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秦朝兵俑衣服圖片

秦朝兵俑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15 13:01:36

Ⅰ 秦兵俑的甲衣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秦兵俑共穿七種不同的甲衣,又可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護甲由整片皮革或其它材料製成,上嵌金屬片或犀牛甲片,四周留有闊邊。這種甲為將領穿著。另一種由方形甲片編綴而成。穿時從上套下,並在裡面襯以戰袍,是普通士兵的裝束。可以看出,秦朝軍服已有明確的職務、等級之分。而將士服裝的區別在當時對於作戰的組織、指揮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Ⅱ 秦兵馬俑的圖片及資料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鍾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一號俑坑發掘
一號坑的發現,緣於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當時西楊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新生力量的加強,各項工作的開展,使考古隊一時顯得異常熱鬧。一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花,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二號俑坑發掘
如果說一號坑的發現,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的話,二號兵馬俑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這里邊就沒有那麼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 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後,正式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就要開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號坑保護大廳內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三號俑坑
三號坑的發現,同二號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號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號為三號坑。
二號俑坑
車兵俑—馬俑
兵馬俑群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即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俑坑
三號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陪葬坑
秦始皇兵馬俑(另一種以陳景元為代表的說法是為宣太後修建的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人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 秦陵兵馬俑陶馬戰車
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編輯本段秦兵馬俑介紹
高級軍吏俑
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望。
軍士俑
車士,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這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從秦俑坑戰車遺跡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致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並不十分明確。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登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范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於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於陣表,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則分布於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於思考,勇武干練的一面。
騎兵俑
騎兵俑出土於二號坑,有116件,多用於戰時奇襲。由於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坊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馭手俑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於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著戰爭的勝負。
秦俑彩繪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簡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5.37公里,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

Ⅲ 秦漢軍服的發展歷程及秦兵佣甲衣的類型是什麼

秦始皇嬴政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墓發掘出來的秦兵馬俑,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雄壯軍威。這些披堅執銳的武士形象,是秦朝軍隊將士的真實寫照,其磅礴氣勢,令中外學者無不嘆為觀止,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秦兵俑共穿7種不同的甲衣,又可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護甲由整片皮革或其他材料製成,上嵌金屬片或犀牛甲片,四周留有闊邊。這種甲為將領穿著。另一種由方形甲片編綴而成。穿時從上套下,並在裡面襯以戰袍,是普通士兵的裝束。可以看出,秦朝軍服已有明確的職務、等級之分。而將士服裝的區別在當時對於作戰的組織、指揮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西漢時期,隨著煉鐵業的發展,鐵制的武器取代了青銅制的武器,盔和甲也用鐵來製作了。鐵制鎧甲作為軍隊的主要服裝而登上歷史舞台,使皮甲黯然失色。我國考古工作者曾在多處漢代遺址上發掘出許多鐵甲片。經專家考證,那個時代的鐵甲正逐步從粗陋到精緻,經歷著一個更新變革的過程。

Ⅳ 秦人尚黑,士兵統一服裝打仗時黑壓壓一片嗎

秦軍英勇善戰是出了名的,從這首眾所熟知的詩經《無衣》中,不難看出秦軍的捨生忘死、慷慨激昂和同仇敵愾。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士兵統一著黑色戰服、手持兵器、喊聲沖天,黑壓壓一片甚是威猛。


一封是名叫「黑夫」的秦兵寫給哥哥「衷」的家書,信中提到讓哥哥告訴母親,給他織幾件夏衣送來。

另外一封是名叫「驚」的家書,他告訴母親布料要挑選好點的耐磨的,至少要二丈五尺。

由此我們便很容易理解,為何秦陵兵俑們會穿著五顏六色的戰服了。

著裝形色各異,在戰場是何情形,這在現代的我們想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整齊劃一的軍服,對於2000多年前的秦人來說,也許也是不可思議的。

Ⅳ 古代服裝的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服飾主要是沿襲了戰國的形制,樣式比較簡單。縱觀秦朝,自始至終都充斥著一股嚴酷、硬朗的肅殺之風。受其影響,秦朝的服飾冷峻而嚴肅。 秦始皇本人廢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時只著「袀玄」——一種祭祀禮服,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大禮服。嬪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個人喜好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一種長衣,始見於戰國。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腰佩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用於記事)。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窄袖長衫。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飾表現出獨特的一面,既拘泥於古代,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飾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地卻是一樣的。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志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只允許戴粗麻製成的紅色氈巾。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朝服飾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有關這一點,通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可窺一斑。陶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他們的戰袍都是用布帛、皮革、金屬等縫制到一起的,鞋子都是針腳細密的布底鞋。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時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御手等。輕裝步兵,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脛紮裹腿,手中拿著兵器。重裝步兵俑要麼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要麼發髻或頭盔上有所區別。騎兵穿便於活動的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戰車御手有兩種穿著,一種是長襦,外披無肩無臂的鎧甲;另一種是經過特別加工的甲衣,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連,對身體防護極為嚴密。

Ⅵ 秦兵馬俑的外形樣貌有哪些

步兵俑身著戰袍,背挎弓箭;

騎兵俑大多一手執韁繩,一手持弓箭,身著短甲、緊口褲,足蹬長統馬 靴,准備隨時上馬拼殺;

車兵俑有馭手和軍士兩種,馭手居中,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戰車兩列, 保護馭手;

弓弩手張弓搭箭,凝視前方,或立姿,或跪姿;

將軍俑最具神采,秦朝的雕塑家們不僅塑造了不同的將軍外形特徵,而 且還創造了不同的個性和

氣質

。有的聰慧機敏,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 運籌帷幄,還有的老成...

Ⅶ 秦朝服飾:秦代將士發式與將士鎧甲是怎樣的

秦代將士發式與將士鎧甲是怎樣的?今天小編為您帶來秦朝服飾的相關知識,希望你們喜歡!

秦代將士發式秦漢鎧甲秦代是我國歷史上至今資料最全面、最准確、最詳細的朝代,這有歸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從目前在陝西臨潼一、二、三號坑內發掘出土的陶俑來看,這些兵馬俑的雕塑手法極為寫實,不僅人物神態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秦代軍官戴冠,士兵不戴冠。秦代兵俑的頭飾大致分四類。一類文吏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俑、軍吏俑所戴,似用皮革製成,照於發髻用帶系於頜下;另一種為將軍頭上所戴幘上插有一種鳥的羽毛,也稱幘。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這種冠在佣群中數量很少,形象與漢代的武冠很接近。只是體積較小。第三種從形象上看,應該稱為帽。第四類是髻,髻的梳法很多。以上圖為秦代將士的發式及冠式。

秦代將士鎧甲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形,其四形為護胸腹形、鎧甲形、騎兵步兵甲、馭手專用甲等四類。本圖為胸腹形,這種鎧甲形制比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道寬邊。肩部和背部都無甲片,背後用交叉斜帶與身前甲衣系結相連。帶面上還殘留有彩色的圖案花紋,似乎是一種低級官員的裝束~

Ⅷ 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和圖片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看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現在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坑裡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政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鶻冠,身披鎧甲,手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身形均秤。他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准備上馬沖殺。
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散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諾有思索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豬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是叫。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進他們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輕微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他惟妙惟肖的模擬軍陣的排練,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前乘的宏偉氣勢,形象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閱讀全文

與秦朝兵俑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愛動漫害羞表情圖片 瀏覽:789
陌陌怎麼修改動態圖片 瀏覽:309
甜美發型圖片編發圖片 瀏覽:486
男生造型圖片2017 瀏覽:166
好看的原耽女孩圖片 瀏覽:776
可愛長嘴的圖片 瀏覽:25
美女騎戰車圖片 瀏覽:259
word圖片被表格遮擋無法選中 瀏覽:307
飄色發型圖片 瀏覽:925
昂克賽拉價格及圖片 瀏覽:737
真誠信任圖片大全 瀏覽:804
怎麼畫手圖片 瀏覽:215
圖片上面的字如何設置 瀏覽:714
word文檔怎麼把圖片全覆蓋 瀏覽:912
qq名片男生圖片大全 瀏覽:205
ps如何把圖片邊框外的圖片刪除 瀏覽:133
word圖片調整大小時表格不變 瀏覽:471
小學白色絲襪圖片大全 瀏覽:817
禮賓中山裝衣服圖片 瀏覽:677
製作衣服圖片高清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