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蒙克穿紅衣服圖片

蒙克穿紅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16 23:47:52

A. 求蒙克的《春情》《吶喊》清晰的圖片。

B. 名畫「吶喊」的作者是誰,「吶喊」有什麼故事背景

名畫吶喊的作者是“愛德華·蒙克”,他是挪威人,他的畫很出名,其實“吶喊”是有四副的,剛開始的是鉛筆之類的畫的,到了最後一幅才成就了油畫“吶喊”。 這幅畫的故事背景就是蒙克看見大自然火紅的天空,覺得這就是大自然無聲的吶喊,所以畫了這幅畫。

這幅畫非常的簡潔,讓人一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想法,而蒙克的世界也是簡潔明了的,他的感情宣洩也是和畫作一樣簡潔,也算是畫如其人吧。

C. 蒙克的《吶喊》表現的是什麼

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里的線條扭曲,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蒙克將畫面中沉悶、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表現到了一種極致。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第一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該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在當時蒙克的眼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有些惡心。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

(3)蒙克穿紅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是歐洲新思潮盛行的時代,也是蒙克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組畫的構思、創作中,這時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時代感,他的藝術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獨、驚恐、絕望,長期困擾在蒙克的心裡,他承受了很多別人難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吶喊。

《吶喊》畫作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兩個朋友一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

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日落時分,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蒙克停靠在欄桿上,疲累難以言說。

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他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作者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蒙克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為一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吶喊。

作者簡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出生於挪威,童年時,父母雙亡。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學院學習,但因患病而退學。1881年,考入奧斯陸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1885年,前往巴黎。

1892年,蒙克接受邀請,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的畫展,他的繪畫作品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風格的綜合派原始畫風。

D. 有一幅好像很有名的油畫,感覺很神秘,不知道畫名和作者

叫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吶喊
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版本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蒙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復制。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
這套組畫題材范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Thomas M.Messer著《愛德華·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頁。筆者譯。)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里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凄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梵谷的名作《星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系。蒙克在這里,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E. 蒙克《吶喊》上的題字被證實為本人所寫,他為什麼要這么做

近日,挪威國家博物館的策展人宣布,經過紅外照片與仔細比對,他們發現蒙克著名的《吶喊》上的一行題字“只可能是瘋子畫的”出自藝術家本人之手,而非此前一直認為的文物破壞。這一發現引發了圍繞蒙克為什麼要這么寫的新一輪討論。研究者們認為,這行字表達了蒙克被人們視為精神病後所感到的恐懼和痛苦,另一方面,也展現了藝術家在油畫表面上的實驗。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作於1893年的《吶喊》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作品之一,但是多年來,藝術史學家們大多忽視了畫面左上角用鉛筆寫下的一句題字:“只可能是瘋子畫的。”

根據古倫的推測,蒙克很可能是1895年時在他的作品上寫下這句話的,當時他剛剛在奧斯陸布羅姆奎斯特畫廊的展覽上展出了這幅新作。當時,在圍繞這場展覽的一次辯論中,醫學生Johan Scharffenberg表示,這幅作品讓他有理由懷疑藝術家的精神狀態,他稱蒙克是不正常的,是個“瘋子”。雅克布森表示,蒙克為此而倍感受傷,並在數十年後還撰文提及此事。

F. 問一副名畫

是蒙克的《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稱二十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出生於挪威洛頓。童年時父母雙亡的經歷在其心靈深處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使他早年畫下了許多以疾病與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885年第一次旅法,學習印象派的畫風,後又受到高更、勞特累克及「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導致了其畫風的重大變革。1892年他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由於形象怪異,其作品在德國引起激烈反響,畫展只開了一周即關閉了。為此,以利伯曼為首的自由派退出藝術家協會,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行動使蒙克大受鼓舞,從此在德國定居下來,直到1908年。這16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在憂郁、驚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他的繪畫,對於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成了「橋派」畫家的精神領袖。評論家指出:「蒙克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並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羅伯特·休斯著,劉萍君等譯《新藝術的震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246頁)
1890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范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Thomas M.Messer著《愛德華·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頁。筆者譯。)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里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凄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梵谷的名作《星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系。蒙克在這里,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G. 一幅油畫 有一個人捂著耳朵大叫。。印象派的 求幫助

這幅油畫名為《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畫作,堪稱二十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

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於1893年。在這幅作品中,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在特殊工業化時期的恐懼與惶恐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蒙克的《吶喊》是被偷竊次數最多的畫作,曾被盜過兩次。在北京時間2012年5月3日早7點開始的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蒙克的曠世經典《吶喊》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加上傭金為1.199億美元,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

(7)蒙克穿紅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吶喊》畫作賞析解讀:

這幅作品強烈地傳達著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人物形象甚至沒有服裝和頭發。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這種情緒的載體。

這幅畫具有著震懾心靈的力量。在作品表現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工業化時代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恐懼,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體現了蒙克內心靈魂的真實寫照。

從色彩上分析,這幅作品在真實的基礎上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藍色的水、紅色的天空、土黃色的棧道,都在寫實的基礎上得以提煉和誇張。

作品的色調是陰郁的,血紅色的天空懸浮在地平線上方,在傳遞著一種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輝映;氤氳的紫色伸向遠方暗喻著一種死亡的氣息。

人物形象則運用黃灰色表現,被一種蒼白慘淡的色調包圍,作者把色彩的象徵性和隱喻性發揮的淋漓盡致。運用色彩去誇張情緒和氣氛,為後來的表現主義繪畫提供了典範。


閱讀全文

與蒙克穿紅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oppor9s怎麼壓縮圖片 瀏覽:105
快手直播圖片怎麼弄得 瀏覽:63
素描幾何體圖片簡單的 瀏覽:38
非人哉中集體可愛圖片 瀏覽:209
男生生日蛋糕圖片12歲 瀏覽:47
街拍天真可愛人物圖片 瀏覽:68
女孩發育後月經圖片 瀏覽:187
霸氣女生圖片傷感頭像帶字圖片大全 瀏覽:624
酷短發女孩動漫圖片 瀏覽:83
男生一起前後圖片 瀏覽:620
頭發刻痕圖案大全圖片女生 瀏覽:701
亞麻服裝圖片及價格 瀏覽:548
word編輯公式怎麼變成圖片了 瀏覽:985
衣服上衣款式圖片 瀏覽:400
彩鉛畫蝴蝶圖片簡單 瀏覽:433
ps怎麼修改圖片上的數字 瀏覽:565
七個葫蘆繪畫簡單圖片 瀏覽:606
老牌子方便麵圖片大全 瀏覽:73
給娃娃做花樣衣服圖片 瀏覽:135
衣架掛衣服衣圖片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