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勻圈畫法花
雙鉤圈花有工筆、意筆兩種形式,這里單講意筆形式,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較小的琅毫筆、羊毫筆(如葉筋、蘭竹、白雲),蘸淡墨從中鋒圈出花瓣。梅花的花瓣為五齣,花瓣要似圓非圓。用筆要有頓挫、虛實變化,勾線流暢,忌刻板生硬。花苞、花瓣的形狀、大小變化不要過圓,過圓就失去動意了。太扁則花瓣欠飽滿,若勾過尖似桃花,或勾過小似杏花。花有正側向背之分,花苞有初放未放之別。睡瓣用一筆勾出為「單勾」,兩筆勾出一個花瓣叫復勾。復勾圈花有變化,易生動,要求我們以筆寫形,以形寫意,以形寫神。用筆時要起筆藏鋒、收筆回鋒,筆上含濃淡墨的多少要在盤中不斷調整,不可一色畫到底。
2、花蒂、花蕊畫法
花須(絲)、花蕊均以中鋒蘸焦墨或濃墨來刻畫。正面的花蕊外形為圓形,側面花蕊似扇形,每根蕊須要有力度,蕊頭有筆觸地錯落點成,形似「椒珠」「蟹眼」。花朵、花蒂與枝幹連接部分,形似「丁」字形狀,也有稱之「丁香頭」,也有用「小」字形狀的。側面花蒂三筆畫出,先畫中間一筆,左右各一筆,或先畫左右兩筆,後畫中間一筆都可以的。怎樣順手就怎樣畫。背面花蒂為六筆完成,先畫五點,後畫中間花柄。花離枝幹不宜太近,也不宜太遠,花一定生長在枝上,留出花蒂的地方。勾花蕊要細心,花須要發自花心,花須不宜多,不宜太短,不宜過長,不宜過細,不宜過粗。一幅畫中,花朵、花蕾,不全是一樣大,在畫時要隨機應變,不可生搬硬套。
3、先句後點紅梅
勾完梅花後,若點成紅色(是在梅花的輪廓線內填色),要講色彩變化,調色不要過濃,濃則會把線條遮蓋上,線條不清晰,影響美觀。也更是不能平塗,平塗之法花朵呆板,悶,沒靈氣,無巧性,最好還是以筆根先蘸淡色,後蘸濃色。水分不宜過大,用點、氮法,一瓣一瓣地畫出五瓣花形,點色時要不規則地留出一點空白。一朵花里,有一兩瓣或三瓣即可,不要每一瓣都留空白。留空白,在一組花里要特別注意空白的位置不能相同,大小不能相同。色彩既要諧調,還要有跳動,就是在一個色調中的基礎上用加強、減弱色調的手段來調整花的色彩變化。紅梅常用的較沉穩的色彩有硃砂、胭脂、曙紅。
4、先勻後點綠梅
綠梅畫法同上,關鍵是用色問題。常用的色彩是草綠、二綠、三綠。在使用二綠、三綠時應稀於草綠。因色內粉性大,亮度差,透明程度差,覆蓋力強,在使用時更為小心。若以草綠色為主調來畫梅花,可先蘸草綠後蘸花青色來加強調整。用三綠為主調時,可用二綠、草綠、花青來調整畫面,這三種色的深淺結合使用要注意色的調配和色彩跳動與統一。
5、先句後點黃梅
畫黃梅的方法同上,在色彩使用上對初學者可能會感到有點不太好使用,黃色透明程度高。正因如此,色彩用得濃了,畫面有一種燥的感覺;用得淡了.色彩不但不突出,而且在畫時又不容易看出效果。我認為,色彩只能淡不能濃,濃則畫面不易調整,淡則易於調整,一是可在原色上加重。二是可用另一色彩來襯托。三是淡黃加淡硃漂或是淡曙紅或淡黃加淡褚石均可進行全面調整,局部加強。
6、先句後點白梅
梅花勾完後,不著色其本身就已是白色,可著色,可不著色,就看自己的構思了。若計劃塗白色,就必須從背面塗色,因白色是不透明、不透亮、覆蓋力最強、粉性最大、膠質性最大的一種色彩。背面點色時色彩不宜濃,同樣不能超出輪廓線。若感覺白花不突出,可採用勾勒法在白梅的輪廓線外用另一種色彩再勾勒一次。如淡黃加淡墨,淡草綠加淡墨,淡花青加淡墨等較為合適。其次,可採用襯托的辦法加強效果,用淡綠色或淡灰色等色來襯托。其方法也必須從背面用較大點的毛筆點、虱、掃之法來烘托,不能平刷、平塗。根據畫面的平衡程度,不斷調整色彩的使用,用色彩補充畫面平衡,襯托白花。
7、點彈結合法
梅花點完後某個局部地方覺得還不豐富,不爛漫,可採用彈點相結合的辦法來處理。彈色在整個畫面中只能是起個點綴作用,不能佔主要地位。這個辦法適應於紅、黃、綠、白梅。如畫紅梅,有時是在一幅畫完成時覺得某個部分不理想,可用毛筆蘸紅色點彈。調色時不宜過濃,過濃時不易把色彩彈下,過稀時不易把第一層深色蓋上,要濃稀適中。彈色有時不一定會掌握很好,可進行局部點修。點還可以加大,過疏時可再加點,彈點時注意與自己的主體畫面相諧調、融合。真正能起到一個點綴作用,某個部位需要有層次表現,一般先彈較深一點的顏色,等第一層深色基本干時,再彈第二層較淺一點的顏色,若感覺層次厚度還有點差,可用較亮的顏色適當點上幾點,這樣處理,厚度感、層次感就表現得生動活潑。然後可穿枝。穿枝時不要面面俱到,若面面俱到,其畫面就失去了爛漫之風采。
❷ 國畫入門先學什麼圖片
1,先學線條簡單的,例如竹子、荷花、小鴨小雞等;
2,學國畫就是先從簡單的東西練起,把宣紙用美工刀分的小一點,一張紙練一朵花,一個鳥(簡單的,先練小雞)(單個的東西)多多練習,
3,過一段時間你覺得練的不錯了就把紙張擴大,把兩樣東西並在一起練(如:樹和鳥),一次類推,
4,到後面你夠水平的就畫一大張的(花鳥魚蟲並在一起)到這時候你就可以自由發揮了,等你花鳥練的很好了就可以學山水和人物(白描)了。
5,還有國畫分寫意,工筆兩種,你可以看看你喜歡哪種。
6,至於書籍,你可以先買國畫入門之類的書,到書城有國畫專區,你就挑簡單的那種。
❸ 簡單的國畫怎麼畫
國畫的技法,在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由於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也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因此中國畫的技法主要是用筆、用墨的技法。
1、用筆之法
(1)初學者要先學會執筆,保持正確的姿勢,還要學會運筆、用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筆正:如果筆正了,那麼鋒就正了,骨法用筆主要以中鋒為本。
②指實:手指執筆需要牢實有力,學會靈活運用。
③掌虛:手指執筆不要握太緊,手指需離開手掌,讓掌心為空,才可以運筆自如。
④懸腕、懸肘:當大面積運筆時,需要利用懸腕或懸肘,才能隨心用筆,保持力貫全局。
國畫怎麼畫
(2)筆鋒
①中鋒用筆:保持握筆正直,使筆頭中間充滿力量,將筆鋒放在筆痕的中央,筆痕呈圓柱形。
②側鋒用筆:筆鋒可以略向左右傾斜,使筆尖和筆腰同時一側著力。這時筆痕的變化較多,就會出現一面光、一面成鋸齒形的效果,就能夠同時體現出線和面。
③逆鋒用筆:需要將筆頭倒逆而行,一般在順筆作畫時,筆根需要在前面,筆尖在後面;而逆鋒用筆是相反的,需要將筆尖放在前面,筆根在後面,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可以體現出蒼勁、古拙的效果。
④拖鋒用筆:拖鋒也可以叫拖筆、露鋒,筆頭側卧在畫面中順毛而行,筆痕需要舒展流暢,保持自然松動。
⑥散鋒用筆:需要將筆毛散開來,筆痕豐富虛靈、輕松飄逸、面積較大,皴擦點簇一般用散鋒。
國畫怎麼畫
(3)用筆常用表現手法
①勾:用線突出造型,屬於工筆、寫意畫法主要手法之一,以工筆畫使用較多。「勾」可以與「染」結合來體現出特定的內容,比如人物的臉、手,以及花卉的勾染等,勾也可以同皴結合使用。
②擦:筆觸不清楚的叫擦,擦是皴工序的一個延續,作為皴的一個補充,為了讓畫面效果更加渾厚。
③點:用面來突出造型的一種表現手法,在寫意畫使用得較多,在工筆畫中也有沒骨點染的方法。
④染:為了增強畫面效果的一種方法,工筆畫和寫意畫都可以使用,但在工筆畫用得更多。
❹ 怎麼畫國畫畫好簡單的國畫!
國畫做為中國的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有著自己明顯的與其它藝術形式不一樣的地方。
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❺ 繪畫入門簡單的圖片12歲
1:創意美術2:漫畫3:素描4:水彩畫5:水粉畫6:國畫7:油畫8:版畫...
一、兒童喜歡畫畫,這是出自兒童自身生理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需要。我們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必須研究兒童繪畫的心理與特點,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評價兒童畫,也就難以輔導兒童繪畫。小學階段應按兒童的年齡分為三個時期來研究:圖式期6-8歲、寫實傾向期9-11歲、寫實期12歲以後(相對而言,有的會提前或退後)。美術教師應根據兒童不同時期繪畫的心理與特點,培養他們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
二、6、7歲兒童處於幼兒期向兒童期轉變的階段,大腦的發育已達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卻仍保留著幼兒期的狀態,想像力十分發達。他們把畫畫看成是一種游戲常把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東西混淆在一起。一過7歲,幼兒的這種特徵就逐漸減少或削弱,漸漸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認識客觀世界,在想像的同時,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樣去畫。隨著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增多和知識面的不斷擴大,繪畫創作達到高潮,進入兒童繪畫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們依靠直覺,加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想像,根據頭腦中對物象特徵形成的概念,憑自己的記憶表達心緒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這一階段兒童畫的一般特徵,故稱之為圖式期。這個時期,特別要求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兒童畫作品,也不能讓兒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順其自然充分給孩子自由,讓兒童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畫自己喜歡畫的內容,這樣才不會把兒童喜歡畫畫的天性給扼殺了。
可以參考參考,現在好像是可以免費試上M/http://www.dfq.com/
三、由於兒童年齡的增長,生理的變化,觀察能力的提高,判斷能力的增強,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於前一個階段,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並進行探索,對幼兒時期深信不疑的童話、夢幻開始發生懷疑。對以前自己常採用「古怪」的、「不合邏輯」的表達方式持否定態度,對過去畫的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實的畫表示否定。他們對兒童畫表現的天真、幼稚並不喜歡,更羨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繪畫,對繪畫的空間知覺有了較大進步,開始由平面的空間思維向立體的空間思維過渡,故稱為寫實傾向期。由於這一階段的兒童畫開始追求真實,致使他們那些感人的童趣創作逐漸消失,對繪畫的興趣趨於淡漠,個別甚至視畫畫為額外負擔。這個時期要使兒童的繪畫興趣如同圖式期時那樣濃郁,這就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和審美意識,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使他們畫出的作品能抒情達意,這樣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才會有增無減。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
❻ 初學者,推薦幾幅國畫作品臨摹。
請問是想學山水,花鳥還是人物呢?工筆還是寫意?如果是寫意山水不妨臨摹一下古代的溪山行旅圖,可以臨局部一定要臨作品原大的,也可以臨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也可以臨一段不要全臨,因為對於初學者全臨首先心理上會煩,在臨的同時要多看看作品的賞析看看大家的畫到底好在哪裡。多看看北宋的山水,那是中國山水畫鼎盛的時期。工筆花鳥就比較容易了可以先找找白描稿練練線描,然後在找找著色的步驟說明,三礬九染也不容易,初學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著急 ,畫工筆本來就是個耐心的活。工筆的人物最好也看看古人的比如唐代的,畢竟經過時間檢驗的應該都不會壞到哪裡去。要是想學一些寫意的東西要多練練筆法,多熟悉墨法,多看看八大山人的,吳昌碩,張大千,潘天壽啊等等......國畫最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有百利而無一害希望您能堅持的學下去,說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❼ 國畫裡面的燕子怎麼畫
國畫燕子的畫法,下面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畫法:
1、先調中等墨色,筆尖蘸濃墨。一筆點頭(圖1)。
❽ 工筆國畫的繪畫步驟和方法
步驟如下:
1、起鉛筆稿的時候,應該避免直接在雲母熟宣上起稿子。通常應在草稿子上起好草稿,待線條定下來後,再拓印到雲母熟宣上。
拓印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1)是直接把雲母熟宣覆蓋在你的草稿上,用鉛筆把線稿蒙著描下來。如果你有拷貝台,則比較好描線條。
(2)是把草稿背面用2B鉛筆全部塗黑,然後把草稿覆蓋在雲母熟宣上,用筆使勁在草稿上走一遍線條,這樣當你把草稿紙移開以後,雲母熟宣上就留有鉛筆稿的痕跡了。
(8)國畫圖片簡單初學者擴展閱讀:
工筆畫的材料
1、筆工筆畫多用中鋒勾勒細而勻的線條。一般選用狼毫類細而尖的筆。常用的筆有衣紋筆、葉筋筆、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筆。常用的染色筆有:大白雲、中白雲、小白雲和其他軟毫毛筆。純羊毫筆過於軟,一般不太好用,兼毫筆較好,因為它外層是羊毫,中間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彈性。
3、板刷類。工筆畫經常需要塗底色,或做大面積的平塗和渲染,因此需備有各種寬度的羊毛板刷、排筆、聯筆。
4、熟宣或熟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筆畫
❾ 適合初學者臨摹的山水畫
《滄江虹月》裡面第五個篇章《林屋山人山水畫譜》是徐氏隨軒所得,為王愫繪制,其中有山水十二幅,這套畫譜不多見,但是作品卻值得我們初學者好好學習臨摹。
山水畫初學者應當從線條練起,這是所有國畫類型練習的基礎。練習山水畫線條可以臨摹一些山水畫大師的課徒稿,如上所述的畫稿都是些比較簡單易於學習的。具體在練習當紅中可以從一棵樹,一塊石頭開始練起,然後接著練習臨摹小幅山水,例如石濤的畫作就很適合初學者臨摹。當前面的練習內容差不多的時候,基礎牢靠了,就可以臨摹一些大幅的山水畫了,這時候選擇就比較多了,例如范寬,李成,王蒙,黃公望等等。大家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風格中選擇,但是過程中要注意線條,線條是山水畫畫好的前提。
山水畫是整個國畫體系中最難學習的一部分,因為山水畫囊括了很多元素,它裡麵包含了樹木、花草、人物、蟲魚等等。想要畫好山水畫,就要掌握以上所有元素的畫法,它是一個綜合畫類。畫畫是元素的學習,要想畫好就要對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多加觀察,可以截取一些唐宋的山水畫作專門臨摹細節,領略古人對於各個元素的把握和他們作畫的精髓之處。
當基礎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初學者可以嘗試臨摹《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譜》是初學者學習山水畫必須臨摹的經典畫集。古人繪畫,山巒連綿,高低重迭的姿態一筆而成,而畫樹卻要經營位置,思考其結構規律。畫山水首先要學畫樹,畫樹先畫樹干(主幹、次干)。畫好樹干加上墨點就成為茂盛的林子
❿ 國畫入門
我剛開始學一些簡單的:大熊貓、蝦米、小魚
後來:竹子、蘭花、菊花、梅花和簡單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