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征的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同時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1)長征背景圖片簡單大氣擴展閱讀:
中央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滾滾鐵流,縱橫十餘省,爬雪山、過草地,戰強敵、跨激流、翻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歷時兩年,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
突破了人類的生存極限,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一路也播下了紅色的種子。紅軍長征,成為震古爍今的不朽傳奇。
可以說,長征讓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讓黨和革命的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沒有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沒有民族的獨立解放,以及今天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中國和十幾億人民的幸福生活。
長征是一部豪情萬丈的中國革命壯麗史詩,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中華民族精神豐碑,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強不屈的理想信念、思想靈魂和不變的初心。
2. 紅軍長征途中經過的11個省;紅軍長征的資料、圖片。
1、 長征的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2、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
4、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5、岷山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 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 。
6、五嶺指 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
7、1934年10月10日夜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8、,寫於1935年10月。
9、從中央根據地(瑞金)到陝甘蘇區(延安)。
10、紅一方面軍長征出發時有8.6萬人,1935年到延安的1,3軍團和軍委縱隊約七千人.
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時有4,9,30,31,33五個軍8萬多人,1936年到陝北約3萬人.
紅2,6軍團長征出發時有1.7萬人1936年到延安的紅二方面軍約1萬餘人.
紅25軍長征時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共損失13.6萬戰士
3. 七律長征的背景關於七律長征的背景介紹
1、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3、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6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
4. 紅軍長征的背景
1933年9月,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4)長征背景圖片簡單大氣擴展閱讀
長征的起因就是中央根據地在先後打敗國民黨4次反圍剿斗爭後,第五次失敗,為了保住革命火種,保存實力,被迫撤退,開始長征。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中關鍵轉折點是毛澤東提出向國民黨部隊實力較弱的貴州轉移,隨後大事件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軍事小組,扭轉了國際共產主義的教條軍事指揮,把長徵引向了勝利的方向。
還有著名的四渡赤水,為了擺脫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被列為世界經典軍事教科書的四渡赤水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主力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主力軍隊的圍追堵截,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紅軍在遵義進行整修,傷員較多,當地老百姓熱心擁軍,在董公寺,老百姓拿出董酒為戰士消炎,療傷,活血化瘀。因為董酒為高度純糧固態釀造的白酒,百草入曲具有一定的葯酒特性,效果奇佳,深為紅軍戰士認可。
5. 七律長征的背景
七律長征的背景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6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
一、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翻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三、作者
毛澤東
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
「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
「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
「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6. 紅軍長征的背景資料100字左右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斗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
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
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
(6)長征背景圖片簡單大氣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的意義
紅軍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
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宣稱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它預示著中國革命新的局面的開始。
長徵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他們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勝的。
7. 長征背景資料
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方性、路線性錯誤,江西革命根據地第5次反「圍剿,戰斗失敗。
8. 長征背景和資料
20世紀30年代,烏雲籠罩著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下,相繼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四次軍事圍剿,均遭到慘重失敗。為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蔣介石又親自部署了第五次圍剿,到1934年4月,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成了蔣介石的進攻重鎮。在「左」傾冒險主義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揮下,不顧朱德、毛澤東等同志的反對,以集中對集中,以堡壘對堡壘,廣昌保衛戰死傷紅軍過萬人。1934年4月28日,廣昌陷落於蔣介石之手,中央蘇區的北大門被打破。其它軍事要塞也相繼失守。
中央蘇區逐漸縮小,這時中央根據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匱乏,紅軍已經失去了在根據地打破敵人「圍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蔣介石的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總攻擊,紅軍完全陷於被動。至此,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長征。
9. 中國紅軍長征的背景及原因
背景:1933年9 月,國民黨當局以5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指揮,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並實現北上抗日的目的。繼中央紅軍之後,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奉命從鄂豫皖轉移,以建立新的根據地。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了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配合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的作戰,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紅二、紅六軍團(即後來的紅二方面軍)在粉碎敵人「圍剿」後,於1935年11月主動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實現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保存有生力量。長征的戰略方向和最終目標,是北上進到抗日前線,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10. 紅軍長征的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
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
在日本加緊侵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時候,高舉著抗日旗幟的中國共產黨,本應根據國內階級關系劇烈變動的新情況,進一步制定出正確的戰略策略,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以抗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
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10)長征背景圖片簡單大氣擴展閱讀:
長征起因:
長征的起因就是中央根據地在先後打敗國民黨4次反圍剿斗爭後,第五次失敗,為了保住革命火種,保存實力,被迫撤退,開始長征。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中關鍵轉折點是毛澤東提出向國民黨部隊實力較弱的貴州轉移,隨後大事件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軍事小組,扭轉了國際共產主義的教條軍事指揮,把長徵引向了勝利的方向。
還有著名的四渡赤水,為了擺脫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被列為世界經典軍事教科書的四渡赤水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主力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主力軍隊的圍追堵截,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紅軍在遵義進行整修,傷員較多,當地老百姓熱心擁軍,在董公寺,老百姓拿出董酒為戰士消炎,療傷,活血化瘀。因為董酒為高度純糧固態釀造的白酒,百草入曲具有一定的葯酒特性,效果奇佳,深為紅軍戰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