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節都干什麼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節日里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人們在這個節日也會紛紛從外地趕回老家共聚一堂,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在春節一般都會做什麼事情吧。
首先,在春節里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拜年啦,每到春節,吃完早餐,換身新衣服,人們就攜帶家裡小孩,走街串巷,帶著送禮佳品,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送祝福。
燃放煙花
以上就是大多數中國家庭在春節都會做的事情了,在這里順便祝大家新的一年快快樂樂,身體健康!
② 以農村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民風民俗手抄報
給你點素材
關於春節來歷的傳說有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以萬年的故事較為普及。我就選擇這個故事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砍柴挖葯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裡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砍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雲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葯,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困。節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台祭天。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拜見天子。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台,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一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准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准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著:「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人們心中的美好心願。
聽爺爺說,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的原型了。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春聯事業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藝術日見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春聯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門神。門神也是和春聯有著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必備品,但是隨著文化的發展,它已經不多見了。我個人認為它的衰弱應該是因為現代建築對於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過多方尋找,我終於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郁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鋼鞭,一個腰帶鐵鐧,大有怒發沖冠之勢。通過資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採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著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餵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里,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卧蓮》(一個胖娃娃,手抱著一個大金魚,卧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風,右兩少年,互相談論附圖)、《年年有餘》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遊記》、《水滸傳》里的故事情節的年畫。
民俗之五――壓歲錢。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壓歲錢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 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個一百兩百,甚至於上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將其花在不正當的地方,更會使他們那養成大手大腳、浪費錢財的習慣。所以說,家長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一不要給太多,二要引導他們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國結。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的身影,傳說中國結是由一個和尚在閑暇之餘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然後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時的和尚,為了體現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後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為中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徵。從大致小,從粗到細,大紅色的中國結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收集資料:
一、 迎春詩歌:
輕輕點開網路,一系列關於迎春詩作的網路頓時映入眼簾。
《七律 春節話時尚》
三十團年飯店筵,南來北往火鍋煎。
少兒游戲愉除夕,網路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將聲繞繞,窗簾煙火蝶翩翩。
閑遐七日焉時尚?送舊迎新另類篇。
這首詩形象地刻畫出了現代人心中的新春佳節。
《五律 拜年》
金猴春意鬧,紅蝶結團圓。
初二晨曦啟,俏裝月鏡前。
祝願雙手奉,老母笑容鮮。
兒女頻頻喊,歡聲齊拜年。
《七律溫馨除夕》
綵線拋花頻吐蕊,烹漿煮酒滿堂親。
斟杯笑語慶團聚,把盞聲潮拜歲新。
姐妹相攜慈母暖,連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為貴,風雨同舟萬代春。
這兩首詩寫活了新春佳節全家團圓的美好心情。
二、春聯:
春種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艷 放開改革陽春曲
冬來戶戶過豐年 官清大地萬民安 兩制三通白雪歌
興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蒼松兆福壽 國興特色三江暖
為政無私萬里春 金樽檀板慶新春 日燦神州萬里春
朝霞燦燦三春景 龍飛鳳舞昇平世 善政和風指海峽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綠桃紅艷麗春 紅心桃李報春暉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紅燈歌盛世 和風吹綠江南柳
小康歲月樂千家 銀箏銅鼓報新春 春雨催開塞北花
春風時雨花千樹 日麗三湘春駘盪 春風吹柳千枝綠
子孝孫賢福滿門 龍騰四水歲崢嶸 時雨澆苗萬畝新
結論:在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裡,孕育了形式各異的民族民風民俗,例如春聯、年畫、剪紙、門神等,它們充分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特色。我們作為這些寶貴文化的繼承人,要將其發揚光大。
③ 湖南農村的除夕夜,可以有多歡樂
每當即將過年的時候,就會有許多人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了。因為在過年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習俗,例如貼窗花、放爆竹等等。但是即使是在同一個省份,不同市、縣的傳統習俗都會有所不同。那麼在湖南除夕夜風俗都有啥?各地如何過除夕?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
衡陽:搶「頭香」「關財門」「坐歲」
衡陽有一種特殊習俗,信佛的人家於除夕零點後,搶先去廟里焚燒香,以南嶽大廟、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為盛,因據說誰燒香在前,誰就財運亨通,人丁清泰。
衡陽地區在春節還有其獨特的習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極其豐盛,即所謂「團年飯」。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後即關上大門,叫「關財門」。將預先准備好的點心果品擺出,全家圍爐團坐,邊吃邊談,預先招呼小孩忌講不吉利的話,並給以壓歲錢,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徹夜不眠,名為「坐歲」。
④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圖片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1、臘月廿三/廿四 掃塵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4)農村團年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地域習俗
北方: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南方: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足,吉祥發財。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各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⑤ 團年飯怎麼畫
首先我們畫出一個圓形作為盛放年夜飯的桌子,如圖所示:
⑥ 四川農村的舊習俗有哪些現在還有嗎
四川農村的舊習俗有哪些?現在還有嗎?長期以來,四川人幾乎總是遵循傳統的過年流程,這不僅是一種口口相傳的傳統,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力量。雖然這些傳統習俗已經被現代化的浪潮沖走,但它們仍然是四川人民的寶貴記憶。
3、在四川人看來,雖然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到元宵節這段時間被廣泛定義為「過年」,但最重要的日子無疑是除夕和農歷新年的第一天。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是「團演」和「守歲」。「團年」的范圍也比較廣。春節期間的各種聚會都被稱為「團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的「團年」,即外地人口的「除夕晚餐」。為什麼四川人通常不說「除夕晚餐」?我想可能在四川。除夕的午餐是最豐富和重要的一天,晚餐則更簡單。此外,四川人在春節期間確實沒有吃餃子的習慣,一般不包餃子。
⑦ 中國南北各地團圓飯的風俗是什麼簡單點說,快快快!!!
江南風俗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魚(余)」。湖南民俗概述
民俗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廣泛的形態,具體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精神心理狀況。世界如此,中國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產生、演變和傳承乃至消亡,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三湘四水各個角落,有其不同特點,它們與湖南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始終。
一、湖南民俗的主要特徵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與湖北省毗連,東鄰江西省,南接廣東、廣西兩省區,西界貴州省和重慶市,屬於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歷史上為荊蠻、揚越、南蠻等少數民族聚居地:遠古傳說時期,湖南境內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時期有荊蠻、淮人、虎方、揚越,、象氏、風夷等;春秋戰國時期,楚人進入湖南,境內有大量的蠻族和巴人;漢唐時期,蠻族勢力遍布境內各地,此消彼長,與中原王朝時常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兩宋時期,出現了瑤、苗、僚、僮、紇佬等族系復雜的少數民族,逐漸演變成明清以來的苗、侗、瑤、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等的相繼遷入,湖南成為除漢族之外,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數民族習俗成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徵。
這些與漢族地區特別是和北方中原地區截然不同的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慣,往往被封建統治階級和大漢族正統主義攻擊和鎮壓少數民族的口實和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憤,保護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數民族享受和漢族人民一樣的平等權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上少數民族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難發現,民風民俗對於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南蠻的「自相夫妻」,實質是血緣族內婚的體現。親屬稱謂中父系和母系區分不明顯以及「兄納弟婦、弟收兄嫂」的收繼婚,是原始對佣婚的殘存,決不是什麼「穢淫蒸報」的禽獸行為。不落夫家和搶婚習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過渡的遺留。而曾經在湘西地區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權制,反映了這一地區經歷過的以女權為中心的母系氏族階段。另外還有上山打獵見者有份、換工互助和蔣草鑼鼓等都是原始社會平均分配、集體勞動的原始共產主義殘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瑤族的瑤佬制均是原始農村公社組織和軍事民主制的遺跡。湖南境內的這些少數民族習俗實際上在中原地區歷史上都曾經經歷過,只是沒有文獻記載或者雖有記載但因為年代的久遠而缺失。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來自北方漢族的移民和明清時期來自東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漸完成了漢化。這種漢化的過程,不僅表現為一種民族的同化過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蠻俗與漢俗兩種文明和社會方式的沖突、撞擊和交融的過程。從歷史和現實的情況看,少數民族地區習俗的影響也相當大,前者廣泛地留存在後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徵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徵。楚人自春秋開始入湘,並逐步統一湖南地區,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後解體,跨入「文明」的門檻,特別是戰國後期,隨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國貴族南遷湖湘,更促進了湖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楚文化本身屬南方文化的范疇,所以楚人的生活習俗與沅湘地區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關系。比如楚人崇巫,與南方地區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這種結合影響到了湖湘地區,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徵。而在崇巫這一點上,又區別於其他地區: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氣;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氣;而楚人崇巫,卻是多人情味。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麗絕倫,或者天生多情,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湖南各地的儺戲、目連戲、花燈戲等,都是既娛神又娛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現實生活中的影子。而楚人的武士氣質、尚武奮斗精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直根植於湖南人骨子裡,培養了世所傳頌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早在北宋,作為四川人的蘇軾就發現了這種聯系。他在《屈原塔》中寫道:「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硬咽。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烈。」屈原的「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伏清白以死直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犧牲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英傑。中國近代史上不乏湖南的慷慨悲歌之士,革命運動中少不了湖南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一些壯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如楊毓麟、陳天華、易白沙、夏壽華、姚宏業、鄭家溉等,他們殺身成仁、以死殉道都選擇了懷石投水,體現了一種與屈原有驚人相似之處的死亡價值觀。
二、湖南民俗的分區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湖南民俗,既有區域文化特徵上的同一性,又有各地歷史、地理等諸多原因產生的差異性。早在漢代楊雄編著《方言》時,就已指出湖南地區文化存在著「江湘之間」與「江沅之間」、「沅澧之間」的明顯差異,也就是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差別。從地理條件上看,以資江、沉江兩水分水嶺的雪峰山脈為界,西部的玩、遭流域在地形上屬雲貴高原,東部的湘、資流域,大部分屬江南丘陵。這樣的地質構造,勢必使得東西兩大部分各自內部的民俗傳承和交流較為便利。民間有「山歌的流傳,隔山不隔水」的說法,這種山歌流傳特點的俗語同樣適用於民俗。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社會,山是交通的屏障,水是聯系的樞紐,人們總是通過水路來溝通生活、經濟等各個方面。從湖南行政區劃的演變來看,東西兩大地區歷來處於不同的行政區域。楚人進入湖南,就是沿洞庭湖東西兩岸,在西部設立了黔中郡,在東部設立了江南郡。秦朝時湘資流域屬長沙郡,南朝時置湘州,唐後期設置湖南觀察使,宋朝在此置荊湖南路。沉澄流域屬子秦朝的黔中郡,漢朝屬武陵郡,南朝分屬荊州和鄭州,唐後期分屬荊南節度使和黔州觀察使,宋代設置荊湖北路。這些史實表明東、西兩部分地區各自有著相對獨立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民族構成上看,早在商周時期兩個區域的土著民族就有差異,湘資流域為揚越人,沅澧流域為與中國西南地區有著一些共同特徵的民族。民族的不同必然在民俗事象中體現出較大的差異。
湖南民俗的地區差異,產生了以湘資流域為區域的東部地區和以沅澧流域為區域的西部地區。這種差別可以從歲時節令、民間信仰、婚姻禮儀和作為口傳語言民俗的民歌等幾個主要方面來考察。
歲時節令的差異可以反映出各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是民間生活差異的集中體現。湖南雖然有歲時習俗方面較大的共性,但也不難看出地域不同的個性。端午節在西部沅澧流域特別受重視、各地普遍存在競渡習俗,相當多的地方,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即在五月十五再過一次大端午,傳說與東漢將領馬援有關,在東部湘資流域只有平原河谷地帶才有競渡習俗,南部丘陵山區一般沒有這一類民俗活動。九月九重陽在西部沅澧區受到特別重視,不僅要釀造重陽酒,而且還要製作重陽糕相互饋贈,有些地方甚至在十九日再過一次大重陽節。東部湘資流域則對此相對不重視,一般只有登高遠足而已。過小年以臘月二十四日全省相當普遍,但祭灶時間存在明助區域性,湘資流域大多數地方在小年的雍,僅少數地方是在小年的前夕或次夕,而沅澧流域大多數地方則都是在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先期祭灶。作為四月八的浴佛節,沅澧流域遠不如湘資流域普遍,而且作為浴佛節重要內容的烏飯,西部地區幾乎沒有。
在民間信仰方面,東部湘資流域有朝岳的習慣。「每歲七月,邑人往禱南嶽者,齋宿戒行李,以八月朔謁岳廟進香,又有沿途拈香且祝具拜,以三、五、七步為節,至廟方止者,謂之燒拜香。」南嶽的廟會因而成為湖南最熱鬧的集市之一,南嶽有「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的民謠。但在西部沅澧流域,沒有像南嶽這樣區域性的民祀對象,許願還願比較分散,如五雷山、太浮山、西竺山等,也沒有東部流傳廣泛的朝香歌。信仰的民間神祗,也有比較大的差異。西部沅澧流域,歷史上對於馬援的崇拜非常發達,伏波廟遍布各地。竹王的崇拜也很普遍,而且還發展為天王神。但東部湘資流域就沒有對馬援和竹王的崇拜。
在婚姻禮儀方面,東部湘資流域許多地方歌堂風俗非常盛行,西部沅澧流域哭嫁習俗比較突出。歌堂和哭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歌堂主要為伴嫁,哭嫁的主題是別離,歌堂以學習社會生活知識為主,重智力開發;哭嫁以親情為紐帶,重抒發情感。:在婚禮的程序上,東部湘資流域一般是婿不親迎,即新郎到岳家迎娶新娘,有些地方花轎到門之前新婿還要暫避,而西部沅澧流域雖然嚴格來講仍是婿不親迎,但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地方新郎都在婚日赴女家行奠雁禮,然後先花轎而返。湘資流域送親客一般都是男性,沅澧流域多是女性,尤其是娘家嫂子必往。湘資流域新婚夫婦多在婚後二三天回門,沅澧流域很多地方在第九天或者一個月後。
作為口傳語言民俗的民歌,西部沅澧流域相當發達,而且有形式特別的田歌,湘資流域大多沒有田歌,或雖有但不發達。在沅澧流域,有薅田鼓、茶山鼓、薅草鑼鼓、挖土歌等田歌,由勞動號子與山歌相結合,以鑼鼓或者鑼鼓錢作為打擊伴奏,用於山區集體勞動場合。相對而言,湘資流域的田歌則要遜色一些。
進而言之,湖南民俗在分為湘資流域的東部地區和沅澧流域的西部地區之後,兩大區還可根據其細微的差別劃分為若干小區。如東部湘資流域可分為長岳、衡寶和郴桂永三小區,西部沅澧流域又可分為常澄、辰永沅靖等小區。有些民俗事象甚至還有一縣之區別。如清代的零陵縣,過小年有「民先一日,搖後一日」的差別。在湘西龍山一帶,苗族在臘月二十八過年,而土家族則在二十九過年。湘北的華容,本地人吃大年團圓飯在中午,而移入的「南邊人」則在拂曉,但大都不在除夕吃年夜飯。還有的風俗,其細微末節的差別,可以存在於一鄉一村之中
⑧ 現在過年為何越來越冷清了,農村在30年前是如何過年的
時間就像是脫韁的野馬,苦苦挽留中我們80後還是即將奔四了。一直有個疑問,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童心被丟的乾乾凈凈了?過年已經單純的是小孩子們的事了,年味兒也只是在記憶里偶爾翻出來慢慢回味。早上逛了一圈街道,沒有半點快過年的景象,零下六度的低溫讓街道和超市格外冷清,除了三五個被羽絨服裹得嚴實的大爺大媽拎著塑料袋買菜,就剩下騎著電三輪送貨的商販穿梭大街小巷,年是這些人在過么?寒冷讓人格外想家,蕭條的冷清大街不適合逗留,還是屋裡拿架著燒水壺的爐子更有吸引力,沒人再為過年而擁擠了。翹個二郎腿,泡一杯菊花茶,點一支香煙,重溫一下兒時的過年記憶。
那個時候人雖然窮,但把過年看的很重,忙碌半個月就為了幾天的清閑。不管是去再遠的地方,過年必須得回來,萬一沒趕回來,過年要留個位子,還要盛一碗飯放那,也算是一家人團聚了。飯菜不豐盛,但一家人吃的熱鬧,吃的有年味兒。如今人動不動就是一桌子酒席,過年都懶得動彈,乾脆到酒店包一桌,毫不相識的人擠在一家酒店,哪有什麼過年的意思?城裡人不上墳敬祖先,也不放鞭炮熱鬧,更是沒有了挑水剁柴殺豬做豆腐的忙活場面,難怪街道上商場里會如此冷清。好懷念以前的過年場景,不是我們回不去了,我們的孩子完全也體會不到我們當初過年的景象,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熱熱鬧鬧的過年呢?
⑨ 關於中國過年習俗的手抄報,要有資料,模版,圖片,可以是網站!懸賞分是50分,附加分也有。
冬至過後,進入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臘八粥用糯米、紅豆、桂圓、棗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混煮成甜稀飯,據說臘八粥源於印度,佛祖釋迦牟尼獨坐菩提樹下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後人為了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難,於臘月八日吃。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
【送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
▲灶神
粥以做紀念。過了臘八也開始做年終大掃除的工作。臘月十六是尾牙,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當天宴請員工,過去如果老闆要解僱員工,只要把白斬雞的雞頭對准那位員工,就心照不宣了。這天應節食物是「刈包」。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傳說灶神是天上派來住在每戶人家的,年底會返天報告該家一年善惡,由天帝分別給予吉凶,人們為了讓灶神說好話,就用豐盛的祭品賄賂他,黏住他的嘴,不讓他打小報告。
■除夕
這天家家戶戶遠游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過團圓夜,圍爐吃年夜飯,年夜飯里最不可少的是一條大魚,但不可吃完,以象徵「年年有餘」。年夜飯吃完,家中最大的長輩坐在正廳,小輩依次拜年,拜年時發給壓歲錢,通常發完壓歲錢,一般人家就准許開場賭小錢了,不管賭不賭錢,一般都要守歲,守到夜裡十二點,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還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准備「搶頭香」。
■初一
根據干支來定開正時刻,一到時刻就鳴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並燒金紙一同祭拜,天亮時,把春聯貼在門上,點蠟燭和燒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飯、發粿、甜粿、雞鴨魚肉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後,全家一同禮拜,此即開正或稱開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還可到所信仰的寺廟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為了能有個好彩頭,一家人不能講不吉利的話、斥責、宣嘩、毆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準破壞東西,全家男女老幼均著新衣,或去給親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參加各種游戲與賭博。
□初一禁食菜湯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葷也不煮,把前天的飯菜蒸來吃,不喝菜湯,只能飲冰砂糖茶,台灣人認為如果喝菜湯,出外旅行會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過這樣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鍋中煎,台灣有句俗諺雲:「煎赤赤赤」,赤有貧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處理
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門外丟,要集合在一起,這是認為把家中的東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帶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裡。
■初二
出嫁的女兒本來哪一天都可以回娘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貧窮,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另有一說,初二回娘家是一種硬性規定的社會規范,因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擔心女子嫁出去後,遇到惡婆婆,可能一輩子都不準她回家,故有此習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們攜帶一些禮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後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而這些長輩也要分贈紅包給女兒帶回來的孫子。如果家中有弟妹,當然有要分贈紅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娘家充滿一片喜氣與熱鬧。
■初三
▲老鼠嫁女(陝北高原剪紙藝術)
正月初三俗信為赤狗日,「赤」字的台語發音和赤貧的赤字相同,為凶日,故不宜外出或宴客。據民間另一傳說,初三晚上為老鼠的結婚日,在這一天的半夜要避免點燈,每個人都要早點入睡,灑一些食物在家中角落,表示一年的收成與老鼠共享。早期農夫並相信這一天與老鼠結緣可因此減少鼠害造成的損失。
■初四
【接神日(農歷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諸神都在送神時升天向玉帝拜年並報告人間行為的善惡,於正月初四再度下凡。俗諺雲:「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鍾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並焚香、燒金紙、放鞭炮以示恭迎。據說臘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這段期間,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邏,監視一切事物然後上奏天神。
■初五
【迎財神(開張)】
因為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獲得吉祥如意,也期望來年生意更為興旺,財源廣進。 正月初五一般都是商人開始營業,迎接財神,稱為開市或開張。先選吉祥的時辰,把大門打開並燃放鞭炮。另以牲禮供拜「關老爺」,關老爺被商人稱為財神爺。初五隔開即是一個過年的段落,從開正以來的新春假期一般至年初五告一段落,一切恢復正常。
■初六
正月初六挹肥,清理家中的水肥到田間灌溉作物,是開始工作的日子。現在雖然不必再挹肥了,不過工商業還是在今天開工,這是一種傳統的演化。另外正月初六是清水岩祖師的生日,在這一天,各祖師廟都要張燈結綵准備牲禮或演戲來祭祀。
■初七
正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日,三日為豬日,四日為羊日,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傳說造物者在今日創造人類,人日以七種菜為羹,日本為了驅逐邪氣和疾病,學習中國在正月七日食七種菜,正月七日的七草由此而來,只是台灣現在已沒有這種風氣了。
■初九
【天公生(農歷正月初九)】
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正月九日乃玉皇大帝的生日,台語稱為天公生。玉皇大帝在佛教稱為「帝釋」,道教稱「元始天尊」,儒家稱為「昊天上帝」,民間信仰叫「天公」,認為是萬物的創使者,最偉大的神。半夜十二點到凌晨四點舉行祭典。祭拜時焚燒天金,天金俗稱太極金,為極高貴的金紙,是祭拜天公與三界公時所用的。
■十五
【元宵節(上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是延續農歷過年的熱鬧氣氛的節日,因此又有「小過年」之稱。
【拜天官大地(農歷正月十五)】
由於天官大帝地位與天公一樣尊崇,所以祭拜方式與所准備的供品皆與祭拜天公生時相似。
正月十五為上元,又稱元宵,也是天官大帝的誕生日,天官大帝為三官大帝之一,三官大帝指上元賜福天官紫薇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全家人在元宵夜團圓吃湯圓,表示新年假期已過。湯圓也稱元宵,一般店裡因為數量龐大,通常是用搖的,叫搖元宵。十五的晚上有猜燈謎的活動,這是古台灣高尚游戲的一種,盛行於學者和學生間,現在則流行於各地。除了猜燈謎,還有迎花燈的活動
▲花燈
早年農業社會鬧元宵的活動有偷蔥,古時人慣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因此未婚少女已於元宵夜能偷得他人所種得蔥或菜為吉兆。其它傳統活動還有穿燈腳、聽香等。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鍾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鍾,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准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考資料:中國各地過年習俗
⑩ 怎麼樣過年會更有「年味兒」
離家好多年,一年回家次數也不多,春節就更顯得彌足珍貴。雖然有一些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我家裡依然很有年味兒,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家是怎麼過的。我家是蘇北城市,春節一直遵循著幾乎萬年不變的時間表,以及一些總會出現的春節食物,這也算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感吧。
年二十九之前:備年貨,給親戚拜年,剪好頭發,因為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是不能理發了。除了飯桌上的,每年姑姑們都會給各家添置春節零食——老八樣(蜜三刀,羊角蜜,麻片,條酥,江米條,金錢餅,花生糖,山楂糕)+炸麻葉子+炸丸子+小兒酥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