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漢朝出土衣服圖片大全

漢朝出土衣服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7-26 21:34:47

1. 漢朝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大漢天朝的服裝樣式及特點

春秋時期各國衣冠服飾面目不一的狀況,在秦漢時期有了改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只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而完整的服飾制度則在漢朝得到了確立。漢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後,對秦朝的各項制度多所承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地主階級統治地位業已鞏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慾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強(如以絲綢為主的貿易商隊曾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加多,漢代的服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在漢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舊有服制,即用「袀玄,長冠」。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莽紺袀服,紫璽綬」。意思是說,王莽時著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裝印的裝飾物。當時的長冠是指漢高祖採用楚制之冠,名為劉氏冠或長冠,後漢書《輿服志》中說『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定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員還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其特點是蟬冠、朱衣、方心、田領、玉照、朱履。所服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漢書《匯充傳》中說「充衣紗觳禪衣」。朝服用黑色,做為祭服,限用紅色鑲邊。從形式上官民服用無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襜褕」。這種服式由於既長且寬男子服用較為普遍。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穿「弋綈(黑色絲織衣)革履」。百官在朝會時均著黑色禪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硃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的形式,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區別在於內穿和外用。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而漢代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

總體來看,漢代著衣有以下一些特點:著外衣時,由於領大且彎曲,有人稱這種交垂的領型為「古者文領」;著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著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寬為一尺二寸;衫無袖;著裘毛朝外;腰帶極為考究等。我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見到漢代陶俑,有女奴僕,也有男掃地夫和牧羊人。以長衣覆地不露足為多,服裝寬大,袖子端立或雙手攤開或作握物姿勢,也有的微露雙足。女人一般在頭後挽髻,形象端莊持重,敦厚朴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織綉技術相當高明,華美的紡織物成為西域諸國的最愛。刺綉在漢代是民間婦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藝術,在服飾文化中不僅是裝飾美化的手段,更是婦女們表達愛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襪子上都能夠發現。

2. 漢朝服飾(圖)

直接在圖片中搜索就行了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A%BA%B3%AF%B7%FE%CA%CE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3. 中國歷史朝代眾多,那麼哪個朝代的服飾最好看

夏商時期的服裝,就不再簡單的是遮陰蔽體的作用了

當時的衣服以窄袖為主,長腿度也僅是沒過膝蓋,或者是與膝蓋齊平,後來逐漸到了東周時期,中原服飾的發展,也進一步向豪華和華麗的方向發展,貴族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利和地位,衣服的設計也不再僅僅簡單的只追求實用性,更兼具美觀得體的優良特徵,畢竟貴族不需要下地幹活,離簡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服裝歷史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期服裝獨具特色,別具一格。或許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古人的衣服,定然沒有我們現如今衣服的絢麗多彩,但你要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屈原的《離騷》當中,對於衣服的描寫,也足夠讓人驚嘆:「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當然對服裝美觀程度的討論,其實僅限於皇宮貴族,平民百姓的服裝更多以實用為主,真要評判出哪一代的衣服最丑?我覺得應該沒有答案,沒有人願意把最丑的衣服穿出去,只要人們准備穿衣服的那一刻,如果不是沒有選擇,定然會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他人,即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看,但最起碼在心中,一定認為它是最完美最好看的!

4. 秦朝漢朝的衣服有什麼特點最好有圖片,謝了。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5. 古代 秦朝 漢朝的 衣服 特點啊 最好有圖片 謝了。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6.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7. 僅重25克的漢代衣服是怎麼做出來的

絲綢之路在不但在國內,就連國際上都享有盛譽。自從5000年前的中國人開始養蠶、抽絲、紡織成絲綢以後,絲綢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畢竟我們可以把蠶絲做成舒適精美的服飾,暢銷國內外,並且由此誕生了幾千年文明的絲綢之路。

起初的絲綢很粗糙,後來技術進步,絲綢做成的衣服也越來越輕盈華麗。我們以前歷史書上就有這個例子:有個外國人看到中國官員的衣服,說「您穿了3件衣服,我還能看到您身上的痣」;不料那個官員哈哈大笑,讓外國人走近看,結果他穿了7件。

了解到這一原理後,於是又安排養蠶專家用病毒把四眠蠶退化成三眠蠶,這才得到了輕盈的蠶絲。用這種蠶絲來製作素紗襌衣,果然一舉成功。1988年珥陵絲綢廠用最先進的三眠蠶蠶絲製作素紗襌衣,同樣大小僅僅重25克。

這里需要說的是,為什麼現在都用四眠蠶而不用更輕的三眠蠶呢?因為輕不代表好,四眠蠶的蠶絲多而且質量好,所以現在都用四眠蠶,要是出現三眠蠶反而不好。

8. 中國古代漢朝時人穿的什麼衣服

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
考古發現的服裝實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是很難長期保存到今天的,因此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除出土服裝實物外,還要依靠出土的人物雕塑、繪畫等間接資料作為補充。

1.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服裝實物:

(1)袍類裁法有正裁、斜裁兩種。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寬各32厘米,雙袖各3片,寬42厘米、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便於手臂上下活動。領緣用緯起花的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厘米,其他三片各寬41厘米。裾緣下擺緣直裁另拼縫。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雙袖均斜裁,共8片,寬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緣、領緣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寬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種類型。

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較小,比較實用。

第二型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後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為罩於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袖下面的弧線稱為「胡」,據《後漢書·輿服志》說它是仿效牛的頸項下有垂胡之形而設計的)。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種款式至西漢仍繼續流行。

以上三種類型,均為交領、右衽、直裾式,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另外觀察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帛畫人物與木俑,尚有衣襟右側向後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實物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有所發現。

(2)禪衣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雙袖呈胡狀。

(3)夾衣衣長及膝,交領、右衽、直裾,上衣與下裳相連。

(4)〓(qiū音秋)衣是一種短袖式對襟衣,〓字可與裯字相通。用整塊衣料上部左右剪開,疊成雙袖,下部左右內折成兩襟,再用綉絹鑲領,兩襟、下擺、袖口等緣而成。兩襟對中(對襟式),腰與下擺等寬,凹後領。原件尺寸很小,是為殉葬所特製,置於小竹笥中,外系竹簽自名〓衣。

(5)單裙下擺稍大於裙腰,裙面用8片縫拼,寬分別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擺緣寬12.5厘米。

(6)綿袴由袴腰和袴腳兩部分組成,袴腰4片,每隻袴腳連上2片,每片寬30.5厘米,長45厘米。袴腳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絹,寬50厘米,長61厘米。另1片用半幅絹,寬25厘米,長59厘米。袴腳上部一側拼入1塊長12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袴襠,1條寬邊與袴腰相接。1條邊縫在袴腳上,折疊成三角形,展開呈漏斗狀。袴腳下部拼有1塊長32厘米,寬9厘米的條紋袴邊,做成小袴口,袴腳的各拼縫處均鑲嵌絲絛。綉絹作面料,深黃絹里。袴腳上部與袴腰相連。但兩襠不相連。後腰敞開形成開襠。袴腰寬0.5厘米,袴長116厘米。

(7)帽展開呈不規則圓台形,折疊時呈前高後低,頂部外凸,上有圓孔。帽後里側裝有組帶兩束,應是帽系。幅高18.5厘米,前邊長25厘米,後邊長40厘米。面料紅棕色絹,里料深黃色絹;大菱形紋錦鑲邊。

(8)麻鞋前端尖頭半圓形,側視呈緩坡狀,里層用草編,表層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錦面。鞋底用麻線編結,從中向外逐圈編繞27圈。底下編成許多乳釘狀線結。長23厘米,高5厘米。

2.各地出土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間接材料。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間接資料很多,現在選擇一些服裝結構比較清晰的人物雕刻、繪畫形象,供讀者參考。

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奩裝飾人物紋,所繪人物雖極簡練,但作風非常寫實。其在中間坐者在室內,為觀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寬下擺、V字形交領長袍,腰間緊束腰帶,體態秀美。《屍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漆奩人物畫所表現的,也正是細腰的裝束。此外,所有人物衣著領口、袖口、下擺及腰帶均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內襯穿白色襯衣。頭冠雖不清楚,但都有纓帶下垂,系於頜下。

閱讀全文

與漢朝出土衣服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泡瓜圖片大全 瀏覽:113
我姓舒的文字圖片鎖屏 瀏覽:629
手機wps怎麼將word轉換成圖片 瀏覽:314
甜瓜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45
舊衣服改造馬甲線圖片 瀏覽:574
怎麼用電腦列印出動畫片圖片 瀏覽:801
唯美女孩漫畫圖片大全 瀏覽:110
怎樣將文字填充為圖片 瀏覽:221
房屋出租圖片大全動漫 瀏覽:944
男生夏日造型圖片大全 瀏覽:971
可愛的演出圖片 瀏覽:422
男生學生頭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410
吐白氣可愛圖片 瀏覽:374
起亞k2新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559
黑色至尊衣服圖片 瀏覽:733
男生花褲衩的圖片 瀏覽:301
黑底文字帶英文圖片 瀏覽:879
拼上下載上雙圖片怎麼能去掉 瀏覽:182
蘋果消息圖片怎麼撤回 瀏覽:635
夏季粉色的鞋配什麼衣服圖片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