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問一下,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定遠艦不是沉了么那麼現在這個博物館這個哪兒來的
真的定遠艦已經被炸沉,一些構建被日本人打撈走,用於展出
現在博物館的這個是2004年, 開始建造定遠艦的一比一復製品
1895年2月5日凌晨,「定遠」艦在威海保衛戰中,遭日本海軍魚雷艇襲擊,丁汝昌下令趁軍艦尚未沉沒前駛往劉公島南面擱淺,利用艦炮,增強東口的防禦力量。丁汝昌被迫撤離「定遠」,移駐「鎮遠」指揮。10日下午,丁汝昌、劉步蟾命令用水雷將擱淺的「定遠」炸毀。
日本佔領劉公島後檢視定遠艦,認為損壞嚴重而放棄修復,於一八九六年交由民間打撈。後來日本退休高官小野隆介從日本海軍手中購買了定遠艦殘骸,從上面拆卸材料,運到九州福岡市的太宰府,建造一座名為定遠館的別墅,定遠艦殘骸成了他人住宅所陳設的戰利品。
在二戰期間,日本戰需物資嚴重不足,定遠館內所存炮彈、魚雷已被拿去熔作了鋼材。
⑵ 有人說當年的北洋水師在火炮上晾曬衣物,這種說法屬實嗎
日本作家小笠原長生的小說《聖將東鄉全傳》中記載北洋海軍軍艦「主炮晾衣」。因此錯誤地把小說《聖將東鄉平八郎》做為歷史書翻譯介紹到中國,「主炮晾衣服」的謠言也隨之流傳。
2008年,海軍史學者陳悅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撰文《北洋海軍軍艦主炮晾衣說考辨》,通過辨析史料,論證關於北洋海軍在火炮上晾曬衣物的說法屬於子虛烏有的訛傳。且主炮距離甲板高近三米,炮管粗半米,沒有如此麻煩曬衣的可能性。
⑶ 大清時期定製的定遠艦,在當時是什麼水平呢
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一艘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該艦於1881年開工,到1884年建造完成,1885年與鎮遠號一同編入了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兩艘戰艦。定遠作為鐵甲艦,是一個國家海軍武力的象徵,但是其實定遠艦沒有吉野艦貴,日本的吉野艦很貴很貴,抵得上兩艘定遠。不過當時說大清與日本競爭吉野艦,1885年交付並裝備北洋水師。
而19世紀後期海軍技術進步很快,每6-8年技術就差不多要相差一代。因此「定遠」級鐵甲艦在不同時期內,其在世界上的水平也並不相同。奪取大清海軍指揮權。而且,英國對於清廷出訪的考察團很不禮貌,不允許其參觀之前已經訂購的巡洋艦建造情況。所以,清廷沒有把訂單給英國。
⑷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是什麼原因導致其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呢
甲午海戰時北洋除了兩艘(定遠、鎮遠)7000噸的大艦以外,剩下的什麼來遠,致遠,靖遠……等等都是一兩千噸的小型軍艦。北洋水師的戰鬥力是圍繞鎮遠和定遠展開的,遺憾的是鎮遠和定遠的主炮炮彈嚴重不足。反觀日本4000多噸的軍艦就達11艘之多。再加上炮彈威力,航速,速射炮等等方面的差距,失敗是必然的。因為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艦隊。
中日都在變法圖強,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搞得有聲有色,這一場賭上國運的戰爭都有贏得實力。結果種種原因堆在一起,清朝輸了。
⑸ 「定遠」級鐵甲艦的使命是什麼
鐵甲艦顧名思義是木質或混和材料的艦船在外層包上厚厚的鐵甲,用來抵禦攻擊。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鐵甲艦可能是宋代,秦世輔於1203年建造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在船舷包裹上鐵甲。後期出名的鐵甲艦還有朝鮮的龜船和織田信長的大安宅船。
「定遠」級鐵甲艦是中國清朝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 「定遠」級鐵甲艦有兩艘,分別為「定遠」號及「鎮遠」號,兩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
定遠、鎮遠兩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兩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內日軍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兩艦中彈極多,但因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由日軍佔領的炮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定遠與姐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唯有的兩艘鐵甲艦。
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清朝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作為經費,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當中北洋艦隊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負責守衛京師,故此獲得優先,集全力建造。北洋海軍最先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購艦,1879年起先後購入6艘排水量400噸、配有一門11吋口徑主炮的炮艦,即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及鎮邊。這些炮艦為木船外包鋼殼,稱之為「蚊子船」;可作近岸防禦但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之後李鴻章再向英國購入排水量為1350噸,10吋口徑主炮2門的巡洋艦2艘,即為超勇及揚威,兩艦於1881年年中完工並於年底駛回中國服役。
李鴻章在1880年3月31日奏准購買2艘鐵甲艦。同年中,派徐建寅、李鳳苞到英國及德國,考察海軍以及購艦。徐、李在德國參觀伏爾鏗造船廠及其製造的「薩克森」級鐵甲艦,以及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火炮。
在英國,二人則參觀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英弗來息白」鐵甲艦。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建造兩艘集「薩克森」級及「英弗來息白」之長處的鐵甲艦,艦上採用克虜伯火炮。
鐵甲艦的設計及技術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定遠級的裝甲布置類似「英弗來息白」的設計,厚達12英寸的裝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護機械、主炮及彈葯庫,而非分散在水線之上。其噸位亦是遠東第一,號稱「遠東第一艦」。
1881年正式簽署合約,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經驗,派劉步蟾、魏瀚等熟識海軍者到德國船廠監工。兩艘戰艦由李鴻章親自名為「定遠」、「鎮遠」。同年12月22日,「定遠」下水,次年「鎮遠」下水。
定遠及鎮遠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據國際慣例暫停交貨。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方才於7月履約付貨。定遠及鎮遠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10月抵達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遠升起龍旗,正式成為大清海軍艦只、北洋艦隊旗艦。
定遠、鎮遠在北洋艦隊成軍後曾出訪鄰國。1886年7月,定遠及鎮遠兩艘當時遠東最大及最先進的戰艦到日本,一度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但是據說東鄉平八郎上定遠號參觀後,發現清兵竟然在主炮上晾衣褲,故此斷定中國海軍雖有巨艦亦不足為懼。事後證明並非如此,要知道在甲板上晾曬衣物是當時的海軍傳統,況且把衣服晾到離甲板足有四五米高的主炮炮管上完全不可能。
甲午海戰失敗後,定遠的部分殘骸後來由日本於1896年打撈。其舵輪後來被一名居住日本長崎的英國人作為咖啡桌使用,至今仍在日本。2005年,中國製造了定遠艦的一比一復製品,停放在威海作為博物館展品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索回原屬鎮遠的遺物,於1947年5月18日從日本運抵中國上海。現在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
⑹ 定遠級鐵甲艦的服役
1886年初,兩位年輕的中國海軍軍官被正式任命為「定遠」級鐵甲艦的艦長。他們是:「定遠」艦艦長劉步蟾(1852-1895),福建福州人,福州船政後學堂首屆畢業生,中國海軍首屆留英學生。曾被派往德國監造「定遠」、「鎮遠」。鎮遠」艦艦長林泰曾(1851-1894),福建福州人,福州船政後學堂首屆畢業生,中國海軍首屆留英學生。
定遠、鎮遠在北洋艦隊成軍後曾出訪鄰國。1886年7月,定遠及鎮遠等六艦出訪朝鮮元山。8月,先後到訪俄國海參崴,日本東京及長崎。定遠及鎮遠兩艘當時遠東最大及最先進的戰艦到日本,一度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但是據說東鄉平八郎上定遠號參觀後,發現清兵竟然在主炮上晾褲,故此斷定中國海軍雖有巨艦亦不足為懼。事後證明,此事純屬誣蔑,要知道在甲板上晾曬衣物是當時的海軍傳統,況且把衣服晾到離甲板足有四五米高的主炮炮管上純屬無稽之談(根據「定遠」級鐵甲艦的原始設計圖進行測算,其305毫米口徑主炮距離主甲板的高度接近3米,而平時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長度不足2米(「定遠」級軍艦裝備的305毫米口徑主炮屬於舊式架退炮,平時為了方便保養,炮管大部分縮回炮罩內,裝彈時再將火炮向外推出。本項數據,根據「定遠」級軍艦歷史照片測得)。可以看出,攀爬到一個離地3米、長度僅不到2米,而直徑接近半米多(305毫米為主炮的炮膛內徑,炮管外徑則接近半米)的短粗柱子上曬衣服是何等艱難,甚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發生從高處摔落,而危及生命的可怕事情。縱觀「定遠」級軍艦,無論是欄桿、天棚支柱均為可以用來晾曬衣服的便宜設備,任由北洋艦隊官兵軍紀真的渙散、智慧真的愚笨,似乎也尚不可能為了曬幾件衣服,而付出生命的代價)。13及15日,大清海軍上岸水兵與日本人發生沖突,多名水兵及日人死傷,史稱「長崎事件」。這一事件後來通過外交途徑得到了解決。 1894年,定遠號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當日下午12時50分,由定遠先向日艦開炮。定遠的管帶(艦長)為劉步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亦在艦上。不幸地,在戰事開始時定遠的一次主炮齊發中,震倒了丁汝昌和洋員馬吉芬(據馬吉芬的回憶曾和丁汝昌一同站在炮口附近突遇冷不防開炮,被炮風震倒,但在翻譯時被隨意翻成了與此橋齊飛,長期地造成了定遠的飛橋腐朽不堪的錯誤說法),丁汝昌身負重傷,旗艦亦不能掛旗指揮各艦。而鎮遠的管帶(艦長)為林泰曾。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期間定遠、鎮遠一直堅持作戰,是戰斗的主力;曾以主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一說為定遠所擊中),使其彈葯庫起火退出戰斗。定遠中彈多達159發,艦上17人死38人受傷,前甲板更曾發生大火,左炮台一門305mm主炮被擊毀。鎮遠中彈更多達220發,艦上13人死28人受傷。但二艦因其裝甲堅厚,並無致命損傷,一路亦未失作戰能力。不過由於定遠及鎮遠二艦火炮射速太低,彈葯亦不足;在下午戰事完結時,鎮遠主炮炮彈只餘25發,副炮更全部打完,在戰事中未有發揮更大的威力。而黃海戰役亦以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艦、日方五艦重創而結束。黃海戰役後,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衛不再輕出。11月14日,鎮遠在進入海港時艦底觸礁,以木料作緊急修護。由於清軍的船塢所在的旅順已被日軍佔領,無法修復出海再戰,北洋艦隊實力大減。管帶林泰曾在觸礁後次日引咎自盡,鎮遠由原幫帶楊用霖接任。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衛,以魚雷擊中定遠左舷。清軍將定遠艦移至淺灘擱淺,當作炮台使用。2月9日,陸上之日軍佔領威海衛附近的清軍炮台,以岸炮擊傷定遠。10日,管帶劉步蟾下令炸毀定遠號以免資敵。定遠號沉沒後劉步蟾亦自殺。鎮遠與北洋艦隊其它殘余艦只投降。 定遠的部分殘骸後來由日本於1896年打撈。其舵輪後來被一名居住日本長崎的英國人作為咖啡桌,至今仍在日本。 2005年,中國製造了定遠艦的一比一復製品,停放在威海作為博物館展品的一部分。
甲午戰爭後,日本接收鎮遠為戰利品,於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衛被日本海軍接收。西京丸號特設巡洋艦將其拖至旅順維修,恢復自航能力後,於7月4日離開旅順,前往日本。此後鎮遠作為在日本艦隊內服役,仍名為鎮遠,級別列為「一等鐵甲艦」。1898年改列為二等戰列艦。
1904年2月6日日俄戰爭爆發後,鎮遠隨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艦隊參加朝鮮海峽警備作戰和旅順口封鎖作戰,並參加了黃海海戰。改為一等海防艦,並參加日俄戰爭中的黃海海戰。1905年5月27日至5月28日參加對馬海峽海戰。1911年4月1日退役,改作靶船。次年出售,作廢鐵拆解。出售所得費用被用來修建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大禮堂。部分零件如船錨、錨鏈、炮彈被搬至東京上野公園內展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索回原屬鎮遠的遺物,於1947年5月18日從日本運抵中國上海。現在在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
⑺ 被冤枉百年的北洋水師,官兵真的在炮管上晾衣服嗎
在中國的清朝歷史中,存在著很多的外來入侵者引發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大概還是甲午戰爭最讓人揪心,一來,對方是當年混得還不如我們的日本,而來,這場戰爭徹底宣布,大清的洋務運動失敗了,這一下就讓大清陷入到了迷茫之中。很多人都說甲午戰爭的失利是因為官員的腐敗,北洋海軍的散漫和洋務運動的偷懶導致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對,有很多一直都是歷史謠言,這些就很有必要為北洋水師正名了。
另一方面,清朝當時生產的是生鐵開花彈,進口的是因為價格貴,全部放在了實戰中,而國產的則留在平時訓練使用的多,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炮彈,而人們舉得有問題的是國產的,用於訓練而已。
⑻ 在歷史上,都有哪些流傳百年的甲午戰爭謠言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國和近鄰日本爆發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後,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且徹底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只不過,作為我國近代史上的巨大恥辱,至今人們依然對甲午戰爭中的一些事情存在爭議,且流傳著不少背離事實的謠言。那麼,百年來國人一直弄錯的地方有哪些呢?
最後一個謠言,便是北洋水師實力遠勝於日本海軍。
清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海軍正式成軍,而當時的《美國海軍年鑒》根據噸位、裝備等實力因素,將擁有定遠、致遠這兩艘七千噸級別鐵甲艦的北洋海軍實力評定為了世界第九、亞洲第一。根據這一事件,許多人都表示坐擁亞洲第一頭銜的北洋水師實力遠勝於發展更晚的日本海軍。
⑼ 有哪些關於北洋水師,甲午戰爭的冷知識
在大東溝海戰中,日本人充分使用了夏來火葯,事實並非如此。在大規模使用鋼面裝甲後,人們發現,用黑火葯製成的穿甲彈對此無能為力,它在10次中爆炸了9次。防護甲板(穹頂裝甲)也是如此,它要麼在穿透過程中撕裂射彈,要麼在早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