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種畫叫什麼水墨人物畫
這就是水墨人物畫,只不過這是應節畫作。許多著名畫家都有水墨人物畫作,如蔣兆和先生的「和平鴿」。
2. 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風格流派
這一體系主要吸收西洋水彩、水粉畫的表現手法,強化色彩的對比與變化,主要代表人物為楊之光與林墉。楊之光更多地吸收水彩技法,林墉則更多地揉合水粉的表現長處,兩位畫家都是嶺南人物畫的代表人物。也許是山青水秀的地理環境和各種文化背景的影響所至,嶺南畫派的山水花鳥畫大都傾向於一種色彩濃烈、清新明麗,渾染柔和,秀美可人的整體風格。而楊之光、林墉的人物畫雖然各有個性,但就總體感覺而言仍然與上述整體風格並無二致。他們沒有過多地表現線條的粗獷與厚實,相反,他們盡量「壓縮」線條,使之與轉折的「面」更為貼近。對於人物臉部、手部的表現,由於水彩、水粉技法的介入,不僅造型精確,各處體面的轉折關系非常柔和、自然而真實。各種精微之處也得到非常精妙的表現。而對人物各種衣著已不再簡單化、概念化的「交代」,而是豐富多樣的真實再現。這種畫法常適宜表現少女肌膚的白嫩柔和以及俏麗清淳、秀美動人的形象。這一體系的主要貢獻是將西洋水彩、水粉技法融入中國畫,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造型表現能力。
由於上述的特徵,它既不同於把西洋素描的造型方法和傳統筆墨表現揉合一體的,以徐悲鴻、蔣兆和、王子武為代表的徐蔣體系,也不同於以生活速寫為創作依據,並且揉合速寫線條韻味與中國畫用筆於一體的,以黃胄、劉大為、周思聰為代表的黃胄體系。更有別於線描派體系、浙派體系和新文人體系。
具有獨立的形式特徵、地域傾向,自有規模,有別於其它體系,特立獨行,就是這一體系的存在理由。
楊之光曾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是中國當代傑出的中國畫人物畫家,曾與黃胄、劉文西、方增先平列譽為20世紀後期中國畫四大人物畫家。楊之光先生早年曾入南中美院向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學習中國畫,深受高氏融合中西,注重生活的「藝術革命」主張的影響。1950年9月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師從徐悲鴻、蔣兆和等名家,接受了嚴格的西方美術造型基礎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初,楊之光已開始思考如何將西洋畫豐富的色彩表現融入中國畫。他用生宣紙臨摹了俄羅斯巡迴畫派列賓的油畫《薩布羅斯人》,原作眾多人物場面的安排,豐富微妙的色彩變化,准確生動的人物造型,以及畫面的整體氣氛,都能在他的筆墨中得以再現。
如果說他在1954年創作的《一輩子第一回》的筆墨表現還帶有蔣兆和的影子的話,那麼,1959年創作的青年建設者的作品《雪夜送飯》則已脫樊籬,這件作品榮獲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和榮譽獎狀,使他一舉成名。
他後來創作的《礦山新兵》、《激揚文字》、《毛主席在農講所》、《石魯像》以及大量的人物肖像寫生中把清新明快,色彩豐富,形象鮮活,筆墨淋漓的個人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筆者早年在廣州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曾有幸作為楊之光先生的弟子追隨左右,得以觀其作畫過程。他在表現結構轉折時多以一次性淡墨,對投影的表現則一筆中有濃淡變化,給人以透明,淡雅的感覺。臉部著色方法已形成自我獨立的程式,潤澤立體,變化豐富,酣暢淋漓。而在這種輕快的筆墨表現中人物造型又非常准確,與所繪對象極為削似,這在水墨肖像領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林墉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美協主席。林墉在廣州美術學院深造時曾師從楊之光,畢業後充分發揮了他極富天才的創造性,自成風格,卓然成家。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畫的大量都市女性肖像(包括一大批香港小姐),被印在風行一時的各類文學雜志的封面和掛歷上。「大美人」的大普及,使得「林墉」這個名字在嶺南大地的平民階層中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20世紀80年代初他與夫人蘇華三次訪問巴基斯坦,畫了大量的人物寫生。他把巴基斯坦人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令這個國家的人民大為感動,並喚起了他們的自我審視,自信與自強。他榮獲巴基斯坦授予的總統獎。這件事使他人中國美術界名聲大震。
把美表現得讓人丟魂落魄,讓人意亂情迷,計人感奮振作,這就是林墉藝術魅力。
作為水墨人物特別是青年女性,把關的表現做在空泛的層面上這並不太難。要把它做細,做的真實,做的切入實際,做的肖似對象而又造型准確,這就很不容易。筆者也曾向過大量人物寫生,對個中甘苦,深有體味。林墉在這一領域中的成功創造,深為筆者折服。
中國古代的人物畫雖然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整個發展步子非常緩慢。同時存在許多先天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畫家並沒有經過很嚴格的造型訓練(如素描、速寫、人體寫生),沒有解剖學、透視學,畫家對人體解剖的認識幾乎屬於空白。人物造型手段,除線條造型外,沒有素描造型、色彩造型,故手法單一,造型表現能力很局限,對於人物造型狀態、內心世界不能做更為深入、更為豐富的刻劃。雖然有些文人畫家對人物描寫概括簡練、略作變形,但由於沒有寫實能力作為基礎,這種提煉又變得空虛蒼白。而變形又覺得不夠合理、自然。所以我們在古代留下的人物畫中,包括一些名的、供人臨習的畫譜,都大量存在有人物身首不稱,比例失調,造型別扭,結構概念,表情簡單,透視不符等等問題。
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步了較快,關鍵是通過引進西方的素描、速寫、色彩的基礎訓練,以及對解剖學、透視學的研究。同時加強了人物肖像寫生、人體寫生、生活速寫的訓練,使人物的畫家造型能力得到大大的加強,從這一角度說,徐悲鴻功不可沒。徐蔣體系最先把素描的造型和傳統筆墨表現揉合在一起,對人物造型嚴格考究,對人物形象通過勾、皴、擦、染的多種手段加以表現,對人物頭、手等主要部位的結構、體積有深入、精緻的刻劃。對人物性格、精神氣質、內心世界有恰如其分的表現與傳達。以「骨法用筆」為本旨的線條揮運,始終在面面中起到重要的骨架支撐,其線條變化的情韻節律使人引起無窮的回味與咀嚼。
如果從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變革這一角度來講,徐蔣體系是第一個里程碑,而嶺南楊林體系就是第二個里程碑了。
有人可能會問:楊之光、林墉是嶺南畫派嗎?
這個問題似乎不太好回答,就是問他們本人也未必有個明確的答案。楊之光教授就曾說過,我是嶺南人,但並非是嶺南畫派。當然,畫派並不是社團組織,並不需要填寫登記表,畫派往往是後來的評論家根據畫家的風格特點加以劃分的。如果從嶺南畫派的風格和革新精神這一角度來考慮,我認為,他們也屬於嶺南畫派。
注重革新,注重外來藝術的吸納,注重寫生,注重直面生活,注重大眾的審美訴求,這就是嶺南畫派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楊之光、林墉的身上有突出的體現。
3. 國畫中的人物畫是用線條來表現人物的嗎
國畫中的人物畫,是用宛轉綿延的線條勾畫出人物形態、衣褶和飄帶,讓人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神韻。國畫人物畫始於戰國而盛於隋唐。歷代出色的人物畫作品與人物畫家極多。
我國古代的人物畫,已經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出現了東晉時期的顧愷之,盛唐時期的閻立本、吳道子,明代的唐伯虎等人物畫大師。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畫面以西晉張華敘說女子封建道德的箴文為內容,分為九段,每段描繪一個故事,其人物造型生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的生活側面。筆法用游絲描,線條連綿不斷,悠緩自然、勻和而富於節奏。
閻立本的《步輦圖》表現出來的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畫面氣氛融洽,人物表情各異,為後代人物畫中之珍品。
唐伯虎的《仕女吹蕭圖》生動地表現出了仕女吹蕭時的憂郁神態。
[我還想知道]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以連續的畫面展示了故事的全過程,這幅畫線條婉蜓流暢,人物傳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吳孫政時的曹不興,東晉的王廙、衛協都善於畫人物佛像。
4. 六年級水墨畫戲曲人物簡筆畫怎麼畫
准備材料:紙、毛筆、墨水。
1、首先用毛筆在紙上畫出戲曲人物的頭飾。
5. 怎樣畫水墨人物畫
吳山明,彭先誠 李世南
6. 求人物水墨畫,越多越好
給您傳幾幅好的,人物畫名家張硯鈞作品,,很棒共享!
7. 《潑墨仙人圖》是水墨畫還是絹本畫,梁楷是個怎麼樣的人
《潑墨仙人圖》(立軸 紙本 墨筆 縱48.7厘米 橫27.7厘米)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潑墨仙人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潑墨仙人圖》是梁楷減筆畫的代表作,此畫以酣暢的潑墨法,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再以簡括細筆,誇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為後代畫家心儀手追的大寫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謂的“潑墨”,與今天我們所見張大千創制的“潑墨潑彩”完全不同。
據《中國古代畫家辭典》典籍,梁楷主要活動在南宋孝、光、寧宗三朝,宗法吳道子、李公麟,衣褶用尖筆作細長撇捺,緻密入毫發。傳世作品《潑墨仙人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梁楷畫過一幅名畫《六祖撕經圖》,是描繪六祖慧能大師手拿被他撕壞的佛經, 疾步狂呼,歇斯底里的場景, 畫家把六祖藐視佛教舊傳統時那種玩世不恭的狂態,用乾枯的焦墨筆觸 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為之振奮,觀者深受感染。
8. 中國畫人物畫怎麼畫
綜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類, 一為白描畫法。二為工筆重彩畫法。三為寫意畫法(簡筆畫法) 。
1、白描法畫法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 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 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 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 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摺的動感與厚度 感。北宋畫家李公麟可稱是白描畫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圖是李 公麟的「維膜演教圖」,把線條的特色,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慶年間,鄒得中總括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在其 著作「繪畫發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說法,這十八種描法 是指: 1. 行雲流水描 2. 高古游絲描 3. 鐵絲描 4. 柳葉描 5. 琴弦描 6. 螞蝗描 7. 混描 8. 橛頭釘描 9. 曹衣描 10. 釘頭鼠尾描 11. 折蘆描 12. 減筆描 13. 戰筆水紋描 14. 竹 葉描 15. 橄欖描 16. 蚯蚓描 17. 棗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種描法是古人根據當時的服裝(大都是寬袍大 袖)領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見到,有些則是後來逐漸 添加的,然而這十八描並不是包羅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張簡化為五種,或合並為三大類。擅長白描人物的當代畫家董 夢梅先生則指出:十八是以線條描法的形狀命名,並不妥當。
2、工筆重彩畫法
工筆重彩畫法是一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 性的畫法,如下圖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圖即為典型的作品 畫工筆重彩法適宜使用熟紙或絹,通常可分成六個步驟:
(一)起稿: 先用鉛筆或炭筆在稿紙上將人物造型畫正確,修 改完美後將畫紙蒙在上面覆描。
(二)鉤線: 鉤線有兩種方法,一種稱為鉤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鉤出輪廓線,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顏色把主要線條重 復鉤勒一次,這種方法不怕著色時把原來的線條遮蓋, 畫起來較方便另一種稱為鉤填法,就是用濃淡墨色把 線條鉤好的輪廓裡面,不可將顏色蓋住墨線,這種方法 鉤出來的線條流暢,但填色較費工夫。
(三)分染底色: 為了表現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變化,在暗 處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筆蘸赭石,一隻筆蘸清水,先用顏色筆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筆推開仕女的面頰可先用洋紅分染。
(四)著色: 傳統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劇人物的化裝,稱為三 白法,即額鼻和下顎三部分暈白粉眼眶和面頰用色比 較誇張,多用洋紅朱膘藤黃,調少許白粉男子的臉用 赭石朱膘和藤黃,加少許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著色之後,為了使色調統一或補救某些 不協調的部份,如臉部常用淡赭石平塗一或兩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對重點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為突出畫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時可從紙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強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於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染色法有:罩(平塗色) 窄染(窄小范圍的分染)寬染接染疊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預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兒童或婦女面頰,著色時旋轉用筆,使 顏色逐漸變淡變無,又不留筆痕)。
3、寫意畫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 ,而且創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 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 的筆墨,生動的表現出人物的神韻。近代自揚州八怪以來,也 有不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 個主要潮流。
畫寫意人物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 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 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 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一。
在生紙上作畫,一互失敗了就很難修改,故用筆用墨時, 必須考慮整體的調和該強調的地方(如眼睛)必須畫得傳神。 用墨畫後,再上產色,著色燎應慎重,依據人物的結構、明暗 的關系來表達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變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9. 猶如邋遢老頭的《潑墨仙人圖》,為何被稱為藝術瑰寶
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幾乎達到了水墨人物畫的極致。其畫神氣完足,酣暢淋漓。梁楷也可謂是潑墨人物畫的鼻祖。
梁楷創作的該作品,精細嚴謹、洗練飄逸, 其畫法是對傳統線型經典語言的背離,是墨象語言真正獨立的標志,開啟了“大寫意”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