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圖說話圖片大全春遊畫畫
春天來了,沉睡的樹木、小草醒來了,小河融化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春天美極了!
星期六早晨,小明和小紅帶著畫板和蠟筆去公園里畫畫。小明畫的是藍天上一片片白玉般的雲朵,一群小朋友在碧綠的草地上快樂地踢足球。小紅畫的是笑眯眯的太陽照著大地,花園里百花盛開,有白色的梅花、紅色的海棠花、黃色的迎春花、紫色的小野花……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瞧,他們畫得多認真!一幅幅畫都栩栩如生。
『貳』 如何製作春遊的手抄報
先搜集點關於小學生春遊有關方面的素材,圖片、文字。然後用水彩筆繪畫,報頭可以用圖片設計下,中間的插畫要設置成文字浮於圖片之上。中間的文字可以設置下顏色,背景也可以設置顏色下。但是要注意麵向的讀者。因為是要做小學生的畫報,所以顏色搭配要用鮮艷點的顏色。多用插畫,小朋友對圖片都比較感興趣。
『叄』 春遊為主題的簡筆畫
問度受= =
『肆』 春遊板報可以怎麼畫
使用粉筆畫還是用水粉畫啊?你要問的是板報的構圖還是圖案呢?構圖的話有書就可以參考了,圖案的話就是花紅柳綠啊,柳樹是春天的象徵吧,還有春遊一定有的主角——小朋友們(簡筆畫就好了)~花草鳥天空白雲……你可以去買一本範本來看看,現在有很多都很便宜的。
『伍』 三年級小學生在作業本上畫的春遊的畫圖片
「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今天,我們全校師生松江輕輕旅遊世界游世界去春遊。
大家早早的來到了學校,和同學們炫耀自己帶來的美味零食.教室里炸開了鍋似的,熱鬧極了!
「笛笛笛……」隨著一陣清脆的喇叭聲,大家歡呼著湧出校園,十幾輛大巴士迎著朝陽,在柏油路上緩慢的行駛著。我們坐上大巴車,歡歌笑語,踏上了春遊之路。
大約開了1小時,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松江青青旅遊世界。剛下車,同學們像剛出籠的小鳥飛了出去,左看看,右瞧瞧,好像永遠也開不夠似的,對什麼都感到很好奇。
走進松江青青旅遊世界,眼前就是紫藤長廊。那長廊上面繞滿了紫紅色的紫薇花。
穿過漫漫的長廊,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植樹園區。我班分成8組,每組5人。隨著教官一聲鈴響:可以開始了時,大家各司其職,我組殷晨苒為我們找了一塊最肥沃的土地後,大家都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我組的「小不點」許寅,因怕臟,所以只能拿著水瓶,為小樹苗澆水。在我們組中我也算是最能乾的了:挖土、種樹、堆土,都由我一人包辦了。過了五分鍾,一棵小樹苗好了,大家都感到很欣慰,因為我們不但中下了這棵小樹苗,還種下了我們的希望。
種完了小樹苗,我們就來到了小河邊,釣金魚。我也殷晨苒一組,我想咱們差不多是小貓釣魚的後代,咱們這兒釣一會兒,那兒釣一會兒,根本沒有安下心來,結果可想而知……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我們的春遊活動將近尾聲了,我們再次穿過紫藤長廊,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松江青青旅遊世界。
在那裡,我們留下了快樂的身影;在那裡,我們留下了歡聲笑語;在那裡,我們留下了希望的種子!在那裡,我們度過了快樂又美好的一天!
『陸』 春遊畫畫要怎麼畫
春遊畫畫該怎麼畫?
1.
親身體驗一下春遊的感受。
2.
把你所看到的、所聞的畫下來。
3.
畫好後,看一下是否感受到春遊的感覺。
首先,要想清楚用什麼畫,怎麼畫才好看。那麼,我有一些好的辦法:
繪畫高手可以選擇以下兩種。
水粉或水粉。
油畫。
畫畫不是很好的朋友,可以選擇以下兩種。
簡筆畫。(用彩鉛塗色較好看。)
蠟筆。
春遊的時候,你帶上速寫本和鉛筆,即可畫畫。將你所看到的,都一一畫下來。
『柒』 有沒有關於春遊的人物簡筆畫啊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繪畫方法可分為正視圖、俯視圖、側視圖、周視圖四種。素描必須藉著光線、物體的關系,筆觸的描繪手法,將自己眼睛所觀察到的形體,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所以,素描需培養自己的觀查力。另外,素描也可以解釋為「存在」與「繪畫」之間一切的努力,亦即所謂「繪畫之描寫力」。例如,描繪桌上的靜物,除了可以發現靜物上不同的色彩外,亦可發現放在桌上的安全感,和背景間的協調性,這些存在的形、色、線條、明暗,質感,量感、存在感、空間、動態……等等復雜的因素,互相交織,構成一個美的秩序。繪畫就是要將那些自然的秩序,導換成美的、入畫的秩序,這也是素描的意義和目的。素描是繪畫的基礎,是最能體現人的繪畫水平的畫種。
『捌』 很簡單超級簡單的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玖』 帶著問題去春遊的 手抄報怎麼畫
在網上尋找一些和您主題相關的容易畫的簡筆畫,內容如下:
學生春遊安全知識:
1.學生乘坐的交通工具須要選擇性能良好、安全設備極佳的車輛,切莫乘病車上路。尤其是農村學校不能圖省錢,以無安全保障設施的農用四輪及拖拉機為交通工具。包車時,車輛不要超載。必須按車輛核定人數乘坐,不要以為學生人小,多擠幾個問題不大。車輛超載破壞了各項技術指標的均衡,尤其是剎車部件,使其承擔了難以承擔的重量,就會導致剎車不靈,以致發生交通事故。
2.學校一定要慎重選擇有經驗、技術好的駕駛員;在行車途中,文明謹慎行駛,帶隊教師要隨時提醒駕駛員不要超速行駛和任意超車,以及杜絕其他交通違章行為,以確保旅途平安。並要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行車途中老師要提醒學生不要將頭、手伸出窗外,以免被對面來車或路邊的樹木刮擦;到達目的地後,要等車輛停穩後方可依次下車。
3.短途步行時,應要求學生有組織地列隊行走,不要在公路上亂跑。步行外出春遊的學生應依次排隊而行,並排行走不能超過兩個隊列;橫過機動車道時應走人行橫道;沒有人行橫道的道路,應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快速穿過。
4.學校方面還應加強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引導學生有序出行;學生在春遊時也應服從老師的安排,特別是過馬路時做到列隊整齊,不要爭相搶行,以免發生意外事故。另外,校方如組織比較大型的春遊活動,可事先與公安交管部門取得聯系,以便他們在沿途開展交通安保。
『拾』 春遊畫什麼,是小朋友畫
往往都是畫個太陽,幾片雲朵,然後一兩個小小的山坡,上面畫些花朵,然後一棵樹,一座平房,然後還有個小人站
在草地上
…通常男寶寶畫的是小男孩站在草地上,女寶寶就畫小女孩站在草地上…畫的好的可以油畫,素描,沒基礎的可以
簡筆畫
,
油畫棒
,。都
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