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個性簡單的圖片,雕刻用的,不要太復雜、
各位麻煩你們看清問題,人家的是要平面矢量圖用來雕刻切割...不過你自己表達的的確不夠清楚..我有幾個回頭發給你,直接給你plt格式...
㈡ 法國雕塑家呂德有哪些雕塑作品
弗朗索瓦·呂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 月4日-1855年11 月3日),法國雕塑家。
呂德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第戎,年輕時和父親一起為人修造爐灶,1809年從第戎的藝術學校畢業到巴黎深造,1812 年獲去羅馬的獎學金。波旁王朝復辟後,他去布魯塞爾接受工作,在那裡和拿破崙女兒的朋友索菲·弗倫艾結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1833 年,他由於其作品《和海龜玩耍的那不勒斯漁童》獲得榮譽軍團十字章,並得到為正在設計的凱旋門裝飾的委任,其中的《馬賽曲》(也叫「1792年志願軍出征」)成為呂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還有《拿破崙像》、《聖女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鷹》、《愛神的勝利》等。
呂德最重要的學生是卡爾波,他曾經根據自己的理解又創作了一個「那不勒斯漁童」。
㈢ 法國雕塑家羅丹雕過哪些作品
1、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歷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內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
2、青銅時代
青銅,高1.74米,創作於1876年-1877年,現位於法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懷著盲目的民族主義愛國之情應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無分文的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師卡里埃·貝勒斯的名字去賺錢,被人發現後趕出了工作室。
一個也曾在貝勒斯工作室學習過的人,拉著他合夥做些傳統雕像賣錢。不久,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他想逃出來,想呼吸一點真正的藝術空氣。
3、思想者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
《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4、加萊義民
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年-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這件作品是大型紀念碑雕塑,這組雕塑以恢弘而真實的歷史情境,表現了一種及為悲壯而崇高的精神氣節與犧牲行為,以精緻而深刻的心理表現,形象地刻畫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與個性。
5、巴爾扎克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
㈣ 木雕圖片及三大木雕簡介
木雕,簡單來說也是屬於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木雕常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木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圓雕、根雕和浮雕三大類型。一般來說,人們在挑選材料的時候,都會選一些木質比較細密和堅韌的木頭,因為雕刻起來比較容易,而且雕刻出來的作品會比較精美。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木雕的幾種類型。
泉州木雕
泉州,是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該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然後最出名的莫過於手工木雕了,木雕是泉州民間傳統的技藝之一。泉州的木雕擁有非常悠長的歷史,作品種類繁多、而且工藝十分精湛,讓人嘆為觀止。
在我國的歷史上,泉州木雕大約在唐天寶二年興起和發展的,它是泉州民間眾多的手工藝品種當中最突出的一種。泉州木雕的種類有很多,其中神像木雕是最出名和雕刻技藝最出色的,此外還有平雕、花格雕和根雕等等,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木雕,都有它的特別之處。而且因為泉州木雕都是經過精雕細刻的,所以很多收藏家都喜歡買回家收藏和欣賞。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的東陽木雕,已經有大約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東陽市被人們稱為「雕花之鄉」。因為東陽盛產的木材十分適合人們用來雕刻,特別是樟木。所以木雕藝術在東陽市發展十分迅速。
東陽木雕的作品可以說是技藝精湛,主要以典雅和精美而出名的。東陽木雕在雕刻上會保留木材原本的紋理和顏色,然後再經過打磨,所以雕刻出來的作品會顯得更加精美圓滑。東陽木雕一般以人物、山水、花草、飛禽等等作為題材,並且在雕刻的時候回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情節,讓人覺得十分有趣,它一般是用在一些屏風、木門、裝飾牆的雕刻上。
福建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最先是在唐宋時期興起的,有著「精微透雕」的美稱。一般用在一些寺廟的建築上,例如一些柱子的裝飾、門的裝飾,和一些擺設品或佛像的雕刻等等地方。雕刻出來的作品十分生動美妙,特別是在圍欄、屏風、古董、琴弦樂器、家居傢具上,莆田木雕可以用簡單清新、造型多樣來形容,很多人喜歡用來觀賞和收藏。
以上就是小編想要為大家介紹的有關木雕的幾種類型了。對木雕感興趣並且想要購買的朋友們可以再深入的了解一下,再進行購買。很多人會購買一些木雕的作品用來收藏或擺設,但是如今在市面上售賣的很多木雕的作品,都不是用良好的木材雕刻的,而一些不良的商家會謊稱是採用了上好的紫檀或沉香來雕刻的,大家在選購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分別清楚木雕品的真偽再購買。
㈤ 初學雕刻雕什麼圖案最簡單
拓展資料:
雕刻:
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㈥ 有一副畫,描寫的是一個雕刻家愛上了他的作品,大家知道這副畫叫什麼么
呵呵,這個很簡單
我對希臘神話比較感興趣,看了你的問題標題就知道是什麼了,下面大致敘述一下這個希臘神話中提到的故事,再盡力幫助您尋找一下這幅畫,我想應該會有結果:
皮格馬利翁是塞普勒斯的國王,他深深愛上了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英文即維納斯)的象牙雕象,一定要得到她做自己的妻子。面對這一偉大的愛情,阿芙洛狄忒深為感動,她喚醒了這尊雕像,使它活了過來,他們結合生下了帕福斯,他後來修建了同名的塞普勒斯城
這是幾張圖片,您看看是不是
http://www.artsun.net/cn/big/xf0476.jpg
http://www.artsun.net/cn/big/xf0477.jpg
http://www.sstm.org.cn/zryr/content/0502/images/0502-11.jpg
往下走有一張
http://www.yidian.org/redirect.php?tid=2519&goto=lastpost&fpage=1
這個神話的另一版本是這樣的,可能更接近您敘述的樣子
皮格馬利翁的象牙雕像
在古希臘塞普勒斯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就想用它雕刻一個美麗的少女。從這天開始,王子就躲在房間里專心地雕刻起來,每天都認真地刻呀鑿呀。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子最終把這塊美麗的象牙變成了一位美麗的象牙少女。王子的雕刻是如此成功,使得這位美麗的象牙少女除了是塊冰冷的象牙外,看起來"她"太像個美麗的公主了: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滿希望之光。王子愛不釋手,每天都以充滿愛情的目光深切地注視著象牙少女,熱切地希望"她"有血有肉會說話,是個能跟他談心的真正少女。
每天在希翼的注視中,王子深切地體驗著痛苦的煎熬,因"她"只是一塊象牙而暗自神傷--他是那樣地愛"她",可是"她"卻只是塊象牙。王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卻遲遲不願結婚,依舊每天坐在"她"的對面,關注著"她",呼吸著"她",希望著"她"終有一天能變成真正的少女。終於,王子的愛情感動了天神,天神使這位象牙少女擁有了真正的生命,成為了真正的公主。這里講的僅僅是個神話故事,也許古人正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熱切的期望會使被你期望的人實現你的預言。
㈦ 求雕塑家 貝尼尼 的雕塑圖片及作品名字(完整的)
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andDaphne)
㈧ 美國雕塑家巴特菲爾德作品 馬 的資料
美國的女雕塑家巴特菲爾德(Deborah Butterfield,1949~ )用各種廢棄的材料塑造了許多馬的形象,有趣的是她所表現的《馬》(彩圖四十一)不再是那種充滿活力、體魄健碩並具有原始野性和神話色彩的馬,而是看上去像一堆殘骸,支離破碎,千瘡百孔,似乎有一種死亡的預示。因此,巴特菲爾德的作品不應該僅僅看著是對馬——一種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的關懷,藝術家的真正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關懷對現代工業社會作出批判。
另外,圖片在這邊沒法兒粘上來,你自己去下面這個網址看http://lin62114.spaces.live.com/photos/cns!5264667A3F078CB7!447/
㈨ 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家
1、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羅丹藝術論》法國·葛塞爾【著】傅雷【譯】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㈩ 法國雕塑家 —— 羅丹 (求其資料,附圖)
羅丹
網路名片
羅丹,人名,較為普遍的出現。當代主要代指法國雕塑家羅丹,全名奧古斯特·羅丹,代表作品:《思想者》;此外,還有作家、運動員、教師等同名名人。
中文名: 奧古斯特·羅丹
外文名: Auguste Rodin
國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84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17年11月17日
職業: 雕塑家
畢業院校: 巴黎美術工藝學校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歐洲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
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代表作品: 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目錄
法國雕塑家簡介
生平
年譜
少昊建築藝術指導
原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簡介
主要作品
廈門工商聯秘書長
蹦床運動員基本信息
運動經歷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簡介
作品展
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河南師范大學教師
康奈爾大學教授
網路潮人
模特
貼吧相冊 法國雕塑家 簡介
生平
年譜
少昊建築藝術指導
原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簡介
主要作品
廈門工商聯秘書長
蹦床運動員 基本信息
運動經歷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簡介
作品展
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河南師范大學教師
康奈爾大學教授網路潮人模特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法國雕塑家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
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奧古斯特·羅丹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肖像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其實羅丹後來的偉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於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余畫家的家裡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里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裡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鍾,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羅丹很善於向別人學習,有一天,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對所雕刻的花和莖都很滿意,唯獨對葉片左看右看總是不順眼;雕了修,修和雕,反反復復老是不盡如人意。這時有一個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邊看著,忍不住說:「羅丹你不要老是用一個方法雕,這樣看起來葉子是平的,不生動。……你讓葉子尖突出來對准你,這樣就顯得富有氣韻了。」羅丹聽了很高興,他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照著康士坦說的話去做,果然,植物的葉子就顯得靈活生動了。 思想者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作品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它主要作品有:《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