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原始衣服模樣圖片

原始衣服模樣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17 20:05:09

1. 最原始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達斡爾族服飾——簡單素雅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於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傳統的漁獵業。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早、較多的民族之一。 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和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局面,決定了達斡爾族服飾原料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衣飾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獸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側重。總的來看、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 傳統的達斡爾族服飾,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褲子,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自製的布鞋或皮靴,戴草帽。冬季出門戴狍頭皮或狐狸頭皮做的帽子,帽子雙耳翹起,穿棉布長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時穿長袍。外面圍中間開衩的圍裙(有的皮製),有裝飾圖案或飾邊。圍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對襟。勞動時穿皮套褲。男人出外打獵時,穿狍皮製的獵衣。戴禮帽或黑綢瓜皮帽,腰束布帶,腳穿皮靴。 達斡爾族婦女心靈手巧,會做各種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們穿長而肥的袍子,不開衩。有時外面穿短坎肩或長坎肩(庫如木)。長袍袖管肥大,上綉美麗圖案,飾花邊,內里有兩層(一層比一層長)假袖。圖案較簡單,色彩淺淡素雅。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色為主。夏天腳穿白布襪,綉花鞋,冬季不穿棉褲,穿單褲,外套夾布套褲。穿皮衣、皮靴。年節或喜慶之時,女子才穿各色綉花綢緞衣服,外套坎肩,與清代滿族服裝樣式基本相同。中年以上的婦女,部分還保留著滿族式發髻。 達斡爾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其中以狼頭皮帽最為普遍。這種帽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兩個眼球貼於原來的眼窩處,或嵌入兩個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獵時戴上它不僅可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 帽子:過去冬季普遍戴狍頭皮帽子,用狍頭皮毛朝外作帽盔,獸耳向上挺立,嵌入兩隻眼睛,用狐狸、猞狸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獵人戴此帽可起偽裝作用,便於接近野獸。溫暖季節多數人願戴氈子禮帽。現在都戴市場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傳統靴子有三種:「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縫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邊穿狍皮襪子,墊烏拉草,輕暖柔軟,最適涉雪,獵人願穿這種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熱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長綁帶,里邊穿氈襪墊烏拉草,系扎綁帶不進雪,輕暖,適合冬季勞動時穿。還有皮底、犴腿皮拼縫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個大拇指的長腰皮「手悶子」,用細皮條扎胳臂上,手腕處有一道開 口,必要時能從開口處伸出手。冬季勞動時戴長毛皮套袖,可防止凍手,勞動操作也很方便。 腰帶:過去達斡爾族男子都喜歡扎腰帶,而且要佩掛煙具和火鐮。近些年已很少見。 女裝:達斡爾族婦女多數穿布料衣服,根據不同季節穿棉、夾、單布料衣褲。青年婦女願穿淺藍色,中年人願穿藍色。每個婦女在結婚時都要做幾件面料較好比較華麗的服裝,外面罩艷色大絨長坎肩,穿綉花鞋,戴頭飾、耳環、手鐲、戒指等裝飾品。衣襟上佩帶綉花荷包和手絹,為老人或客人敬煙時用。老年婦女願穿深素色服裝,外面罩黑色大絨短坎肩,穿黑色布鞋,頭戴黑大絨頭匝,中間嵌有色玉寶石。中、老年婦女勞動時多用白毛巾包裹頭發。 珞巴族服飾——柔軟保暖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棧橋、過獨木、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是珞巴族的交通絕技。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至今還在沿襲。 在珞巴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穴居」、「樹巢」的歷史,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他們蓋起了各式各樣的住房,但竹樓是主要民居。珞瑜地區有十餘種竹子,粗的直徑達30厘米。竹林遍布山野,產量高,分布廣,使用優點是韌性好,輕巧耐用,是好建築材料。一般人家竹樓有三層,底層圈豬關牛,二層住人,頂層放農具、農副產品、食物等。 珞巴人選擇房宅基地時別有風趣。如一家有5口人,就拿5顆稻穀,外加牛豬雞的各一顆共8粒為一組,一般預選3處宅基地,所以要准備3組。將預選的宅基地砸平一尺見方,當太陽落山後,在其中心放一組穀粒,上放鮮樹枝,再壓塊石板。翌日太陽出山前去察看。若8顆穀粒有散開在外的,就說明這里不好,會有不吉利的事發生;若穀粒中有螞蟻,說是在此建房主人會得病;若穀粒不散亂,又無蟲子藏身其中,說明這里地氣好宜建房。宅地確定後,便開始建房前一系列繁雜的祭祀活動。珞巴家家戶戶在房前或屋後建一個高腳糧倉,全家所有貴重物品也都放在裡面,離地一人高,入門處搭個竹梯。這里從不上鎖,也從不丟東西。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古語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表現於衣食住行方面特別顯著。服飾習俗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有其悠遠的歷史。珞巴族居住在廣袤的珞巴地區的數十條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東西長約千公里,從熱帶到溫帶,從平原到山區,由於地域氣候因素的差異,加上接受外來影響不同,這就出現了著裝形式上的各異盡管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對服飾的形式、顏色和裝飾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尤其婦女更是如此。 在珞渝北部山區,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兩個布扣在右邊,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或自製的野牛皮大披掛。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冬穿用氆氌拼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圓口的披肩。男子右側腰間掛小彎刀、火鐮,腰前橫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許多銀器裝飾品,每逢節日吉慶,戴上所有的銀器。腰帶相當講究,寬四指,有各種圖案,龍、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種顏色,上掛小串珠、銅鈴、貝殼,走時發出悅耳的響聲。男女四季赤腳,繭厚刺扎不進。富裕男女都戴銀鐲、銀項鏈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鐲,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環式金銀藤品,以示貧富。

2. 古代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3. 中國原始服裝的基本形制是什麼

人們用動物的皮膚和樹葉來保護自己的身體,遮住炎熱的陽光或寒冷,這是最原始服飾的雛形。在紡織技術發明之前,動物皮毛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25000年前周口店山頂洞窟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北京山頂洞人時期是中國服飾的起源。

當時,人們用骨針縫制動物皮服,並用動物牙齒、骨管、石珠等製作裝飾品。後來又出現了由石頭和陶器製成的紡車,這說明除了動物皮,人類還可以利用植物纖維進行紡紗和編織,使服裝的原材料進一步發展。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衣物工具,對其進行了修復。那時,沒有繩子和線。用動物韌帶縫衣服是可能的。

在山頂洞人遺址等古墓葬中,綠發挖掘出了大量的飾品,包括頭飾、頸飾、腕飾等。這些材料包括天然美麗的石頭、動物牙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當時,這些飾物不僅是用來裝飾的,也是用來紀念漁獵勝利的。

(3)原始衣服模樣圖片擴展閱讀;

戰國時期陸氏春秋、石本及後淮南子的文字中都提到了黃帝、胡曹或伯禹創造的服飾。出土的

在文物方面,服飾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東仁遺址(距今約1.9萬年),發現了一枚骨針和141枚石、骨、殼、牙飾品。事實證明,當時簡單的衣服可以用動物皮等天然材料縫制。這是中國服飾文化史的開端。

大約一萬年前,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紡織技術的發明,服裝材料已由人造機織物製成。服裝形態發生了變化,功能得到了改善。剛頭衣、單衣等斗篷已成為典型的服裝,其裝飾也越來越復雜,對服裝體系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紡織品問世後,幫會服裝已發展成為一種定型服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廣大地區和許多民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基本上取代了舊石器時代的部分服裝,成為人類服裝的粗糙類型。在新石器時代,除了一般的服飾外,還發現了一些陶器遺物,包括皇冠、靴子、頭飾和裝飾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始服飾

4. 古埃及服飾 要圖片

古埃及服飾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其東西方為沙漠、南為高地、尼羅河自南向北貫穿埃及。由於地理位置封閉、尼羅河谷的農業生產足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埃及人獨特的宗教觀、古埃及形成一個超穩定不太變化的社會系統。古埃及服飾在穩定的社會系統下、款式不多且變化極微緩慢。

服裝款式

1.腰布(loin);是男性主要的衣著、女性偶爾採用。腰布以長短、褶飾作變化並區隔階級。

2.罩衫(Tunic);18王朝後才出現的服裝款式,男女通用。

3.統狀束衣(TightSheath);是女性主要的衣著,一般男性不採用、但為法老王及神祉的正式衣著。

4.披肩(Longwrappedrobe);包裹式長衣。

主要布料

¨麻(Linen)是主要布料、偶爾搭配皮革及葦草(reed)

¨帝國時期才懂得使用羊毛織成毛料

¨紡織工業興盛、已可紡出精緻的紗線與麻料。

¨已知如何染色、會染紅、黃、藍等顏色。白色則用於祖先及飾品。

¨漿布技術成熟、常用1/8"or3/16"的褶飾。

¨帝國時期出現綉花布、錦緞畫(Tapestry)。

¨金質珠鍊為貴族裝飾品

常用裝飾造型

¨植物造型-蓮花與紙莎草(Papyrus)是神聖的像徵

¨動物造型-動物造型常用為護符,如:有翅甲蟲表創造、復活可保身、驅除惡魔

¨幾何造型-Zigzag(鋸齒紋)、Rope(卷紋)、Scale(魚鱗紋)Rosette(圓花紋)

飾品

1.假發: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將頭發剪至最短的長度再戴上假發。而假發的長短與形狀是用以區分階級的。

2.頭巾:自第四王朝後、那美斯式(Names)頭巾成為法老王的重要裝飾物。女性不戴頭巾、但自新王國之後,貴族婦女採用發飾

3.冠飾:冠帽亦是古埃及社會階級區隔之象徵、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帶冠帽的。法老王與神祉帶著不同的冠帽、也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4.項鍊:是古埃及人普遍採用的裝飾品。

5.假須:埃及人不留胡須的但對胡須有一份崇敬,因此於正式場所須帶胡須。一般人的胡須較短、只有兩吋;發老王的胡須則很長、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鬍子則在尾部翹起。

6.化妝:眼影是埃及人臉上最明顯的裝飾。不論男女皆以礦物粉末畫出制式的大眼睛、據說以墨畫眼能有減少陽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護作用。

5. 原始人穿什麼

最初,人類還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長的毛來蔽體保暖。他們穴居深山密林,過著非常原始的野生生活。後來,才慢慢懂得用樹葉和獸皮來遮掩自己光赤的肉體。後來逐漸掌握了利用樹皮、草莖等植物纖維搓制繩索的技術。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可知當時人們用以蔽體的,只不過鳥羽獸皮或是樹葉茅草而已。

北京周口店是我國古代人類發源地之一,山頂洞人的生活、活動的遺跡就在這里發現。1930年因清理山頂洞人化石產地頂部的堆積,而發現了生活在這里的原始人遺跡。1933年進行發掘,在第一文化層中發現了一枚骨針,保存完好,只是針孔地方破斷了。骨針全長82毫米,直徑3.1~3.3毫米,針尖圓銳,針身略彎而圓滑,是刮削和磨製成功的。針的穿孔很小,是用尖狀器挖制而成的。

同時,在山西朔縣峙峪人和河北陽原虎頭梁人等遺穴里,也發掘出用各種獸骨製成的骨針。骨針的發現,證明早在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縫紉技術了。從骨針的尺寸、針眼的大小,以及其他出土的文物看,這時期的衣服材料,還沒有超出獸皮范圍。人們將獵取到的野獸皮毛剝下,然後根據需要,拼合縫製成各種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體和防禦嚴寒的侵襲。

在周口店山頂洞穴里,還發現有穿孔的礫石、獸齒、魚骨、介殼和蚶殼等裝飾物,還有用赤鐵礦染紅的石珠,可見當時人們已有審美的觀念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出現過穿衣服的人物圖案,但由於材料很少,關於這時期的服裝式樣,還不能作出詳細的說明。

在以後的長期採集、漁獵中,他們又逐漸掌握了利用樹皮、草莖等植物纖維搓制繩索的技術。再後一些,又從結繩發展到利用韌性纖維製作漁獵用的網罟,這就是《周易·系辭下》所說的「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作為衣著材料最原始的紡織品,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5)原始衣服模樣圖片擴展閱讀: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看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又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舊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穿著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製作,這時的服飾已經脫離了萌芽狀態。到了漁獵、畜牧與農業時期,美化的要求和審美的觀念伴之而生。他們不僅尋求服飾式樣的合度,並對服飾本身外的各類附屬飾件加以美化。

中國原始社會的服裝大體在母系氏族的繁榮期形成配套。由於當時的紡織品服裝難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會的陶器彩繪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紋,是反映當時服裝款式的珍貴資料。

6. 原始人沒有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為了禦寒、防熱和護身,先民們便很自然地把獸皮、樹葉用來當衣穿。

從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在蠻荒的原始時期,很多地方林木茂密,野生動物成群。那時,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已意識到動物的皮毛可以取暖,大樹的葉子可以遮日,它們都是護身的好材料。甘肅出土的原始陶器彩繪中就有獸衣、樹葉的紋飾,一些地畫、岩畫中出現了穿獸皮、圍樹葉的人物。



歷史發展

民間傳說,服飾始於黃帝之手。相傳當時沒有固定的服飾樣式,先民們不經剪裁縫制隨意把獸皮等物搭於肩頭,或綁在腿上,或纏於腰間。後來,黃帝便動腦子,創造了骨針,用獸皮縫製成了兩件衣物。一件是上身穿的,名之曰「上衣」,一件是下身穿的,名之曰「下裳」。從此,有了「上衣下裳」的服制。

考古學家通過大量的原始遺物證明,原始社會末期已有了簡單的紡織出現。如甘肅秦魏家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墓葬陶器底部均有麻布印紋。考古學家推斷麻布可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惟一布料。

如果說,「上衣下裳」的服制確始於黃帝之手,那麼,這時衣、裳很可能是用麻布製作的。與此同時,在渭河流域原始遺址中還發現了不少獸牙、海貝、石環等,經推斷,它們是原始服飾上佩戴的裝飾品。武威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盆,盆壁上繪制的人物,其所穿的衣服已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據原始岩畫、地畫以及原始彩陶文飾分析,原始人穿的獸皮、羽衣、樹葉,除了禦寒遮陽、護身等實用價值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對用來作服飾的物類的信仰。

原始先民所穿的獸皮,一類是屬於比較兇猛的獸類的皮毛,如虎、豹、狼等獸皮;一類是屬於他們飼養的牲畜皮毛,如牛、羊、馬、豬、狗等動物皮。這兩類動物實際上是他們所崇拜的動物,它們都是先民服飾信仰的一部分。

7.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8. 古代女子服飾從內到外都是哪幾層每層是什麼名稱

以漢服為例,從里到外有三層,分別是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8)原始衣服模樣圖片擴展閱讀:

漢服的文化內涵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

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

9. 歷史上真實的漢服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我們經常會用漢服來做中國傳統服裝的代名詞,不僅因為漢朝威武雄壯,更因為漢朝也用服裝上也是豐富異常。不過現在我們了解時代較早的服裝,因為時間原因大多隻能從典籍中去看相關記載,很少能見到明以前實物,更不用說遠到漢朝了。

馬王堆漢墓的「漢服」的出土,使得我們再去討論中國傳統服飾就有了根基,內中各種款式和製作工藝對漢服復興和研究也是極大的推動,而且裡面的衣服的的樣式、圖案、材質、對今天的服裝也有著借鑒意義,在經過設計師的手,未必不能登上時尚舞台。

10. 中國古代服裝在周代以前已有性別的區分

自周代開始,中國古代服裝開始有了性別的區分。在此之前,服裝應該是沒有性別區分的(至少文獻上還沒有找到證據)。男子的裳和女子的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裳主要用於冕服、朝服等禮服。它是前後兩片的形式。漢鄭玄注《禮儀·喪服》雲:「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三幅的一組遮蔽腹部,四幅的一組遮蔽臀部,上用帶子系結於腰部。

冕服下裳是由遠古人類的遮羞布演變而來。故「裳」有「障」的含義。根據古文獻記載,裳也稱「帷裳」。帷,圍也,是指用一幅布帛橫向圍在腰際,布帛的幅寬決定了裳的長度,所謂「正幅如帷」。受紡織技術的限制,早期布帛的幅寬較窄,再由於中國古人裸露禁忌意識的加深,裳的形制發生了變化,中國古人將布帛豎向連綴後使用。

於是,冕服下裳成為前後兩片的形式。這是中國古代兩片系扎式男裳與一片合圍式女裙的主要區別所在。

歷史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閱讀全文

與原始衣服模樣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麻服裝圖片及價格 瀏覽:548
word編輯公式怎麼變成圖片了 瀏覽:985
衣服上衣款式圖片 瀏覽:400
彩鉛畫蝴蝶圖片簡單 瀏覽:432
ps怎麼修改圖片上的數字 瀏覽:563
七個葫蘆繪畫簡單圖片 瀏覽:604
老牌子方便麵圖片大全 瀏覽:72
給娃娃做花樣衣服圖片 瀏覽:133
衣架掛衣服衣圖片 瀏覽:258
歐美女人露鮑圖片搜索 瀏覽:788
如何安慰病重的人圖片 瀏覽:822
出去溜達的簡單的圖片 瀏覽:546
濟南夜市女生圖片 瀏覽:49
女生敏感帶在哪圖片 瀏覽:677
拖入ps的圖片如何從中心放大 瀏覽:554
簡單頭像圖片唯美 瀏覽:73
動漫卡通男生圖片怎麼畫 瀏覽:204
北京美女性感圖片 瀏覽:981
戶外衣服品牌大全圖片 瀏覽:932
包面頭發型圖片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