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過SMT生產線視頻你了解了哪些
簡單來說SMT就是一種電子組裝技術,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貼裝技術。將電子元件通過焊接的方式,組裝在電路板上,從而完成電路板的深加工。
阿莫電子論壇
如果還要深入了解,或是有相關業務需求,可以上專業論壇了解,如上圖。
㈡ SMT加工中有幾種工藝流程
SMT貼片加工中有兩類最基本的工藝流程:一類是焊錫膏-再流焊工藝;另一類是SMT貼片-波峰焊工藝。
一、焊錫膏-再流焊工藝的主要流程是:印刷焊錫膏-貼片(貼裝元器件)-再流焊-檢驗-清洗,該工藝流程的特點是簡單、快捷,有利於產品體積的減小,該工藝流程在smt無鉛焊接工藝中更具有優越性。
備註:其中清洗是表面的清潔清洗。清洗工具有以下兩種:
1、刷子。刷子也稱為毛刷,是用毛、塑料絲等製成的,主要用來清掃部件上的灰塵,一般為長形或橢圓形,多數帶有柄。
2、皮老虎。皮老虎是一種清除灰塵用的工具,也稱為皮吹子,主要用於清除元器件與元器件之間的落灰。
二、貼片-波峰焊工藝的主要流程是:塗覆貼片膠-貼片(貼裝元器件)-固化-翻板(翻轉電路板)、插裝通孔元器件-波峰焊-檢驗、清洗,改貼片加工工藝流程的特點:利用雙面板空間,電子產品的體積可以進一步做小,並部分使用通孔元件,價格低廉。但設備要求增多,波峰焊過程中易出現焊接缺陷,難以實現高密度組裝。
若我們將以上兩種SMT加工工藝流程混合或者重復使用,則可以演變成多種工藝流程。
㈢ 想買幾台小型的SMT機器,想要便宜一些,操作比較簡單的,大神們有沒有什麼建議嗎或者去哪裡買比較好
這個要看你是做什麼物料、有多大元件、預算是多少?如果您想要更精準的去了解這些
㈣ SMT貼片加工:主要設備有哪些
SMT貼片加工所需用的基本生產設備有錫膏印刷機、貼片機、迴流焊、AOI檢測儀、元器件剪腳機、波峰焊、錫爐、洗板機、ICT測試治具、FCT測試治具、老化測試架等,不同規模的PCBA加工廠,所配備的生產設備會有所不同。
1、錫膏印刷機
現代錫膏印刷機一般由裝版、加錫膏、壓印、輸電路板等機構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將要印刷的電路板固定在印刷定位台上,然後由印刷機的左右刮刀把錫膏或紅膠通過鋼網漏印於對應焊盤,對漏印均勻的PCB,通過傳輸台輸入至貼片機進行自動貼片。
2、貼片機
貼片機:又稱「貼裝機」、「表面貼裝系統」(Surface Mount System),在生產線中,它配置在錫膏印刷機之後,是通過移動貼裝頭把表面貼裝元器件准確地放置PCB焊盤上的一種生產設備。根據貼裝精度和貼裝速度不同,通常分為高速和泛速兩種。
3、迴流焊
迴流焊內部有一個加熱電路,將空氣或氮氣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後吹向已經貼好元件的PCB板,讓元件兩側的焊料融化後與主板粘結。這種工藝的優勢是溫度易於控制,焊接過程中還能避免氧化,生產加工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4、AOI檢測儀
AOI(Automatic Optic Inspection)的全稱是自動光學檢測,是基於光學原理來對焊接生產中遇到的常見缺陷進行檢測的生產設備。AOI是新興起的一種新型測試技術,但發展迅速,許多廠家都推出了AOI測試設備。當自動檢測時,機器通過攝像頭自動掃描PCB,採集圖像,測試的焊點與資料庫中的合格的參數進行比較,經過圖像處理,檢查出PCB上缺陷,並通過顯示器或自動標志把缺陷顯示/標示出來,供維修人員修整。
5、元器件剪腳機
用於對插腳元器件進行剪腳和變形。
6、波峰焊
波峰焊是讓插件板的焊接面直接與高溫液態錫接觸達到焊接目的,其高溫液態錫保持一個斜面,並由特殊裝置使液態錫形成一道道類似波浪的現象,所以叫」波峰焊」,其主要材料是焊錫條。
7、錫爐
一般情況下,錫爐是指電子接焊接中使用的一種焊接工具。對於分立元件PCB板焊接一致性好,操作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是您生產加工的好幫手。
8、洗板機
用於對PCBA板進行清洗,可清除焊後板子的殘留物
9、ICT測試治具
ICT Test 主要是使用ICT測試治具的測試探針接觸PCB layout出來的測試點來檢測PCBA的線路開路、短路、所有零件的焊接情況。
10、FCT測試治具
FCT(功能測試)它指的是對測試目標板(UUT:Unit Under Test)提供模擬的運行環境(激勵和負載),使其工作於各種設計狀態,從而獲取到各個狀態的參數來驗證UUT的功用好壞的測試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對UUT載入合適的激勵,測量輸出端響應是否合乎要求。
11、老化測試架
老化測試架可批量對PCBA板進行測試,通過長時間等模擬用戶使用的操作,測試出有問題的PCBA板。
㈤ SMT貼片機程序原理是怎麼樣的,知道通知我哦
SMT貼片機工作原理介紹
表面貼裝技術(Surface mountingTechnology,簡稱SMT)由於其組裝密度高及良好的自動化生產性而得到高速發展並在電路組裝生產中被廣泛應用。SMT是第四代電子裝聯技術,其優點是元器件安裝密度高,易於實現自動化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SMT生產線由絲網印刷、貼裝元件及再流焊三個過程構成,如圖1所示。其中SMC/SMD(surfacemount component/Surface mountdevice,片式電子元件/器件)的貼裝是整個表面貼裝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涉及到的問題較其它工序更復雜,難度更大,同時片式電子元件貼裝設備在整個設備投資中也最大。
目前隨著電子產品向攜帶型、小型化方向發展,相應的SMC/SMD也向小型化發展,但同時為滿足IC晶元多功能的要求,而採用了多引線和細間距。小型化指的是貼裝元件的外形尺寸小型化,它所經歷的進程:3225→3216→2520→2125→1608→1003→1603→0402→0201。貼裝QFP的引腳間距從1.27→0.635→0.5→0.4→0.3mm將向更細間距發展,但由於受元件引線框架加工速度的限制,QFP間距極限為0.3mm,因此為了滿足高密度封裝的需求,出現了比QFP性能優越的BGA(Ball Grid Array)、CSP(Chip SizePackage)、COB(Chip On Board)裸晶元及Flip Chip。
片式電子元件貼裝設備(通稱貼片機)作為電子產業的關鍵設備之一,採用全自動貼片技術,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隨著電子元件日益小型化以及電子器件多引腳、細間距的趨勢,對貼片機的精度與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但精度與速度是需要折衷考慮的,一般高速貼片機的高速往往是以犧牲精度為代價的。
2 貼片機的工作原理
貼片機實際上是一種精密的工業機器人,是機-電-光以及計算機控制技術的綜合體。它通過吸取-位移-定位-放置等功能,在不損傷元件和印製電路板的情況下,實現了將SMC/SMD元件快速而准確地貼裝到PCB板所指定的焊盤位置上。元件的對中有機械對中、激光對中、視覺對中3種方式。貼片機由機架、x-y運動機構(滾珠絲桿、直線導軌、驅動電機)、貼裝頭、元器件供料器、PCB承載機構、器件對中檢測裝置、計算機控制系統組成,整機的運動主要由x-y運動機構來實現,通過滾珠絲桿傳遞動力、由滾動直線導軌運動副實現定向的運動,這樣的傳動形式不僅其自身的運動阻力小、結構緊湊,而且較高的運動精度有力地保證了各元件的貼裝位置精度。
貼片機在重要部件如貼裝主軸、動/靜鏡頭、吸嘴座、送料器上進行了Mark標識。機器視覺能自動求出這些Mark中心系統坐標,建立貼片機系統坐標系和PCB、貼裝元件坐標系之間的轉換關系,計算得出貼片機的運動精確坐標;貼裝頭根據導入的貼裝元件的封裝類型、元件編號等參數到相應的位置抓取吸嘴、吸取元件;靜鏡頭依照視覺處理程序對吸取元件進行檢測、識別與對中;對中完成後貼裝頭將元件貼裝到PCB上預定的位置。這一系列元件識別、對中、檢測和貼裝的動作都是工控機根據相應指令獲取相關的數據後指令控制系統自動完成。貼片機的工作流程框圖如圖2所示。
3 貼片機的結構形式
按照貼裝頭系統與PCB板運載系統以及送料系統的運動情況,貼片機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轉塔式(turret-style)(如圖3)、模塊型(parallel-style)(如圖4)和框架式(gantry-style)。而框架式貼片機又根據貼裝頭在框架上的布置情況可以細分為動臂式(如圖5)、垂直旋轉式(如圖6)、平行旋轉式(如圖7)。
轉塔式貼片機也稱為射片機,以高速為特徵,它的基本工作原理為:搭載送料器的平台在貼片機左右方向不斷移動,將裝有待吸取元件的送料器移動到吸取位置。PCB沿x-y方向運行,使PCB精確地定位於規定的貼片位置,而貼片機核心的轉塔在多點處攜帶著元件,在運動過程中實施視覺檢測,並進行旋轉校正。轉塔式貼片機中的轉塔技術是日本SANYO公司的專利,目前將此技術運用得比較成功的有Panasert公司的轉塔式貼片機系列(最早推出的是MK系列,然後發展到MV系列,現在主推機型是MSR系列),FUJI公司的CP系列(現在最新的是CP7系列)。
框架型貼片機的送料器和PCB是固定不動的,它通過移動安裝於x-y運動框架中的貼裝頭(一般是裝在x軸橫樑上),進行吸取和貼片動作。此結構的貼裝精度取決於定位軸x、y和θ的精度。
盡管都採用了框架型結構,但由於貼裝頭的不同形式,可以將這種款式的貼片機分成3種,一種是Samsung、YAMAHA、Mirea等廠商主推的動臂式,還有一種是SiemensDematic主推的垂直旋轉式,第三種是SONY主推的平行旋轉式。
框架型貼片機可以採用增加橫梁/懸臂(也是增加貼裝頭)的方式達到增加貼裝速度的目的。這種結構貼片機的基本原理是當一個貼裝頭在吸取元件時,另外一個貼裝頭去貼裝元件。
模塊型貼片機可以看成是由很多個小框架型貼片機並聯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台組合式貼片機。目前世界上只有Assembleon(原來是PHILIPS)公司的FCM機型和FUJI公司新推出的NXT機型用到了此種技術。
模塊型貼片機使用一系列小的單獨的貼裝單元。每個單元有自己獨立的x-y一z運動系統,安裝有獨立的貼裝頭和元件對中系統。每個貼裝頭可從有限的帶式送料器上吸取元件,貼裝PCB的一部分,PCB以固定的間隔時間在機器內步步推進。每個獨立單元往往只有一個吸嘴,這樣每個貼裝單元的貼裝速度就比較慢,但是將所有的貼裝單元加起來,可以達到極高的產量。
下面對這幾種類型貼片機的性能進行綜合比較,見表1。
(1)貼裝速度
速度一直是轉塔型貼片機的優勢,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型貼片機的不斷推出,框架型貼片機和模塊型貼片機有幾種新機型的貼裝速度已經超越了新型的轉塔型貼片機。這從不同類型貼片機的性能參數表中可以看出。
(2)貼裝精度
隨著微型元件和密間距元件的廣泛應用,現在的電子產品在貼裝精度方面對貼片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年以前,行業內可接受的精度標准還是0.1mm(chip元件)和0.05 mm(IC元件)。目前這個標准已經有縮減到0.05 mm(chip元件)和0.025mm(IC元件)的趨勢。
目前的轉塔型貼片機已經很難超越0.05mm的精度等級,最好的轉塔型貼片機也只能剛好達到這個精度。而最先進的框架型貼裝系統可以達到4σ、25μm的精度。而達到此能力的機器貼裝速度都不太高。
(3)可貼裝元件范圍
轉塔型貼片機受送料方式影響,只能貼裝帶式包裝或散料包裝的元件,而管料和盤料就無法進行貼裝,即使它的視覺系統可以處理這些元件。密間距的元件一般都是採用盤料包裝形式,因此轉塔型貼片機在這項指標上是最弱的。而且受機械結構的限制,基本少有改進的餘地。
4 貼片機x一y運動機構
x-y運動機構的功能是驅動貼裝頭在x軸和y軸兩個方向做往復運動,使貼裝頭能夠快速、准確、平穩地到達指定位置。
目前貼片機上的x-y運動機構有幾種不同的構成方式,分別是由滾珠絲杠+直線導軌傳動的伺服電機驅動方式;由同步齒形帶+直線導軌傳動的伺服電機驅動方式;直線電機驅動方式。
這幾種驅動方式在結構上都是類似的,都需要直線導軌做導向,只是在傳動方式存在差異。
下面主要介紹由滾珠絲杠+直線導軌傳動的伺服電機驅動方式。
圖8所示為一個基本的貼片機x-y運動機構,x軸伺服電機利用安裝於橫樑上的滾珠絲杠和直線導軌驅動貼裝頭在x軸方向運動,y軸伺服電機利用安裝於機架上的滾珠絲杠和直線導軌驅動整個橫梁在y軸方向運動。這兩個運動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驅動貼裝頭在x-y平面內高速運動的x-y運動機構。
在y軸方向,由於要驅動一個有一定長度的橫梁,必然要把橫梁的兩端安裝到固定的直線導軌上,兩根導軌之間有一定的跨度,而電機及傳動滾珠絲杠不可能安裝於兩根導軌的正中間位置,只能安裝於靠近一側導軌的內側。這樣,當貼裝頭的重量和橫梁的跨度達到一個較大的值時,貼裝頭在遠離電機一端的導軌近處的移動會在y軸滾珠絲杠與橫梁的結合處產生一個很難平衡的角擺力矩,y軸的加減速和定位性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為減輕此不利因素,現在很多貼片機在y軸採用了雙電機驅動模式,如圖9所示。
採用雙電機驅動模式,兩個電機同步協調驅動橫梁移動,提高了定位穩定性,減少了定位時間,從而提高了y軸的速度和精度。
為了在單台貼片機上達到更高的貼片速度,現在的高速貼片機都採用了雙橫梁/雙貼裝頭的技術,如圖10、圖11所示。
圖10是YAMAHA開發的框架式機型,x橫梁系統沿y向運動,x橫梁兩側分別裝有兩貼裝頭。每個貼裝頭能分別從x橫梁兩側的取料站拾取元件並貼裝。而PCB板可以在x、y平面內移動。
圖11是YAMAHA圖10機型的改進型,它採用了雙X橫梁雙貼裝頭結構。這種結構的貼片機在送板機構兩側有2個x橫梁與雙貼裝頭系統,同時兩側都有取料站與貼裝區,兩側的系統都能完成各自的取料與貼裝。
貼片機對速度和精度的要求很高。1個貼裝循環(就是貼片機完成1次取料貼片動作),包含貼裝主軸吸取元件的時間、移動到靜鏡頭的時間、靜鏡頭攝像的時間、移動到貼裝位置的時間、校正元件偏移的時間、貼裝主軸貼裝元件的時間,這所有時間的總和要達到1~2s。當貼片機每個貼裝頭上的吸嘴數目較少(3個以下)時,x-y運動機構驅動貼裝頭移動時間的長短就成了影響貼裝速度的關鍵因素。為了達到高速貼裝的要求,x,y向要以1.25m/s或更高的速度運動,還要有較大的加、減速度(1g~2g),提速與制動的時間要盡量短。這樣貼片機就不可能像數控機床那樣把運動部件做得非常堅固、笨重,而要像小轎車、飛機那樣盡可能的減輕高速運動部件的質量和慣量,達到足夠的運動定位精度和盡可能高的加、減速性能,在這2者之中優選,實現最佳慣量匹配。
5 國內外貼片機性能研究
國外的貼片機研製技術一直走在前列,如日本的松下、雅馬哈、富士,韓國的三星,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環球,荷蘭的飛利浦等都已開發出非常成熟的產品系列[3]。
美國喬治亞州理工學院的D.A.Bodner,M.Damrau等利用VirtualNC模擬工具,以電子貼裝設備Siemens80S20為原型機,建立了相應的數字化樣機模型,如圖12所示。以貼裝系統、送板機構、送料系統三大核心組件為基礎,對整機性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研究,分析了影響貼裝速度的因素以及怎樣取得最少的貼裝周期時間。
德國埃爾蘭根大學的Feldmann與Christoph基於多體模擬的思想,集成多體動力學模擬軟體、有限元分析軟體、控制模擬工具,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多體模擬分析平台,如圖13所示。以兩門子SiplaceF4貼片機為原型機,建立了貼片機的多體模擬數字化樣機模型,對貼片機運動物體特性、撓性、振動特性以及熱變形等進行了研究。其中重點介紹了在柔性體上建立線性約束的方法,並利用ADAMS/ENGINE模塊中的"TimingMechanism"建立了電機驅動齒形帶的模擬模型。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MasriAyob博士從改善取片--貼片操作、增強運動控制、吸嘴選擇和送料器裝配等方面入手,研究了多頭順序式貼片機的優化問題。
貼片機曾是我國"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計劃中電子裝備類別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20多年來,國內一些研究所、大學、工廠開展了SMT生產線中各種設備(指絲印、貼片、焊接等設備)的研製工作。
從1978年我國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開始,電子部二所就開始了貼片機的研發工作,以後有電子部56所、電子部4506廠、航天部二院、廣州機床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分別進行了研製,並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雖然這些研究成果沒有實現產業化,但為後來者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國內現有或進行過貼片機研發、生產的企業有:羊城科技、熊貓電子、風華高科、上海現代、上海微電子、深圳日東等。羊城科技從貼片機的低端市場出發,面向圍內中小電子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自主研發,成功研製出SMT2505貼片機,並與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展開合作,在自主研發產品基礎上,採用數字化樣機研究於段,進行了針對貼片機性能的系統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與國外機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因資金問題,產品尚未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其它的研究企業也進行了貼片機的研製,完成各自的研製課題和樣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於貼片機的技術含量高,研發周期較長,投入大,因此大部分中小企業對貼片機的研發工作仍停留在樣機階段,無法將產品應用到生產線上去。
國內大專院校對貼片機的研究工作也一直末停止過,例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閆紅超、姜建國等採用改進混合遺傳演算法進行了貼片機裝配工藝優化的研究;兩安交通大學的李蕾、杜春華等對貼片機視覺檢測演算法進行了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的楊帆研究了SMT貼片機的定位運動控制;龍緒明對貼片機視覺系統進行了綜述;山東大學的劉錦波基於視覺研究了楔型貼片機運動控制系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莫錦秋、程志國、浦曉峰等研究了貼片機的控制系統,CIM研究所的曾又鉸、金燁研究了貼片機的貼裝優化問題,微電子裝備研究所的於新瑞、王石剛、劉紹軍研究了貼片機系統的圖像處理技術問題,自動化研究所的田福厚、李少遠等進行了貼片機喂料器分配的優化及其遺傳演算法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的汪宏升、史鐵林等從視覺與圖像方面進行了貼片機的相關研究;華南理工大學與風華高科合作,從視覺檢測、圖像處理、運動控制系統、效率優化等方面展開了相關研究。
6 結論
根據貼裝元器件的不同以及貼裝的通用程度不同,貼片機可分為專用型與泛用型,專用型有Chip專用型與IC專用型,前者主要追求高速,後者主要追求高精密;泛用型即可貼Chip也可貼IC,廣泛應用於中等產量的連續生產貼裝生產線中。通用貼片機的高適應性是犧牲了精度和速度的折衷設計,它的貼裝速度比高速貼裝機慢,貼裝精度比精密貼裝機低。高速貼片機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極限程度,目前貼片機製造廠商主要發展泛用機型,以適應更多的貼裝工藝需求。由於後封裝和貼片工藝已經開始相互融合,這對貼片機的精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具有高速和高精度的要求是貼片機研製的主要難點。解決高速和高精度的矛盾需要多個學科的完美結合,需要設計、模擬、工藝、裝配、檢驗的有機聯合,這樣才能研製出高水平的貼片機。但由於貼片機的製造十分依賴基礎工業發展,這也較大阻礙了高速高精度貼片機的開發。
㈥ 請問SMT是做什麼的,需要具備那些知識。謝謝
SMT是表面組裝技術(表面貼裝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的縮寫),稱為表面貼裝或表面安裝技術。是目前電子組裝行業里最流行的一種技術和工藝。
它是一種將無引腳或短引線表面組裝元器件(簡稱SMC/SMD,中文稱片狀元器件)安裝在印製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過迴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組裝的電路裝連技術。
需要具備以下各個過程的知識:
印刷(紅膠/錫膏)--> 檢測(可選AOI全自動或者目視檢測)-->貼裝(先貼小器件後貼大器件:分高速貼片及集成電路貼裝)-->檢測(可選AOI 光學/目視檢測)-->焊接(採用熱風迴流焊進行焊接)--> 檢測(可分AOI 光學檢測外觀及功能性測試檢測)--> 維修(使用工具:焊台及熱風拆焊台等)--> 分板(手工或者分板機進行切板)。
(6)smt簡單機床圖片擴展閱讀
減少故障的方法:
製造過程、搬運及印刷電路組裝 (PCA) 測試等都會讓封裝承受很多機械應力,從而引發故障。隨著格柵陣列封裝變得越來越大,針對這些步驟應該如何設置安全水平也變得愈加困難。
多年來,採用單調彎曲點測試方法是封裝的典型特徵,該測試在 IPC/JEDEC-9702 《板面水平互聯的單調彎曲特性》中有敘述。該測試方法闡述了印刷電路板水平互聯在彎曲載荷下的斷裂強度。但是該測試方法無法確定最大允許張力是多少。
對於製造過程和組裝過程,特別是對於無鉛PCA而言,其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無法直接測量焊點上的應力。最為廣泛採用的用來描述互聯部件風險的度量標準是毗鄰該部件的印刷電路板張力,這在 IPC/JEDEC-9704 《印製線路板應變測試指南》中有敘述。
隨著無鉛設備的用途擴大,用戶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因為有很多用戶面臨著質量問題。
隨著各方興趣的增加,IPC 覺得有必要幫助其他公司開發各種能夠確保BGA在製造和測試期間不受損傷的測試方法。這項工作由 IPC 6-10d SMT 附件可靠性測試方法工作小組和 JEDEC JC-14.1 封裝設備可靠性測試方法子委員會攜手開展,目前該工作已經完成。
該測試方法規定了以圓形陣列排布的八個接觸點。在印刷電路板中心位置裝有一 BGA 的 PCA 是這樣安放的:部件面朝下裝到支撐引腳上,且負載施加於BGA的背面。根據 IPC/JEDEC-9704 的建議計量器布局將應變計安放在與該部件相鄰的位置。
PCA 會被彎曲到有關的張力水平,且通過故障分析可以確定,撓曲到這些張力水平所引致的損傷程度。通過迭代方法可以確定沒有產生損傷的張力水平,這就是張力限值。
參考資料:網路-SMT
㈦ smt工藝流程是什麼
錫膏—迴流焊工藝,該工藝流程的特點是簡單,快捷,有利於產品體積的減小。焊錫膏的印刷是SMT中第一道工序,焊錫膏的印刷涉及到三項基本內容——焊錫膏,模板和印刷機,三者之間合理組合,對膏質量地實現焊錫膏的定量分配是非常重要的,焊錫膏前面已說過,現主要說明的是模塊及印刷機。
1.全表面安裝(Ⅰ型):
1)單面組裝:來料檢測 --》 絲印焊膏(點貼片膠)--》 貼片 --》 烘乾(固化) --》 迴流焊接 --》 清洗 --》 檢測 --》 返修
SMT是表面組裝技術(表面貼裝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的縮寫),稱為表面貼裝或表面安裝技術。是目前電子組裝行業里最流行的一種技術和工藝。
它是一種將無引腳或短引線表面組裝元器件(簡稱SMC/SMD,中文稱片狀元器件)安裝在印製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過迴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組裝的電路裝連技術。
㈧ smt貼片機如何操作
一、smt貼片准備流程:
1,頂PIN:技術員拿已經製作完畢的頂PIN板,放入機台內的相應位置,待PCB板完全定位後,再將頂PIN放入白色油漆筆標識好的頂PIN位置上,並檢查頂PIN與PCB板間是否有空隙存在,檢查OK後才可開始生產。
2, 檢查機器氣壓:貼片之前檢查供氣是否正常(0.4-0.6kmpa),發現氣壓不正常要及時解決,不能開機。
3, 開機:旋轉MAIN SWITCH開關,打開機器總電源,待機器正常啟動。
4, 啟動貼片機程序:打開桌面上的MARK5程序,進入機器工作界面。
5,暖機:主菜單的「應用」里選擇「暖機」,一般暖機的時間為10分鍾。待暖機完成後方可進行貼片。
二、選擇SMT貼片程序:
1,選擇「file」下的打開文件選項,找到對應PCB板的文件並打開。
2,到「pcb編輯」模式下,選擇「步驟」,把飛行相機移動到隨機的貼片元件上,觀察元件坐標和程序上的元件坐標有無偏移,若有偏移,要對程序進行調整。若沒有偏移,方可進入「生產」模式。
3,進入生產模式後,點擊「完成」-「pcb下載」。完成後點擊「開始」,然後按機身上的綠色開始按鈕,機器會自動進行正常貼片。
三、 smt貼片品質監督:
smt貼出的首件要讓品管巡檢進行確認,確認板面無缺件,漏件,錯件,偏移等不良情況後,才可以大批量生產。發現首件有錯誤要及時調整機器,並把錯件的手工糾正。然後把smt貼片機元件位置調到最佳狀態再生產。
四、smt貼片注意事項:
1, smt貼片過程中出現報警,操作人員要及時查看故障,並及時解決。
2, 換料時,注意不要裝錯料。
3, smt貼片完成後,退出程序,關閉貼片機。需要拆掉的飛達放到專用的飛達架子上。最後做好清潔工作。
4, 在生產φ5單雙色64×32的PCB板時,由於板子比較大,需要在PCB板底部裝上頂針防止PCB板由於重力下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