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科舉考試為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有什麼吸引力
雖然探花郎只是國家考試的第三名,但是比狀元更受歡迎,其中原因有兩點:
一、探花郎是各大世家的聯姻對象,而古時候科舉考了狀元大多是要娶公主的。皇家的公主自然是要配天下最有才華的人才對,而這個通過國家考試脫穎而出的狀元郎就是不二人選了。歷史上有很多狀元娶公主的事例,但是真的娶了公主才發現,現實遠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在唐朝時期每次國家大考出了結果以後,都要舉辦宴會來慶賀。為了表示對狀元的祝賀,要從進士中選兩個模樣長的最俊俏的少年去摘兩朵花送給狀元,這兩名少年就叫探花使。所以等到北宋以後設立探花郎這一名稱後,就對顏值也有要求起來,慢慢的探花郎就成了一個既有才華又有顏值的角色了。
這就是為何有人寧願當第三名探花郎也不願意當狀元的原因了。
『貳』 白衣執甲什麼意思
白衣,沒有功名的人,指平民,如白衣秀才,白衣執甲,即全民出征的意思,甲是盔甲、鎧甲,戰爭防具,防護設施,「執甲」是拿著鎧甲的意思。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湖北全省和援鄂醫療隊廣大醫務工作者聽從總書記指揮,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毫無畏懼投入防控救治工作,日夜奮戰,捨生忘死,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武漢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2)白色衣服的古代狀元郎圖片擴展閱讀:
白衣也有「白衣天使」之意
白衣天使是對醫護人員的美稱。而天使也是幫助別人,多指護士。《護士條例》中所稱護士,是指經執業注冊取得護士執業證書,依照本條例規定從事護理活動,履行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增進健康職責的衛生技術人員。
因他們身穿白色工作服﹐從事救死扶傷的神聖事業給人類帶來希望和快樂的.所以給護士起「白衣天使」這個美名﹐故稱白衣天使。
『叄』 個性張揚,堅持自我,敢愛敢恨,這就是古代真實的狀元郎
說到古代的狀元郎,電視劇上的都是風流倜儻,公主見了要嫁,俠女見了立馬退出江湖的男神級人物。而在課本之中,他們又是八股取仕制度下的讀書機器,呆板木訥,對皇權卑躬屈膝的小官員。而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科舉史,也誕生了諸多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在官場外頗有成就的狀元郎,他們有的敢對封建官場的叫板,有的將一生奉獻給了科學事業,也有的是熱衷慈善的商業奇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代狀元們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於這個國家,對於這個官場,對於這個皇帝,文天祥可能充滿了不滿,但他終究沒有放棄過他的君主和國家。二十歲中狀元並不值得誇耀,而一生都堅持初心,才是他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狀元科學家——吳其濬對於古代的仕子們來說,通過科舉進入官場,是唯一一條提高家族階層的道路。而對於吳其濬來說,官場再混亂,工作再繁忙,也不能阻止他的學術夢——成為一個植物學家。不同於俊才群出的江蘇,在整個清朝,河南省僅僅出過一個狀元吳其濬,而且這個狀元還是個涉獵甚廣的全才,做上了封疆大吏,光耀了門楣,還完成了數本科學巨著。有學者曾言,吳其濬可能是中國1300多年科舉史上,唯一一個在自然科學領域有突出成就的狀元了。
吳其濬出身在書香世家,他的祖父、父親和兄長都是舉人,他在21歲考上了舉人,28歲考中了狀元。吳其濬光耀了門楣,父子三人均在朝中任職,吳家一時風光無二。可僅僅過了四年,吳其濬父親逝世,吳其濬與兄長奉柩歸里,在家丁憂。而命運多舛,歸鄉後,吳其濬的母親和兄長都相繼去世,吳其濬在家丁憂八年,也就是這八年,他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吳其濬潛心修建了自己的植物園"東墅","堤上種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同時建茅屋數間,"半藏農具半藏書","亦種奇花亦種菜"。在歸鄉之前,吳其濬在翰林院任職,可以接觸到很多植物學的古文獻。吳其濬在這片屬於自己的沃土之上將理論付諸於實踐,親自栽培觀察,還經常徒步山野,對家鄉的植物進行觀察。
吳其濬對於植物的潛心研究,道光帝都十分敬佩,關於植物方面的問題道光帝也會常常請教,不僅僅拿宮中的珍稀花草給他識別,還詢問他黃瓜何事從西域傳入中國這種問題。
道光二十年(1840年),吳其濬開始外放為封疆大吏,先後出任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並曾署湖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他宦遊了大半個中國,也對各地的生態環境、植物動物、甚至於礦產冶煉都進行了系統的統計了研究。在雲南,他深入礦區,總結采礦和冶煉生產,寫出《雲南礦廠工器圖略》、《滇南礦廠工程圖略》。而在植物學之上,他更是如魚得水。這位正省級高官對吃喝玩樂、拉幫結派絲毫不感興趣,閑暇時間全在田間山野,為了了解一個植物,他會謙虛地詢問農夫、葯農甚至於放牛娃。
吳其濬白日工作,晚上寫作,積勞成疾。他本想在山西正式辭職,安心完成自己的著作。而他的《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尚未完成好,他卻因病與世長辭。後繼任的山西巡撫陸應谷用了兩年時間潛心整理,並校勘印行。
這兩本書超過了歷代本草名著,是中國古代史上記載植物種類最多的著作。所記植物分布19省,繪圖譜精美准,曾被翻譯為德文、日文、英文,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
『肆』 唐朝第一帥哥,又是狀元,明明身份敏感為何卻當上了宰相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他能力出眾,二是他性格忠厚老實,三是他的家族背景強大。
01、武元衡能力出眾
武元衡飽讀詩書,他在第一次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就一舉奪魁,成為了狀元郎。後來,他進入仕途,他恪盡職守,每次都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他在閑暇之餘,他喜歡寫詩,他的五言詩讓很多文人墨士都爭相抄閱,他寫的191首詩都被收錄在了《全唐詩》中。令人驚奇的是,才貌雙全的他還吸引了女詩人薛濤的目光,薛濤對他瘋狂追求。
武元衡成為宰相以後,他努力為唐憲宗分憂,當時唐憲宗最憂愁的就是地方勢力過大,威脅到了他的地位,武元衡得知了這件事情以後,他親自去各地方的節度使那裡查看,最後他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伍』 古時候的狀元郎和現在高考狀元比,誰更厲害
古代狀元更難,但是論各方面綜合實力,那還是現代的狀元更強一些。
中國自從有了科舉制度以來一共只產生了600位文狀元,武狀元170位。武狀元在今天已經沒有了類似的替代品。只說文狀元,狀元可以理解為全國上下學習最好,對四書五經,時事策略最為了解之人,而且這個人還非常有毅力,智商又高,能夠在一群人之中脫穎而出,並且他特別討皇上喜歡,能夠在殿試時讓皇帝信服,所以才能稱之為狀元。
之所以說古代狀元更難,是因為科舉考試的程序非常繁瑣,筆試有了好成績,到了面試那裡也不一定能夠過關,照樣當不成狀元。而且要有成為狀元的資格,首先要成為秀才,秀才之後繼續考才成為舉人,有了舉人功名才能參加最後一場會試,即全國考試。這時還需要你脫穎而出,才能直面皇帝參加殿試,殿試第一名方可成為狀元。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狀元其實相當於我們現在一級一級往上考或者遴選的公務員制度。程序十分繁瑣,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公務員錄用考試不光需要你知道的多,知識儲備豐富,還需要你有從政的能力。但受限於古代科舉考試沒有那麼全面的知識考察能力,所以其考察內容大多是四書五經和一部分策問內容,對於數理化等理工科內容沒有涉及
而現代的文理狀元其實相比科舉專員在程序上就簡化了很多,只要好好讀書進入好的中學高中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高考結束之後也幾乎不需要面試,分夠了就行。現代狀元勝在知識面極廣,任何一位文理狀元高考時幾乎可以說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中間人文社會也非常了解,所以他們知道的東西,還是比科舉狀元要多的,這是時代使然。
『陸』 白衣執甲啥意思
白衣執甲,即全民出征的意思。
白衣,即沒有功名的人,指平民,如白衣秀才。在現代指醫務工作者的白大褂,代指醫務工作者。
甲是盔甲、鎧甲,戰爭防具,防護設施。「執甲」是拿著鎧甲的意思,是指參加戰斗並且獲得頂級戰斗榮耀。
合起來是說,醫務工作者像戰士一樣戰斗,並獲得了頂級戰斗榮耀。
(6)白色衣服的古代狀元郎圖片擴展閱讀
形容獲得的榮譽很多的成語
1、衣錦還鄉
讀音:yì jǐn huán xiāng。
釋義:富貴以後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也說衣錦榮歸。
出自:明·高則誠《琵琶記·南浦囑別》:「但願得你名登高選,衣錦還鄉,教人作話傳。」
2、獨占鰲頭
讀音:dú zhàn áo tóu。
釋義:古稱中狀元。科舉時代,進士中狀元後,立在殿階中浮雕巨鰲頭上迎榜,故稱為獨占鰲頭。後亦稱在競賽中獲得第一名。
出自:元·無名氏《陳州襲糶米·楔子》:「殿前曾獻昇平策,獨占鰲頭第一名。」
譯文:在金鑾殿前曾經獻出過自己治理百天下太平的計策,我是浮雕巨鰲頭上迎榜的狀元郎。
『柒』 古時候狀元穿什麼樣的衣服
凡給賜狀元進士冠服
狀元宴花抹金銀牌腳一副 【 牌上鈒恩榮宴三字】
素銀帶一條 【 照六品制以上銀作局辦】
烏紗帽一頂 【 展翅全】 黑角帶一條
朝服、大紅羅袍一件。大紅羅裙一條
大紅羅蔽膝一條 【 三項、共用大紅線羅五丈八尺。黑青線羅一丈二尺。紅生絹九尺。青蘇絹五尺。連中單、共用白紅絲線三錢五分】
白絹中單一件 【 用白蘇絹二丈二尺】
梁冠一頂 【 簪絛全】 玎璫一副 【 銅鉤全】
錦綬一副 【 青絲網環全】 黑朝帶一副 【 以上文思院造】
木笏一片 【 營繕所造】 履靴一雙
氈襪一雙 【 以上皮作局辦、順天府解銀召買】
從以上會典記載來看,狀元赴宴時應該和進士所穿衣服一樣,唯用烏紗帽,簪花與牌和進士不同,素銀帶、黑角帶或有可能同時使用,一虛束,一實束,因為明代有很多同時束雙帶的例子。
而朝服則是一整套,就是緋(紅)羅圓領袍,長至腳,內穿羅裙,至於腰束黑朝帶,考之會典文字,郡王長子有用玉朝帶,可知朝帶亦當為革帶,非大帶(大帶另有別稱如夾帶、假帶等),黑朝帶較為可能即黑角帶(革帶,青鞓,飾以黑角,垂撻尾於後),帶應該較長,類似宋代革帶制度,腰間緊束再繞過胸部垂撻尾於後,因此便不需要緊束的大帶,文字也就未記載大帶青組之類。此黑朝帶與上面赴宴所用黑角帶可能形制相近但長度或細節有不同,所以分兩開記述。
『捌』 北宋狀元胡旦,為何死後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
古代通過科考中了狀元的人無不是高官厚祿,頤養天年。但是宋朝有一位狀元郎胡旦,在年輕的時候才高八斗,高中狀元之後進入朝廷為官。因為他在朝中目中無人,為人十分刻薄,建敵無數,被三次貶官處置。在晚年揮霍無度,最後卻落得了一個雙目失明,死後連棺材都買不起的凄慘狀態。
胡旦的前半生可以用風雲人物來定義,可是他自從進入仕途,因為性格張狂、囂張撥扈,對同事十分的刻薄,引起朝廷官員的不滿,因此三次被貶,終身不得重用。再加上胡旦對錢財揮金如土,導致逝世之後都沒有棺材下葬的悲慘境界。胡旦的結局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一手的好牌被自己打的稀爛。可見一個人無論是多麼的優秀,沒有一個優良的品德終將是一事無成。
『玖』 古時狀元錦袍是什麼顏色
從武夷岩茶大紅袍茶葉的來歷,可見狀元穿紅袍的原因。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 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