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只有一字之差,究竟有多大的不一樣
非常的不一樣,這個「兵和勇」的區別就像是「臣和奴才」的區別是差不多的。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是指他們滿人的軍隊,而「勇」則是指民間組織的漢人士兵。
在清朝的官員自稱是「奴才」的,都是滿人,用這種說法來說明自己是滿人,來表明自己對君王的忠心,比如當年的和珅就是這樣的。而稱「臣」的官員都是漢人做官的,因為他們不是滿人,當時的清政府非常不信任漢人,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區分。
到了清朝後期,發生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等的事件,清王朝屬於內憂外患的局面,沒有辦法只好重用漢臣,將大清的管理大權交給了很多的漢臣,這時候的漢臣們招募兵勇,來充實軍隊,這個時候招來的兵都是「勇」。
②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有兩個字,它們分別是什麼,差別大嗎
清朝士兵衣服上有兩個字分別是「兵」、「勇」,其中的差別就在於區分朝廷正規兵種和民兵。其中「兵」為正規部隊,「勇為」民兵。其實清朝衣服上還有「丁」之類的字,其意思也是標致工作和行業。
到了晚清時期非常有意思的是,正規兵戰鬥力如渣,「勇」兵反而作戰兇猛。綜上所述兵、勇區別就在於正規和非正規。其中的差別很大,主要還是在於時代的問題。
③ 清代士兵軍服上的「兵」字和「勇」字是什麼意思
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對這兩種標志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勇”與“兵”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④ 清朝士兵有的胸前綉著「兵」字,有的綉著「勇」字,有什麼區別
這兩種軍隊的區別在於歷史中記載的「兵「是清朝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這其中包括了八旗軍和綠營軍。而胸口寫著「勇」的士兵是臨時組成的軍隊,不是國家的主要軍隊力量。八旗軍是滿軍,而綠營兵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建立起來的由漢人組成的漢兵。綠營兵是以綠色的旗幟為標志,人數以營為單位,所以才叫做綠營兵。
一直到清末太平天國的時侯,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 ),制定兵制,發餉糧,稱之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上也就代替了「兵」成為了國家的正規軍主力。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這就是古時候國家軍隊的發展進程。
⑤ 清兵衣服上的「勇」和「兵」,到底有啥區別
因為大量播放清宮戲的原因,大家對於清朝的許多東西都比較熟悉,但是很多東西只是看起來熟悉,如果真的要你去說一說裡面的門道,你還不一定說得出來呢!
比如我們知道清兵的制服都是那一身:帶著個尖尖的帽子,托這個長長的辮子,拿刀的拿刀,拿矛的拿矛,但是他們身上都還有一個字,你們注意到了嗎?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個「兵」字,有的人會說是個「勇」字,其實兩個字都有,而且兩個字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身份。而我們的電視劇裡面經常把這兩個字用錯。
由於他們直接被袁世凱領導,他們的工資由袁世凱發,他們的伙食由袁世凱提供,他們的政治思想工作也是由袁世凱自己來做——不管背後朝廷有沒有出力,新軍們的眼裡只有袁世凱而沒有朝廷。他們只為袁世凱拋頭顱灑熱血,看起來更像是雇傭兵和私兵。
「兵」和「勇」一字之差,但是兩者的差距卻太懸殊了!最後的歷史結局也完全不一樣,「兵」們基本上最後消失在了歷史舞台之中,而很多「勇」則改頭換面,成了革命黨中的一份子,加入了另一輪的歷史浪潮當中去。
⑥ 為何清軍衣服上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哪個更厲害
其實在清軍的衣服上之所以會寫著”兵“字和”勇“字,主要就是為了區分這些士兵的種類,因為如果是屬於當時政府的嫡系部隊,那麼在衣服上面就會寫著一個”兵“字,但如果是屬於那種地方性的部隊,那麼在衣服上面就會寫上一個“勇”了。至於說這兩種士兵哪一種士兵更加厲害一點這個就不太好說了,如果是在清朝前期,那肯定是嫡系部隊比較的勇猛一點,但是在清政府晚期的時候其實地方部隊要更加厲害一點,你比如說後期的湘軍就特別的厲害,能夠剿滅黃巾軍的。
不過到了後期就不一樣了,到了後期的時候清政府的國力已經非常的弱了,而且國庫裡面也沒有錢來召集士兵,所以這個時候慈禧就讓各地方自行的去召集士兵。所以說在這個時間段反而地方的部隊戰鬥力會更加的強悍一點,因為這些部隊其實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其中的代表部隊應該就是湘軍了。
⑦ 清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在電視劇中就可以經常地看到,軍隊的衣服上寫著兵和勇。這兩個字對於軍隊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建制是不同的。兵,是清朝國家的正規軍,是國家的常備力量。是國家真正的軍隊。但是勇就是地方臨時組裝的部隊,是暫時性的,一旦戰爭結束就要立馬的解散。而且還有其他的很多方面也是有不同的。
雖然說這兩種部隊都是由朝廷頒發軍餉,但是聽命的對象卻是不同的。兵作為正規軍隊聽命於皇帝,但是勇作為臨時軍隊只是聽命於自己的長官或者地方政府,不是直接效忠於皇帝的。而且他們兩者待遇也是天差地別,八旗軍的軍需什麼的都是優於勇軍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⑧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雖一字之差,身份卻大不相同,代表什麼呢
影視劇市場上,有大半被清宮劇佔領著,似乎清宮劇就是這幾年的主流,然而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那些劇中的清兵,他們的衣服上都會縫上一個字,有時候是「兵」,有時候是「卒」,而有時候又會變成「勇」。
因此簡單來講,在士兵的衣服上縫制「兵」和「勇」是用來區分它們的編制的,如果是綠營兵,則代表正規編制,會有一個「勇」字,而如果是臨時編制,則會有一個「兵」字,到了清朝末年年,這兩種兵制的待遇完全反了過來,已經很少有人回重視八旗兵了。
⑨ 大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首先要說一下,清軍的兵和勇雖然有區別,但是電視劇里那種胸口一個「兵」或者「勇」字的服裝,僅僅是道具,並非真正的清軍軍服。清軍的士兵軍服的胸口確實有字,這些字的正式名字叫補子。不過補子里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兵」或者「勇」字,而是有著嚴格的規定,要寫明這個士兵屬於哪個部隊。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各地督撫為了鎮壓起義軍,自己籌餉練兵,軍服的款式也變得多樣化,胸口的補子形式也有所變化,不過一樣要寫明士兵的基本信息。首先我們來看一張補子的照片,補子像電視劇里常見的圓形,裡面詳細的寫明了穿這身軍服的士兵是屬於禮字右營中哨六隊的親兵,一目瞭然。
因此像電視劇里哪種,清軍胸口一個大圓圈,圓圈裡一個「兵」或者「勇」字的軍服,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只是道具師的傑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