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道戰的簡易圖
冀中地區地道戰示意圖
http://gz.dayoo.com/gb/content/2005-08/08/content_2168785.htm
Ⅱ 《冀中的地道戰》中哪些方面體現了地道戰簡直是個奇跡
1、主要是因為地道的數量多,形式多,不計其數。
2、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敵來我走,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打擊了敵人,這也贊揚了,冀中人民在對敵斗爭中表現出的智慧和才能。
這篇課文可分三個部分,前面一部分說明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和作用,後一部分對其作出高度評價,中間的重點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
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的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體現了它設計周密、易守能攻、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2)簡單的地道戰雕塑圖片擴展閱讀:
指揮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處,發現了敵情就吆喝起來,一個接一個,一直傳到指揮部里。老百姓管這種吆喝叫「無線電」。地道裡面可就用「有線電」了,一根鐵絲牽住一個小銅鈴,這兒一拉,那兒就響,拉幾下表示什麼意思是早就約好了的。為了打擊敵人,什麼辦法都想出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有了地道戰這個斗爭方式,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
Ⅲ 地道戰的故事簡便的寫是什麼樣子的
我有
第一集:地下奇兵
1942年5月,華北大地燃起了一場清剿與反清剿的戰火。日本突然發現,自己對華北的佔領並沒有鞏固,抵抗組織的活動嚴重威脅著這個戰爭給養地和兵站的運轉。
日本華北駐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了這次清剿行動。兩個師團的日軍奉命從太平洋戰場上撤了下來,進駐華北,依仗優勢武器瘋狂的撲向了華北廣袤的鄉村。這次清剿就是後來著名的華北五一大掃盪。
當時,華北反掃盪斗爭形勢最為艱苦的是冀中抗日根據地。這里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根據地里的八路軍主力被迫轉戰太行。冀中平原彌漫著血腥和硝煙,炮樓、公路編織出了一張大網,籠罩了平原上的所有村莊。
而就在這張大網的縫隙中間,頑強地生存著一些游擊隊和民兵武裝。他們開創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術,從背後向日軍發起進攻。而就在這些戰術當中,有一種依託的是冀中鄉村裡的隱秘地道,這些地道可以藏身,可以轉移,也可以在防禦中發起進攻,因此被後世稱之為地道戰法。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這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冀中村莊。直到今天,在這個小村的下面還保存著一條地道。地道幽深而隱秘,據說,它就是前輩村民在那場反掃盪戰斗中為了保衛鄉土而挖掘的。
導游:抗日戰爭期間,冉庄民兵為了解決武器彈葯不足的問題,在地道里秘密開設了兵工廠。咱們這個地下兵工廠佔地是140多平方米,主要有7個工作車間,生產各種武器。組裝車間是組裝各種槍支和槍支使用子彈的,和別的車間不同之處就是這口井這是一個防暴措施,在組裝期間火葯將要走火的時候趕緊扔到井底的一個安全措施。這就是當時的武器庫房了。咱們看到的裡面各類土武器都是冉庄民兵自己生產的。咱們看到牆上掛著有瓶子雷、水壺雷,下面有拉火雷迫擊炮小鋼炮。
據說,當年兵工廠里生產的武器可以經過地道直接送往各個戰斗堡壘。這些地道狹小簡陋,彎曲交錯,讓人迷失方向,似乎隨處都潛伏著看不見的殺機。而這也常常激發出遊客們關於那場戰爭的無窮想像。
電影《地道戰》拍攝完成於1965年,當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任旭東受命擔當了此片編劇和導演。任旭東導演今年已經81歲高齡,在他的一生當中有兩段令人難忘的經歷,電影地道戰的拍攝就是其中之一。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這個電影呢是中央領導就是軍委領導讓你拍的片子,這個題目呢也是中央軍委動員部下達的,要拍一個革命傳統教學片。對象呢就是全國的廣大的民兵。它是採取故事片的形式,這是下命令時下達的就是要派一個以故事片這種形式。有演員有情節有故事,所以這地道戰就叫做軍事故事片。
雖然,這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由於它擔負了軍事教育任務,所以直至今天,影片中的很多場面還讓人不置可否。一群莊稼漢擊垮了一支日本正規軍,這樣的勝利更像是因為盲目推崇地道,而編撰出的神話。然而,導演任旭東卻堅持,這一切並不誇張,甚至就連演員們有些滑稽的動作,也是模擬自真實的戰場。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這個看像游戲一樣那麼滑稽,其實在那種情況下你想一想。爬牆的時候也不能像平時玩是的,爬得很高。抓住那牆一下就滾下去了,盡量減少阻擊目標,這是在戰術上有要求的。爬牆有爬牆的動作,在街道上走路端著槍走路不可能像有些電影一樣,成群結隊的沖著大街就來了,你來打人家人家也要打你呀。一個手榴彈扔過來,隊形都不可能太密集了。都貼著牆,貼著牆的時候身子還不能這樣貼牆,得要這樣(側身)貼牆。這樣目標寬,這樣目標就少了,減少殺傷面積這都有要求的。你必須貼著牆貼牆走的時候,一般刺刀都是這樣側著身,在沖擊的時候往前前進的時候都是側著身。不可能是這樣的,像現在的電影那根本就不合格。
如今的冉庄依然可以見到電影地道戰中的很多場景,電影的虛構和歷史的真實在這里似乎已經合二為一。冉庄是今天中國抗日地道保護最好的一處遺址之一,但是,據史料記載和老人們的回憶,如今它所保留下的地道還僅僅是當年的點點滴滴。60多年以前,地道曾經蔓延在整個冀中平原的下面,它的總長度可以和紅軍北上抗日的長征相媲美,達到了2萬5千里。
不過,僅僅有這些遺跡還無法證明,歷史上的地道戰是不是真的具有無堅不摧的威力。因為它的建造本身就不十分堅固。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冀中這一帶當年水位比較高,你地道如果離地面太薄容易坍塌,太厚容易接近水位,特別是到了雨季。
60多年以前,冀中平原下的地道大多挖掘在距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而有一些甚至還不足一米。和這樣深度相應的是,在深入地道數十米之後,地下地面依然可以遙相呼應。這樣隔音效果對於一個以隱藏為主要功能的地道來說,顯然是大忌。
這條漫長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地道,它的真實威力到底如何呢?前輩村民們又為何要在一個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區,選擇地道這種抗戰方式呢?
抗戰爆發後,由於抗日軍民的阻撓和騷擾,華北,這個日軍的轉運兵站和給養地越來越難以正常運轉。因此,那一年,日軍對華北的掃盪血腥和殘酷超過了以往。當時,日軍的行動方針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在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之前,任旭東是部隊上的軍事幹部。1939年,年僅15歲的任旭東便參加了八路軍129師。1942年,他在太行山根據地和戰友們一起參加了反擊五一大掃盪的戰斗,是那次掃盪的見證者。而這也是他人生當中第一段難忘的經歷。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它是叫梳蓖戰術就像梳子梳頭一樣,《地道戰》電影里也有表現,就是整個拉一條線,不管是村莊還是野外,平著就給推過來了。你要佔領村莊老百姓一般就跑到村外去,跑到溝里頭。你夏天還好一些有青紗帳,地里都長莊稼可以藏到莊稼地里。春秋冬季就是一年有六七個月,平原上是一馬平川,沒有地方藏沒有地方躲。
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形勢當時之所以艱苦,是因為它地處一馬平川的平原,沒有丘陵山地可以依託掩護,即便是游擊戰爭也難以維繼。在八路軍主力轉戰太行後,留在冀中的游擊隊,民兵和百姓只好四處尋找梳篦式掃盪的縫隙,以便藏匿求生。
四句話不是導演也不是電影編劇的創造,而是冀中地區當時的民謠。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楊成武1945年的時候在冀中平原是冀中根據地司令員。他看了這個片子以後就說,比這殘酷得多,你不夠還得再加。當時片子已經完成了,加了那麼兩三個鏡頭。
那是一個青紗帳拚命抽芽的季節,然而,由於日軍的掃盪,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卻彌漫起血腥的味道。就在一天夜裡,日軍突然進了冉庄。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光當天打上致殘就有11人,抓走了11人,燒毀房間700多間,搶走大牲畜什麼豬啊雞呀那就是無數了。他們這次偷襲冉庄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對冉庄進行報復,因為它是個抗日堡壘村。第二個是想秘密抓捕抗日誌士。
當時,日軍搜捕最主要目標是一個叫張森林的人。然而,日軍沖進房間後卻沒有抓到任何人,只見到了一床還沒有來得及疊好的被褥。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當時張森林試是如何逃脫的,據推測它就是鑽在地道里頭,而逃過一劫。
張森林是冉庄的第一位中共黨員,自1938年開始,他就是冉庄地方抗日組織領導人之一,1943年在參加一次秘密會議時,受到日軍偷襲而被捕犧牲。張森林被認為是冉庄村地道戰最早的創始人。
其實,張森林最初挖掘的地道十分簡單,他只是借用了當地一種農作物的窖藏——紅薯窖。在紅薯窖的側壁橫向挖掘,人們挖出一個從地面看不見的地洞,這種地道當地叫做蛤蟆蹲。
張森林在冉庄挖了蛤蟆蹲後,同村的10餘位抗日組織成員相繼模仿,他們或者在水井中,或者在自家的菜園里,秘密挖掘了這種簡單的地道。他們還把挖出的泥土墊在了自己的院子里,用碾子碾平,以免日軍發現動土挖地道的痕跡。
蛤蟆蹲是冀中百姓最早挖掘的地道模式。在日軍掃盪剛剛開始的時候,它曾經在最緊要的關頭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然而,不久之後,蛤蟆蹲地道的弱點便充分暴露了出來,日軍將其列為重點打擊目標,並且很輕易的就找到了對付的辦法。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咱們有一抗日誌士,全家人藏在地道里,無法轉移無法脫身,被日寇抓走,後來不知去向。
作為藏身之處,蛤蟆蹲的最大弱點在於它只有一個洞口。在日軍嚴密搜索下,洞口一旦暴露,隱蔽其中的人便無法逃脫。
在冀中廣袤的平原上,日軍修建了近2000個碉堡炮樓和縱橫八達的公路。每座炮樓頂上的日軍,都可以輕易監視方圓幾公里的范圍,一旦發現異常,就可以做出迅速的反映。
而他們的對手卻幾乎全是冀中平原上時代以耕種為生的莊稼漢子,沒有戰爭經驗,沒有先進的武器,即便展開的是的游擊戰爭,沒有地利掩護,沒有安全的藏身之地,等待他們的無疑也是死亡的命運。
單口地道被日軍發現後,冉庄十餘位抗日村民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就在這次會議上,村民們想出了一個改善單口地道弱點的辦法,將原有的單口地道全部延伸連接,挖出一條有多個洞口的地下通道。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從我的家到你的家挖通以後,是不是更好轉移呀。這樣從西邊這個家到東邊這個家兩家連在一起,它就形成個雙口洞。一旦西邊這個有敵人襲擊,他會從西邊這個屋逃到東邊這個家裡從那脫身。
這是一個對現有地道進行改進的辦法,看似省工省力,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事實上卻存在一個不易解決的施工難題。地下挖掘暗無天日,兩段地道分別挖掘,想要貫通,就必須確保挖掘方向的准確。而且,根據已有的戰爭經驗,地道還不能全部成直線挖掘。因為一旦日軍尾隨進入到地道,就可以在地道中輕易的射殺村民。
冉庄今天保存下來的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地道,加上多條地道的交錯縱橫,這里完全是一個沒有方位概念的空間。即便是對於那些親手挖掘了這些地道的民兵們來說,在後來的戰斗中,指南針也是不可缺少必備之物。
在現代地鐵挖掘施工中,使用的是一種叫做盾構的挖掘技術。在這個大型現代化掘進設備上,操作人員根本看不到掘進時的工作面和掘進機頭。這台設備確定掘進方向的辦法是先測量出一個定位點,然後通過紅外線裝置監控掘進機上的另外三點坐標。通過監控這三點坐標與定位坐標點的關系,操作人員可以隨時了解到挖掘前進方向與高度,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60年前的冉庄村民手中的工具只有簡單的運土工具、短把鋤頭和短把鐵鍬。他們想要保持准確的發掘方向不得不想出了一個十分聰明的土辦法。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用聲音傳遞用聲音來辨別這個方向,和辨別地道的走向以及弧度。
冉庄的地道大概挖掘在地下兩米左右,在這樣的深度上,地上地下完全可以通過聲音進行聯絡。一個人不停敲打著地面,而下面的人根據聲音的指引進行挖掘,就這樣,冉庄10餘個單口地道最終准確的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可以藏身也可以轉移的多洞地下通道。
然而,就在冉庄挖好了自己的多口地道後不久,就在冉庄一百公里外的北疃村卻傳來噩耗,一天之內,北疃村竟然有數百位村民慘死在了地道中。北疃當時已經有了一個長達10餘華里的地道網,然而,就是這個地道網卻成了日軍實施集體大屠殺的地方。
這是自日軍掃盪以來發生在地道里的最大一起慘案,當時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機關報詳細的報道了這起慘案的發生過程,整個華北為之震動。
從單口地道里的悲劇,到多口地道里發生的集體大屠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日軍的步步緊逼下,地道如果只有消極的藏身功能,已經不能對抗日軍的掃盪。還有沒有必要繼續挖掘地道?成了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
Ⅳ 地道戰的樣子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防火,防水,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
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
(4)簡單的地道戰雕塑圖片擴展閱讀
史料記載,「反掃盪」時期,地道戰成效顯著。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達1萬公里以上,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覆蓋周圍直徑130公里。由於地道戰分散於冀中8000個村莊,主要配合小股游擊隊作戰,殺敵總數未有明確統計 。
據統計,自地道挖成到抗戰勝利兩年時間里,高平軍民用子彈殼製造再生子彈5000餘枚,充分發揮地道戰、地雷、手榴彈的優勢,先後粉碎日偽軍5次大圍剿,斃傷敵人2240多名。冉庄則利用地道對敵作戰72次,配合正規部隊對敵作戰85次,殲滅日偽軍2100多人,自己卻只犧牲了1人[5]。
Ⅳ 冀中的地道戰地洞是什麼樣子的
冀中地道最初從冉庄開始,逐漸擴大,後來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Ⅵ 地道戰的樣式有哪幾種
地道的式樣有一百多種。就拿任丘的地道來說,村裡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別村相通的地道挖在莊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個高的人彎著腰可以通過;地道的頂離地面三尺,不妨礙上面種莊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大洞,洞頂用木料撐住,很牢固。
大洞四壁又挖了許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擱東西,有的做廁所。一個大洞容得下一百來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介紹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
Ⅶ 地道戰的樣式
地道的式樣有一百多種。就拿任丘的地道來說吧,村裡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別村相通的地道挖在莊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個高的人彎著腰可以通過;地道的頂離地面三尺,不妨礙上面種莊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大洞,洞頂用木料撐住,很牢固。
大洞四壁又挖了許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擱東西,有的做廁所。一個大洞容得下一百來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經常准備著開水、干糧、被子、燈火,在裡面住上個三五天,不成問題。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氣孔,從氣孔里還能漏下光線來。氣孔的口子都開在隱蔽的地方,敵人很難發現。人藏在洞里,既不氣悶,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紡車也搬進來,還嗡嗡嗡地紡線呢。
(7)簡單的地道戰雕塑圖片擴展閱讀:
《冀中的地道戰》是1997年語文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鬥志。
有了地道戰這個斗爭方式,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
Ⅷ 地道戰是怎樣戰斗的
無論是70後,還是80後,只要看過電影地道戰的一定都會唱首經典的老歌《地道戰》,其中歌中唱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歌曲可以說是盪氣回腸,催人奮進。人們會問真實的地道戰是否象歌中唱到的一樣那麼神么?電影中的橋段和現實的革命戰爭中有些有別差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下:
我們可以從地道的的構造中可以推想,當有敵人進攻時我軍民可以藏入地道,然後利用地道內的作戰槍眼對外面的敵人進行點射,消滅敵人。如果敵人不了解地道的結構,貿然進入地道,我方已經准備好了迷魂陣,類似於現在的迷宮,由於內部位置狹小,進入的敵人很難前進和施展火力,配合迷魂陣內的陷阱,可以很快的消滅進犯之敵。如果敵人找到入口後不敢進入,而是使用火攻、水攻或釋放毒氣,地道內有可以使用多處的翻口和卡口等機關,將有毒的煙和水釋放到外面里,避免地道內的人員傷亡。
地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是當時根據地軍民思想智慧的結晶,後又用利用地道戰這種獨特的戰術消滅敵人更是戰法上的一大突破。即使是現在當我們面對四通八達的地道建築,也不僅為當時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所慨嘆。
Ⅸ 真實的地道戰是怎樣的
關於地雷戰,想必我們並不陌生,電影電視節目中,有相當多的地雷戰的場景,但電影中的地雷戰,大多過於誇張,那麼在抗日戰爭時期,真實的地雷戰究竟是什麼樣的?
美國一位記者曾赴抗戰一線,看到中國軍民的地雷戰後,曾深深地感慨道:「就是這些小小的地雷,在面對日軍現代化武器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盡管當時地雷戰,還只是流行在冀中地區,但在抗日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Ⅹ 冀中的地道戰資料
冀中的地道戰示意圖http://gz.dayoo.com/gb/content/2005-08/08/content_2168785.htm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庄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冉庄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斗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庄發動進攻,冉庄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庄進犯,冉庄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庄,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沖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鍾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庄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庄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庄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這里還有一些課本的下載http://www.bgy.gd.cn/wenbo/101.htm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