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陝北男人穿的那種前後兩片,然後用幾道布連接起來的那種衣服叫什麼呢,能否有個圖片呢謝謝
很省事的,裁剪和平常的衣服前後身差不多,只是掖下按正常尺寸量好,裁減時前後片少裁下一寸半左右,可以自己掌握,穿得人胖可以多裁下一些,如果瘦可以少裁下一些。再縫制布帶按尺寸縫制到腰間部位,把前後身連接起來。
B. 56各民族的服飾特點、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短一點的)
漢族 民族服裝漢服,又稱華夏衣冠,交領右衽,淡雅飄逸,款式多;傳統節日多,比較著名的有元旦(春節)上元(元宵) 花朝節 上巳節 中元節 乞巧節 端午節 重陽節 中秋節等等;席居與正坐是漢族的傳統坐姿,同時也坐椅子睡床,基本不盤腿;飲食文化豐富,注重分餐與養生,分為八大菜系; 擁有悠久的音樂傳統,有本土的琴 瑟 塤 篪 鍾 磬 笙 尺八 洞簫等和異邦漢化過的琵琶 胡琴 篳篥等
朝鮮族 受漢族影響深重;民族服裝朝鮮服,有明式襖裙發展而來;傳統節日多與漢族相同;受漢族影響 也有席居與正坐的習慣 同時也睡溫突盤腿坐等習慣;飲食文化與漢族類似,但燒烤食品豐富;傳統樂器有伽倻琴(朝鮮箏) 奚琴 篳篥等
藏族 民族服飾藏袍,多為交領右衽,地處高原,故穿著厚實;傳統節日多為藏傳佛教節日 黃藏歷元旦 雪頓節等;生活習俗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 實行天葬;飲食多牛羊肉 另有酥油茶 青稞 酸奶等;樂器有根卡等
京族 同樣受漢族文化影響;民族服飾為越服 模仿漢服而來 女子多穿四身襖;傳統節日同漢族 但也有獨具特色的唱哈節;生活習俗多席居 漁業文化豐富;飲食受漢族影響 但地處熱帶又有自己的特色;樂器有越南箏 獨弦琴等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等穆斯林民族風俗相近 信仰伊斯蘭教 吃清真食品 戴小花帽 但有些事農業民族 有些是游牧民族 固有一些區別
回族 遵循伊斯蘭傳統 戴小白帽 吃清真食品
俄羅斯族 風俗和俄羅斯相同 穿歐式服裝 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
苗族 瑤族 壯族等民族服飾多交領 但沒有嚴格的左右衽區別 受漢文化影響
傣族 民族服裝為交領多左衽 信仰小乘佛教 傳統節日有潑水節以及一些佛教節日
蒙古族 民族服裝為蒙古袍(deel) 傳統的蒙古袍(多為禮服)為交領左衽或右衽 傳統節日有白月節及一些藏傳佛教節日 信仰藏傳佛教 飲食多為牛羊肉 牛奶等 實行合餐制;居住在蒙古包內,屬於游牧民族,生活習慣不同於中原
滿族 民族服裝為旗裝 男穿馬褂女穿旗袍 對襟立領盤扣完全不同於漢族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此外女子帶旗頭;受蒙古影響 又有點受漢影響 也過春節等 此外還有頒金節 本為漁獵民族 飲食有薩其馬 酸湯子等 實行合餐制 多盤腿睡炕,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民族語言滿語幾近消亡
羌族 為牧羊民族 服飾以袍式為主 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傳統節日有羌歷新年;飲食有喝咂酒等
白族 白族人崇尚白色,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節日有三月街 火把節;飲食有生皮等
彝族 服裝多為黑色 包頭,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傳統節日有火把節;有著名的傳說阿詩瑪;有姑娘房和跳菜的習俗
景頗族 常穿竹筒裙;傳統節日目瑙縱歌;信奉萬物有靈;喜食野味
黎族 服裝多為黑色 地處熱帶較為清涼;擅長織布,有跳竹竿的習俗;有食竹筒飯的傳統
高山族 嚴格來說 高山族並不是一個民族 而是對台灣諸多民族的統稱 分為泰雅族 阿美族 魯凱族 卑南族 邵族 鄒族 太魯閣族 排灣族等等眾多族 地處熱帶 生活習俗較為原始 有斷發文身的傳統
C. 火草是哪個民族的
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傈僳族先輩創造了精湛的火草織布技藝
雲南有一個只有五千人口的少數民族,用一種叫「火草」的葉子,就能織成一件衣服。價值連城,
D. 活草紡織技藝是哪個名族
是火草紡織技藝,火草紡織技藝是傈僳族。
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四川省德昌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相傳傈僳族火草布製作史歷史久遠。傳說:遠古時代,時遇大旱。有一對居住深山的傈僳族青年。男的攆山打獵,女的管理家務。男青年所穿簡陋的獸皮衣服,已無法蔽體、禦寒。姑娘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蕁麻、火草,便不停地撕、煮、漂洗、捻線,終於織成一件橫紋麻布長衫。
文化特徵
德昌傈僳族「火草布」取自於深山的「火草」葉片上的植物纖維和麻纖維經過精心加工紡織而成,取材來自生活之地。火草布製作,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要經過割、曬、淋、泡、理、漂、繞、紡織等多道加工環節,每一道工序都是靠手工來完成。火草布紋理清晰,質感優良,透氣性、防潮性、保暖性好。
其工藝十分獨特,編織時有兩梭,一梭為麻線,一梭為火草線,然後交織而成。火草線是用山上生長的一種當地人稱火草的植物葉背上的白色絨毛,晾乾或曬干後捻成線,織入布中,形成獨特的麻布。
火草麻布綿軟潔白,結實耐磨,冬暖夏涼,因此是麻布中的極品。這種麻布製作過程工序多,從布穀鳥叫開始,種麻、扯火草、織布、做衣等環節,從割麻、制麻線到織布,就有幾十個工序,十分費時。織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
E. 圖片里這種衣服叫什麼啊
披風古典旗袍於民國中。復古風啊,又有旗袍的添加披風元素的服裝在其他地方的網店是可以搜索得到的,你可以搜索試一下,這種衣服也比較好看,現在比較流行復古風。
F. 火浣布指的是什麼呀
火浣布,顧名思義,就是能用火「洗」去污垢的布。《列子·湯問》雲:「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火浣布,……浣之必投入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這段文字既說出了它的產地,又道出了其特點,即「浣之必投入火」。用火「洗滌」時,布呈紅色,污垢則呈一般纖維的顏色,即炭色。取出後,俟抖落污垢,布則呈白色。如此奇特,究竟是神話傳說,還是實事記錄呢?
《太平御覽》卷820布帛部及卷869火部引《魏略》、《魏志》、《吳錄》、《十六國春秋》、《南史》、《抱朴子》及《梁四公記》等史籍中均有火浣布的記載。《後漢書·西南夷傳》中稱之為「火毳」。另像《列子》、《十洲記》、《搜神記》、《西京雜記》、《拾遺記》、《異域志》等也有同樣的記載。關於其產地,各書記載不一:有謂之產於東方的,如《拾遺記》稱其產於「員嶠之山」①;有謂之產於南海的,如《南史》、《抱朴子》等;也有謂之產於西域諸地的,如《魏志》稱「大秦國出……火浣布」,《晉書》卷86《張軌傳附張駿傳》稱前涼張駿時,「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同前書卷113《苻堅載記》說,前秦滅前涼,統一北方後,「天竺獻火浣布」,《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謂「天竺國獻火浣布」,《異域志》卷下「昆吾國」條載「其國產寶鐵,切玉如泥,及火浣布」;還有謂之產於北方的,如《拾遺記》載「晉太康中,有羽山之民獻火浣布」②。可見,火浣布之產地並非一處,四方均有,而尤以產於西域諸地的記載為多。
東晉葛洪(284—364)《抱朴子》載:「南海之中,蕭丘之上,有自生之火,火常以春起而秋滅。丘方千里,當火起之時,滿此丘上純生一種木,火起正著此木,木離為火所著,但小燋黑,人或得,以為薪者,火著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則灌滅之,後復更用,如此無窮。又夷人取木華績以為火浣布;木皮亦剝,以灰煮為布,但不及華細好耳。白鼠大者重數斤,毛長三寸,居空木中,其毛亦可績為布。故火浣布有三種焉。」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3稱:「昆侖之墟,地首也,是唯帝之下都,故其外絕以弱水之淵,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王子年《拾遺記》載:「員嶠之山,一名環丘,……東有雲石,廣五百里,駁落如錦,扣之片片,則蓊然雲出。有木名曰猗桑……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其質輕軟柔滑,以之投火,則經宿不燎。唐堯之世,海人獻之。」
從上引三段文字來看,火浣布的製作材料共有四類:1、木華;2、木皮;3、獸毛;4、冰蠶之繭。無論是木華、木皮,還是獸毛,均謂之源於炎火之山。顯然,這些都是由火浣布耐火性能而引發的臆測而已,並不足信。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無論是木華、木皮,還是獸毛,都屬於有機體,其構成的物質基礎是蛋白質,它通過新陳代謝的運動形式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生命現象,如應激性、生長發育、繁殖、遺傳、變異等。此外,有機體同外界環境有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在代謝作用進行時,還需同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因此,有機體和環境形成對立統一的整體。我們不可想像,會有某種動物或植物能夠在烈火中生存,能夠在烈火中進行新陳代謝、在這樣的環境中交換物質。
顯然,關於火浣布原料取自草木或鳥獸的記載純屬古人編造的神話傳說。至於《拾遺記》中所謂的「冰蠶之繭」亦同樣是古人根據火浣布質地輕軟柔滑類似絲綢的特點而作出的臆測,毫無科學依據。
那麼,我們是否便可斷定,這種火浣布也屬神話傳說而根本就不存在呢?
問題並不這么簡單。《搜神記》卷13載:「漢世,西域舊獻此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人疑其無有。文帝以為火性酷裂,無含生之氣,著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之聽。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其刊石於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世。』至是西域使人獻火浣布袈裟,於是刊滅此論,而天下笑之。」這段文字不僅說明火浣布存在,而且告訴我們早在漢代西域人民就已織出了火浣布。若由此上溯,《列子》中有關火浣布的記載亦當有所憑借。由此看來,火浣布不但確實存在,且其生產歷史當更為久遠。
這種奇妙無比的布,在古代中原地區被視為寶物。據宋《齊東野語》載,當時有人在福州商船上搜得一匹火浣布,其「色微黃白,頗類本棉,絲縷蒙茸,若蝶粉蜂黃然」。鑒於它是海內珍奇,不準擅自帶出而被官,府沒收。這種布不怕火燒,哪裡有火,只要用它一蓋就能熄滅。當時有錢人家都為覓得一塊火浣布而不惜重金購來,作滅火之用。由於火浣布稀奇而又具有實用價值,這對於那些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來說,無疑是極賺錢的生意。因此,也就有了《魏志》所載:「青龍三年(235),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僚。」《三國志》卷4《魏書·三少帝紀》所載:景初三年「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
實際上,火浣布的材料,是一種硅酸鹽礦物質——石棉。所謂火浣布就是石棉布。
石棉,亦稱石棉纖維。其特點是呈纖維狀。綠黃色或白色,分裂成絮時呈白色,絲絹光澤,纖維富有彈性。這與《齊東野語》所描述的特性完全相符。它不但耐熱,而且耐酸,耐鹼,還是熱和電的不良導體。在現代工業中,那些纖維較長的仍多用來製造石棉布、石棉帶、石棉繩等防火紡織物。我國現今最大的石棉礦帶和最大的石錦礦床就在青海省西部的阿爾金山。此外,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及巴里坤等地也有十分可觀的石棉儲藏量。古人所說的昆侖山,就包括阿爾金山在內。
古代對石棉布的命名,反映了古人對其耐火性能的科學認識。更由於此布不可多得,物稀為貴而被視為寶物。至於有關它的各種神話傳說(如原料及其來源等)因古人地理知識和科技知識的匱乏,亦在情理之中。雖然誇張過分,但表明早在一兩千年前便已有此珍品,並非憑空虛構。
十三世紀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1254—1324)隨其父親、叔父沿「絲綢之路」東來,途經哈密鄰縣欽赤塔拉斯城(約為今巴里坤)時,便發現這里的山中蘊藏有他所從未見過的石棉。他看到這種能織布而又不怕火燒的礦石原料十分驚奇,並由此而結識了一位曾在當地擔任開採石棉礦的技師土庫曼族人柯斐卡(Curficar),向他學習製造石棉布的方法。馬可·波羅之所以對石棉如此感興趣,是因為當時的歐洲人亦把石棉製品當成罕見之寶物。他在《游記》中追述道:「據說,大汗(指元世祖忽必烈)曾送給教皇(指羅馬教皇)一塊桌巾,作為耶穌基督的聖巾。它就是用這種材料織成的。這件禮品現在仍保存在羅馬。」馬可·波羅對於石棉的開采、石棉布的製作工序以及石棉布的特點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同時,也提到了與其有關的「火蛇」的故事,說他「游遍了東方各地,從來沒有發現這種火蛇的痕跡」。他所說的「火蛇」顯然就是指前面談到的「火鼠」。
我國西域人民早在一兩千年前就開采利用的石棉,直到十三世紀末才為歐洲人所認識。就其開采利用的歷史和在現代工業上的用途來看,亦不亞於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等四大發明對於世界文明所起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西域人民的一大貢獻。
①據《列子·湯問》載,「員嶠」位於「渤海之東」。②據袁珂考釋,「羽山」即「委羽山」。高誘註:「委羽,山名也,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見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241頁。
G. 衣服簡筆畫圖片
1、首先准備好畫紙畫筆,畫出三角符號的兩條邊,如下圖所示:
H. 誰能幫我作張圖。把衣服上的做成一張圖片。
你用P圖軟體,照一張純白色的底片,然後插入文字就行了。
I. 請問從這張圖片中在淘寶搜索什麼才可以知道這是什麼款式衣服
你這個更像是掛牌的,並不是什麼品牌的,裙子這個牌子是自製的,不能因此來搜索。所以,除非拍出來衣服的款式。光以比牌是找不到的。
J. 七夕「鵲橋相會」是喜劇還是悲情
喜劇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有情又豈在暮暮朝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七夕節,為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