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端午節圖片好看又簡單古風

端午節圖片好看又簡單古風

發布時間:2022-07-12 05:10:00

『壹』 端午節好看的圖片和好詞語

好詞:艾葉飄香、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貳』 誰有端午節的黑板報或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發文身之國。至於斷發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制葯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叄』 端午節手抄報又簡單又漂亮。該怎麼

端午節手抄報樣本畫: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肆』 端午節的手抄報簡單字少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午節戴五綵線可是很有講究的。五綵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製成的五綵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又有一說如果小孩還沒滿一歲,就只系紅色的綵線。
盡管民俗約定端午節第一場雨,要將彩繩摘下扔到雨水中飄走,以象徵遠離邪惡、煩惱和疾病,憂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隨地亂扔,最好拋到僻靜處的雨水中,以免影響環境、增加環衛工人工作量。
端午節除了帶五彩繩的習俗外,還有掛小辣椒、老虎鞋,孩子頭上寫上王字,這樣孩子不鬧,也是為了驅除災害、瘟疫。

『伍』 端午節古詩配畫帶邊框好看簡單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歌[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 渡 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詩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宋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
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 宋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痴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 。
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五日(選一)明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陸』 有關端午節的精彩手抄報!要字多一點,圖漂亮一點的!不合要求的不要!!!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CB%CE%E7%BD%DA%B5%C4%CA%D6%B3%AD%B1%A8&in=21910&cl=2&cm=1&sc=0&lm=-1&pn=2&rn=1&di=1387854408&ln=15

你一定會滿意!很漂亮!上這個網頁上去看還能看清楚字呢!這的圖太小,顯得不好看,其實很好看的!相信我,我也是用的這幅!(*^__^*)

『柒』 端午節書簽怎麼做漂亮又簡單好看

端午節時,在卡紙上畫一個卡通小粽子,即可做成一個書簽

工具/原料:彩筆、打孔器、剪刀、白色卡紙、毛線

1、做端午節書簽,要准備彩筆、打孔器、剪刀、卡紙、毛線。

『捌』 PS如何製作端午節主題圖片

步驟/方法
1、首先我們先在PS裡面打開一張古風的圖片作為背景圖片。我選擇了一張略發黃的圖片做背景。
2、因為是端午節嘛,所以粽子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我網上找了一張粽子的圖片,用PS打開,圖片是白色底色的。
3、選擇「魔棒」工具,單擊白色背景區域,然後「清除」,只留下粽子部分
4、菜單「選擇」---「反選」然後點擊「編輯」----「拷貝」
5、返回到一開始的背景圖片中,新建一個圖層,「編輯」----「粘貼」,然後調節好粽子的大小。
6、然後是要准備添加一些屈原的介紹。(本來想添加屈原的楚辭《離騷》的,但是發現太長了,所以改為屈原的介紹)字體盡量選擇毛筆字體,顏色以黑色、褐色等為宜。而且文字的方向最好是豎向排列的,這樣風格才古樸。
7、然後我還准備添加端午節的名稱上去用毛筆筆跡坐一下襯托。我網上找了幾個墨跡的素材,用PS打開,角度不是我需要的,然後我旋轉一下。
8、角度好了,但是墨跡圓環開口方向不是我需要的,然後我再做了一次水平翻轉。然後菜單欄,「選擇」---「全選」,「編輯」---「拷貝」
9、回到背景圖片中,「編輯」---「粘貼」,調節好墨跡的大小和位置。
10、然後在墨跡的位置,寫上「端午」兩個字。顏色使用黑色的,字體仍然是需要手寫體的,毛筆字體為佳。
11、基本製作完成,我們把文件保存下來。PSD文件也要保存的,這樣便於以後修改。
我們打開做好的圖片,怎麼樣感覺還是不錯的~~

『玖』 端午節的粽子簡單圖怎麼畫

端午節吃粽子,粽子的簡筆畫還是比較簡單,下面提供幾個樣版:

閱讀全文

與端午節圖片好看又簡單古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火焰圖片簡單 瀏覽:775
男生鋼夾圖片 瀏覽:657
滑板車簡單平面繪畫圖片 瀏覽:288
陳情令男生漢服圖片 瀏覽:941
現代詩30字帶圖片簡單 瀏覽:577
交警高清手勢圖片 瀏覽:658
八十年代女孩發型圖片 瀏覽:235
美女比比動態圖片 瀏覽:163
忠孝兩全文字圖片 瀏覽:550
背影圖片女生頭像 瀏覽:464
染色發型圖片女 瀏覽:218
普田灶具價格及圖片 瀏覽:172
可愛圖片手繪女孩簡單 瀏覽:184
剪紙創意圖片簡單又好看 瀏覽:703
幼兒簡單的圖片大全 瀏覽:209
word圖片鏡像圓角 瀏覽:46
霸氣女生圖片手繪 瀏覽:750
李寧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628
華為系統圖片提取文字手勢 瀏覽:247
怎麼更改jpeg圖片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