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哪些傳統的手工藝品
1、紙傘又稱油紙傘,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有近千年的歷史。紙傘工藝考究,造型美觀,輕巧耐用,地方色彩濃郁,與脫胎漆器、角梳並稱為福州「三寶」。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⑵ 民間手工藝品有哪些
民間手工藝品有:
1、剪紙: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之一。因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綉之冠」,它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錦。
⑶ 竹子編織成的東西有哪些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可主要的作品有: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編平面畫等,民間竹編涼 席 、涼枕 、扇 、籮 、筐 、籃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特點是: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
⑷ 手工竹編五穀畫怎麼做用什麼材料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里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干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制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制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扎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於元末明初。[2]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⑸ 竹編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手藝,有哪些竹編的代表作
相信生在農村的人都使用過或者是看過使用竹編製作的背篼或者是其它農用工具。竹編是將竹片編製成所要設計的造型的一件工藝品。它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據說在大池鎮合甲村有一位竹編的老藝人傅盛濤,他雖然已經很老了,但他還是堅持竹編這一傳統工藝。
竹子搜集時間不當容易造成竹子生蟲或者發霉,竹齡選擇決定了竹子的柔韌性,從而決定了竹器的編織難度和美觀程度,而竹編藝人的水平則決定了一件竹編的價值。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有些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有的厚度兩三毫米,寬度也不足一厘米。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⑹ 竹編傳統工藝的由來
網路可以查到的,復制給你: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里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干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制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制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扎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主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涌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⑺ 【竹編工藝】編織工序及產品
竹編是利用山上毛竹的部分作為主要材料,將毛竹劈成篾片或者蔑絲進行編織,製作出多種多樣的生產工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術。竹編工藝期初盛行於農村地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竹編工藝逐漸成為了現代的工藝品和藝術價值,現代的竹編工藝也不單單僅僅作為工具來使用了。
編織工序
竹編工藝的編織程序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材料處理、編織和收尾,材料處理是將山上砍下來的竹子進行特殊處理,先將竹子放在院子中的陽光下進行暴曬,曬干後再讓它淋雨,淋過雨之後再暴曬幾次,然後存放起來,並去一部分的材料颳去竹節和竹毛部分,處理完之後一分為二剖開,放在河水中進行一定時長的浸泡,加大竹子本身的韌性,用蔑刀將它剖成均勻的細條之後進行刮光處理,放置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等待被用作編織的主要材料。
在編織的時候,手工藝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用較寬的竹條作為載體,再使用之前准備好的篾條進行編織,一般來說會遵循這樣一個標准:兩寸處分頭頸、五寸處分二頸、一尺處分三頸。編織完畢之後,將其進行鎖邊處理,如果你編的是小篼那麼就需要按照一尺五寸高鎖邊來編織,如果是中背篼則按照一尺六寸、大背篼按照二尺高鎖邊來編織。當邊子被鎖住之後,開始進行背篼口楦圓、楦正,處理完畢後,進行纏邊處理,把嫩竹子一分為二剖開在口沿部位纏上三圈即可。這一部分是最考驗編織者手藝水平的一道工序。當主體部分編織完畢後,還需要使用栓帶進行處理,做成一個便於人們攜帶和移動的輔助部分,這樣你就可以背在身上或者提著都會省力一些。
主要產品和成品
目前來看,現代社會使用這種傳統方式編織而成的成品主要有五種,第一種就是車花,將竹節弄成一定形狀和裝飾;第二種上市拼花,主要利用竹節的表面拼成花型或者器皿;第三種是穿珠,將竹節製成一部分的小段進行穿結處理;第四種是翻簧,利用竹簧進行特殊處理或編織之後,可以將它們做成各式各樣的優美器皿,用來盛放東西。目前大部分的編織就包括這幾種成品。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編織品會逐漸失去它本來的作用,而成為人們心目中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品,它的藝術價值會遠遠大於它的實際價值。
⑻ 我國少數民族做的工藝品有哪些
1、赫哲族-魚骨雕:魚骨雕是赫哲人漁業生產的衍生物,是生產生活資源的附屬品。魚骨雕是赫哲人對廢棄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藝者發現了魚骨有著令人驚純的結構力量和形體的堅強的擴張感。
一種魚身各個部分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種魚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魚和大魚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工藝家將不同的骨場、骨刺巧妙組合,由一種「本形」過度到另一種「再生形」的變化,具有形體的極大的多樣性和不可重復性。
如:雄鷹等各種圖案,根據魚骨的天然形狀進行藝術構思,神行並貌,栩栩如生,這也絕非一時一日之功。可以獲得一件完美的骨魚雕,至少半個月才能完成,魚骨雕是赫哲人對自然一種新發展,可為「赫哲一絕」。
2、水族-馬尾綉:馬尾綉,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綉技藝。是民間傳統工藝,被譽為刺綉的「活化石」。
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綉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3、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少數民族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4、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動物、人像其他工藝品,古樸而別致,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東西。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一點帶回去,作為室內裝飾品,它們的特色應該是很足的。
5、維吾爾族-喀什土陶:少數民族工藝品—新疆喀什土陶歷史悠久,遠任新石器時代就有生產,漢晉時代發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開拓創新,兼有觀賞和實用價值。其品種主要有碗、盤、壺、罐等。一種供少數民族群眾洗手用的「阿撲土」(即水壺),可稱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⑼ 傣族竹編的竹編藝術
生活在雲南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群眾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這里,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竹樓,用材大部分是竹子。竹樓通風透氣,涼爽防潮,很適宜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下居住。竹樓里鋪著黃亮亮的竹席,陳設有竹凳、竹篾桌、竹水桶、竹飯盒、竹臉盆、竹節碗、竹湯勺、竹紡車……。比比皆是的竹子用具,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竹編,是傣族的特色藝術。
外形如孔明帽子式的竹樓,橫梁和柱子是龍竹做的;樓板、圍牆,是竹子做的;樓梯是小葉龍竹做的。
假若你到傣家做客,主人首先請你坐在竹椅上,用小竹筒裝上香味濃郁的烤茶,放在竹製的桌子上,請你品嘗。
吃飯的時候,你會看到盛飯的是竹簍、竹筒,進餐用的是竹筷。興許還會碰到好客的主人為你做一頓「竹筒飯」。
晚上,你要是在傣家過夜,主人一定請你躺在竹榻上。這時,竹樓外的龍竹在風中搖曳著,發出陣陣節奏舒緩的碰擊聲,使你漸漸進入夢鄉。
傣族與竹緊緊地連在一起,傣家人不僅種竹、愛竹,而且在生活中也離不開竹子。竹編是傣族群眾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傣族竹編不但原料得天獨厚,而且還擁有一批巧匠能手。他們繼承民間的傳統竹編工藝,並與外地竹編工藝相結合,編制出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竹編用具。
這些竹編工藝品有:扁帕、魚籠、飯桌、茶幾、籮筐等大、中、小30多個品種。
傣族竹編工藝品,堪稱上乘藝術,選材精良,構思奇巧,做工嚴實。特別是傣族同胞腰上系的「扁帕」,形狀美觀,小巧玲瓏,是傣族日常生活必備的精品。
傣族竹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現了傣族人民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