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行間穴的穴位功效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瘲,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②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④疝氣。
⑤胸脅脹痛。 針灸:常規消毒後,取毫針略向上斜刺該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脹向足背放射,留針20-30分鍾。
按摩:按摩,按壓行間穴5秒鍾,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鍾再按壓,一共20次。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治療因肝氣郁結引起的疾病: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滎穴
㈡ 人體全部穴點陣圖
主頁>人體穴點陣圖解首頁頭部穴點陣圖解(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解(背面)頭部穴點陣圖解(側面)胸部腹部穴點陣圖解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一人體背部穴點陣圖解二人體上肢穴點陣圖解人體下肢穴點陣圖解人體足部穴點陣圖解數脊椎骨竅門圖解頭部穴點陣圖(正面)頭部穴點陣圖(背面)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前部穴點陣圖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上肢內側穴點陣圖上肢外側穴點陣圖下肢內側穴點陣圖下肢外側穴點陣圖耳部全息穴點陣圖人體骨骼名稱圖百會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承山穴尺澤穴大腸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膽俞穴耳門穴發際點肺俞穴風池穴風府穴風門穴復溜穴肝俞穴膏肓穴膈俞穴關元穴關元俞合谷穴或中穴脊中穴頰車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鳩尾穴巨闕穴厥陰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侖穴里內庭梁丘穴列缺穴足臨泣命門穴內關穴膀胱俞脾俞穴期門穴氣海穴氣舍穴氣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陰交膻中穴少沖穴申脈穴身柱穴神道穴神門穴腎俞穴手三里水分穴水溝穴四白穴太白穴太沖穴太溪穴太陽穴太淵穴陶道穴天樞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聽宮穴瞳子髎頭維穴外關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膝眼穴下關穴小腸俞心俞穴行間穴血海穴啞門穴眼點穴陽白穴陽池穴陽陵泉腰陽關腰俞穴翳風穴陰谷穴陰陵泉印堂穴迎香穴湧泉穴俞府穴攢竹穴指間穴至陽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癢穴中極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內點胃腸點上仙點高血壓點第二厲兌第三厲兌六華灸穴
㈢ 太沖,行間穴在哪裡呀
肝經的太沖至行間就是在第一和第二足趾之間,從趾蹼緣到你所感覺到的這個凹槽結束(也就是足背處)。
膽經的主要行走在腿的外側中線上,身體和頭的部分比較難形容。
小腿的脾經在小腿內側的正中間這條線上。公孫在足內側緣,第一拓(應該是石字旁)骨基底的前下方。
㈣ 腳上的哪個穴位經常按揉,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癌症
現在生活壓力大,許多人都開始重視起身體的保健養生問題。為了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人們也在不斷的研究更加先進和科學的保健方法,其實我們只要運用中醫理論中的按摩穴位就可以達到增強身體血液循環、防止癌症發生的功效。這個神奇的穴位就是位於我們足下的截癌穴,經常按揉這個穴位可以起到強健身體和防癌的作用。
在我們平日里可以經常按揉截癌穴來起到預防癌症的作用。中醫的穴位無法用科學的研究來證明,但它就是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不得不讓我們對古人的智慧贊嘆不已。除了按摩穴位,平時我們也要注意飲食習慣,要食用清淡的食物,不要吃過於刺激的食品,避免生活中的不好的習慣,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
㈤ 腳底穴點陣圖
腳步踝關節以下,分布著人體60多個穴位,但其中一部分穴位是比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如足底的湧泉穴、大拇趾甲根處的大敦穴、足背側的太沖穴、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的太白穴、內踝後方的太溪穴、外踝尖下方的申脈穴、外踝前下方的丘墟穴、外踝後方凹陷處的昆侖穴、大拇趾背側的行間穴、第二趾根下方的里內庭穴、拇趾與第二趾中間的下痢穴。以上這些穴位是腳步按揉或艾灸時的常用穴位。
㈥ 按摩什麼穴位緩解肝鬱氣滯
1、行間穴行間穴是肝經上的一個穴位,位於足背側,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位置,是刺激肝經的穴位,能幫助打通肝經。按摩行間穴對於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很有幫助,比較適合肝鬱氣滯或肝火旺的人。
2、足三里:坐在凳子上,腿彎曲,大腿與小腿成90度。用手摸膝蓋外側,有一處凹陷的地方就是膝眼,五指並攏,手指伸直,食指第二關節放在膝眼的地方,並使手指與小腿成垂直方向平貼在腿上,小指第二關節下就是足三里穴。
㈦ 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你好!你說的是一本醫學書籍名稱,全名《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由廣州市好輕松醫療科技出版,書中掛圖分正面、背面兩張,介紹了常用刮痧區位、穴位等,說明書中介紹了刮痧方法、常見病刮痧取穴等,該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按摩、刮痧、拔罐治療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僅供參考,再見!
㈧ 腳上長著一個通鼻竅的穴位,這個穴位到底是什麼
太沖穴的主治病症為: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其主要穴位有湧泉,太沖,至陰,然谷,照海,公孫,太湲,沖陽,等十個左右,一般通過刺激,熱水泡浴,都有增強血液循環,而達到填強臟腑功能之效,可見散步跑步的健身保健功能很有益。而從腳底反射區而言,與張穎清的全息反應體系有關聯。除了腳底反射區,還有手掌上的感應區,掌骨上的反應區,耳廓的反應區等等。基本概念就是局部反應了整體,整體可以投射到局部。
也就是說最能代表本經功能的穴位,所以,通過按摩太白穴能間接調理肺臟的功能。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也是腳弓部靠近大腳指方向的一側。在鎖骨中間「天突」穴採用相同指壓方法,止咳效果也非常顯著。如果小孩的話,不妨減輕壓力,增加次數,也會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㈨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9)行間穴最簡單的取穴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