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據《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畫一幅畫並寫出主要內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
萎了
或
《揠苗助長》是一個古老而又簡單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麼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拔高幾分。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後回去對家裡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禾苗長高一大截!」 他兒子次日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故事讓我們明白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們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認識它,利用它,不能違背它,改變它。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辦事情,盡管用心是好的,但結果必然碰壁,把事情辦壞。我們都應該以宋國這個農民為戒。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違反事物規律做事,會適得其反。
❷ 揠苗助長的揠去掉部首有幾畫
揠苗助長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舉例造句】: 對學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放任自流。
【拼音代碼】: ymzz
【近義詞】:欲速不達
【反義詞】:放任自流、循序漸進
【歇後語】: 宋國的農夫
【燈謎】: 稿——高
【用法】: 作主語、賓語;同「拔苗助長」
【英文】: 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 as one who tries to help the shoots grew by pulling them up
【故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❸ 二年級演話劇揠苗助長的禾苗怎麼畫簡筆畫
瞎畫畫的了
❹ 生活中揠苗助長的事例簡單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好,報了不少輔導班,結果學習成績沒有更好,反而加重了精神壓力。
❺ 有一雙手,手心裡有一棵小樹苗可以怎麼畫
【成語名稱】 揠苗助長
【漢語注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揠: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也作「拔苗助長」。
成語示例
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宋代呂本中《紫微雜說》)
2.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是對學生個性的一種摧殘。
成語啟示
1、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2、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❻ 愚公移山,畫蛇添足,揠苗助長,杯弓蛇影,坐井觀天,狐假虎威,畫餅充飢,濫竽充數,守株待兔,掩耳盜鈴
1、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釋】: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處】: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2、畫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 《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3、揠苗助長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4、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釋】: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出處】: 漢·應劭《風俗通義·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5、坐井觀天
【拼音】: 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釋】: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處】: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6、狐假虎威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解釋】: 假:借。狐 狸 假 借 老 虎 的 威 勢。比 喻 依 仗 別 人 的 勢 力 欺 壓 人。
【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7、畫餅充飢
【拼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釋】: 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處】: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8、濫竽充數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釋】: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9、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10、掩耳盜鈴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❼ 揠苗助長停頓號怎麼畫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於前.(應為「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②瞻余馬首/可也。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①余聞之也/久矣。
❽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揠苗助長簡單介紹
1、《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揠苗助長》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3、《揠苗助長》釋義
宋國有個人憂慮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然後對他的家裡人說:「今天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快步去到田裡查看禾苗的情況,禾苗都已經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❾ 讀了,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我聯想到的畫面是
亡羊補牢:一個人的羊圈破了個洞,人們好心提醒他讓他補好,可是他卻不聽,說:死一隻羊算什麼,不補,不補。於是第二天早上又死了一隻羊,那個人默默的把羊圈補上了。
揠苗助長:一個農夫莊稼不好,他種的只開了個苗,於是他想:如果把苗往上拔,不就張長了嗎於是他把苗從土裡拔了出來
兒子問:爸爸,莊稼今天好嗎?爸爸冷靜的說:放心吧,明天肯定長高了。可是第二天莊稼全死了。農夫不解的問:這是怎麼回事啊!昨天還好好的呀?這好妻子走了過來,生氣的說:你把莊稼全連根拔起,他們可不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