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皇帝的常服和朝服在 形式 上有什麼區別 花紋 顏色都有什麼區別
清朝皇帝的衣服分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是重大典禮和重大祭祀時才會穿,很少穿,為黑狐為質地,紋飾前後、兩肩各有一條正龍。平時較多穿著的是龍袍屬於吉服,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綉有九條龍,比朝服略次一等。常服是喪期和忌辰穿的,素色。
(1)清朝的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朝服詳細介紹:
朝服一般由朝冠、端罩、補褂、朝珠、朝帶、朝靴組成。朝冠分為冬、夏兩款。冬款朝冠,只有皇帝才能用黑狐為質地,一品以上大員的以青狐為質地,而二三品可以用貂尾為質地,這些都是有嚴格等級的。
冬朝冠,外面是青色,裡面是紅色,帽檐是上仰的,上面點綴著紅絨,紅絨凸出到帽檐外面。夏朝冠則是由織玉草或藤竹絲為材料,帽檐是敞開的,上面點綴著紅絨。
朝冠的頂子一般是由底座和主寶石兩部分構成。其中寶石多為橢圓和棱形,這是與下面吉服冠最突出的區別。吉服冠的頂子寶石全部是圓形的。皇帝的朝冠頂的底座為金龍三層,每層中央有東珠一顆,環繞四條金龍,每條金龍鑲嵌一顆東珠,其中在三層金龍的最上方,鑲嵌著一顆大東珠。
朝袍是朝服的重要部分。朝袍從皇帝、皇子、親王、郡王,其朝袍的紋飾前後、兩肩各有一條正龍。於朝袍的顏色,只有皇帝才能用明黃,皇子也用金黃,從親王到文武四品官員用藍或石青色,文武五品官員到文武八品只能用石青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服飾
B. 清朝的服飾(圖)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C. 清朝官員的官服上的圖案各是什麼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的。
一品文官的補子是仙鶴.一品武官的是麒麟.
另外附上清朝官員的補子列表:
文官
文官一至九品的圖案依次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xian2),六品鷺鷥(lu4 si1),七品{[溪鳥][支辦鳥](字打不出來,只好拼起來.)}(xi1 chi4),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文官的補子圖案均為飛禽。
武官
武官一至六品的圖案依次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七、八品的圖案為:犀牛。武官九品的圖案為:海馬(樣子和馬一樣,但站在海上)
武官的補子圖案均為走獸。
朝服:凡在大招、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和頒沼、開讀、進表、傳制等重要場面,均穿戴此服。頭戴梁冠,身穿赤羅衣和白沙中單,青色飾領邊,下穿赤羅裳,青邊為飾。腿裹赤羅蔽膝,大帶為赤、白二色絹,佩上革帶和綬,腳穿白襪黑靴。
朝服的重點和主要區別標志在梁冠上。其級別的體現是:
一品官,冠七梁,不用籠巾貂蟬,革帶和佩均用玉,綬為黃綠赤紫四色線織成的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紗網,兩個玉綬環。
二品官,冠六梁,皮革帶,綬環為犀質。其他與一品官相同。
三品官,冠五梁,革帶飾金,佩用玉。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線織成雲鶴花錦,下結青絲網,有兩個金綬環。
四品官,冠四梁,革帶飾金,佩葯玉,其他與三品官相同。
五品官,冠三梁,革帶飾銀,{釒及}花,佩葯玉,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線織成盤雕花錦,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的綬環兩個。
六品和七品官,冠二梁,革帶飾銀,佩葯玉,綬用黃綠赤三色線織成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兩個銀綬環。
八品和九品官,冠一梁,革帶飾烏角,佩葯玉,綬用黃綠二色線織成溪鳥{束力鳥}花錦,下結青絲網,有兩個銅綬環。
到了嘉靖年間,對朝服進行了改造,冠梁依舊,上衣赤羅青邊,長過腰身七寸,不掩蓋下裳。中單衣為白紗青邊。下裳為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也是赤羅青邊。蔽膝綴有革帶,革帶之後佩綬,繫上加以掩蓋。
祭服:凡親祀郊廟、社稷,分獻陪祀等場面,則使用祭服。一至九品,全部是穿青羅衣,白紗中單,領邊為皂色。穿赤羅裳,皂色為邊。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級別樣式,均與朝服相同。
公服:在每日早晚上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等場合使用。此衣的制式為: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其品級的區別主要為顏色的不同: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至九品綠袍。至於公服的花樣,則是:一品為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為三寸的小獨科花,三品為二寸的無枝葉散答花,四至五品為一寸半的小雜花紋,六至七品為一寸的小雜花,八品以下無紋。公服的腰帶制度為:一品是或花或素的玉帶,二品為犀帶,三、四品為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
常服:在一般的日常上朝時公服叫常服。其制為烏紗帽、團領衫、束帶之式。其帶分為:一品為玉,二品為花犀,三品為金釒及花,四品素金,五品銀極花,六至七品素銀,八至九品為烏角。
洪武二十四年規定了補服制度,其在官服上綉補不同的圖案,來區分官員的品級。其圖案是: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鵬,六品鴛罵,七品{溪鳥}溯,八品黃鵬,九品鵪鶉,雜職官練鵲,司法官獬豸。武官的補服圖案,將在下章介紹。
明朝曾經由政府頒發命令,禁止官員或民間使用一些衣服的圖案和色彩,因為這些只有皇室成員才能使用。天順二年,就曾規定,官民的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大鵬、像生獅子、四寶相花、大西番蓮、大雲花樣等圖案,也不準使用玄、黃、紫、黑、柳黃、姜黃、明黃等顏色。
下面再介紹清朝文官的冠服制度。
一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間有一顆東珠為飾,上銜紅寶石。補服的前後綉鶴,只有都御史綉獬豸。朝帶由四塊鏤金銜玉的方版做成,每版上有一粒紅寶石。其它與公爵的裝飾相同。
二品官:朝冠,冬天用薰貂,十一月至上元日用貂尾。冠頂為鏤花金座,中間有一小顆紅寶石為飾,上銜鏤花珊瑚。其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補服的前後綉錦雞。朝帶為四塊鏤金圓版,每版嵌一顆紅寶石。其餘與一品官相同。
三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間飾一顆小紅寶石,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補服的前後綉孔雀,只有副都御史及按察使的補服綉獬豸。朝帶為樓花金圓版。其它與文二品官一樣。
四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間飾一顆藍寶石,上銜青金石。吉服冠頂亦用青金石。補服的前後綉雁,只有道台綉獬豸。蟒袍綉著八個四爪蟒。朝帶為四塊銀銜鏤花的金圓版。其它跟文三品官一樣。
五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間飾一顆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頂亦用水晶石。補服前後綉白鷳,只有給事中、御史等司法官綉獬豸。朝服用石青色,以片金縫邊,通身雲緞,前後有一個行蟒,中有襞積。
領、袖部用石青妝緞。朝帶為四塊銀銜素金圓版。其它與文四品官相同。
六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間飾有一顆小藍寶石,上銜硨磲。吉服冠頂亦用硨磲。補服前後綉鷺鷥;朝帶為四塊銀銜玳瑁的圓版。其它與文五品官相同,只是沒有朝珠。五品官以下,只有京堂、翰詹、科道等性質的官員可以用韶裘和朝珠;六品官以下,只有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國子監等機構的官員以及壇廟的執事、殿廷的侍衛們可以用朝珠。
七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金座,中飾一片小水晶石,上銜素金。吉服冠頂亦用素金。補服前後綉鸂鶒,朝帶為四塊素圓版。蟒袍上綉五條四爪蟒。其餘與文六品官相同。
八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陰紋,金頂無飾。吉服冠與此相同。補服的前後綉鵪鶉。朝服用石青色雲緞,無蟒袍。其領、袖部位,冬、夏都用青倭緞,中有襞積。朝帶為四塊銀銜明羊角的圓版。其它與文七品官相同。
九品官:朝冠之頂為鏤花陽文,金頂。吉服冠與此相同。補服的前後綉練雀。朝帶為四塊銀銜烏角的圓版。其它與文八品官相同。
未入流的文官冠服同文九品官。
清朝的官服中,還有下雨天穿的一種「雨冠服」。其制度為,非皇室的公侯伯子男爵和一二三品文武官員,以及御前侍衛、乾清門的侍衛,上書房和南書房的翰林、批本處的行走人員,都用紅色雨冠;四、五、六品的文武官員,用紅色青邊雨冠;七、八、九品的文武官員用青色紅邊雨冠;至於雨衣、雨裳,非皇室的爵爺、文武一品官,御前侍衛、各省的總督、巡撫,都用紅色;二品以下的文武官員都用青色;至於皇室專用的明黃色,只有領侍衛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長、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領以及蒙受皇恩特賜者,才可以服用。
衣帶,親王以下,宗室以上,都束金黃帶;覺羅用紅帶。這兩種顏色的帶,除非皇上賜與,不得給予異姓大臣使用。
再談一談孔雀翎的規定。翎端有三眼者,由貝子以上和固倫額駙戴用;二眼者,由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用;一眼者,由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和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可以戴用。翎的根部全都是綴上藍翎。貝勒府的司儀長,親王以下的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D.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
E. 求科普清朝女性服裝發展歷史,最好有圖片說明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清代官服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F. 清朝民間女子服飾,要平民百姓的服裝哦!最好有圖片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G.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
H. 最近對清朝很感興趣。他們的服裝歷史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本圖為清代戴盔帽、穿鎧甲武士復原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晚清雲肩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慈禧所用的雲肩,有的是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一件雲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本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晚清刺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本圖為晚清鳳凰牡丹金壽字紋刺綉襯衣
太平天國寬袖服
清代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本圖為清代太平天國時寬袖女服展示圖。
太平天國忠王龍袍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此圖為忠王龍袍展示圖。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的紅地綉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近代旗袍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闊邊旗袍,為清末滿族婦女旗袍樣式。
近代旗袍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曲襟低領旗袍,為二十年代末期的樣
I. 求清朝人物服裝簡圖
親王親王朝冠,與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曾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知
端罩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里,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餘與皇子同。主
朝珠朝珠、朝帶、吉服帶、雨冠、雨衣、雨裳,均與皇子同。崇德元年,定親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八。前舍林,嵌東珠四。後金花,嵌東珠三。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四。服用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滿翠四補等緞。知
親王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吉服冠、端罩、補服、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同。主
朝帶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同。順治九年,定親王世子冠頂三層,共嵌東珠九。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三。服與親王同。齋
郡王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吉服冠、端罩皆與親王世子同。知
補服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世子同。齋
朝帶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七。前舍林,嵌東珠三。後金花,嵌東珠二。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與親王同。主
貝勒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古
補服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綉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珠絛用石青色。餘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絛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後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知
貝子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遇賞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貝勒。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團。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貝勒同。知
朝帶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一。吉服帶與貝勒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五。前舍林,後金花,各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藍寶石一。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六,舍林增嵌東珠一,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一。服與貝勒同。知
鎮國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頂用紅寶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里。補服前後綉四爪正蟒方補。朝服、蟒袍、朝珠與貝子同。知
朝帶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吉服帶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四。前舍林,嵌東珠一。後金花,嵌綠松石一。帶如貝子。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五,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補。餘與貝勒同。知
輔國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前舍林,嵌綠松石一。後金花,嵌寶石一。帶如鎮國公。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四,舍林、金花、帶、服色俱與鎮國公同。知
鎮國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吉服冠頂用珊瑚。補服前後綉麒麟。餘皆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鎮國將軍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鑲圓版,嵌紅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中節嵌東珠,帶用金鑲方玉版,各嵌紅寶石一。補服綉麒麟,餘與鎮國公同。知
輔國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綉獅。餘皆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輔國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帶用圓金版。順治九年,定冠頂改銜紅寶石,中節嵌小紅寶石一。帶如鎮國將軍。補服綉獅。餘與鎮國公同。知
奉國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補服前後綉豹。餘皆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國將軍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玲瓏■J4金方鐵版。順治九年,定冠頂上銜紅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圓版。補服綉豹。餘與鎮國公同。知
奉恩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綉虎,餘皆視武四品,惟衣裾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用紅色。順治九年,定奉恩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鑲銀圓版。補服綉虎,餘與鎮國公同。知
固倫固倫額駙吉服冠,頂用紅寶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帶用金黃色。餘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倫額駙冠服與貝子同。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六。舍林嵌東珠二。金花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一。主
和碩和碩額駙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餘與鎮國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碩額駙冠服與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階服用。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四,舍林嵌東珠一。金花嵌綠松石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主
郡主郡主額駙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嵌東珠一。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八年,定冠、帶與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補服。齋
縣主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縣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每片嵌紅寶石四。知
郡君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額駙冠頂上嵌藍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齋
縣君縣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縣君額駙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J4金方鐵版四片。知
鄉君鄉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鄉君額駙冠用金頂。帶用■J4金圓鐵版四片。並按固倫額駙若爵在貝子以上、和碩額駙爵在鎮國公以上者,冠服各從其品。郡主額駙以下皆如之。主
民公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夏頂制同。吉服冠頂用珊瑚。古
端罩端罩,貂皮為之,藍緞里。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齋
朝服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緣,冬加海龍緣。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皆四爪。曾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綉九蟒。齋
朝珠朝珠,珊瑚青金綠松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絛用石青色,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鏤金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佩帉下廣而銳,吉服帶佩帉下直而齊,版飾惟宜。雨冠、雨衣、雨裳俱用紅色。崇德元年,定民公冠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一。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二年,定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帶用金鑲圓玉版四片,各嵌綠松石一。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四,帶片各嵌貓睛石一。知
侯朝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皆如公。齋
伯朝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侯。知
子朝子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綉麒麟。餘皆視武一品。齋
男朝男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綉獅。餘皆視武二品。順治二年,定侯、伯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一。帶用金鑲方玉版四片,每片嵌紅寶石一。六年,定冠頂嵌東珠二,帶改用圓玉版。八年,定侯冠頂東珠三。帶片各嵌綠松石一。齋
皇子皇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七,小珍珠三十九。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吉服冠頂用紅寶石。齋
金約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古
朝褂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絛,雜飾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綉五爪正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朝袍用香色,披領及袖皆石青,片金緣,冬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絛,雜飾惟宜。蟒袍用香色,通綉九龍。齋
領約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絛二,中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采帨月白色,不綉花文,結佩惟宜。絛皆金黃色。朝裙片金緣,冬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夏以紗為之。古
朝服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皆金黃色。齋
親王親王福晉吉服褂,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與皇子福晉同。側福晉冠頂等各飾東珠九。服與嫡福晉同。並按崇德元年,定親王嫡妃冠頂嵌東珠八,側妃嵌東珠七。順治九年,定嫡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側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嫡妃同。齋
世子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綴為帶。古
金約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與親王福晉同。順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親王側妃。其側妃冠頂嵌東珠八。服與嫡妃同。古
郡王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吉服冠與世子福晉同。知
金約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齋
吉服吉服褂,綉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與世子福晉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頂嵌東珠七,側妃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嫡妃冠服與世子側妃同。其側妃冠頂嵌東珠七。服用蟒緞、妝緞,各色花、表緞。古
貝勒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知
金約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古
朝褂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主
朝袍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主
貝子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餘皆與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嫡夫人冠頂嵌東珠五。側夫人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五。服與嫡夫人同。主
鎮國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綉花八團。餘皆與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嵌東珠五。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四。服與嫡夫人同。齋
輔國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與鎮國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夫人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嵌東珠四。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三。服與嫡夫人同。古
鎮國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齋
輔國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主
奉國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知
奉恩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古
固倫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崇德元年,定固倫公主冠頂嵌東珠八。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知
和碩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與固倫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碩公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固倫公主同。齋
郡主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與和碩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和碩公主同。知
縣主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與郡主同。崇德元年,定縣主冠頂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蟒緞、妝緞,各樣花、素緞。主
郡君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龍袍、領約、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同縣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服與縣主同。齋
縣君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與郡君同。崇德元年,定縣君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郡君同。知
鎮國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同縣君。齋
輔國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與鎮國公女鄉君同。崇德元年,定鄉君冠頂嵌東珠二。順治九年,定鎮國公女鄉君冠頂嵌東珠三。服與縣君同。古
王、王、貝勒側室女,封授視嫡降二等。冠、服各視所降品級服用。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側室女,雖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與鄉君同。主
民公民公夫人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頂鏤花金座,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絛用石青色。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金約青緞為之,紅片金里。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亦紅片金里。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主
朝褂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佩惟宜。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後垂石青絛,雜佩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綉花八團。主
蟒袍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四爪九蟒。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絛二,中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古
朝珠朝珠,朝服用三,吉服用一。珊瑚、青金、蜜珀、綠松隨所用,雜飾惟宜。絛用石青色。采帨,月白色,不綉花,雜飾惟宜。絛皆石青色。朝裙,夏片金緣,冬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妝緞,皆正幅,有襞積。崇德元年,定未入八分公夫人冠頂服飾,惟正室視其夫品級服用。古
侯夫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民公夫人。齋
伯夫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主
子夫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知
男夫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子夫人。齋
文一文一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綉鶴,惟都御史綉獬豸。朝帶鏤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公。知
武一武一品補服,前後綉麒麟。餘皆如文一品。古
文二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至上元用貂尾,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綉錦雞。朝帶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文一品。知
武二武二品補服,前後綉獅。餘皆如文二品。古
文三文三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補服前後綉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前後綉獬豸。朝帶鏤花金圓版。餘皆如文二品。知
武三武三品朝冠,冬用薰貂,補服前後綉豹。餘皆如文三品。惟朝服無貂緣及無端罩。一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猞猁猻,間以貂皮,月白緞里。餘如武三品。齋
文四文四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吉服冠頂亦用青金石。補服前後綉雁,惟道綉獬豸。蟒袍通綉四爪八蟒。朝帶銀銜鏤花金圓版四。餘皆如文三品。古
武四武四品補服,前後綉虎。餘皆如文四品。二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紅豹皮為之,素紅緞里。朝服冬、夏均翦絨緣,色用石青,通身雲緞,前後方襕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妝緞,餘如武四品。知
文五文五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石。吉服冠頂亦用水晶。補服前後綉白鷳,惟給事中、御史綉獬豸。朝服色用石青,片金緣,通身雲緞,前後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用石青妝緞。朝帶銀銜素金圓版四。餘皆如文四品。知
武五武五品補服,前後綉熊。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三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黃狐皮為之,月白緞里。朝服冬、夏俱翦絨緣。餘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齋
文六文六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亦用硨磲。補服前後綉鷺鷥,朝帶銀銜玳瑁圓版四。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五品官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貂裘、朝珠。六品官以下,惟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國子監所屬官,壇廟執事、殿庭侍儀得用朝珠。齋
武六武六品補服,前後綉彪。餘皆如文六品。藍翎侍衛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戴藍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同三等侍衛。餘如武六品。知
文七文七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亦用素金。補服前後綉鸂鶒,朝帶素圓版四。蟒袍通綉四爪五蟒。餘皆如文六品。齋
武七武七品補服,前後綉犀牛。餘皆如文七品。主
文八文八品朝冠,鏤花陰文,金頂無飾。吉服冠同。補服前後綉鵪鶉。朝服色用石青雲緞,無蟒。領、袖冬、夏皆青倭緞,中有襞積。朝帶銀銜明羊角圓版四。餘皆如文七品。齋
武八武八品補服如武七品。餘皆如文八品。主
文九文九品朝冠,鏤花陽文,金頂。吉服冠同。補服前後綉練雀。朝帶銀銜烏角圓版四。餘皆如文八品。古
武九武九品補服,前後綉海馬。餘皆如文九品。齋
未入未入流冠服制如文九品。主
凡雨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上書房、南書房翰林,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紅色,青緣。七、八、九、品文、武官,雨冠中用青色,紅緣。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官,御前侍衛,各省督、撫,皆用紅色。二品以下文、武官,皆用青色。其明黃色行褂,則領侍衛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長、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領及凡諸臣之蒙賜者,皆得用之。古
凡帶凡帶,親王以下、宗室以上,皆束金黃帶。覺羅紅帶。其金黃帶、紅帶,非上賜者,不得給予異姓。主
凡朝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為之。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祿寺署正、署丞、典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除在壇廟執事及殿廷侍儀准用,其平時燕處及在公署,仍不得用。知
凡孔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翎根並綴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知
凡寒凡寒燠更用冠服,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擬一日。均前一月由禮部奏請,得旨,通行各衙門一體遵照。齋
凡文凡文、武候補、候選官頂帶均與現任同。崇德元年,定都統、尚書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紅寶石四。內大臣、大學士、副都統、護軍統領、前鋒統領、侍郎冠頂上銜藍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一等侍衛、護衛參領、學士、滿啟心郎、郎中冠頂上銜水晶。帶用■J4金鐵版四片。二等、三等侍衛,護衛,佐領,漢啟心郎,員外郎冠用金頂。帶用■J4金圓鐵版四片。護軍校、主事冠用金頂。帶用■J4金圓鐵版二片。順治二年,定一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一。帶用金鑲方玉版四片,每片嵌紅寶石一。二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帶用起花金圓版四片,嵌紅寶石一。三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小藍寶石。帶用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藍寶石,中嵌小藍寶石。帶用起花金圓版四片,銀鑲邊。五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帶用素金圓版四片,銀鑲邊。六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上銜水晶。帶用玳瑁圓版四片,銀鑲邊。七品官冠用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帶用素銀圓版四片。八品官冠用起花金頂。帶用明羊角圓版四片,銀鑲邊。九品官冠用起花銀頂。帶用烏角圓版四片,銀鑲邊。順治九年,定武官補服一品、二品用獅,三品用虎,四品用豹。又雍正五年,定奉國將軍及三品官冠用起花珊瑚頂。六品官冠用水晶石頂。齋
一品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民公夫人。主
二品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餘皆如一品命婦。古
三品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餘皆如二品命婦。主
四品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吉服冠頂亦用青金石,朝袍片金緣,綉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絛,雜飾惟宜。蟒袍通綉四爪八蟒。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妝緞,均正幅,有襞積。餘皆如三品命婦。主
五品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吉服冠頂亦用水晶。餘皆如四品命婦。古
六品六品命婦朝冠,頂
J. 求個清朝皇帝吉服冠和朝冠的圖(說下有什麼區別,什麼季節的衣服都行)
夏朝冠:
(10)清朝的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1、清代吉服冠:清代官帽的一種,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
2、明代梁冠: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
3、清代朝冠:清代官帽與歷代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