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Q版的魯迅圖片!最好要是長方形的,便於編輯到文檔里
http://ezhouyuan.blog.sohu.com/88445636.html
2. 關於魯迅的文學作品
1、《關於魯迅》
《關於魯迅》是魯迅先生的論敵梁實秋先生近年所寫一些文章的合集,由台灣的出版社出版。文章內容也在文學界一度引起了爭議。
讀者可以從相同和不同時期的擁有「魯迅之我觀」,對魯迅以一種怎樣的眼光,怎樣的態度,怎樣的方法來評價魯迅窺察到該怎樣對待「魯迅」。
2、《魯迅的青年時代》
《魯迅的青年時代》,作者是魯迅的弟弟周作人,這本書共收錄了十六篇文章,雖然作者的本意是「只想略講魯迅的學問藝術上的工作的始基」,但因其比較詳細地描述了魯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經歷,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到《朝花夕拾》之外的魯迅的生活。
3、《魯迅與我七十年》
《魯迅與我七十年》,作者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本書披露的180幅圖片皆是由魯迅家屬歷年珍藏,大部分首次公開(包括魯迅的一些手跡),無疑它們對認知和研究魯迅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4、《魯迅家庭大相簿》
《魯迅家庭大相簿》是2005年9月1日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編寫。本影集從魯迅之子周海嬰的視角,記錄了魯迅父母直到魯迅重孫一家五代百餘年的生活歷程。
5、《魯迅回憶錄》
魯迅回憶錄》是魯迅的第二任妻子許廣平寫於五十年前的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文章完成後,起初在北京一本期刊《新觀察》上連載,196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此書出版在當時影響可謂不小。它為廣大讀者、尤其是魯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學者質疑。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作者對一些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應歸結於當時的寫作環境。
正如許廣平在《前言》中所述,此書是在「社會主義風格的創作方法(就是個人執筆,集體討論,修改的創作方法)」下完成的,確切地說許廣平只是初稿執筆者,「何者應刪,何者應加,使書的內容更加充實健康」是要經過集體討論。
3. 誰有魯迅的畫像啊,就是黑白的,不要真人照片,就是畫像,畫得簡單或者復雜都可以,有有多少來多少,謝謝
4. 原來北大校徽是魯迅設計的上熱搜,他設計的作品你知道幾個
近日一則關於魯迅的新聞火了,很多人也是因此才注意到原來北大校徽竟是魯迅設計的,也因此才了解到其圖案背後的意義。
說起魯迅,很多人一定馬上會聯想起我們課堂上背誦過的眾多魯迅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正轉》還有《朝花夕拾》等等。
但很多人都不了解,他除了文筆出眾,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之外,還是非常尊崇藝術的設計師,同時還有著非常多出色的作品。
除了以上幾種之外,魯迅海參與了民國國徽的設計。
在民國成立初期,魯迅與他的兩位同事一同設計了最初的民國國徽,在當時廣泛印於政府的錢幣、旗幟、勛章之上。
錢幣的設計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其中就有《尚書》中的提及的多種吉祥物,圖樣也被稱為“十二章圖”。
除了這些設計之外,魯迅還設計了眾多的書刊封面、書籍插頁等等,他是非常有才華的人。
5. 魯迅的小說人物圖像
6. 魯迅的資料及家人圖片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魯迅的雜文是有極強烈的戰斗性的,這種戰斗性藉助於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而表現出來,它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過具體材料的和諧統一。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大將。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享年55歲。
7. 魯迅生平與個人圖片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魯迅簡介
生平簡介: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為「民族魂」。
8. 小時侯的魯迅的故事和圖片求要!!!!。。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裡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葯店給父親買葯。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葯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葯店去買葯,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葯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准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里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朴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
9. 關於魯迅的思維導圖內容有哪些
關於魯迅的思維導圖內容如圖:
魯迅先生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內涵極為看重,他期望的是每一個文人墨客都能通過手中的筆揭露現實的黑暗,啟發人民,因此在文藝評論思想標准中文學作品創作的思想內涵是作為重點的。魯迅的作品都不是為了藝術而去參與文藝寫作的,而是從現實內涵出發。
故事情節表現的思想意義
在魯迅先生看來,文藝作品是不能脫離思想內涵進行創作的,情節的構建需要符合中心思想的體現,要利用故事情節綜合展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精神文化價值。
比如魯迅在評價馮沅君的《旅行》時,他透過五四時期大學生之間的愛情故事看到了時代的階級性和作品體現出來的現實意義。他認為《旅行》並不僅僅是一篇名文或者是一部愛情作品,而是一部展現五四時期人民的思想斗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