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

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18 20:09:04

⑴ 采蓮曲是什麼意思 大概呢

意思: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采蓮曲》。

賞析:以寫意法,表現采蓮女子的整體印象,詩人將采蓮少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1)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采蓮曲》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⑵ 《釆蓮曲》這首詩的意境

詩人將采蓮少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原詩:

《采蓮曲》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2)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這一幅絕美的畫面,遂作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出一幅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麗畫面采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采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

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製成的。

由此又讓人不禁聯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嬌艷的芙蓉花似乎都朝著采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采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艷,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

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為雋永。

⑶ 簡單又漂亮的詩配畫

一、《卜運算元·詠梅》

作者:宋代陸游

全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一陣陣凄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佔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艷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⑷ 關於荷的手抄報資料(附圖) 急!!!!!!!!

荷別名有蓮、蓮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澤芝、玉環、水華、六月春等等,難以窮盡。詩經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之句,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爾雅中稱之為芙蕖,本草經中稱水芝。——你知道嗎

《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衫,獨上蘭舟。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荷花

清.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荷花的顏色有白色、粉紅、深紅、紫紅及黃、綠等之變化,古人詩畫中多以白色、紅色為多。在碧水翠葉的襯托下,荷花格外清純與脫塵,故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贊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月光渲染下的荷花,因魚游而搖曳,形成清新而有生趣的美景,難怪南朝詩人謝眺留下了「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香」之句。每當夜雨初收,曉風拂過碧水,墨綠色的荷葉圓潤如拭,一朵粉紅的荷花出水而立,在風中微微顫動,顯得雍容嬌羞,宋朝的山水畫家米友仁為之吟出「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紅」的妙詞,一個「弄」字得新荷含苞初放之神韻。——詩句

荷葉盛展時,又是這個楊萬里寫下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荷葉的殘枯,是在唐代詩人來鵠的「一夜綠荷霜剪破」中開始,飛霜剪破了秋荷,秋雨在殘破的荷葉上留不住晶瑩的水珠,只能擊打出「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枯荷聽雨的音樂之聲來,最後,池水乾涸,枯敗的荷葉在「藕葉枯香折野泥」中溶於大地,歸於大地。——荷葉

藕。荷的根莖,在土中生長後,形成甜而脆的藕,藕之色雪白,內部如網眼空心,形如美人潔白的素腕。若將藕折斷,則藕斷而絲連,纏綿不斷。藕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生於污泥中的藕,卻偏偏是「根是泥中玉」,讓人驚奇。驕陽似火的三伏天,人們覺得唇乾舌燥,心煩意亂之時,可去荷塘邊散步,臨池賞荷。——藕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⑸ 采蓮曲的圖怎麼

望採納

⑹ 想像《采蓮曲》描繪的情景用一段話寫下來

在碧水盪漾一望無際的水面上,菱葉荷葉一片碧綠,陣陣清風吹來,水波浮動,綠葉隨風搖擺,菱葉在綠波盪漾的湖面上飄飄盪盪,荷花在風中搖曳生姿。

原文:

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朝代】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6)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采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子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描寫采蓮生活的詩歌很早就出現了,白居易的《采蓮曲》寫得尤為細膩動人。

白居易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悠然劃出,畫面充滿了動感。「

⑺ 王昌齡的詩《采蓮曲》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王昌齡的這首《采蓮曲》是一幅流動的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沒讓她們在這流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誘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采蓮曲》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

原詩如下:

其一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話譯文:

其一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采蓮女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采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其二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7)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她們劃著采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後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采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采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於享受。

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捨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采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采蓮女和月亮送別采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采蓮女之可愛。

這一段寫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無奈去采蓮的情景。首先運用雙關隱語,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說明女子心上人的愛戀和思念。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⑻ 采蓮曲劉方平詩俳畫

◎劉方平采蓮曲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盪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徵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像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麼呢?唱的又是什麼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並不滿足於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於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朴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麼勇敢多麼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乾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朴的美。

⑼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什麼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表現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原詩:

《采蓮曲》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9)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被貶龍標,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⑽ 《采蓮曲》這首詩是誰寫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表達了詩人對采蓮女愛慕之情,充分展示了詩人對美的追求,並借詩言志。

《采蓮曲》採用以人托景,以景襯人。把荷葉、羅裙、芙蓉、臉等次第向人們展開來,利用了比喻等修辭方式,書寫了少女們的美貌之姿,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這是對真實生活場景的生動展現。後兩句以“亂”“聞”等動詞來沖擊著人們的視覺、聽覺神經,讓人無限遐想,充分突出了采蓮女的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閱讀全文

與二年級采蓮曲的畫簡單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坐在地上的圖片女生半身性感 瀏覽:790
歐美女p圖片 瀏覽:529
超萌裝扮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137
帥哥紋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246
男生畫圖個性蛋糕圖片 瀏覽:831
上海國產pdf圖片轉word 瀏覽:111
女生表白情話搞笑圖片 瀏覽:562
燈光如何調節圖片 瀏覽:568
手機簡訊怎麼刪除不了圖片 瀏覽:430
鴻蒙系統桌面圖片如何去文字 瀏覽:194
幼兒園創意圖片簡單畫 瀏覽:293
帶耳機圖片動漫 瀏覽:433
如何發現圖片問題解決問題 瀏覽:641
看佛經文字圖片 瀏覽:364
山竹可愛圖片大全 瀏覽:233
我曾善良過文字圖片 瀏覽:35
在學校的高一女生圖片 瀏覽:998
單張圖片男生帥氣 瀏覽:267
中分小波浪發型圖片 瀏覽:433
報紙如何貼圖片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