗族的古老信仰和傳說有關。 貴州剪紙由於各地刺綉方法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種有特點。 施洞型的剪紙確定外輪廊之後,在形體的內部破刀剪出隨勢而走的渦狀線或齒狀線。而台拱型的剪紙則以鎮扎眼成虛線狀。造型特徵施洞剪紙為粗獷,而台拱剪紙更趨秀麗。與西北剪紙造型一樣,貴州苗族剪紙藝術的造型因素來自於民眾對事物特殊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來自於傳統鄉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學思想。任何以為民間藝術的奇物造型是「變形」的看法,都是對創造者真摯情感的曲解和中傷。
⑸ 六折剪紙最簡單的教程
導讀:在中國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剪紙就是一項極具民俗文化的藝術品,它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中華民族很好的發揚,你知道剪紙的製作方法嗎?下面小編就帶你來看看六折剪紙的製作方法吧。
一、六折花剪紙的簡介:
六折花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它蘊含了中國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既是一種娛樂項目,又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在中國,六折花剪紙還用於生活的裝點,可以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具有民俗氣息,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六折花剪紙結合了人們的道德觀念,而且是經過人們的實踐共同製作而成的。
二、六折化剪紙的製作方法:
第一步:首先准備製作六折化剪紙需要的工具,製作六折花剪紙需要的工具有紙、剪刀以及筆。
第二步:准備好製作六折花剪紙需要的工具以後,取一張形狀為正方形的紙,如果紙張不是正方形,則需要將紙張修剪成正方形,將長方形紙張的兩個,鄰邊對折,然後將多餘的部分剪掉即可形成正方形紙張。
第三步:將紙張修剪成正方形以後,將正方形紙張的對角線找到,然後對折,對折一個對角線以後,再以同樣的方法對折另外一條對角線。
第四步:完成對角線的對折以後,正方形紙張就會變成一個三角形,這時我們需要將三角形的中心點找到。
第五步:找到三角形的中心點以後,將此中心點作為一個軸心,然後將三角形進行折疊,需要將三角形折疊成大小相同的三等分角。
第六步:將三角形紙張折好以後,再次以中心點為它的軸心進行折疊,這次折疊需要整體進行折疊。
第七步:將紙張折好以後,使用筆在上面畫圖,將圖案畫成自己喜歡的圖案即可,畫好以後,再使用剪刀將畫好的圖案減下來即可完成六折花剪紙的製作。
跟普通的三折花剪紙、四折花剪紙相比較,六折花剪紙的製作比較復雜,但是六折紙最後的造型跟其他剪紙相比,更加美觀,而且對於不會製作剪紙的人來說,通過製作六折花剪紙來學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六折春暖花開的折剪方法
剪紙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剪紙不僅易學,而且趣味性強,通過學剪紙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促進孩子手部肌肉的協調性,靈敏性,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學剪紙要從最基礎的折剪方法開始,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學習,比如:對稱圖案折剪、連續圖案折剪、三瓣花折剪、四瓣花折剪、五瓣花折剪、六瓣花折剪、七瓣花折剪、八瓣花折剪等等,今天和大家分享六折春暖花開的折剪方法
工具/原料
一張正方形的紙,一把剪刀,一支筆。
方法/步驟
1首先准備好折紙材料,一張正方形的紙,一把剪刀,一支筆
把正方形的紙對角折,
然後右邊向左邊對折,
把這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右邊沿摺痕向左折,
左邊沿摺痕從後面向右折,邊角一定要對齊,
畫上春暖花開的紋樣,
先剪去紋樣輪廓以外的部分
然後再鏤空右邊的紋樣,
然後再鏤空左邊和下面的紋樣,
打開,漂亮的春暖花開剪紙作品就完成了
剪紙圖案大全
六折花相對三折花、四折花來說,多了點步驟,稍顯復雜。但因其精美大方,也是初學者必學的花型之一。下面就帶大家學習如何剪六折花。
工具/原料
剪刀、鉛筆、紅紙
步驟/方法
將一張正方形紙對角折疊,找出中心點。
以中心點為軸心,將三角形折疊成三等份角。
以中心點為軸心,再整體對折一次。
繪上圖樣。
剪制而成。
六折剪紙雪花
工具/原料
正方形紙張1張,大小根據個人喜歡。
小剪刀1把
鉛筆1支
橡皮擦1個
方法/步驟
准備好正方形紙張。
准備好工具,剪刀、橡皮、鉛筆。
沿著正方形的對角線,對折。
折成等腰三角形,再沿著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中點往兩邊對折。
把對折好的紙翻過來,沿著中間的再對折。
用鉛筆在折好的紙上畫上雪花形,畫的不滿意可以用橡皮擦塗掉重新畫。
畫好後開始用剪刀剪了,剪的時候一定要仔細,不能心急。如圖剪好的雪花
打開就可以看到一片雪花了。
注意事項
剪的時候不能心急,要有一定的耐心。
上面就是六折剪紙的製作方法,你學會了嗎?
⑹ 苗族剪紙的介紹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綉花紙」,苗語稱「西給港」、「西給榜」,意為「動物剪紙」和「花卉剪紙」。劍河苗族剪紙不同於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窗花剪紙,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苗族服飾刺綉紋樣稿。類型可分為革東和新民、新合兩種,手法主要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范圍涉及苗族神話傳說和自然界中花、鳥、蟲、魚、動物形象等,內容反映了苗族對遠古圖騰和自然的崇拜,蘊涵著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藝術特徵。1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⑺ 簡單又好看的剪紙步驟是什麼
准備材料:紙、剪刀。
1、如圖,准備正方行材料紙;把材料對角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