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一般可以做哪些手工製作
Ⅱ 如何培養一個內驅力強的孩子
如何避開簡單粗暴的競爭式壓力,用更好地方式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呢?有一個方法,我實踐之後覺得效果不錯:「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
文丨千尋麻麻
來源丨東西兒童教育(ID:ID:eastwest_e)
01
端午節我到一個朋友家玩,看她陪小朋友做作業。
幼稚園中班開始,老師一般會布置些家庭作業,作業不難,目的是讓小朋友建立做作業的概念,到小學比較容易適應。
朋友家小孩的端午節作業是學習一首和端午習俗相關的兒歌,做一艘龍舟。兒歌只有幾句話,小孩覺得蠻簡單,還算配合。
到了做手工環節,朋友和小孩一起完成了船身的剪裁,接下來需要小朋友自己給船身畫上龍的鱗片。畫著畫著,小孩不耐煩了,鱗片越畫越潦草。
朋友有點生氣:「你確認你要把這樣子的作業交到學校去?」
小孩瞟了一眼亂七八糟的龍舟,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好,卻還是無所謂地頂了一句:「有的小朋友說不定做都沒有做呢。」
朋友很火大,無奈地跟我吐槽:「我們家小孩就是這個問題,對自己要求低,做什麼事都不想盡力,你批評他不用心吧,他就拿更差的人來比,好像只要有人墊底就OK。」
(鱗片呈現出兩種狀態,前面的細致和後面的敷衍)
我很理解朋友的火大,還記得千尋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也常常畫著-畫著就亂塗,或者設計的時候還算耐心,填色的時候就開始放飛自我。
看她早期的作品,我也火大,我們並不是非要孩子把事情做得多好,只是看不慣他們無所謂、不用心不盡力的態度。
可我轉念一想,孩子這個年齡本來就很難有什麼驅動力。首先,他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比如為什麼要做作業?
你准備了一籮筐道理,聽起來都很合理又有遠見,但孩子這個階段,都是用蜥蜴腦思考問題的,(蜥蜴腦是人腦中掌管與理性思考無關的部分),不見得能理解。不知道為什麼做,就很難盡力去做。
其次,學齡前的孩子,也不知道事情應該做成什麼樣,標准、要求都是小學之後有考試有比較了才出現的,沒什麼目標,也就沒多少認真做的動力。
圖片來源:電影《一半藍色》
我們小時候,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一邊是大棒伺候,一言不合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壓力大啊。
一邊是「你看,別人家的某某……」,壓力大啊。你還別說,這種競爭氛圍導致的壓力,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只不過,競爭壓力調動的是外驅力,我們都知道外驅力的問題,孩子靠外界壓力推動,感受不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一旦失去外界壓力,就會失去動力。
我大學時很多同學就有這個問題,考大學時很拼,考上之後沒了目標,整個人會忽然散掉,每天沉淪在游戲里。
於是,難點出來了:
如何避開簡單粗暴的競爭式壓力,用更好地方式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呢?
02
有一個方法,我實踐之後覺得效果不錯:
「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
你可以把孩子想像成一個初出道的小明星,而你就像是他的經紀人。這位小明星,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是模糊的,他不知道哪些事能做好,以及好到什麼程度。
再加上剛出道,心裡多少有點虛,畏難情緒比較重。認知模糊+心虛,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我們看到的:不用心、不盡力,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作為經紀人,我們要做的,不外乎是清晰他的認知,肯定他的能力,給他吃顆定心丸。
圖片來源:電影《一半藍色》
明確地告訴他,你的人設是什麼,你可以做到哪裡,他就會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
朋友的做法是斥責:「看看你自己做的,你要把這樣的作業交到學校去嗎?」
這帶著強烈否定味道的句子,只會讓孩子更不想做好,破罐子破摔。
讓我們試試換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有信任感的人設,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許的那個位置上去:「不是吧,在媽媽眼裡,你可是個很有耐心的小朋友,這些潦草地鱗片一點都不像你的水平!」
孩子可能不會馬上做出改變,或許撇撇嘴對你的話不置可否。
但其實他們是聽進去了的,(對認可自己、肯定自己的話,人總是特別容易聽進去)不必急於一時,多幾次,就會出現變化。
千尋剛學畫畫時,填色很糟糕,一看就沒用心,我會一臉遺憾地說:「這個設計真是太酷了,要很有想像力的小朋友才能做到。
可惜就是填色太毛躁了,可惜了,可惜了,這個小朋友明明可以做到的……」
剛開始,她看起來也沒什麼明顯變化。
慢慢地,我發現,隨著我多次反復強調她可以,她會在心裡默認這個「人設」,自我認知高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變高。
現在,千尋畫畫做手工都盡力許多。
有一次,用橡皮泥做一條項鏈,下課時間到了,但她對自己作品還不滿意。
我問她要不要先做作品演講,不然一會同學都走了,演講也沒人聽了。她卻認為自己可以做更好,堅持要返工。
最後大家都走了,她才終於完成滿意的作品。
我一個人聽了她的演講。
說實話,蠻欣慰的,因為看見她對自己有要求了,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外界對她的要求,這才是我想要達到的教育效果!
03
為什麼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有助於提高內驅力,促使他們有更積極地表現呢?
這背後,有一個教育學上的著名案例,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宣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占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圖片來源:電影《一半藍色》
其實,那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里,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使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不知道大家看過教育家Rita Pierson的TED演講沒,Rita Pierson 在「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的演講里,提到了一段經歷,便是對「羅森塔爾效應」的運用。
Ⅲ 項鏈橡皮泥是指冰塊融化這樣的變化情景發生了什麼變化
橡皮泥是很軟的,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
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各種造型,
捏成項鏈也可以,
但是橡皮泥是不會融化的,
和冰塊融化沒有相似之處。
Ⅳ 有沒有簡單易學的橡皮泥教程
用橡皮泥做抱胡蘿卜的小白兔,先拿出白色橡皮泥做一個雞蛋的形狀,作為兔子的頭部。同樣是用白色橡皮泥,做兩個瓜子形狀的長耳朵。用一點綠色橡皮泥做出內耳,黏貼到白色耳朵的中間。把耳朵安裝到頭頂。如果擔心不夠牢固,可以用一點點鐵絲或牙簽。用一點點黑色和橘色橡皮泥,做眼睛和鼻子,再壓出凹陷的嘴巴。另取一些白色橡皮泥,做出小白兔的頭發、身體。然後用鐵絲/牙簽將身體和頭部連接在一起。准備橘色和綠色的橡皮泥,做一個大大的胡蘿卜。最後把胡蘿卜讓小白兔抱上。可愛的卡通風格,這么大的蘿卜夠它吃好幾天了!
Ⅳ 怎樣用橡皮泥做精美的首飾
【橡皮項鏈】:
材料准備:橡皮泥若干
製作過程:
1.准備黃色、紅色、綠色橡皮泥各一塊;
2.將紅色的橡皮泥搓成球,然後捏成心形;
3.將綠色橡皮泥搓成兩個小球;
4.把黃色的橡皮泥搓成若干個小球;
5.將各部件組合在一起。
Ⅵ 怎麼用橡皮泥雕塑和繩子做項鏈
做好了用502粘
Ⅶ 怎麼表達對媽媽的愛
媽媽總是最無私的,什麼都可以讓給兒女,最簡單就是吃的,喝的,住的,其實還有更深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為了我們更好地成長,有的時候他們放棄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那我們怎麼表達自己的愛呢?
在特殊節日的時候,比如母親節、婦女節、生日等。要及時的給媽媽發信息,打電話。沒有什麼比聽到你的聲音更讓她安心了。有的時候也學學電視里的,給媽媽買個蛋糕,買束鮮花,買個小禮物。媽媽也值得擁有最好的東西。不要覺得媽媽們不適合禮物,鮮花這些東西,節日的儀式感是大家都渴望的東西,媽媽也是如此,他們只是不表達而已。
主動給媽媽談談心。小時候我們有什麼事情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媽媽。可是現在,我們認識的字更多了,和媽媽的話卻更少了。多和媽媽說說話,即使她們不太理解,但是她們可以感受到你的依賴還在。還沒有脫離她們。這種感覺就是她們需要的。她們就有了存在感。