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鹿柴的簡化圖
表現手法: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 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B. 《鹿柴》這首詩讓你想到了什麼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1、簡單版
在空寂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影,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余暉照射進幽暗的深林,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
2、詳細版
「空山不見人。」
一個夏末秋初的日子,王維來到鹿柴附近的空山,步行許久,不見一人,感受到山裡大自然的寂靜和清幽。山風吹拂,清泉流淌,白雲在天空悠悠慢行,好一片愜意的境界。此時的詩人,早已遠離塵世的喧囂,心靈在寧靜當中,沉浸在美好的景色當中。
「但聞人語響。」
在這美麗的山水景色之間不知陶醉了多久,王維突然聽到了什麼聲音!
詩人不由得駐足,側耳傾聽,彷彿聽到了遠處有人交談的聲音,聲音並不大,仔細聽,卻又聽不清楚。原來在這空寂的山間,還有人在裡面啊。詩人心中暗想,高山流水,但願覓得知音。
「返景入深林。」
再抬頭,看到夕陽的余暉照到了樹林的深處,樹影婆娑,倒也顯出另一番別致的景色。
「復照青苔上」。
詩人看著夕陽下的樹林,再向前走,也留意到了路邊的青苔,在陰暗潮濕的角落處,也同時披上了一抹暗黃,夕陽的余暉也落到了青苔之上。
一瞬之間,詩人彷彿聽到了山間響起了一首歌曲,不由得低聲吟唱起來……
C. 鹿柴三,四行分別寫了那三種景物構成的圖畫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隱居輞川時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宋代劉辰翁在《唐詩品匯》卷三十九中說:「無言而有畫意。」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說:「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這就是說,此詩的優長之處在於蘇軾評論王維時所說的「詩中有畫」。
作品名稱:
鹿柴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輞川集》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作者:
王維
目錄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全集在線觀看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全集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鹿柴
《鹿柴》詩意畫作者在山中的景象
(1)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2) 返景入深林,(3) 復照(4)青苔上。[1][2]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作品注釋(1)鹿柴(zhài):養鹿的地方,「柴」同「寨」。 (2)但:只。聞:聽見。 (3)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古時同「影」。[3] (4) 照:照耀(著)。 作品譯文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 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余輝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3]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這首詩是王維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輞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後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沓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原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獨特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於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作者頭像
[4]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凈清新,精美雅緻,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音樂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詩人。
引用: http://ke..com/view/95032.htm
D. 三十首字最少最簡單的古詩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絕句》(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憫農》(其一)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所見》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梅》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風》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畫》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山村詠懷》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小兒垂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E. 《鹿柴》描繪了怎樣的圖景
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詩人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整首詩寫得自然流暢,毫不做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前兩句寫「不見」,不見的是人;後兩句寫「見」,見的是影。在見與不見之中,詩人給我們傳遞出的是一種以落寞為美的信息。
F. 幼兒園學的五十首最簡單的古詩
一、《詠鵝》
作者:(唐)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譯文:「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槳一樣。
二、《春曉》
作者:(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三、《梅花》
作者:(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四、《春夜喜雨》
作者:(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五、《秋浦歌》
作者:(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譯文:爐火照徹天地,柴煙中紅星亂閃。冶煉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響徹了寒峭的山谷。
G. 鹿柴古詩豎排效果圖
鹿柴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