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掃塵土
㈡ 江蘇民風民俗(配圖)
軋神仙農歷四月十四
農歷四月十四是呂洞賓(「八仙」之一)的仙誕,俗稱「神仙生日」。這一天,前往閶門神仙廟進香者甚多,傳說呂洞賓在這一天混跡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難愈者,往往有緣得到治療,大家都想碰碰運氣,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稱「軋神仙」。現已成為一種民間的廟會活動。
曝書翻經農歷六月初六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各寺廟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來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惚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將小貓小狗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齋素農歷六月廿四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齋素」,就是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據說可以消災避疫保平安。以前,蘇州人吃「雷齋素」,一般從六月初一開始至雷尊生日結束,歷時將近一個月。開葷這一天,觀前街上的松鶴樓菜館此時特別推出時令面點——鹵鴨面,因此,蘇州有句歇後語:「雷齋素開葷——鹵鴨面。」
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
又名女兒節。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織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
㈢ 民風民俗的圖片 註明什麼地方的什麼民俗 急!! 越多越好!
潮汕春節習俗-除夕
更詳細,請看http://www.ydtz.com/news/shownews.asp?id=23552
圖片只能粘貼一張,所以,下面的給你鏈接
山西土樓http://..com/question/114123676.html?si=1
土家族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C1%BC%D2%D7%E5&in=9125&cl=2&lm=-1&pn=3&rn=1&di=31510158078&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回族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B%D8%D7%E5&in=16910&cl=2&lm=-1&pn=13&rn=1&di=1898783499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傣族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F6%D7%E5&in=29739&cl=2&lm=-1&pn=1&rn=1&di=52755303603&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苗族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E7%D7%E5&in=24752&cl=2&lm=-1&pn=27&rn=1&di=55592688108&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㈣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圖片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1、臘月廿三/廿四 掃塵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4)簡單的民俗圖片擴展閱讀
地域習俗
北方: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南方: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足,吉祥發財。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各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㈤ 中秋的習俗(最好帶圖片)
現在中秋節的「節味兒」到底在哪兒?除了在購買月餅時我們內心會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外,我們還能從哪裡尋找到中秋節的蹤跡。中秋節當天我們都會干什麼?逛街、陪父母、旅遊還是獨自宅在家?在此,帶你一起尋找我國中秋節的民俗活動……
0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綜合)
㈥ 中華民俗知多少海報
海報設計是視覺傳達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版面的構成在第一時間內將人們的目光吸引,並獲得瞬間的刺激,這要求設計者要將圖片、文字、色彩、空間等要素進行完整的結合,以恰當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宣傳信息。
一般來講,海報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1.電影海報
這是影劇院公布演出電影的名稱、時間、地點及內容介紹的一種海報。這類海報有的還會配上簡單的宣傳畫,將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畫面形象地繪出來,以擴大宣傳的力度。
2.文藝晚會雜技體育比賽等海報
這類海報同電影海報大同小異,它的內容是觀眾可以身臨其境進行娛樂觀賞的一種演出活動 ,這類海報一般有較強的參與性。海報的設計往往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3.學術報告類海報
這是一種為一些學術性的活動而發布的海報。一般張貼在學校或相關的單位。學術類海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4.個性海報
自己設計並製作,具有明顯DIY特點的海報。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是在每年的2月4日或著是2月5日。
(6)簡單的民俗圖片擴展閱讀: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
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吃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收(給)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合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㈦ 清明節習俗資料,附上圖片
1、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2、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4、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綵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㈧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簡筆畫圖片
關於春節習俗的簡筆畫:
1.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前,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將家裡收拾得乾乾凈凈。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㈨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1、一家人吃年夜飯習俗的圖片。
(9)簡單的民俗圖片擴展閱讀:
1、吃年夜飯風俗的由來: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了解「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稈,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稈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2、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 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3、春節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 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
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