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詩《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的全意
《尋隱者不遇》通過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凝練美,意境美,使學生從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絕句中領略到古典詩詞的魅力。 一、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詩歌在語言上特別要求要具有一種音樂美,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它的音樂美。上課時應該首先創設一種詩歌朗讀的氛圍,也就是讓學生在上課開始,吟誦自己學會的古詩,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調動了頭腦中已有的「圖式」,讀出了詩歌的節奏美,為朗讀新詩作好了鋪墊。當然,由於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的范讀還是很有必要的,既幫助學困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又能讓優等生在教師的朗讀中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當學生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後,獲得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更應該讓學生用誦讀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以求達到「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的目的。在教學《尋隱者不遇》時,我通過范讀、自由讀、指名讀、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感受詩歌語言美的同時,也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只是在理解「雲深」一詞時,我稍作引導:先出示了一幅雲霧彌漫的大山圖片讓學生觀察,並指名說圖片的內容,接著告訴學生們這就叫「雲深」,這樣既避免了生硬講解給學生造成想像的窄化,又為下文理解「隱者」其人埋下了伏筆。 二、比較——感悟詩歌的凝練美 詩歌語言凝練,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抒發了詩人的豐富情感,讓人產生了「對自己當下生活的領悟」。其實詩歌的凝練美和上文所談到的韻律美同屬於我們新課程標准中所提到的「語言的優美」,小學生由於受知識能力、生活閱歷、心理特點的限制,僅僅依靠朗讀是無法感悟到詩歌語言的凝練,這就需要在教師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在自己的反復咀嚼文字中才能有所感悟。本文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詩歌的意思後,我讓學生靜下心來,靜靜地聆聽,看誰能從這首詩中聽到什麼聲音。當學生安靜下來後,我又一次的范讀這首詩,只是這次范讀的時候,我特別重讀了「松下問童子」一句中的「問」字。學生的思維被我打開,於是課堂上迸發出了我預設的精彩,好多同學說自己聽到了賈島和童子的談話。「賈島和童子都談了些什麼呢?請你默讀古詩,相信你一定能聽懂他們說的話」。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詩中隱含的三次問答,最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原文投影,學生在和原詩的對比中,發現了原詩語言凝練的特點,正是這種凝練美,帶給讀者無盡的想像。 三、想像——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要想讓學生能夠體驗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應該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想像。具體措施:首先,根據客觀的物象展開想像,比如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自己隱者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含糊其辭,可作者卻在詩中既描述出了作者生活的環境,一座雲霧彌漫的大山,並且住所旁邊有棵松樹,又寫出了隱者采葯為生,濟世救人,也就是詩中的「松」「葯」「山」「雲」都是被作者賦予一定意義的客觀物象,從這些物象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隱者是一位仙風道骨、品格高潔、治病救人的真隱士。那麼我們也就能夠理解作者一再追問童子時的心情,更能夠深入細致地體察到詩人聽到「雲深不知處」後的悵惘之情。教學中以探究隱者為突破點,著重抓「松」「葯」「山」「雲」等重點詞語進行探究,由於學生原有知識的制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適時的進行拓展,比如「松樹本來就是一棵樹,作者為什麼不說『樹下問童子』,這樣更能感受到一絲清涼,一絲愜意呢?」「剛才我們從隱者隱居在雲霧彌漫的山上能體會到什麼?」等引導學生感悟隱者的超然脫俗。其次,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像。「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作者在寫作之前一定產生了情感體驗,在情感的作用下產生了創作的慾望,因此,根_作者寫作的背景進行想像也是體驗詩歌意境美的一條途徑。賈島在詩歌中所體現的情感跌宕起伏的變化,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的想像體味作者心情的變化,感受到詩歌的意境之美。 四、語用——享受創作之趣 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高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目標達成的途徑就是語言實踐,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積累、內化、運用。具體到高年級學段的詩歌教學不僅讓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領悟詩文的大意,而且還要體會作者的遣詞煉字、表達方式等。詩人賈島因詩風清峭瘦硬,好作苦語,被後人稱為「苦吟詩人」,特別是他「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更是對這一雅稱的最好詮釋,「推敲」一詞的流傳至今更是對他苦吟的見證,所以設計一個遷移練習:在「鳥宿池邊樹,僧( )月下門」中的括弧里填上合適的字,一方面讓學生再次感受賈島苦吟的詩歌創作風格,另一方面還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古詩是中華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獨特的觸感去解讀古詩,構建學生古詩的閱讀能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播種下詩歌的種子。 來源:語文天地.小學版
❷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全文,要帶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圖片就更好了!急啊急!!!在線等!謝謝!!!
尋隱者不遇
tángjiǎdǎo
【唐】賈島
sōngxiàwèntóngzǐ
松下問童子,
yánshīcaǐyàoqù
言師采葯去。
zhǐzaìcǐshān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shēnbùzhīchù
雲深不知處。
[注釋]1.尋:尋訪。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葯去」,采葯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葯」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葯,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雲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❸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繁體
【尋隱者不遇】作者:賈島
內容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出處】:唐五代-賈島
注釋:
[1]尋隱者:尋訪隱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詩一作孫革詩,題為《訪羊尊師》,無根據。
[2]松下:指隱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隱者的徒弟。
[3]言:說。
[4]處:去處。
解譯;
那一年,詩人上山訪師,不遇師而遇一童子,說師傅采葯去,只在此山中。詩人順著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見雲里霧里,他要訪的人杳無其蹤。
為此不遇,詩人改變了人生的方向,一個要隱逸世間的人難相遇,因為他們「雖有柴門常不關,片雲孤木伴身閑。猶嫌住久人知處,見擬移家更上山。」讓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隱者,他們不會如王維「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不會如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詩人一去,懷著一點塵心,往往都會遭遇不遇,所以詩人不遇的詩很多,此種不遇反而讓他們更見詩境,似乎隱者先知,以一不遇讓詩人達到此行的目的。詩人本也是個功名利祿客,來此山中不為煙霞客,只為賞煙霞,就像白居易說的《晚出尋人不遇》:「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輕衣穩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所以隱者遇之還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間還可以遇一首好詩,這才是一個詩人訪隱者的價值。
所以,我們有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有了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有了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有了李商隱的《訪隱者不遇成二絕》
秋水悠悠浸墅扉,夢中來數覺來稀。玄蟬去盡葉黃落,一樹冬青人未歸。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滄江白日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詩人們最恨的不遇,不是不遇隱者,而是不遇他們的周文王,讓廉頗老矣,讓諸葛真成隱者,讓賈生被漢武帝「可憐半夜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讓千古月空明,不遇它的李白,不遇它的蘇東坡。
所以此般的不遇看看煙霞也好,看看「棋於松底留殘局,鶴向潭邊退數翎」,看看「數株溪柳色依依,深巷斜陽暮鳥飛。門前雪滿無人跡,應是先生出未歸。」
所以不遇隱者的詩人無怨,不像不遇明主的詩人往往怨成閨怨,空心想此緣成夢,拔劍燈前一夜行。
無怨的詩人寫成的不遇詩都清高如「人家在仙掌,雲氣欲生衣」,都清淡如「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
偶爾遇到一兩個詩人不甘,想提筆寫到此一游,卻又如竇鞏一樣在「籬外涓涓澗水流,槿花半點夕陽收」的不遇之景中「欲題名字知相訪,又恐芭蕉不奈秋。」如戴叔倫一般在「青林依古塔,虛館靜柴扉」中想要題字,卻無處下筆!——「坐久思題字,翻憐柿葉稀。」
山上的隱者難遇,詩人卻需要松下的童子指點。所以,順著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到青山高處上不易,白雲深處行亦難。詩人便下了山,而那些在山下紅塵世俗里追逐功名的人卻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個埋頭想詩的詩人騎驢一走,都能撞出個韓愈、劉棲楚來。世間火宅,終焚卻了詩人坐禪之身……
人們在尋人不遇的時候總會尋得一松下的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在迷路的時候也能尋得一童子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自己為心所惑時,總有一童子稚聲稚氣指點你的迷途。歐陽修夜裡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悚然而聽之,說:「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於是就讓童子出門看,童子回答說:「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童子的回答很美,詩人迷了路,唯見煙山萬萬層,而童子抬眼指歸處,月掛一輪燈。童子的回答很美,詩人迷了路,唯見煙山萬萬層,而童子抬眼指歸處,月掛一輪燈,照見你的路途。世間好聲,皆是你夢,世間悲音,皆是你心。世間好色,皆是你幻,世間苦色,皆是你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呵。
……(後文略)
❹ 古詩尋隱者不遇該怎麼配圖
是這樣的:
【附詩詞解釋】
有一個小孩兒在松樹下詢問隱者的徒弟,
說他的師傅已經到深山采葯去了。
而只在這深山老林中,林深雲密,小孩兒也不知道他在哪裡。
這是小孩兒答復徒弟采葯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和山腳的問題,
明明三番問答。
那麼,到松樹林尋找隱居在那裡的人,
怎麼能去告訴人們呢?
望採納。
❺ 唐詩《尋隱者不遇》最後兩句是什麼,為何沒成為千古名篇
《尋隱者不遇》是唐朝詩人賈島的名篇,我從許多地方都看到有人問這首詩最後兩句能不能顛倒,許多人從合轍押韻的角度來分析,那當然是不能顛倒的,但是,普遍認為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唐詩三百首編入五絕),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而且賈島是什麼人?能跟韓愈大大玩推敲的詩人,要推敲格律那還不簡單嘛,所以若要從合轍押韻這方面來分析,恕我直言,沒有多大意義,意境什麼的也不多談,這首詩之所以傳唱千古而不衰,其妙就妙在結構,而這個意境,一旦打亂順序,就會大打折扣,我們先看詩:
❻ 尋隱者不遇看圖寫話
這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我想起之前我與老朋友的約定:今天上午要去山中拜訪他。
到了山中,我大吃了一驚。山中的野花五顏六色,色彩繽紛,小草也綠油油的,柳樹也甩起它那長長的辮子,好像在向你點頭問好。
孩子們也在快樂地追逐打鬧,你追我,我追你,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可真是一幅山間的美麗風景畫!
走著走著,我來到了朋友家的附近。這時,我看見一個小孩在大松樹下嬉戲玩耍我心想:「好長時間沒有來到這了,還是找個人問問路吧。「孩子,你要上哪玩啊?」我急忙問道。只見那兒童斜著眼睛上下打量著我。「撲哧」一笑說道:「我知道了,你是來找我師父的吧,我師父說,這幾天要有一位叫賈島的大詩人來拜訪他,你是賈島嗎?」我心想:「哈哈,我這個朋友竟然把我捧成大詩人,連他的徒弟都知道了。「嗯,我就是賈島,請問你師父在嗎?」我頗有些喜歡起這個童子了。童子又是一笑說道:「唉,我還以為大詩人會是溫文爾雅,出口成章的,想不到竟會像一個落第書生一樣。要說我師父,他剛剛去山中采葯去了。「我嘆了一口氣,感到有些失望:「那你知道他在那座山,具體哪個地方嗎?」
童子將雙手攤在胸前,皺著眉頭說,我只知道他在那座山中采葯,可是山有那麼大,我也不知道師父在哪個地方呀!」我順著他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只見那裡雲霧繚繞,,林深雲密,我只好抱著失望而歸。
周圍漸漸靜了下來,花草仍然那麼可愛,只有我一人低聲吟著:「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❼ 古詩配圖 圖簡單一點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❽ 賈島那首著名的《尋隱者不遇》里的老師是誰呢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是唐朝詩人賈島那首著名的《尋隱者不遇》。筆者近來欣賞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品讀這首詩,對其解讀「雲深不知處」 覺得意猶未盡。筆者想到了古時候的更多隱者,認為這句詩不僅僅是童子對詩人一句簡單的回答,而是這首五言絕句的「詩眼」——隱者雲里霧里,不知所蹤。
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岳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廟堂之高指的是致仕者,就是當官從政的,而處江湖之遠,大多是指那些失意的文人,就是所謂的「隱者」。
《詩經》中那首有名的《蒹葭》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人認為,伊人就是一位隱於河上的君子,秦人敬慕他,而寫此詩。而南宋哲學家朱熹則說:「伊人,猶言彼人也。」言猶未盡,又補充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這個意境與「雲深不知處」異曲同工。
❾ 《尋隱者不遇》中,隱者所居的山是哪座山
有考證是現在四川省蓬溪縣的高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