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充滿年味的照片,比如逛廟會之類的!
有啊,大年初一逛地壇廟會,人挺多的
一年一度,第34屆了
㈡ 怎麼過年才有年味
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
小孩子最喜歡過年,過年有壓歲錢,有新衣服穿,不用上學。
1.過年有年味,貼春聯,把舊春聯撕掉,貼上新的春聯窗花,新桃換舊符。
2.拜年。小輩給長輩拜年磕頭,平輩間作揖握手,互道祝福,吉祥如意。
3.放鞭炮煙花。響亮的鞭炮璀璨的煙花帶來新年的良好願望,烘托節日氣氛,竹炮聲聲報平安。
㈢ 如何拍年味照片
將年味因素納入到照片當中,就可以得到一張年味照片了。
至於到底啥是年味因素,就要看自己去如何理解和發掘了……能夠找到年味,才能拍出年味照片……
㈣ 怎麼樣過年會更有「年味兒」
離家好多年,一年回家次數也不多,春節就更顯得彌足珍貴。雖然有一些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我家裡依然很有年味兒,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家是怎麼過的。我家是蘇北城市,春節一直遵循著幾乎萬年不變的時間表,以及一些總會出現的春節食物,這也算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感吧。
年二十九之前:備年貨,給親戚拜年,剪好頭發,因為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是不能理發了。除了飯桌上的,每年姑姑們都會給各家添置春節零食——老八樣(蜜三刀,羊角蜜,麻片,條酥,江米條,金錢餅,花生糖,山楂糕)+炸麻葉子+炸丸子+小兒酥糖。
㈤ 如何找回消失的年味兒
何為年味?年味就是平常體會不到的一種氛圍,記得小時候物資匱乏,除了年三十放幾個大一點的沖天炮,我們玩的都是小鞭炮,那時候小鞭炮拆開賣,我記得是一分錢七八個,年三十晚上父母給的幾分壓歲錢都是這樣子花掉的。正月初一就有貨郎撥著撥浪鼓來收小孩手上的壓歲錢,小男孩買小鞭炮,三五個一群手上拎著小火盆不用火柴,紙焾點著迅速塞進雪堆「啪」得一聲雪花飛濺童音大笑年味濃濃。
那年代的農村有好一點東西就要放過年吃。每年生產隊有一點花生分,除了走親戚用報紙包成糕點的模樣送禮外,剩餘的就炒熟幾個兄弟姐妹按人頭平均分。那時候的花生算得上是最高級的零食,我兄弟三個我最小嘴也饞,花生分了母親用三個小酒壇裝著,我自己的捨不得吃,今天大哥那裡偷幾顆明天二哥那裡偷幾顆,每次不多偷怕哥哥們發現。
過年了各家各戶大門上都要貼對聯,父親讀過私塾,那時候農村裡會寫毛筆字的人很少,村莊上寫對聯的事就落在父親身上。每年臘月二十七八父親都會放下家裡的活為鄉親們寫,小孩子什麼都稀罕,我替父親磨墨別的小孩在邊上看,這種優越和自豪的感覺現在還油然而生。
過年可以吃肉,過年穿新衣服,過年有壓歲錢,過年淘氣父母不會打罵,過年可以去親戚家拜年做客……。這些都是人們天天期盼的,自己期盼的實現了就有快樂,各種各樣細小的快樂融合成年味。
現在的人再也找不到那種快樂。時代在發展,年味在消失,這是自然規律,就是恢復了放鞭炮也找不回那種原始的快樂年味。年味是一種渴望,年味是一份期盼。年味就是平時生活中所沒有的一種氛圍。現在生活條件大大提高,物資充盈天天像過年一樣,沒有了渴望沒有了期盼沒有快樂,何來年味?很簡單,自己盼望的東西到手了才有快樂,才有快樂才有年味!
㈥ 「如何找回消失的年味」登上熱搜,你認為年味該如何被找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但是最近年味越來越淡。“如何找回消失的年味”登上熱搜,我覺得尋找年味兒,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走出去,參加各種活動。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百節年為首。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萬分感謝。另外你認為年味該如何被找回呢?歡迎您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
㈦ 求充滿年味的照片(3-5MB)
街上很多
㈧ 曬出春節假期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隨著春節的臨近,大街小巷早已掛滿了燈籠,布滿了彩燈,充滿濃濃的節日味道。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拿一抹紅色,中國特有的紅色——中國紅。
㈨ 什麼是年味兒
我認為年味就是在傳統的過春節的相關習俗習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也叫年俗:
第一,年味的定義和概念:
所謂年味,簡單說就是在過春節的活動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由於這是約定俗成,所以又稱年俗。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總而言之:年味是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一種氛圍,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年文化,也是圍繞著團聚祥和而進行新春賀歲,祈求好運豐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年俗。
盡管年味兒變淡的,但年還是要過的,現在過年主要是與父母、家人、親朋等團聚一堂,守歲敘舊,讓親情友情在祥和快樂的氣氛里更加團結緊密,既紅紅火火繼承了傳統文化,又力求務實精簡了一些繁瑣無益的儀式,達到現代化過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